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ises of Socialism in China and Chinese Rock in 1980s: The Case of CUI Jian
1
作者 WANG Xia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5期375-383,共9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CUI Jian and his rock music to examine the social complexity of the 1980s in China, which is much about the destructions brought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economic reformation since 1978... This paper focuses on CUI Jian and his rock music to examine the social complexity of the 1980s in China, which is much about the destructions brought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economic reformation since 1978, as well as to investigate an alternative discours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mainstream in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rock. Also, the paper through CUI's works tries to inquire the questions of how the ideal of socialism transforms after the fail of the revolution and how the disillusion connects the country's pursuit of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in music. Moreover, the paper asks how and by which CUI's songs associate themselves to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 what way they root in the "socialistic personality" shaped by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since 195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s CUI Jian rock music disillusion of socialist ideal chinese socialistic personality
下载PDF
Identifying the Cultural Shifts and Societal Changes That Facilitated the Rise in Box Offic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Women’s Cinema in the 21st Century
2
作者 CUI Yuekun 《Psychology Research》 2023年第12期577-599,共23页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Chinese women’s status in the 21st century,gender studies and gender relation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Chinese society,which consequently prompted Chinese Women’s Cin...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Chinese women’s status in the 21st century,gender studies and gender relation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Chinese society,which consequently prompted Chinese Women’s Cinema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larger audiences.With regard to the box offic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Women’s Cinema,there seems to be a gap in research in finding an association between women’s status and the relevant films’box office performance.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outlin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in gender roles and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expansive social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rough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to better understand society’s attitude towards gender representation within the film industry.The questionnair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people’s awareness of women’s changing status and gender equality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materials produced by Chinese Women’s Cinema.At the some time,it highlight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support and initiatives for gender equality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eneral popularity of Chinese Women’s Cinema.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ffectively popularize Chinese Women’s Cinema culture and the box office growth by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ttitude towards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and to provid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rend of Chinese Women’s Cinema.Furthermore,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foundational support for gender equality and help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factors that society needs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omen’s Cinema film Box Office Gender Equality social Change Cultural shifts
下载PDF
故事类型、流行机缘与历史语境——1980年代日本译制片在中国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建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4期110-115,8,共6页
从主题出发,80年代流行于中国的日本译制片可分为揭露批判型、人伦情感型、幽默娱乐型和精神勉励型四种。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在当时流行,是因为它们在故事层面提供了批判的认同、心理的补偿、传统的同构和行为的借鉴等历史与现实的内外机... 从主题出发,80年代流行于中国的日本译制片可分为揭露批判型、人伦情感型、幽默娱乐型和精神勉励型四种。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在当时流行,是因为它们在故事层面提供了批判的认同、心理的补偿、传统的同构和行为的借鉴等历史与现实的内外机缘。从根本上说,这些故事和四方面机缘的产生又与80年代日本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相对冷清的国产电影市场及好奇求知、趋新媚外的观影心理有关。只有将日本译制片历史化、语境化,才能更深刻了解它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日本译制片 故事类型 流行机缘 历史语境
下载PDF
流行电影及198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文化——以《神秘的大佛》为例
4
作者 杨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9-108,共10页
《神秘的大佛》是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拍摄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这部集传奇、惊悚片、武打片和恐怖片于一体的商业片,尽管当时受到许多评论家的谴责,但仍得以迅速制作和发行,为国内观众所喜爱,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收益。以前对《神秘的大佛... 《神秘的大佛》是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拍摄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这部集传奇、惊悚片、武打片和恐怖片于一体的商业片,尽管当时受到许多评论家的谴责,但仍得以迅速制作和发行,为国内观众所喜爱,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收益。以前对《神秘的大佛》的研究大都着重于它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武打片的历史地位,而文章则认为:《神秘的大佛》的意义更在于体现了当时电影系统的运行机制,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电影何以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流行文化领域逐渐丧失影响力提供了线索。政治特权的隐退,电影评论家和制片厂之间的博弈,市场机制的缺乏等等,都是导致流行/大众电影的发展在当时受到遏制(但并未被禁止)、精英电影影响力日隆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文章通过《神秘的大佛》这个案例,重新审视了中国商业电影在1980年代初的特别处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当时大陆流行文化的发生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初期 商业电影 《神秘的大佛》 类型电影 武打片
下载PDF
Small Production,Big Impact
5
作者 CHEN SI 《China Today》 2007年第6期60-63,共4页
IT'S the local characters and landscape that I usually find most interesting about Chinese films. But it was the plot of Tuya's Marriage that captured my attention, regardless of its being Chinese." This ... IT'S the local characters and landscape that I usually find most interesting about Chinese films. But it was the plot of Tuya's Marriage that captured my attention, regardless of its being Chinese." This comment by a German critic is possibly the best compliment Wang Quan'an, director of Tuya's Marriage, could hope for. He and other young Chinese film makers have been doing their utmost to produce works that touch the Western soul rather than presenting a visual oriental f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films plot German critic Tuya's Marriage director Western soul
下载PDF
“北京批评圈”与新时期文学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光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55,共13页
新时期初期,"北京批评圈"批评家参与的几次重要的文学批评实践,展现了他们批评观念调整变化的过程。这种调整变化,不仅表现为批评家与历史关系的变动,同时也表现为他们批评观念和进入方式的分歧。实际上1985年后,由于文学批... 新时期初期,"北京批评圈"批评家参与的几次重要的文学批评实践,展现了他们批评观念调整变化的过程。这种调整变化,不仅表现为批评家与历史关系的变动,同时也表现为他们批评观念和进入方式的分歧。实际上1985年后,由于文学批评分化的加剧,这个所谓的"北京批评圈"就不存在了。也因为如此,梳理这一阶段批评家的活动,就体现了对一段批评史的留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批评圈 新时期文学 知青文学 现代派文学
下载PDF
传统与变迁——从80年代农村改革小说看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嬗变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翠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17-122,共6页
80年代是农民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阵痛时期,在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精神的震荡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观念的转变。逐步挣脱土地的精神束缚,建立起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二是商品意识的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扩展... 80年代是农民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阵痛时期,在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精神的震荡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观念的转变。逐步挣脱土地的精神束缚,建立起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二是商品意识的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农民的心理空间,农民由自给自足型农民转向市场型农民,标志着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三是道德上的困惑与迷惘。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道德观念的进步,但人们更多的还是困惑与迷惘:道德转型中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以恶抗恶”者的道德自省与困惑;欲望的泛滥与道德的乏力。而农民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归根结底在于传统文化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农民 土地观念 商品意识 道德困惑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个人化书写——再读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文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1-77,共7页
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以个人化记忆的方式叙述了天堂县"官逼民反"的蒜薹事件,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另一种现实。这是建立在个人记忆基础之上的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生存现状的个人化书写,它颠覆... 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以个人化记忆的方式叙述了天堂县"官逼民反"的蒜薹事件,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另一种现实。这是建立在个人记忆基础之上的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生存现状的个人化书写,它颠覆了我们对于80年代中国农村的符号化记忆。莫言的个人化书写可以让一些个人记忆重新浮出水面,揭开被集体记忆所压抑的部分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书写 中国农村 20世纪80年代 《天堂蒜薹之歌》
下载PDF
论新时期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1
9
作者 衣凤翱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05-207,268,共4页
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沪片、沪地、沪人、沪事及沪风等基本元素共同构建了上海影像的文化内涵。沪片自始至终具有求新、商业、通俗等美学特征,而此正印证着海派文化的特质并与海派文化的回归趋向相契合。石库门弄堂作为沪地"地景&qu... 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沪片、沪地、沪人、沪事及沪风等基本元素共同构建了上海影像的文化内涵。沪片自始至终具有求新、商业、通俗等美学特征,而此正印证着海派文化的特质并与海派文化的回归趋向相契合。石库门弄堂作为沪地"地景"之一投射着导演对海派文化的本体性认识;女性是电影中最能代表"沪地"之中的"沪人"。沪片中之沪事不仅有都市传奇故事所营造的旧上海之乱世想象,也有上海现代都市故事。沪片中的视景不仅营造了怀旧之沪风,也彰显着现代化的沪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上海影像 海派文化 沪片 沪地 沪人 沪事 沪风
下载PDF
“80后”作家研究:质疑、出路与价值
10
作者 黄江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92-99,共8页
"80后"文学是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但相关的研究还遭受着诸多质疑,这种代际划分方式的合理性亟待论证。有研究者提出"城市化时代的青年文学"等命题来回应质疑,但仍有未解的理论困境。应该看到,代际划分方式已... "80后"文学是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但相关的研究还遭受着诸多质疑,这种代际划分方式的合理性亟待论证。有研究者提出"城市化时代的青年文学"等命题来回应质疑,但仍有未解的理论困境。应该看到,代际划分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失去交锋的时代,已很难用标志性的思想或历史事件等方式来划分代际,而回归自然年龄来区分代际,在具有转折性质的"80后"这代人身上是合理的,并在学术界实际上已广泛通行。代际研究需要警惕整体主义的迷误,在充分把握作家个体特征的基础上,讲述这代作家贡献的文学特质。"80后"作家研究将伴随年轻作家走出"密林中"的困境,融入到悠远的人文传统,以此参与到中国文学未来的构建,并担当起新的历史文化传承者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80后”作家 代际划分 整体主义
下载PDF
意识形态“眼”中的中国电影史
11
作者 黎学军 周会平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
中国电影发展已逾百年,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期间经过了史前、山河故国、阶级与人性、车同轨书同文四个阶段。发展的逻辑有三:其一是电影本身就是上层建筑一部分,必然反映同时代的主流价值;其二是我国电影的戏剧化影响;其三是电影指导理... 中国电影发展已逾百年,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期间经过了史前、山河故国、阶级与人性、车同轨书同文四个阶段。发展的逻辑有三:其一是电影本身就是上层建筑一部分,必然反映同时代的主流价值;其二是我国电影的戏剧化影响;其三是电影指导理论的变迁。在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电影事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中国电影史 时代精神 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
下载PDF
2007年度中国儿童电影综述
12
作者 郑欢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89-94,共6页
当媒体用中国电影吹响"集结号"来形容2007年中国电影带来的喜悦时,儿童电影也在本年度迎来新一轮创作热潮。儿童电影产量再创新高、佳作涌现赢得口碑、儿童电影营销策略的突围等利好表现,凝聚成一股合力提升我们对中国儿童电... 当媒体用中国电影吹响"集结号"来形容2007年中国电影带来的喜悦时,儿童电影也在本年度迎来新一轮创作热潮。儿童电影产量再创新高、佳作涌现赢得口碑、儿童电影营销策略的突围等利好表现,凝聚成一股合力提升我们对中国儿童电影未来发展的信心。对中国儿童电影来说,2007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年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电影 综述 教育意义
下载PDF
中国文艺电影片名英译叙事框架研究——以王家卫文艺电影片名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代雨晴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2-86,共5页
将叙事理论与翻译相结合,能够审视翻译对超越时空和文本的叙事阐释所起的特别作用,打破中国文艺电影片名音译、直译的窘境,输出文化意义对等的译文。利用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以其译者处理源语文本中叙事的“时空框架设定”“参与者重... 将叙事理论与翻译相结合,能够审视翻译对超越时空和文本的叙事阐释所起的特别作用,打破中国文艺电影片名音译、直译的窘境,输出文化意义对等的译文。利用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以其译者处理源语文本中叙事的“时空框架设定”“参与者重新定位框架设定”策略为参照,以王家卫文艺电影片名为例,探究其英译版本的叙事框架及其现实建构意义,以期为中国文艺电影片名英译找寻到新视角,激发外国观众对中国文艺电影的观影热情,充分发挥中国影视翻译的巨大影响,加快促进中国文艺电影对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理论 “框架设定”策略 中国文艺电影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启发与镜鉴:1980年代喜剧电影的创作理念和价值传承
14
作者 高志茹 《北京文化创意》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在创意理念上逐渐呈现出困乏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观众对该电影类型的审美疲劳,喜剧电影如何实现破局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研究着眼于1980年代这一中国喜剧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整理出主配相辅的人物塑造、... 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在创意理念上逐渐呈现出困乏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观众对该电影类型的审美疲劳,喜剧电影如何实现破局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研究着眼于1980年代这一中国喜剧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整理出主配相辅的人物塑造、悲喜交叠的现实主义表达、切中时代记忆的情感书写等喜剧创作理念,其在情节内容与叙事形式上为当前喜剧电影的生产与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对这一时期电影喜剧理念的重访可以助力中国喜剧电影更新创作观念,进一步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喜剧电影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电影 1980年代 喜剧理念 价值传承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学派: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制度逻辑 被引量:2
15
作者 邱章红 王颖倩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2,共7页
中国电影学派将电影专业与国家竞争结合起来,使得个体学术主张快速获得集体意义和理论转化,形成从国家、专业、学术群体到个人的学术创新和理论播撒机制,为构建中国电影知识体系提供一种制度逻辑。现阶段,其根本任务是摆脱对欧美电影知... 中国电影学派将电影专业与国家竞争结合起来,使得个体学术主张快速获得集体意义和理论转化,形成从国家、专业、学术群体到个人的学术创新和理论播撒机制,为构建中国电影知识体系提供一种制度逻辑。现阶段,其根本任务是摆脱对欧美电影知识体系的依附、从本源理论上实现独立自主、在欧美体系对面实现中国特色。同时,在制度逻辑下,编写谱系、构建传承和树立标志,既是国家电影的定向战略,又是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形塑着一场中国电影学说的文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学派 国家电影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 制度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