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in gravity flow sandstone of Chang 7 Member,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ZHU Haihua ZHANG Qiuxia +4 位作者 DONG Guodong SHANG Fei ZHANG Fuyuan ZHAO Xiaoming ZHANG X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 in gravity flow sandstone of the 7^(th)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Chang 7 Memb...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 in gravity flow sandstone of the 7^(th)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Chang 7 Member)in the Ordos Basin,thin section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spectrum analysis,X-ray diffraction whole rock analysis,and dissolution experiments a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The results show that:(1)Three types of diagenetic processes are observed in the feldspar of Chang 7 sandstone in the study area:secondary overgrowth of feldspar,replacement by clay and calcite,and dissolution of detrital feldspar.(2)The feldspar dissolution of Chang 7 tight sandstone is caused by organic acid,and is further affected by the type of feldspar,the degree of early feldspar alteration,and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mica debris on organic acid.(3)Feldspar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dissolution.Potassium feldspar is more susceptible to dissolution than plagioclase.Among potassium feldspar,orthoclase is more soluble than microcline,and unaltered feldspar is more soluble than early kaolinized or sericitized feldspar.(4)The dissolution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mica can hinder the dissolution of feldspar.Mica of the same mass has a significantly stronger capacity to consume organic acids than feldspar.(5)Dissolution pores in feldspar of Chang 7 Member are more abundant in areas with low mica content,and they improve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while in areas with high mica content,the number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andstone differential feldspar dissolution mica-feldspar dissolution experiment chang 7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Microfacie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in a semi-deep to deep lacustrine shale: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2
作者 Bin Bai Jing-Yue Hao +5 位作者 Ling Fu Yu-Xi Liu Jian-Peng Wang Lan Wang Kevin GTaylor Lin Ma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524-1538,共15页
The mineralogical development and diagenetic sequence of lacustrine shales in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are detailed studied.A model of their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a diagenetic ... The mineralogical development and diagenetic sequence of lacustrine shales in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are detailed studied.A model of their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a diagenetic diagram a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Through detailed petrographic,mineralogical,and elemental analyses,four distinct shale types are identified:argillaceous shale,siliceous shale,calcareous shale,and carbonate,clay,and silt-bearing shale.The main diagenetic process in argillaceous shal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llite to smectite,negatively impacting shale porosity.Siliceous shale undergoes carbonate cementation and quartz dissolution,contributing to increased porosity,particularly in mesopores.Calcareous shale experiences diagenesis characterised by carbonate 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with a prevalence of siderite.In carbonate,clay,and silt-bearing shale,the dissolution of K-feldspar contributes to illitization of kaolinite.Argillaceous shale,characterised by more clay minerals and lower mesopore volume,is identified as a potential hydrocarbon seal.Siliceous shale,with the highest pore volume and abundant inter-mineral pores,emerges as a promising shale oil reservoir.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shale properties,aiding in the prediction of shale oil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studie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member DIAGENESIS MICROFACIES
下载PDF
Oderly accumulation theory of shale system petroleum resource and its prospecting significance-A case study of Chang 7 Membe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被引量:5
3
作者 Cui Jingwei Zhu Rukai +1 位作者 Li Shixiang Zhang Zhongy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S1期265-266,共2页
1 Introduction Shale formations bear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 and*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resource,and the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resource that contain in the shale form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researched.
关键词 In Oderly accumulation theory of shale system petroleum resource and its prospecting significance-A case study of chang 7 membe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下载PD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of shale oil in Chang 7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3
4
作者 FU Jinhua LI Shixiang +2 位作者 NIU Xiaobing DENG Xiuqin ZHOU Xinp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5期931-945,共15页
A set of shale-dominated source rocks series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 heyday of lake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Member 7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and the thickness is about 110 m.Aimed at whether this... A set of shale-dominated source rocks series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 heyday of lake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Member 7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and the thickness is about 110 m.Aimed at whether this layer can form large-scale oil enrichment of industrial value,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years 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geologic findings.Firstly,widely distributed black shale and dark mudstone with an averag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of 13.81%and 3.74%,respectively,lay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le oil.Secondly,sandy rocks sandwiched in thick organic-rich shale formations constitute an oil-rich"sweet spot",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in sandstone is 3.5 m.Thirdly,fine-grained sandstone and siltstone reservoirs have mainly small pores of 2–8μm and throats of 20–150 nm in radius,bu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micro-pores and nano-throats,through fracturing,the reservoirs can provide good conductivity for the fluid in it.Fourthly,continued high-intensit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led to a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rock and thin-layer reservoir of up to 8–16 MPa during geological history,driven by the high pressure,the oil charged into the reservoirs in large area,with oil saturation reaching more than 70%.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bove theory,in 2019,the Qingcheng Oilfield with geologic oil reserves of billion ton order was proved in the classⅠmulti-stage superimposed sandstone shale reservoir of Chang 7 Member by the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overall exploration and horizontal well volume fracturing.Two risk exploration horizontal wells were deployed for the classⅡthick layer mud shale interbedded with thin layers of silt-and fine-sandstones reservoir in the Chang 73 submember,and they were tested high yield oil flows of more than 100 tons per day,marking major breakthrough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classⅠshale reservoirs.The new discoveries have expanded the domain of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member shale oil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enrichment Qingcheng Oilfield Ordos Basi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重力流砂岩长石溶蚀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祝海华 张秋霞 +4 位作者 董国栋 商斐 张釜源 赵晓明 张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长7段砂岩中的长石经历3类成岩作用:长石次生加大、黏土以及方解石的交代、长石碎屑的溶蚀作用。(2)长7段致密砂岩中的长石溶蚀主要源于有机酸溶蚀,此外还受长石类型、长石早期蚀变程度以及砂岩中云母碎屑对有机酸的缓冲作用影响。(3)不同长石的溶蚀程度不同,表现为钾长石较斜长石易溶蚀,钾长石中正长石较微斜长石易溶,未蚀变的长石较早期高岭土或绢云母化的长石易溶蚀。(4)溶蚀实验显示云母的存在会抑制长石溶蚀,相同质量的云母对有机酸的消耗能力明显强于长石。(5)在云母含量低的情况下,长7段砂岩长石溶孔较为发育,储集层物性得以改善,而云母含量较高的地区长石溶孔则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砂岩 长石差异溶蚀 云母-长石溶蚀实验 三叠系延长组长7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油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6
作者 姜龙燕 钱门辉 +4 位作者 何发岐 齐荣 尹超 张毅 占小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95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段具有埋深浅、油质轻、油井产能变化大、资源潜力大的特点,明确油藏的富集主控因素是进行高效勘探的关键。根据富县地区长7页岩段铸体薄片、物性、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岩心、测井、地...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页岩段具有埋深浅、油质轻、油井产能变化大、资源潜力大的特点,明确油藏的富集主控因素是进行高效勘探的关键。根据富县地区长7页岩段铸体薄片、物性、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结果,结合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该区长7段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主控因素展开讨论。研究区长7段广泛发育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烃源岩,其岩性为泥岩和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_(2)型,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R_(o))值为0.81%~1.1%,生烃能力强。砂岩储层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隙和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致密,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0%~16.0%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1~1.20)×10^(-3)μm^(2)之间。砂岩夹层的物性以及距离断裂的远近影响储层的含油性:储层粒度越粗、物性越好,含油气性也越好。储层物性受控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物性最好,河口坝微相次之;二是成岩作用,早成岩期绿泥石强胶结及方解石弱胶结有助于物性甜点的形成。断层的发育和断层性质对富县地区长7页岩油的富集至关重要。统计发现,当断层断距超过10 m且井筒距断裂在1 km以内时,难以获得工业油流;当断距小于7 m且井筒距离大断裂超过1 km以上时,容易获得工业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断层 延长组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海强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南部 延长组 7 烃源岩 储集层 页岩油气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湖相细粒沉积岩颗粒微观力学特征及类型划分——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页岩为例
8
作者 解馨慧 邓虎成 +5 位作者 胡蓝霄 李勇 毛金昕 刘佳杰 张鑫 李柏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9-1088,共10页
细粒沉积岩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研究细粒沉积岩颗粒微观结构及力学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细粒沉积岩为例,开展了扫描电镜观察和纳米压痕实验分析,据此研究细粒沉积颗粒的几何特征和微观力学性质。研究认为:用粒径... 细粒沉积岩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研究细粒沉积岩颗粒微观结构及力学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细粒沉积岩为例,开展了扫描电镜观察和纳米压痕实验分析,据此研究细粒沉积颗粒的几何特征和微观力学性质。研究认为:用粒径、扁平度、棱角性、硬度和弹性模量5个特征参数,可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粒度+棱角型、扁平度+棱角型、扁平度+棱角+弹性模量+硬度型、弹性模量+硬度型、棱角+弹性模量+硬度型和粒度+棱角+弹性模量型6种主要颗粒类型;接着,根据颗粒类型的相对含量,进一步将颗粒类型划分为5种组合类型;最后,分析了细粒沉积颗粒类型与矿物类型之间的耦合关系。细粒沉积岩颗粒微观分类方案的建立,有助于理解细粒沉积岩微观结构特征,预测地质“甜点”空间分布,对细粒沉积岩的油气资源评价和效益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纳米压痕 分类方案 细粒沉积岩颗粒 页岩 延长组7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7段烃组分的运移分异作用
9
作者 师良 范柏江 +3 位作者 李忠厚 余紫巍 蔺子瑾 戴欣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体系是泥岩、页岩和砂岩的组合体。为了深入揭示页岩油组分在不同岩性中的运移分异现象,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开展了典型烃类组分的运移分异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岩性中4类族组分含量存在差异。砂岩中...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体系是泥岩、页岩和砂岩的组合体。为了深入揭示页岩油组分在不同岩性中的运移分异现象,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开展了典型烃类组分的运移分异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岩性中4类族组分含量存在差异。砂岩中饱和烃(SAT)含量高,非烃与沥青质(NSO+Asph)含量低。页岩和泥岩的SAT含量低,NSO+Asph含量高。砂岩的n C_(11-15)烃类组分含量较高,nC_(23-39)烃类组分含量较低;页岩和泥岩的nC_(11-15)烃类组分含量较低,nC_(23-39)烃类组分含量较高。页岩和泥岩的Pr/Ph,Pr/nC_(17)和Ph/n C_(18)等含量比值参数数值变化大,砂岩的数值变化小。页岩和泥岩的C_(27)/C_(29)规则甾烷含量比值较低,砂岩则较高。页岩和泥岩的藿烷Ts/Tm与Ts/(Ts+Tm)比值较低,砂岩则较高。页岩和泥岩的C_(32)升藿烷22S/(22S+22R)比值变化较大,砂岩则具有相对集中的数值。砂岩的伽马蜡烷指数较高且数值分布范围较广,而页岩与泥岩则相反;页岩和泥岩8β(H)-补身烷/8β(H)-升补身烷的含量比值普遍大于1,而砂岩的数值普遍小于1。综合研究认为,不同石油组分在烃源岩内部的分布差异是吸附差异和不同石油组分运移分异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分异 烃组分 页岩 延长组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10
作者 牟蜚声 尹相东 +4 位作者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4,共14页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分布在一亚段(长71)和二亚段(长72),以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71和长72平均孔隙度分别为5.56%和7.32%,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097 m D和0.110 m D,长72储层物性更好;孔隙空间以溶孔为主,发育少量粒间孔。(2)研究区烃类主要来源于本地长72顶部和长73这2套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 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值为3.02%,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生烃高峰期,平均生烃量为270.2×10^(4)t/km^(2),长73烃源岩生烃潜力更大,供烃至长72储层,长71致密油来源于长72烃源岩;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储层中致密油由湖盆烃源岩侧向供烃。(3)研究区致密油富集受烃源岩展布、砂体连通性以及源-储组合共同控制,在长72更富集,在新安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安塞地区无大规模致密油聚集;纵向上和平面上致密油的聚集差异受控于烃源岩厚度和源-储组合关系,下生上储、上下生油而中间储集和砂泥互层时含油性更好;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致密油聚集规模大于三角洲前缘主体,是由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的局部连通砂体阻碍了湖盆烃类物质的侧向运移。(4)研究区致密油为“源控-砂控”成藏模式,远源河道优势砂体尖灭处和近源局部连通的砂体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差异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 烃源岩展布 源-储组合 砂体连通性 侧向运移 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11
作者 曹江骏 王茜 +3 位作者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71,共14页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物性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储层致密化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储层定量评价标准,并预测出...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物性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储层致密化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储层定量评价标准,并预测出有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与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含量高、孔喉结构复杂,具有高孔低渗特征。(2)胶结作用是研究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致密化的主控因素,储层平均视胶结率为86.3%,达到强胶结程度,以自生黏土矿物中的伊利石胶结为主;压实作用对储层致密化起次要作用,储层平均视压实率为46.0%,为中等压实程度;溶蚀作用降低了储层的致密化程度,但储层渗流能力较低,酸性流体难以大规模溶蚀,平均视溶蚀率仅为13.8%,为弱溶蚀程度。(3)受中等压实—弱溶蚀—强胶结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成岩系数差异较大。Ⅰ类储层成岩系数大于2.4,Ⅱ1类储层成岩系数为1.8~2.4,Ⅱ2类储层成岩系数为1.2~<1.8,Ⅲ类储层成岩系数小于1.2,Ⅰ类与Ⅱ1类储层为有利储层。区域上中部混源区有利储层发育规模最大,是勘探的主要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致密化 强胶结作用 成岩系数 7 延长组 三叠系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高伽马砂岩测井识别及其展布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游富粮 柳广弟 +5 位作者 孙明亮 李超正 刘祥柏 安成 王子昕 李亿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8,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层系内发育大量的砂岩夹层,这些砂岩夹层常伴有自然伽马值异常高的现象,部分砂岩的自然伽马值可高达330.5 API,在测井剖面上极易与泥页岩混淆。为识别高伽马砂岩,按照粒度和结构特征将该区延长组长...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层系内发育大量的砂岩夹层,这些砂岩夹层常伴有自然伽马值异常高的现象,部分砂岩的自然伽马值可高达330.5 API,在测井剖面上极易与泥页岩混淆。为识别高伽马砂岩,按照粒度和结构特征将该区延长组长7段碎屑岩划分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和页岩,并应用常规测井数据运算组合成2个新参数——参数A和参数B,参数A和参数B组成的交汇图版以及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可有效区分识别出长7段中的正常砂岩和高伽马砂岩。长7段高伽马砂岩的累计厚度平面展布图表明,高伽马砂岩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南部;高伽马砂岩由湖盆边缘向湖盆中心呈指状发散展布的特征指示,其形成可能与长7段沉积期间的火山喷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伽马砂岩 岩性识别 7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氮气吸附实验与分形FHH模型分析页岩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7段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安成 柳广弟 +3 位作者 孙明亮 游富粮 王子昕 曹玉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586,共11页
孔隙结构是页岩储层研究的重点,对页岩油的赋存具有重要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7段的10块泥页岩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合分形FHH模型,计算分形维数,对研究区泥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并... 孔隙结构是页岩储层研究的重点,对页岩油的赋存具有重要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7段的10块泥页岩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合分形FHH模型,计算分形维数,对研究区泥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含油性参数的关系,确定长7段泥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华池地区长7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属于好—极好烃源岩,含油性与可动性较好,多达到中含油级别,主要由石英与黏土矿物组成;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及少量有机质孔为主,孔隙形态有两类,分别为平行板状狭缝形+单边狭缝形及墨水瓶形+平行板状狭缝形,孔径以微孔和中孔为主,宏孔发育较少。多数样品具有分形特征,表征小孔隙的分形维数D_(1)介于2.264 7~2.714 9之间,表征大孔隙的分形维数D_(2)介于2.373 3~2.777之间。其中,D_(2)同比表面积、孔体积、平均孔径及S_(1)的相关性较好,可以表征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和页岩的含油性;而D_(1)仅可表征页岩油的可动性。泥页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控于有机碳及石英含量,与长石含量有一定的关系,黏土矿物含量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FHH模型 孔隙结构 氮气吸附实验 7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藻类化石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伟 柳广弟 袁红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5-374,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目前还缺乏直观、有力的证据。笔者等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在长7段的脉状黄铁矿附近和碳酸盐结核中发现了属种单一、分布丰度高的藻类化石,它们呈现出近似球状的轮廓,在中部分布着一条裂缝。这些藻类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为长7期的藻类勃发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也为该时期热液活动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碳酸盐结核 营养元素 藻类勃发 热液活动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异对含油性的影响
15
作者 代林锋 陈世加 +4 位作者 王攀 张海峰 何鑫 牟蜚声 陆奕帆 《世界石油工业》 2023年第3期42-52,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和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油富集规模差异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荧光照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高压压汞、气测孔渗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两地区长7段储层特征,剖析孔喉结构差异,证实了物性对含油...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和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油富集规模差异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荧光照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高压压汞、气测孔渗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两地区长7段储层特征,剖析孔喉结构差异,证实了物性对含油性的控制作用,明确了不同尺度孔喉对储集与渗流能力的差异控制机制,揭示了物性差异形成原因。结果表明:①两地区长7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差异明显,储集空间类型相似,陕北地区长7段储层的晶间孔、微裂缝更发育,面孔率更大。②两地区孔隙参数无明显差异,喉道参数差异显著,陕北地区长7段储层孔喉发育情况以及连通性更好,纳米级孔喉体积占比更高;③两地区长7段储层含油性受物性控制明显,物性差异是造成两地区原油富集规模差异的重要原因。④两地区的储集性能主要由纳米级孔喉(半径小于100 nm)贡献,渗流能力主要受控于较大喉道(半径大于100 nm)。⑤陕北地区长7段储层填隙物总含量较低,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较高,分选较好,粒度较大,微裂缝更发育,纳米级孔喉体积占比更大,喉道发育程度更好原因是其物性优于陇东地区长7段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特征 含油性 物性差异 7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47
16
作者 付金华 李士祥 +2 位作者 牛小兵 邓秀芹 周新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0-883,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是晚三叠世湖盆发育鼎盛时期所形成的一套以泥页岩类为主的烃源岩层系,地层厚度约110 m,针对这套层系能否形成规模性含油富集和能否形成工业产能,开展了多年的综合地质研究和勘探实践,取得了重要地质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是晚三叠世湖盆发育鼎盛时期所形成的一套以泥页岩类为主的烃源岩层系,地层厚度约110 m,针对这套层系能否形成规模性含油富集和能否形成工业产能,开展了多年的综合地质研究和勘探实践,取得了重要地质认识。①广泛分布的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构成了页岩油丰富的油源物质基础,其中黑色页岩平均有机质丰度为13.81%,暗色泥岩平均有机质丰度为3.74%;②夹持于厚层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内的薄层砂质岩类构成了含油富集的甜点段,薄砂岩平均厚度为3.5 m;③细砂岩及粉砂岩储集层孔喉尺度小,孔隙半径集中在2~8μm,喉道半径主要为20~150 nm,微米孔隙纳米喉道多尺度分布,数量众多,通过压裂改造,其内部流体可形成良好流动性;④地质历史时期持续高强度生烃,使烃源岩与薄层储集体之间的源储压力差达8~16MPa,强大的动力充注形成了大面积含油饱和度高达70%以上的页岩油富集。在以上理论认识指导下,通过实施规模整体勘探部署,并结合水平井体积压裂提产,2019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长7段源内多期叠置砂岩型Ⅰ类页岩油中探明了10×108 t级庆城大油田,并针对长73亚段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型Ⅱ类页岩油部署了两口风险勘探水平井,试油均获日产百吨以上高产油流,取得了烃源岩层系内Ⅰ类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和Ⅱ类页岩油的新发现,推动非常规石油领域实现了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延长组 7 页岩油 富集主控因素 庆城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富铀烃源岩的铀赋存状态与富集机理 被引量:55
17
作者 秦艳 张文正 +1 位作者 彭平安 周振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69-2476,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段是一套深湖相富铀烃源岩,岩石富含草莓状黄铁矿、有机质纹层、胶磷矿等。本文通过电子探针、LA-ICPMS、逐级化学提取、α径迹蚀刻等方法研究了长7段烃源岩中铀的赋存状态,发现烃源岩中约50%以上的铀赋...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段是一套深湖相富铀烃源岩,岩石富含草莓状黄铁矿、有机质纹层、胶磷矿等。本文通过电子探针、LA-ICPMS、逐级化学提取、α径迹蚀刻等方法研究了长7段烃源岩中铀的赋存状态,发现烃源岩中约50%以上的铀赋存于胶磷矿中,20%以上的铀以吸附形式赋存于有机质中。因此,胶磷矿在铀的富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参数表明长7段烃源岩沉积于缺氧环境,频繁的火山喷发活动为长7段富铀烃源岩层提供了丰富的铀源。在缺氧的沉积环境下,成岩作用早期底层水和裂隙水的交换作用使铀从凝灰岩中向长7段黑色页岩中迁移,赋存于胶磷矿和有机质纹层中。总之,缺氧的沉积环境、丰富的铀、高含量的有机质及胶磷矿共同促进了铀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铀烃源岩中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 烃源岩层 铀赋存状态 富集机理 胶磷矿 有机质 沉积环境 逐级化学提取 岩石地球化学 缺氧环境 源岩沉积 吸附形式 晚三叠世 上三叠统 喷发活动 径迹蚀刻 交换作用 黑色页岩 富集过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发现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68
18
作者 付金华 刘显阳 +3 位作者 李士祥 郭芪恒 周新平 杨伟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共11页
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分析长7段页岩油的资源潜力,提出了“十四五”页岩油发展方向。鄂尔多斯盆地发育重力流夹层型、三角洲前缘夹层型、纹层页岩型、页理页岩... 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分析长7段页岩油的资源潜力,提出了“十四五”页岩油发展方向。鄂尔多斯盆地发育重力流夹层型、三角洲前缘夹层型、纹层页岩型、页理页岩型4类页岩油,其中在湖盆中部发现10亿吨级庆城大油田,在湖盆周边初步落实5×108t规模储量;纹层页岩型页岩油风险勘探展现出新苗头。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为页岩油富集提供了大量富烃优质流体,多类型的储集空间和源内生烃增压形成的持续高压充注是长7段页岩油规模成藏、甜点高产的核心,深水区广泛发育的砂质沉积构成了页岩油的勘探甜点;攻关形成的地质工程甜点综合评价技术、丛式水平井防塌优快钻完井技术和水平井“超前蓄能、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等配套勘探技术系列是发现页岩油规模储量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丰硕的勘探成果,更加坚定了在湖盆中部扩大重力流夹层型页岩油规模含油富集区,以及在湖盆周边开拓三角洲前缘夹层型页岩油勘探新领域的信心,同时积极探索页岩型页岩油新类型技术攻关试验,为长庆油田页岩油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延长组长7 勘探发现 资源潜力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Ⅱ类页岩油风险勘探突破及其意义 被引量:51
19
作者 付金华 李士祥 +3 位作者 侯雨庭 周新平 刘江艳 李树同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8-92,共15页
2019年长庆油田分公司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3段(长73段)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类型的页岩油(Ⅱ类页岩油),部署城页1井和城页2井两口水平井开展风险勘探攻关试验,两口水平井试油分获121.38t/d和108.38t/d的高产油流,有力推动了... 2019年长庆油田分公司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3段(长73段)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类型的页岩油(Ⅱ类页岩油),部署城页1井和城页2井两口水平井开展风险勘探攻关试验,两口水平井试油分获121.38t/d和108.38t/d的高产油流,有力推动了Ⅱ类页岩油的勘探进程。重点利用城页1、城页2两口水平井及城页1井导眼井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长73段Ⅱ类页岩油储层储集条件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两口水平井水平段储层类型主要为厚层泥页岩夹多层薄层粉—细砂岩,单砂体的垂向单层厚度主要为1~5m、水平段砂体横向延伸长度主要分布在25~50m、侧向宽度主要为100~300m,单砂体规模较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溶蚀孔、粒内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及裂缝等,其中粒间孔孔隙半径集中分布在0.1~3μm,最大可达21μm,导眼段和水平井段的储层中高导缝、裂缝发育且呈东西向展布。砂岩储层的孔隙度主要为6%~12%,渗透率一般小于0.3mD;泥页岩储层储集性能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0.01mD。综合利用岩石热解法、石油醚抽提法、二氯甲烷萃取法等方法,对城80区块220km2范围内长73段泥页岩及砂岩可动烃页岩油资源量进行评价,初步评价结果约为(0.692~0.783)×10^8t。鄂尔多斯盆地长73段Ⅱ类页岩油分布面积约为1.5×10^4km^2,综合评价长73段Ⅱ类页岩油远景资源量达33×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风险勘探 延长组7 Ⅱ类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与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致密油形成条件的对比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妮妮 刘洛夫 +2 位作者 苏天喜 吴康军 赵园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0-1130,共11页
自北美Bakken组致密油成功开发以后,致密油资源已成为各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地质背景、岩性特征、生油岩特征、储集条件等方面,将威利斯顿盆地Bakken... 自北美Bakken组致密油成功开发以后,致密油资源已成为各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地质背景、岩性特征、生油岩特征、储集条件等方面,将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的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进行系统对比。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构造背景、源储配置关系、生油岩特征、储集层特征等方面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延长组的泥页岩平均厚度大于Bakken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和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致密油具有极其相似的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威利斯顿盆地 Bakken组 延长组长7 致密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