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Tibet
1
作者 GU Shixian XU Xia LIU Shuzhen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6年第4期937-944,共8页
By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social advancemen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ollowing con... By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social advancemen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 respectively in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the change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in recent 20 year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in 2002.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evaluation results .① With regard to com- 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the trend of Tibet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values from 1983 to 2002 are very close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up trend; ②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degree of land use in eastern region of Tibe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western region. ③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value of Nyingtri County is the highest, and the countie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land sustainable use values include Lhasa, Lhoka, Chamdo. While Nakchu, Ngari, Shigatse counties have the relatively lower evaluation values; ④ By analyzing each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ight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key limiting factors of sustainable Tibet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re land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low economic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o-temporal changes sustainable land u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social advancement
下载PDF
市级规划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方法探索——以岳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2
作者 许淞 余虹 +1 位作者 汤维 金瑞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年第11期45-54,共10页
文章以岳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构建“人口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评价模型,将岳阳市9个县市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因素的指标体系,引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存量建设用地规模等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指标,对... 文章以岳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构建“人口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评价模型,将岳阳市9个县市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因素的指标体系,引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存量建设用地规模等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指标,对岳阳市人口增长、建设用地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趋势进行实证评价,探索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方法。研究发现:(1)人口发展方面,岳阳市未来将会保持一定的人口增长;(2)建设用地利用方面,亟需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存量用地盘活工作;(3)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亟需在区域竞争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4)岳阳市各县区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优先级上,呈现出从中部向东、西部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建设用地配置 人口增长趋势 建设用地变化趋势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岳阳市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来华留学教育推进路径探索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志民 朱莉 程立浩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2,共13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了来华留学教育新的使命。本研究通过对世界前八大留学目国最新位序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留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投入、政策支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了来华留学教育新的使命。本研究通过对世界前八大留学目国最新位序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留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作进一步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关系、留学生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奖学金政策对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具有积极作用;地理距离、学历学位互认政策和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具有负向影响;生源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距离对不同类别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应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际联结机制,构筑服务“双循环”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以质量为根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能力;以资源为保障,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来华留学教育 经济发展 教育投入 社会文化 政策支持 推进路径
下载PDF
河北省内高校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发展思路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贺 宋占新 张金成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2-95,共4页
结合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新形势,提出省内高校应担负起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并结合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概念,提出省内高校应按照开放办学、特色立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培养具... 结合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新形势,提出省内高校应担负起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并结合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概念,提出省内高校应按照开放办学、特色立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人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 发展思路
下载PDF
俄罗斯经济特区与超前发展区政策比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蒲公英 《特区经济》 2018年第6期25-29,共5页
俄罗斯建立经济特区和超前发展区是促进自身经济结构转型和缓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政策手段,这两种类型的特区政策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是俄罗斯不同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建设目标、建管模式、建设范围以及允... 俄罗斯建立经济特区和超前发展区是促进自身经济结构转型和缓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政策手段,这两种类型的特区政策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是俄罗斯不同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建设目标、建管模式、建设范围以及允许投资领域有着显著的差异。当前,俄罗斯建设经济特区正在从重量转向了重质的发展,超前发展区则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经济特区 超前发展区
下载PDF
论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及其实现途径 被引量:1
6
作者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8-72,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指导力、凝聚力、推动力和规范力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要通过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指导力、凝聚力、推动力和规范力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要通过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性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实效性等四维路径提升文化引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文化 经济社会发展 引领力
下载PDF
重庆市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
7
作者 翁才银 董国仓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8-42,共5页
可持续发展综合压力指数是生态占用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人口密度指数以及社会发展指数的融合,能全面反映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本身对区域产生的压力状况。文章通过计算重庆市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压力指数和各分项指数,发现各... 可持续发展综合压力指数是生态占用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人口密度指数以及社会发展指数的融合,能全面反映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本身对区域产生的压力状况。文章通过计算重庆市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压力指数和各分项指数,发现各区县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建议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占用指数 经济压力指数 人口压力指数 社会压力指数 可持续发展压力指数 县域
下载PDF
教育要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
作者 史慧武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起着基础作用。并且教育通过保持系统内部的和谐以及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和谐,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教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下载PDF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晓如 《对外经贸》 2016年第9期7-11,共5页
中俄是亚太地区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中俄两国地缘相近、资源禀赋互补,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可上溯到18世纪,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中俄乃至亚太来说都意义非凡。进入21世纪,中俄先后提出了"振兴... 中俄是亚太地区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中俄两国地缘相近、资源禀赋互补,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可上溯到18世纪,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中俄乃至亚太来说都意义非凡。进入21世纪,中俄先后提出了"振兴东北"和"开发远东"两大战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的出台,中俄区域合作正式上升为双方的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国际局势突变,中俄双边经济合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抑制本国经济持续下滑,俄罗斯远东超前社会经济发展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自由港正式启动,这为中俄再次带来巨大的经济合作机遇。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强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对中俄两国的地区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 经济合作 超前社会经济发展区
下载PDF
关于加强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文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7-8,共2页
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党自身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它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 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党自身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它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加强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政能力建设 干部队伍素质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下载PDF
论经济全球化与先进文化的交融性
11
作者 吴春香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4期11-14,共4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 ,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国家或个人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经济既与...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 ,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国家或个人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经济既与资本主义经济齐头并进走向世界 ,又保持社会制度的不变 ,必须用先进文化作为它的行动指南 ,因此可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
下载PD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Theory,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prospect 被引量:41
12
作者 TU Shuangshuang LONG Hual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10期1169-1184,共16页
Rural restructuring is a process of reshaping socio-economic morphology and spatial pattern in rural territor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elements both in kernel system and external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by ... Rural restructuring is a process of reshaping socio-economic morphology and spatial pattern in rural territor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elements both in kernel system and external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by optimally allocating and efficiently managing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in the two systems. It aims at ultimatel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function within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as well as realizing the coordination of structure and complementation of fun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restructuring through elabo- rat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pushing forward rural restructuring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 and probes the approach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restructuring. Beside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study o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the future needs to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long-term and multi-scale process and pattern, mechanism, regional models, rural planning technology system and standar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concerning rural restructuring as well as the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order to serve the current national strategic demands and cope with the changes of rural development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restructuring 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 spat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ocial restructuring rural geography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推动力及其实践要求
13
作者 徐国民 李铁军 《思想理论战线》 CSSCI 2023年第5期9-16,140,共9页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伟大事业的“外在关系”,而且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特征的“内在关系”。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伟大事业的“外在关系”,而且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特征的“内在关系”。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只有通过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面超越。从本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通过先进政党来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民族与世界的有机统一。从一般规律和世界范围来看,走好先进政党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必须处理好坚持先进政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关系,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必须处理好“引领推动”与“利益驱动”之间的关系,确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处理好“民族复兴”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确保中华民族复兴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先进政党引领 经济社会发展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转型机理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基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贵鹏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47-2463,共17页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 土地利用转型是追求用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实证法,从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视角,探讨土地利用及其转型机理、土地利用形态的“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模式和用地转型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等。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反映区域各地类的效益产出格局,并决定各地类的效益相对优势区。(2)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机理可概括为“三维原始动力—隐性形态变化—效益函数变化—空间冲突协调—显性形态变化”。土地利用转型追求区域用地隐性形态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最佳耦合,以及用地显性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最佳耦合,将各地类在空间上的强冲突化为弱冲突,并趋近实现最大效益总量。(3)土地利用形态“协调—冲突—协调”交替演化的上游和驱使环节是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函数的变化,其下游响应是土地利用的最终效益产出,土地利用转型是上述交替演化的长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效益产出量是特定土地利用形态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挂钩的纽带。(4)土地利用转型在较小区域与尺度上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服务优势,且需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交互衔接进而协同实现优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效益 经济社会发展 国土空间
原文传递
论乡村重构 被引量:475
15
作者 龙花楼 屠爽爽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3-576,共14页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本文在界定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构建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演变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视角探讨了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并着眼于服务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重构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就现有旨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引导性战略和政府干预性政策及其在实践操作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批判性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发展转型 乡村地域系统 要素—结构—功能 空间重构 经济重构 社会重构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构建“六抓六带”平台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16
作者 陈荣强 《知行铜仁》 2008年第3期9-11,共3页
科学构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对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 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