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cale observation and cross-scale mechanistic modeling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被引量:17
1
作者 CAO Mingkui YU Guirui LIU Jiyuan LI Ker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z1期17-32,共16页
To predict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o implement the Kyoto Protocol for stabilizing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concentrations require 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accurately... To predict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o implement the Kyoto Protocol for stabilizing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concentrations require 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accurately. During the past decade multi-scale ecological experiment and observation networks have been established using various new technologies (e.g. 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s and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and have ob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bout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However, uncertainties in the magnitude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and in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reduced significantly.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is that the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individual scales independently, but it is the interactions of factors and processes at different scales that determine the dynamics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Since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are always conducted at specific scales, to understand cross-scale interactions requires mechanistic analysis that is best to be achieved by mechanistic modeling. However, mechanistic ecosystem models are mainly based on data from single-scale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and hence have no capacity to simulate mechanistic cross-scale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New-generation mechanistic ecosystem models based on new ecologic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are needed to quantify the mechanisms from micro-level fast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macro-level slow acclimation in the pattern and structure in disturbed ecosystems. Multi-scale data-model fusion is a recently emerging approach to assimilate multi-scale observational data into mechanistic, dynamic modeling, in which the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mechanistic models for simulating cross-scale interactions are optimized using multi-scale observational data. The models are validated and evaluated at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and real-time observational data are assimilated continuously into dynamic modeling for predicting and forecasting ecosystem changes realistically. in summary, a breakthrough in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research requires using approaches of multi-scale observations and cross-scale modeling to understand and quantify interconnection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ecosystem processes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their controls over ecosystem carbo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LIMATE chang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MULTI-SCALE observation data-model fusion cross-scale MECHANISTIC modeling.
原文传递
Research Advances i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被引量:1
2
作者 Yixin Xu Xiaoling Hu +1 位作者 Zhao Liu Huayong Zh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0年第8期48-54,共7页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reflects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fixed by plants through photosynthesis each year. The study of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global c...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reflects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fixed by plants through photosynthesis each year. The study of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ree types of productivity estimation models, climate relative models, biogeochemical models, and light energy utilization models. The light energy utilization models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method for estimating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because they can directly use remote sensing data.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t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Productivity Model terrestrial Vegetation global change
下载PDF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新时 周广胜 +4 位作者 高琼 杨奠安 倪健 王权 唐海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陆地生态样带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陆地样带——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的提出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样带在东经112°~130°30′间沿... 陆地生态样带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陆地样带——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的提出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样带在东经112°~130°30′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良好的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气候等环境因素的过渡特征。文章介绍了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的确定、生态特征及在数据库建设、植被结构和生产力模拟以及遥感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样带 全球变化 森林 草原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被引量:53
4
作者 周广胜 王玉辉 蒋延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98-216,共19页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与选定标准、中国东北样带的位置与特征的基础上 ,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用于模型发展和比较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中国东北样带数据集 ,从机理上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对于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可能影响 ,发展了用于古植被气候重建的植物种与表土花粉类型的定量关系模型、多尺度耦合的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和基于林窗原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模型 ,并对全球变化对中国东北样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 ,进而针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财力有限的特点 ,提出未来中国东北样带研究拟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特色 ,围绕“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 ,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全球变化 古全球变化 模型 遥感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7
5
作者 陈庆强 沈承德 +2 位作者 易惟熙 彭少麟 李志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55-563,共9页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达1270Gt。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生长、植物碎屑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大气碳通量,这对大气CO2含量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尺度土壤碳循环的唯一可用工具,目...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达1270Gt。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生长、植物碎屑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大气碳通量,这对大气CO2含量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尺度土壤碳循环的唯一可用工具,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大量研究表明,14C测试是研究土壤有机碳组成及驻留时间的重要手段,土壤有机碳由一系列具不同更新时间的组分构成。土壤粒级组成、矿物特征及土体结构等内在因素制约土壤有机碳存量及状态,对于长时间尺度碳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不同气候带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特征,可为预测未来农、林生态系统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的梯度分析及其预测 被引量:52
6
作者 张新时 高琼 +3 位作者 杨奠安 周广胜 倪健 王权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9期785-799,共15页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的空间系列。该样带上有4个生态实验站。在大量的固定样地、实验调查研究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了样带的初步梯度分析及在全球变化图景下的预测,包括其地理位置、设置意义、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一个遥感数据驱动的模型和NPP模型在整个样带上运行过。今后NECT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C、N、P等与痕量气体CO_2、CH_4等)、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GVM)以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等方面得到加强,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与其它IGBP核心项目研究的前沿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圈 陆地样带 梯度分析 中国东北样带
下载PDF
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及其趋势 被引量:40
7
作者 王绍强 陈育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1998年第4期64-72,共9页
对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OBM、TEM、CASA、CARAIB、DEMETER-1、IMAGE2.0、SIB2等模型进行了评述,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国内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 对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OBM、TEM、CASA、CARAIB、DEMETER-1、IMAGE2.0、SIB2等模型进行了评述,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国内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发展特点:已经从静态模型转向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动力学特点,并且集成陆地表层碳循环的各个过程,与气候模型耦合研究陆地表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建立生态生理模型和决定植被对气候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机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动态响应和相互作用,揭示其中的反馈机制;加强各种情景研究,同时包括人为的影响,尤其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陆地碳存储的影响,预测未来全球陆地表层的动态变化及其反馈;由于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重要的数据来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陆地表层碳循环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这些正是我国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应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表层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循环模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演变的响应和反馈 被引量:24
8
作者 孙波 解宪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3-909,共7页
土壤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有响应和反馈作用。概述了国内外全球变化下的土壤功能演变过程的研究进展。样带的生态学对比结合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成为区域尺度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广泛应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分... 土壤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有响应和反馈作用。概述了国内外全球变化下的土壤功能演变过程的研究进展。样带的生态学对比结合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成为区域尺度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广泛应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分析和区域模型方法,对土壤碳氮循环的人文和自然元素综合驱动进行定量研究。未来对全球变化下土壤过程的研究重点是集成社会经济和生物物理过程的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定量描述,综合研究土壤碳氮循环和水循环交互作用,建立区域尺度的土壤碳氮循环模型,预测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的演变和反馈,提出调控策略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土壤功能 样带 网络 稳定性同位素 模型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陆地系统综合集成模拟——新一代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LEM) 被引量:33
9
作者 田汉勤 刘明亮 +5 位作者 张弛 任巍 徐小锋 陈广生 吕超群 陶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27-1047,共21页
人类社会从陆地生态系统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干扰形式改变着地气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耦合的子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陆地系统。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系统的过程和机制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条件。... 人类社会从陆地生态系统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干扰形式改变着地气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耦合的子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陆地系统。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系统的过程和机制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条件。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作为一种集成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但从输入数据到模型结构和过程等诸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大气和地面生态观测网络的不断完善以及遥感等空间技术的不断强大,使陆地生态系统模型进一步发展和突破成为可能。新一代多因子驱动的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ynamicL and Ecosystem Model,DLEM)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旨在介绍DLEM的主体框架、输入输出变量、关键过程、主要功能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大气系统 多因子模型 全球变化 动态模型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周广胜 何奇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3-572,共10页
为从机理上理解、评估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共启动了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其中2条在中国,即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从植物碳氮代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收支及样带生态系... 为从机理上理解、评估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共启动了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其中2条在中国,即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从植物碳氮代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收支及样带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围绕中国这2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的理解,提出未来中国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研究应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与环境及区域特色,重点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过程与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机制和全球变化模拟预警系统开展研究,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样带 全球变化 中国东北样带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原文传递
冻融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海波 马明国 王旭峰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9-377,共9页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今地学研究的两大主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影响重大。冻土中的碳储量占据全球陆地碳储量的重要份额,它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研究冻土地区土壤的冻融过程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碳...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今地学研究的两大主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影响重大。冻土中的碳储量占据全球陆地碳储量的重要份额,它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研究冻土地区土壤的冻融过程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冻融对碳循环过程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冻融影响下碳循环模拟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冻融与碳循环研究发展趋势做了初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全球植被动态模型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彭书时 岳超 常锦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6-448,共13页
陆地生物圈与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能量、水和碳氮等元素的交换和循环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陆地生物圈模型(TBM)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和反馈全球变化的重要方法和工具。通过对从生态系统到区域和全球陆地生物圈不同空间... 陆地生物圈与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能量、水和碳氮等元素的交换和循环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陆地生物圈模型(TBM)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和反馈全球变化的重要方法和工具。通过对从生态系统到区域和全球陆地生物圈不同空间尺度的植被动态、生物地球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水循环和水文过程、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等过程时间动态的模拟,陆地生物圈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评估和归因过去陆地生物圈的时空变化和预测陆地生物圈对未来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该文简要回顾了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发展,总结了模型对陆地生态系统主要过程的刻画和模型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应用,并对未来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物圈模型 陆地生物圈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研究 全球变化 碳循环
原文传递
陆地总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精度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林尚荣 李静 柳钦火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4-252,共19页
准确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数值对碳循环过程模拟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植被指数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遥感GPP算法,综述了不同算法在其研究区域的估算精度;并分析了MODIS/GPP以及BESS/GPP两种遥... 准确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数值对碳循环过程模拟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植被指数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遥感GPP算法,综述了不同算法在其研究区域的估算精度;并分析了MODIS/GPP以及BESS/GPP两种遥感GPP产品在不同植被类型的估算精度。通过对比全球碳通量站网络GPP数据表明,MODIS/GPP产品在全球估算结果具显著相关性(R2=0.59)及中等标准误差(RMSE=2.86 g C/m2/day),估算精度较高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草地等;估算精度较低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稀树草原等。本文对GPP产品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通过综述前人研究中发现的遥感估算GPP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的提高卫星遥感GPP产品估算精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总初级生产力 遥感陆地生态系统模型 MODIS/GPP产品 BESS/GPP产品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