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omen, Business, and Finance in 19th Century Milan
1
作者 Stefania Licini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20年第3期117-129,共13页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men and the economy market by adding a backward and Mediterranean country on the chart of female engagement in the world of busines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men and the economy market by adding a backward and Mediterranean country on the chart of female engagement in the world of business.With regard to Anglophone settings,scholars found women managing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entering trade,purchasing shares and“consols”,supporting firms,lending money,and investing capitals for profit.As for Italy,women’s involvement in economic activities is almost completely unknown because of the paucity of studies on the theme.The way the country industrialized played a role in that,as it drove scholars’attention mainly if not exclusively to corporate and large enterprises,where men were obviously ad lead.As privileged sources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ians,such as trade directories,narrative tales,family,and company papers often undervalue if not hiding the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the“public”sphere of the economy,this work draws on fiscal sources,tax rolls,and estate returns in particular.Notwithstanding robust limitations of such documents due to the high rate of evasion and elusion in Italy,their examination unveils the relevance of women’s role not only in family business,but also in“petty”trade and informal finance,all activities that were crucial to the catching up process of a“late joiner”like Ita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ale ENTREPRENEURSHIP 19th century ITALY FISCAL sources
下载PDF
"A Perfect Heroine in Foreign Travel." Female Mobile Identities and Southern Italy in the 19th Century Non-feminist Periodical Press
2
作者 Marcella Rome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1期1263-1277,共15页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ublication of female travel writing about the South of Italy in non-feminist 19th century British periodical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a transgressive model of feminin...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ublication of female travel writing about the South of Italy in non-feminist 19th century British periodical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a transgressive model of femininity centred on the concepts of mobility, vitality and visibility. The choice of Southern Italy, an anti-tourist destination that since the era of the Grand Tour had been considered dangerous for men, let alone for women, magnifies female heroic attitudes and contaminates female conventional domestic purity enhancing the concept of an unfixed female identity. The publication of a travelogue, a mostly non-fictional genre, on an innovative and reactive medium, was a manifest act of transgression with respect to fixed social order, which gave visibility and credibility to a different model of femininity, an anti-Angel icon. A new form of narration displays adventurous women able to cross the private sphere and to write/publish authentic accounts of their transitional experience in a public, male-dominated 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men travelogues 19th century non-feminist periodicals Southern Italy VISIBILITY mobility anti-Angel icon
下载PDF
Local Identity in Palestine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Challenging Dominant Methodologies
3
作者 Menachem Kl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4年第8期533-542,共10页
By using top-down methods, periodizing exclusively along the Arab-Zionist conflict and basing on either Hebrew or Arab primary sources, leading scholars tend to ignore the existence of popular local identity shared by... By using top-down methods, periodizing exclusively along the Arab-Zionist conflict and basing on either Hebrew or Arab primary sources, leading scholars tend to ignore the existence of popular local identity shared by Jews and Arabs in center Palestine during late 19th-early 20th century. To explore this identity this paper suggests using history from below methods i.e. history of average citizens that looks into many individual's multi-dimensional life-experiences, particularly in Palestine mix areas, and based it on both Hebrew and Arabic sources. Through history from below this paper shows that joint Jewish-Arab local identity prevailed pri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Jewish or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and afterwards existed along with them till it was defeated by the escalating national confl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stine nationalism local identity Palestine Jews history from below history methods late 19th andearly 20th century Palestine
下载PDF
The Heritage of Herodotus: Travel and Travel Writing in 19th Century Britain
4
作者 Adele H. Lewis 《History Research》 2015年第2期77-83,共7页
The proliferation of travel literature brought the wider world to the doors of English homes and generated an interest in exotic cultures, ancient civilizations, and foreign wares. The number of travellers and travel... The proliferation of travel literature brought the wider world to the doors of English homes and generated an interest in exotic cultures, ancient civilizations, and foreign wares. The number of travellers and traveller's tales greatly increased after the end of the Napoleonic Wars and one destination that was particulary alluring was the biblical land of ancient Egypt. This paper examines British travelers to Egypt and how their published works both revealed and constructed a particular view of Egypt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Travel and travel literature accompanied and even facilitated the developing disciplines of archaeology and Egyptology, increasing the knowledge of and interest in the world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This corpus of writing, often with its accompanying illustrations, also served to create a fabricated illusion of the biblical world, fashioned from both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Egy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ODOTUS Rediscovery of Egypt 19th century travel British travel writers development of Egyptology
下载PDF
Local Colorism American Novels of 19th Century
5
作者 WenJun Fu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8期98-99,共2页
Local Colorism can be seen as a new literature type, which sprung up in 1920s. As a literature trend, local novels open a new road for realistically sentimental novels of view litera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aim ... Local Colorism can be seen as a new literature type, which sprung up in 1920s. As a literature trend, local novels open a new road for realistically sentimental novels of view litera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aim to study the Local Colorism American Novels of 19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west and south of American. American southern literatur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although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unique sense of place suffer from complex history. And it proves that American literature has been increasingly building it popularity and a new type of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Colorism American Novels 19th century
下载PDF
17—19世纪华瓷西传后的设计延续与嬗变——以“垂柳纹”为例
6
作者 杨明 汪清 詹嘉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33-138,144,共7页
17—18世纪,中国情趣风靡西欧,尤以瓷器为盛,催生了西欧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崇华热潮。进入19世纪,“中国热”式微,但中国风设计在瓷器上仍存续,这些设计元素在瓷器纹饰中表现的尤为直观。以19世纪风靡西欧的“垂柳纹”为研究对象,在华瓷... 17—18世纪,中国情趣风靡西欧,尤以瓷器为盛,催生了西欧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崇华热潮。进入19世纪,“中国热”式微,但中国风设计在瓷器上仍存续,这些设计元素在瓷器纹饰中表现的尤为直观。以19世纪风靡西欧的“垂柳纹”为研究对象,在华瓷西传及华风西渐和西风东渐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图像形成的动因、中国元素的演化和图像的叙事生成几个方面来探究“垂柳纹”中所映射出的文化互融性,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9世纪 华瓷 垂柳纹 中国风设计 文化交流
下载PDF
A History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Tunnel (4000 B.C.E. - 1900 C.E.)
7
作者 Robert Steven Diamond Brian Garret Kasse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2018年第1期11-43,共33页
Generally hidden from public view, out of our daily thoughts, and literally under our feet, are myriad urban underground tunnels that make our modern megacities possible. From their ancient beginnings in antiquity, as... Generally hidden from public view, out of our daily thoughts, and literally under our feet, are myriad urban underground tunnels that make our modern megacities possible. From their ancient beginnings in antiquity, as a means of supplying fresh water and draining waste water from cities, underground tunnels evolved into a means of providing high capacity rail mass transit in our most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centers. This paper provides a broad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tunnels across a 6000 year time span and includes the specific engineering formulas/computations for the earliest 19th century subways/infrastructure projects based on the Roman vaulted arch tu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way SUBTERRANEAN Passageway Ancient Underground MESOPOTAMIA Greece Rome Cut and Cover CLOACA Maxima Cryptoporticus CROTON Aq-ueduct Arch TUNNEL Atlantic Avenue TUNNEL LONDON Railway LONDON Tube Beach/Greathead Shield 19th century Arched TUNNEL Calculations
下载PDF
相似与相异:19世纪初期江南与荷兰经济史比较研究
8
作者 李伯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70,共13页
中国和欧洲都涵盖了广大地域,其中各个地区在各方面差异很大。要进行深入而客观的比较研究,应当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可比性的地区。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在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各个地区中,江南和荷兰是两个可比性最高的地区。采用历史国民... 中国和欧洲都涵盖了广大地域,其中各个地区在各方面差异很大。要进行深入而客观的比较研究,应当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可比性的地区。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在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各个地区中,江南和荷兰是两个可比性最高的地区。采用历史国民账户系统的方法,对19世纪初期这两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最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这个结果有力地推翻了以往以“英国模式”为标准来研究中国和欧洲近代经济史所导致的各种偏见,对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初期 江南 荷兰 经济史
下载PDF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 被引量:19
9
作者 范伯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18,共9页
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文学萌生的界碑 ,应建立在 1 9世纪 2 0世纪之交。在以文学观念更新为启动发力点的文学革新运动中 ,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各个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 ,各显神通 ,虽然成败不一 ,但就总体而言 ,已初具文学现代化的新... 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文学萌生的界碑 ,应建立在 1 9世纪 2 0世纪之交。在以文学观念更新为启动发力点的文学革新运动中 ,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各个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 ,各显神通 ,虽然成败不一 ,但就总体而言 ,已初具文学现代化的新貌 ,而变革时段的“公约数”是“世纪之交”。作者还从通俗文学的角度 ,分析了文学如何与市场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史 分期
下载PDF
论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家创作的道德关怀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万锋 李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作为英国19世纪社会文化生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勃朗特姐妹等一批女性作家以特有的感性注意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贵族阶级正逐渐走向没落,却依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反映到道德层面,表现为对"门第观念"和&qu... 作为英国19世纪社会文化生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勃朗特姐妹等一批女性作家以特有的感性注意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贵族阶级正逐渐走向没落,却依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反映到道德层面,表现为对"门第观念"和"绅士概念"的推崇;而上升中的中产阶级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两面性,一方面遵从并内化贵族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试图倡导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道德取向,如对劳动的重视、倡导自控和自助观念以及对体面生活的希望与追求;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注定了他们只能沦为他人思想观念的模仿者、实践者,注定了他们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失语症"患者命运。英国19世纪涌现的众多女性小说家透过现实主义的外衣,展现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道德图景,彰显了共同的道德关怀,为后人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女性作家 阶级 道德
下载PDF
遭遇与机遇:19世纪末中国农村手工业的曲折经历——以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思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2-93,共12页
19世纪末 ,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在外国棉制品的冲击下经历了一个严重衰落的低谷 ,也迎来与国内发达地区并驾齐驱、与机器棉制品比肩竞争的发展转机 ,这一曲折经历包含着极为复杂交错的层面。一些学者关于洋布、洋货未能打入华北内地、甚... 19世纪末 ,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在外国棉制品的冲击下经历了一个严重衰落的低谷 ,也迎来与国内发达地区并驾齐驱、与机器棉制品比肩竞争的发展转机 ,这一曲折经历包含着极为复杂交错的层面。一些学者关于洋布、洋货未能打入华北内地、甚至纠缠于“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的看法值得商榷 ;“封建、落后”的农村经济在突来的冲击面前所表现出的强韧性和对抗能力 ,在机遇面前所显示出的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及对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持续容纳能力也同样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末 直鲁农村 手工纺织业 中国农村 手工业 技术发展
下载PDF
从中西文化关系角度看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 被引量:9
12
作者 孙立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47,共8页
19世纪 30年代起 ,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 ,在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 ,包括布道、建立传教站、举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然而 ,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而是要实现片... 19世纪 30年代起 ,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 ,在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 ,包括布道、建立传教站、举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然而 ,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而是要实现片面的宗教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征服 ,要按照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改造中国。 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具有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新教 19世纪 德国 中西文化 “文化帝国主义”
下载PDF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本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9,共8页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印度 殖民统治 文明使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下载PDF
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与民主化进程 被引量:4
14
作者 陆伟芳 余大庆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6-111,共6页
伴随着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深刻变化 ,政治民主化逐渐成为 19世纪英国历史的主旋律。英国的民主化进程不仅在议会改革中体现出来 ,而且也在城市政府改革中体现出来。英国 19世纪的大众民主是在城市率先发展 ,并普及推广开来的。城市在此充... 伴随着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深刻变化 ,政治民主化逐渐成为 19世纪英国历史的主旋律。英国的民主化进程不仅在议会改革中体现出来 ,而且也在城市政府改革中体现出来。英国 19世纪的大众民主是在城市率先发展 ,并普及推广开来的。城市在此充当了大众基层民主的摇篮和发源地。以纳税人资格确定投票权 ,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摒弃了议会选举中的财产资格条件 ,这是向现代民主制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也是一个历史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府 “城市自治机关法” 19世纪英国
下载PDF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广翔 张文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教师是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农民知识分子,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桥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学历及出身、生存境遇和社会形象等是衡量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1861年改革后... 教师是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农民知识分子,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桥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学历及出身、生存境遇和社会形象等是衡量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1861年改革后入职乡村教师开始规范化,教师素质提高,并积极地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不佳:工资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生活负担大,农民不理解教师,神甫视教师为竞争对手,政府不信任教师。这表明乡村教师地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比农民的地位高,另一方面与其他知识分子群体相比其地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 乡村教师 社会地位
下载PDF
论19世纪泰国外交成功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之原因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敏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112,共7页
19世纪泰国外交成功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改革带来的规范层面的变化以及当时亚洲和欧洲的地区局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国近代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制度、规则和观念等规范的改变上。在保持信仰等... 19世纪泰国外交成功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改革带来的规范层面的变化以及当时亚洲和欧洲的地区局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国近代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制度、规则和观念等规范的改变上。在保持信仰等根本传统不变的情况下,泰国按照西方流行观念做出部分融通,重塑了自身身份,减少了与西方不必要的摩擦。这些规范层面的改变在与西方的交往中被感知,它们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外交活动的开展。此外,地区局势也为泰国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便利,西方国家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以及欧洲不断产生的矛盾和力量的变化无疑对泰国外交的成功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泰国外交 拉玛改革 规范与身份 地区局势
下载PDF
非商业性旅游接待的历史考察——以15~19世纪长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建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14,共5页
15~19世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除了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客栈、酒肆、商铺从事商业性旅游经营活动外,官府、寺庙、家庭等也承担了大量非商业性的旅游接待任务,免费为游客提供食、住、游等旅游服务,近代旅游业产生... 15~19世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除了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客栈、酒肆、商铺从事商业性旅游经营活动外,官府、寺庙、家庭等也承担了大量非商业性的旅游接待任务,免费为游客提供食、住、游等旅游服务,近代旅游业产生以前旅游业态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接待 非商业性 15~19世纪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19世纪末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初步形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瑞静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1-144,共4页
甲午战败的屈辱掀起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热潮,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通过倡导新式教育、办报刊、建学会,开启了民智,使一批有着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营垒中剥离出来,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并逐步形成了群体,到... 甲午战败的屈辱掀起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热潮,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通过倡导新式教育、办报刊、建学会,开启了民智,使一批有着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营垒中剥离出来,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并逐步形成了群体,到辛亥革命前夕,已发展成为一支可观的社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末 中国近代 知识分子群体 民族危机 新式教育
下载PDF
试论铁路与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城市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建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5-69,共5页
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而在此过程中,铁路作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了十分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通过促进工业化和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推动了经济和人口重心向... 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而在此过程中,铁路作为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了十分特殊和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通过促进工业化和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推动了经济和人口重心向城市的转移;另一方面又通过创建铁路城镇和形成地区性中心城市,直接增加了美国西部城市的数量,改善了美国西部城市的结构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后半期 铁路 美国西部 城市化
下载PDF
19世纪伦敦下水道改革探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毛利霞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98-106,108,共10页
下水道是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伦敦的下水道改革历经四个阶段。19世纪初,因伦敦排水不畅,下水道委员会被指责为"腐败无能"。19世纪中叶,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卫生派为改善城市卫生,支持小管道下水道方案将垃圾排入泰... 下水道是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伦敦的下水道改革历经四个阶段。19世纪初,因伦敦排水不畅,下水道委员会被指责为"腐败无能"。19世纪中叶,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卫生派为改善城市卫生,支持小管道下水道方案将垃圾排入泰晤士河,造成"大恶臭"。此后,首都市政工程局采用巴扎戈特的下水道设计方案,将下水道排水口置于河流下游,也造成排水口恶臭。19世纪末,迪布丁推行"生态下水道"理念,对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区别处理,解决了下水道垃圾处理和气味难闻的问题。伦敦下水道改革是英国城市化过程中下水道改革的缩影,也是更新市政管理观念、摸索和改进下水道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伦敦 下水道 查德威克 巴扎戈特 迪布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