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30年代海峡两岸现代诗的颓废美学——以中国内地现代派、中国台湾风车诗社为中心
1
作者 单赫 《华文文学》 2024年第3期85-93,共9页
20世纪30年代海峡两岸现代诗中的“颓废”是转折时代、复杂社会、个人心性、美学偏好与外来文学思潮复合影响下的产物,它由颓废主义三要素——“身体”“女性”“死亡”及其衍生物搭建起基本框架,“声”“光”“色”的复杂调和、异质并... 20世纪30年代海峡两岸现代诗中的“颓废”是转折时代、复杂社会、个人心性、美学偏好与外来文学思潮复合影响下的产物,它由颓废主义三要素——“身体”“女性”“死亡”及其衍生物搭建起基本框架,“声”“光”“色”的复杂调和、异质并置与矛盾修辞等手段辅以点缀。“文化错位”使两岸现代主义诗人尚未意识到“进步即颓废,颓废即进步”,“双重人格”又使其陷入“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纠结之中。30年代后期,时代变化引发文学生态的变化,大部分现代派诗人将“颓废”一扫而空,转身踏上“十字街头”,风车诗社诗人则纷纷选择封笔。战后在“跨越海峡的诗人”与“跨越语言的诗人”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现代诗各自的传统与精神得以在台湾地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交会,这一“美学越境”现象值得用更大的视域加以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颓废 现代诗 现代派 风车诗社
下载PDF
The“Flaneur”in Modernist Poetry
2
作者 李钰煊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9期224-226,共3页
Traditionally,there is a complete rejection of the city within poetry.Nevertheless,as urbanization sped up,cities eventually became the center of culture.In modernistcity poems,the speaker takes up the role of“flaneu... Traditionally,there is a complete rejection of the city within poetry.Nevertheless,as urbanization sped up,cities eventually became the center of culture.In modernistcity poems,the speaker takes up the role of“flaneur”and conveys the poet’s reflections on urban life and urban people.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image in modernist poetry,w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st poetry and urban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ist poetry modern city flaneur BAUDELAIRE T.s.Eliot
下载PDF
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 被引量:2
3
作者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46,共7页
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具有一种复杂的关系,许多作家既有左翼文学的倾向,又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左右互换、作品内容中所呈现出来的颓废与反抗主题及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形式三个方面。在有些... 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具有一种复杂的关系,许多作家既有左翼文学的倾向,又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左右互换、作品内容中所呈现出来的颓废与反抗主题及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形式三个方面。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左翼文学不成熟的表现,但这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文学发展状态。后来因过于强调左翼文学的政治性而导致二者分道扬镳,甚至出现了二者相互对立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左翼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纠葛
下载PDF
1930年代中日现代诗歌写作比较
4
作者 陈璇 《写作》 2019年第6期33-42,共10页
现代主义诗歌在1930年代的中日两国均已得到发展,并与世界性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同步。中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两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轨迹,也改变了20世纪以来中日现代诗交互式的影响关系。军国主义日本对外不断侵略扩张,对内施行严苛的... 现代主义诗歌在1930年代的中日两国均已得到发展,并与世界性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同步。中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两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轨迹,也改变了20世纪以来中日现代诗交互式的影响关系。军国主义日本对外不断侵略扩张,对内施行严苛的言论控制,大量出现于日本侵华诗当中的"中国"意象成为该时期日本现代诗沦为国家意志宣传工具的表征。《我思》《四季》等国粹主义诗刊取代现代诗派与普罗诗派文学刊物的地位,主导日本现代诗坛。同时,大批诗人的创作意识发生由现代主义转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如高村光太郎向日本汉诗文传统复归,三好达治向日本传统感性复归,田中克己的封建主义倾向等。大量事实表明,诗的国粹主义政治工具化导致日本现代主义诗歌艺术退行,与在抗战期实现艺术拓展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形成鲜明对照。另一方面,日本反战诗人小熊秀雄、金子光晴与中国诗人的交流意义深远;西方诗人威廉·燕卜荪、W.H.奥登在中日两国开展的诗歌教学与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现代诗在世界现代主义文学潮流中的内在关联。1930年代的中日现代诗写作的比较研究为今日两国现代诗歌展开深入对话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现代诗 日本现代诗 1930年代
下载PDF
都市视角:研究30年代诗歌的一个角度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林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37-142,共6页
把新诗的发展纳入与都市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既为理解它的某些文本特征,也为认识它与具体文化环境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因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生存空间,都市环境对新诗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30年代诗歌更与都市环... 把新诗的发展纳入与都市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既为理解它的某些文本特征,也为认识它与具体文化环境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因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生存空间,都市环境对新诗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30年代诗歌更与都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时期的两大诗歌潮流——左翼诗歌运动和现代主义诗歌运动都是在现代都市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探讨30年代诗歌并揭示其特征,是一个值得尝试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年代 都市环境 文化空间 左翼诗歌 现代主义诗歌
下载PDF
曹葆华与中国“现代派”诗歌
6
作者 张洁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曹葆华在中国新诗——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就:其一,他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独创了一种意象奇谲、拥抱现实的苦吟风格。其二,他系统大量地译介西方现代诗潮理论,... 曹葆华在中国新诗——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就:其一,他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独创了一种意象奇谲、拥抱现实的苦吟风格。其二,他系统大量地译介西方现代诗潮理论,不仅带动了现代主义诗潮的成长、同时推进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其三,他以个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用于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带动一批年轻诗人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葆华 现代主义 诗歌 北平 30年代
下载PDF
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问题
7
作者 李特夫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3-95,共3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五四期间,我国译诗之风盛行且影响深远。针对目前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缺乏系统探讨的现状,本文从译史、翻译实践、译论以及我国新诗运动影响等层面,就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基本架构问题进行了概述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五四期间,我国译诗之风盛行且影响深远。针对目前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缺乏系统探讨的现状,本文从译史、翻译实践、译论以及我国新诗运动影响等层面,就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基本架构问题进行了概述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十年代 诗歌翻译 研究视城
下载PDF
“流观”华夏神话思维在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中的体现
8
作者 宋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84-86,共3页
中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在有形结构中运动和贯穿着诗的无形的“神”,即一种内在的思想和心理,本文就试图论述中国神话思维中的“流观”思维作为现代派诗歌中的“踪迹”对诗歌的意味生成所起的作用,从而看到神话思维使现代派诗歌品位所达... 中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在有形结构中运动和贯穿着诗的无形的“神”,即一种内在的思想和心理,本文就试图论述中国神话思维中的“流观”思维作为现代派诗歌中的“踪迹”对诗歌的意味生成所起的作用,从而看到神话思维使现代派诗歌品位所达到的哲学高度,以此对现代派诗歌进行审美的理解和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 “流观” 神话思维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前后都市文学中的一类女性形象
9
作者 周乐诗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出现并形成小高潮之际,一批都市女性形象——性感尤物、女强人、拜金女和妖女等作为现代符号,出现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一些被后世文学史家称之为"新感觉派"作家借助这一类女性形象,在...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出现并形成小高潮之际,一批都市女性形象——性感尤物、女强人、拜金女和妖女等作为现代符号,出现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一些被后世文学史家称之为"新感觉派"作家借助这一类女性形象,在小说中表达了他们对现代的独特感受,在文学中生产现代生活的意义;而同时,作为载体的女性形象也在以一种变形的方式,解说女性现代意义的生成,以及两性关系的变化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现代主义文学 女性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