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 and the Anomalies of Earth Resistivity Observed at Qingdao Seismic Station
1
作者 Zhang Jihong Zhao Guoze +2 位作者 Wang Jinsheng Tang Tingmei Qi Liji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年第2期158-165,共8页
Near-surface earth resistivity and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anomalies were recorded at Qingdao seismic observatory of Shandong Provi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f May 12,2008.The observed data of... Near-surface earth resistivity and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anomalies were recorded at Qingdao seismic observatory of Shandong Provi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f May 12,2008.The observed data of earth resistivity at the observatory revealed that the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dropped and the resistivity increased.It is postulated that in the special tectonic setting at Qingdao observatory,the variation of stress and strain caused the change of water level beneath the station,thus,lea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earth resistiv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stress field and the change of earth resistivity before earthquake i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Earth resistivity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Stress field
下载PDF
Variation of the Energy Field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before the Wenchuan M_S 8. 0 Earthquake
2
作者 Yang Mingzhi Ma Heq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a large earthquake, the stress-strain state along the fault zone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weak seismicity around the fault zone. The seismic energy release near t...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a large earthquake, the stress-strain state along the fault zone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weak seismicity around the fault zone. The seismic energy release near the fault zone before an earthquake can better reflect the dynamic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Thu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natural orthogonal function expansion has been adopted to discuss the time variation about the energy field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before the Wenchuan MsS. 0 earthquake,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evident short-term rise changes appeared in the time factors of the typical field corresponding to several key eigenvalues of the energy field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robably being the short-term anomaly message for this earthquake. Through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arthquake examples such as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study of time variation of energy field of seismicity along active fault zone will be helpful for conducting intentional and intensiv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in active fault regions with high seismic risk based on medium- and long-term earthquake trend jud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menshan fault zone Energy field Natural orthogonal function expansion Time factor anomaly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下载PDF
Surface deformation at the epicenter of the May 12,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at Yingxiu Town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DONG ShaoPeng,HAN ZhuJun & AN YanFen National Center of Seismic Fault Study,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154-163,共10页
Surface deformation,along National Highway 213 at the epicenter of Wenchuan M8 earthquake,at Yingxiu Town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is surveyed and measur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wo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One ... Surface deformation,along National Highway 213 at the epicenter of Wenchuan M8 earthquake,at Yingxiu Town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is surveyed and measur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wo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One is that no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displays,or dextral strike-slip component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 can not be found basically,the other is that uplift amount is 2.72 m,and the short-ening amount is 0.38 m,which reflects thrust shortening deformation is not obvious.The crust uplift amount of 2.71 m is distributed in a belt with width of 60 m.The model of lower crustal flow proposed by Royden et al.(1997) about the dynamic process in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eems more suitable to explain the seismic surfac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Yingxiu Town,the epicenter of the May 12,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m8 earthquake Yingxiu TOWN surface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被引量:146
4
作者 李海兵 付小方 +8 位作者 Jerome VAN DER WOERD 司家亮 王宗秀 侯立玮 邱祝礼 李宁 吴富晓 许志琴 Paul TAPPONNI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23-1643,共21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8.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8.0)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使两条NE走向、倾向NW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并沿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275km,以逆冲运动伴随右旋走滑为其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11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量至少约12m;沿灌县-安县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80km,表现为纯逆冲运动的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4m;另外发育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连接于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的小鱼洞破裂带,以左旋走滑兼有逆冲运动为特征。地表破裂基本沿袭早先活动断裂带上,并使早先抬高的地貌更加抬高,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发生过,并且无数次地震活动(包括类似汶川MS8.0地震的强震)的累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龙门山。根据同震断裂面以及断裂面上的擦痕分析表明,汶川地震是由两次破裂事件叠加而成,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后期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这种破裂过程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陈运泰等,2008;Ji,2008;王为民等,2008)一致。在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北川—南坝段)只反映了第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利用长期滑移速率与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对比,估算出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汶川地震(MS8.0)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通过对比研究,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与龙门山具有很相似的转换挤压构造特征,斜向逆冲作用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快速崛起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Ms 8.0)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斜向逆冲 快速崛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汶川8.0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四川省安县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泰平 唐川 齐信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4期68-72,80,共6页
通过汶川8.0级地震后对绵阳市安县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87处。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分布与发震断裂距离、坡度、岩性、水系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诱发地... 通过汶川8.0级地震后对绵阳市安县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87处。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分布与发震断裂距离、坡度、岩性、水系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在区域上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水系呈线状分布的特点;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与地形坡度有很大的关系,绝大部分的灾害点集中在15°-45°的范围内;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与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北部高山地区地质灾害数量明显高于南部平原区;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泥页岩等软岩中且多为土质滑坡,而岩浆岩等硬岩中多发生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质灾害 危险性 遥感解译 GIS 四川安县
下载PDF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记录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徐扬 赵向佳 +1 位作者 高树义 赵晋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年第2期100-105,共6页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加速度傅立叶和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2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加速度傅立叶和反应谱计算,以及速度和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场地的介质特性对地震动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较厚的覆盖土层对较长周期的地震波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厚覆盖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观测对自振周期较长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四川汶川8级地震 场地影响 长周期地震波
下载PDF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形变类观测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程万正 苏琴 孙毅 《四川地震》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研究给出四川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固定形变台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四川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水平形变观测场地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数为6个,1个为长期趋势异常,其余5个为中期趋势异常,... 研究给出四川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固定形变台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四川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水平形变观测场地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数为6个,1个为长期趋势异常,其余5个为中期趋势异常,异常观测场地比为6∕31=0.19。其中,龙门山断裂带所在的川北地区有4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观测场地,排除影响因素后未分析得到异常项。蒲江—新津断裂带存在1项中期趋势异常。鲜水河断裂带流动短水准、短基线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比是4∕18=0.22;6个半地下动态蠕变观测场地未出现异常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流动短水准、短基线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比是1∕8=0.13。对四川地区6项流动形变"疑似异常"给予说明。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倾斜类出现观测异常台站比是2/12=0.17;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观测异常测项比是5/40=0.13。另外对有争议的观测异常现象给出必要的说明。同时给出四川地区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四川地区周、月震情会商给出的地形变异常观测项数均值供分析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 观测异常 疑似异常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时—空扩展与强余震趋势的阶段性估计 被引量:4
8
作者 程万正 《四川地震》 2009年第4期1-11,共11页
根据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丰富的余震序列资料,研究了余震活动的时—空扩展过程及分段破裂特征。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呈现有起伏的衰减,前期高频次,衰减快,后期衰减慢,持续时间长。在时间序列出现较强起伏的地震均集中发生在余... 根据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丰富的余震序列资料,研究了余震活动的时—空扩展过程及分段破裂特征。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呈现有起伏的衰减,前期高频次,衰减快,后期衰减慢,持续时间长。在时间序列出现较强起伏的地震均集中发生在余震带北段,而南段余震活动持续处于平稳状态。密集余震沿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呈窄条形展布330km,深度分布几到40余km。垂向余震带走向(NE方向)的地震深度剖面(NW向截面)和余震密集区图像呈现不对称的锲形分布。这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受力作用方式有关。余震区较强余震明显分为南段和北段。研究了较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及分段特征。给出强余震趋势的基本分析方法,地震类型判定,强余震趋势的阶段性估计效果,以及目前现场地震预报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强余震 时-空扩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利用地震复发周期考察汶川8.0级地震前兆异常
9
作者 李卫平 冯蔚 +2 位作者 管见 王科英 明跃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5期75-78,共4页
通过对汶川M_S 8.0地震复发周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扫描,发现地震发生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地震复发周期均出现低值异常。因此,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区进行异常判断,地震复发周期是一个可以参考利用的指标。
关键词 地震复发周期 汶川Ms8 0地震 时间扫描 空间扫描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杜建军 陈群策 +4 位作者 马寅生 安其美 吴满路 孟文 李国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61-1170,共10页
汶川8.0级地震以后,龙门山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者根据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地质构造特征和15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数据,分析研究区的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关系,探讨沿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 汶川8.0级地震以后,龙门山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者根据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地质构造特征和15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数据,分析研究区的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关系,探讨沿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地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和走滑断层活动.不同断裂也表现出和地应力状态一致的活动特征.区内断裂处于长期的应力积累状态,长期的应变能量积累导致了汶川强震的发生.汶川地震和多次余震释放的能量向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迁移、积累.因此,不排除本区发生较强余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 水压致裂 地应力状态 地震
下载PDF
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地震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先 张先康 +1 位作者 刘敏 赵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在地震地质、航磁反演及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3个深部构造特征,即地震发生在深部超壳断裂的上部,地震发生在强度较大的构造块体的边缘,震源区深部存在低速、低密及高导层构造,同时对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讨... 在地震地质、航磁反演及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3个深部构造特征,即地震发生在深部超壳断裂的上部,地震发生在强度较大的构造块体的边缘,震源区深部存在低速、低密及高导层构造,同时对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构造运动和壳内爆炸两种地震成因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 深部构造 地震成因
下载PDF
探讨与汶川地震有关的焦点科学问题 被引量:9
12
作者 薛雷 秦四清 +2 位作者 杨百存 张珂 陈竑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5,共15页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和新划定的3.6版汶川地震区,再次探讨了与2008年汶川地震有关的若干科学问题,包括该震是否为主震?该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之间关系?该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该震发生前是否...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和新划定的3.6版汶川地震区,再次探讨了与2008年汶川地震有关的若干科学问题,包括该震是否为主震?该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之间关系?该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该震发生前是否存在显著物理前兆?该震与紫坪铺水库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并非汶川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主震,未来将发生MS8.0~8.3标志性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有直接联系且均与汶川地震密切相关,两者同为下一次标志性地震前的两次显著预震;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及其未来主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目前尚不能作出明确判断;在汶川地震前,由于自1995年12月18日后其震源体的物理状态长期保持近似不变,故不可能观测到显著的中长期与短临物理前兆;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固段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九寨沟地震 复发周期 地震前兆 紫坪铺水库
下载PDF
全球8级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苏有锦 赵小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8-316,共9页
研究地震序列的统计特征,是进行震后地震趋势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全球地震目录资料,对1975年以来全球36次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震后最大余震强度水平估计问题;并按板内、... 研究地震序列的统计特征,是进行震后地震趋势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全球地震目录资料,对1975年以来全球36次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震后最大余震强度水平估计问题;并按板内、板缘地震和震源机制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强度(最大余震水平)上,还是在频度(5~6级中强余震频度)上,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存在显著差异:板内地震的最大余震强度和5~6级中强余震活动频度均明显低于板缘地震的;而按震源机制类型分类,这种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8级地震序列 统计特征 汶川8.0级地震
下载PDF
汶川M_s8级地震形成的擦痕形迹及其意义探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军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4-305,共12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京时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北川—映秀断裂是汶川Ms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以逆(右行)走滑活动为主,延伸长约220km,活动强度大于其他两条断裂。主震在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局部地点形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京时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北川—映秀断裂是汶川Ms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以逆(右行)走滑活动为主,延伸长约220km,活动强度大于其他两条断裂。主震在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局部地点形成清晰的擦痕,它的位置和规模可能是深部破裂滑动量峰值在地表的响应。根据断层擦痕反映的应力场及位移与破裂长度关系等特征,将北川—映秀破裂带分为虹口段、北川段、南坝段。虹口段长度约22~45km,同震位移量约4.5m,σ1呈NWW—NW向,至少经历了三期活动,第三期逆冲活动强度最大,改造前两期逆(右行)走滑活动,它们的形成可能均与本次主震相关;北川段长约90~100km,同震位移量约3.5m,σ1呈NWW向近水平,活动强度弱于虹口第三期;南坝段长约35~50km,同震位移量约2.5m,以NWW向近水平挤压为特征,σ1方位角与中、南段相差约180°,活动强度与南段前两期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Ms8级地震 擦痕 分段
下载PDF
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466-475,共10页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303—2011年的700多年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252~258a,108~112a,94~98a,44~47a,24~25a,16~19a和11~14a.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303—2011年的700多年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252~258a,108~112a,94~98a,44~47a,24~25a,16~19a和11~14a.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大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构建了中国大陆8级大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在总结21世纪初中国大陆西部所发生的2次8级大震(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2008年汶川8.0级大震)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建网络结构对中国大陆未来8级大震提出中长期预测意见:2022、2026、2045、2065年前后仍有可能发生M≥8大震.研究结果表明,大震是可以预测的,大震形成的机制具有网络特性.有序网络方法是大震中长期跨越式预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昆仑山地震 汶川地震 大震预测
下载PDF
线性单事件地震定位方法的改进及应用尝试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戴仕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7-769,980,共13页
根据大震速报和快速预警实际需要,首先对Inglada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在仅有P波到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定位,且求解过程仅需简单迭代而不用奇异值分解;其次,尝试将改进后的方法从单层均匀模型引入到分层均匀模型... 根据大震速报和快速预警实际需要,首先对Inglada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在仅有P波到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定位,且求解过程仅需简单迭代而不用奇异值分解;其次,尝试将改进后的方法从单层均匀模型引入到分层均匀模型中的近源台网定位情形,并通过单层均匀和分层均匀两种不同模型的理论实验讨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最后整合了质量高且分布较好的距离2008年汶川MS8.0地震震中最近的强震、微震,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等观测记录资料,对汶川MS8.0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时空参数进行了多种模型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简单、快捷、易用,可广泛应用于近源地震定位,尤其是用于无法得到S波到时的中强以上直至巨大地震的速报、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的快速定位以及地震的快速预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单事件定位法 改进 应用测试 汶川MS8.0地震
下载PDF
地球自转与汶川地震的成因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学忠 《四川地震》 2009年第4期18-24,共7页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汶川地震 地震成因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主体活动区现象及未来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玉霞 王建荣 +1 位作者 马凤珍 马海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37-40,共4页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 通过分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下简称南北带)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大震后,发现存在约10年主体大震活动区,并自北而南有4次转移图像;同时对汶川8级大震前后的震情活动进行分析,认为未来10年南北带北段及以西地区将进入活跃期,很有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但也可能南移;未来几年四川地区可能再次发生大震,甘肃东南部地区有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主体大震再次活跃 南北带地震迁移呼应
下载PDF
Analysis of datum-instability effect on calculated results of data from Longmen Mountain regional gravity network
19
作者 Sun Shaoan Zhou Xi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4期53-58,共6页
A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stability of the calculation datum ( used in traditional method of indirect adjustment) on calculated gravity results, using data recorded by Longmen... A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stability of the calculation datum ( used in traditional method of indirect adjustment) on calculated gravity results, using data recorded by Longmen Mountain regional gravity network during 1996 -2007. The result shows that when this effect is corrected, anomalous gravity changes before the 2008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become obvious and characteristically distinctive. Thus the datum-stability problem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data recorded by a regional gravity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gravity network classic indirect adjustment gravity datum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下载PDF
5·12汶川大地震的启示和建议——关于攀枝花市抗震救灾实践的思考
20
作者 卢开南 吴海燕 《四川地震》 2009年第2期36-41,共6页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使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本文认真总...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使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本文认真总结与反思了汶川地震灾后抗震救灾实践的若干经验,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抗震救灾实践 启示和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