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细亚社会理论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命运及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建伟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1-98,共8页
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由于亚细亚社会理论本身的不足和中国革命、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因素,中国学者普遍对亚细亚社会理论采取拒绝态度;拒绝方式主要有三种:全面批判、存而不论和进行策略性解读。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史论战 拒绝 启示
下载PDF
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述略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天琼 徐信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19,共3页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科学与否,即马克思是否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三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本文试就近10多年来相关论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科学与否,即马克思是否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三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本文试就近10多年来相关论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状况进行梳理,对如何运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进行简要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研究现状 运用现状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一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47-52,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的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的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对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作了考察 ,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看作一种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独立的地域性的社会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 《资本论》 考察 概念 时期 欧洲 恩格斯 社会形态理论 代表
下载PDF
马克思“卡夫丁峡谷”问题探索再研究——兼谈东方社会发展的主体性 被引量:6
4
作者 邹诗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83,97,共11页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研究相对沉寂。我们以为,这一研究依然值得深化:其一,在相关研究中,已不能不自觉地顺从某种实证主义或历史主义逻辑,将马克思看成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对西欧资本主义模式以及由此巩固的欧洲中心主...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研究相对沉寂。我们以为,这一研究依然值得深化:其一,在相关研究中,已不能不自觉地顺从某种实证主义或历史主义逻辑,将马克思看成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对西欧资本主义模式以及由此巩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批判,是马克思探索东方社会的起点,其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晚期的人类学转变,对俄国、印度、日本与中国等东方社会的研究,以及发表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的一系列有关东方社会的文章,都包含着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值得挖掘,对相关文本的深入解读与开放也很有必要。其二,此前,大多研究特别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讨,往往基于马克思已有定论而展开。但问题恰恰在于,承认并理解马克思何以并没有下定论,自觉破除单一的社会发展观,把握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的实体性及其复杂性,进而开放东方社会发展的主体性。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的研究实际上展开了一种复线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其关于'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的描述,理应作为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资源。其三,深化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理论,也涉及对相关关键概念的探讨及其研究视野的开放。比如,先前的讨论特别集中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但相对而言,亚细亚所有制才是马克思反复使用的概念。关于国外有关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研究资源,人们总是会提及魏特夫的治水社会及其东方专制主义,但魏特夫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中外学术界的真正认可,而同样是汉学家的波兰人图克依独树一帜且为西方学术界认可的对马克思亚细亚所有制的研究,迄今为止却没有进入中国研究视野。基于上述考量,我们推出这组文章。当然,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我们也希望抛砖引玉,持续深化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东方社会 全球资本主义 中国道路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下载PDF
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向远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4期1-11,111,共12页
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欧社会的性质与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有着明确的界定与清晰的表述,但是由于受到苏联理论思潮的影响,1920—1980年间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未能从东方学的学科学术层面上理解马克思... 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欧社会的性质与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有着明确的界定与清晰的表述,但是由于受到苏联理论思潮的影响,1920—1980年间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未能从东方学的学科学术层面上理解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环节或阶段,使用社会发展五阶段论中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加以定位与定性,争论它究竟属于其中的哪种社会阶段,从根本上取消了“亚细亚的”概念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否定了由“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东方社会”的独特存在,此种情况进入1990年代后才开始改变。现在有必要从中国的“东方学”史特别是“理论东方学”的角度,对这段论争史加以回顾、评述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理论东方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定位定性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二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40-44,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即 1 85 3年以前的时期、1 9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 5期 ,笔者已对第一时期的思想作了考察 ,现在考察第二时期的思想。本文认为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与第一时期已有较大区别 ,他不再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不能放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特殊的社会形态 ,而把它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 ,它仅仅指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 ,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亚细亚公社 古代公社 日耳曼公社 原始所有制形式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三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8-53,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本文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者认为 ,第三时期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的思想 ,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 ,涵义并不相同。本文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者认为 ,第三时期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的思想 ,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这一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放弃亚洲社会特殊论 ,但已把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放到了人类发展序列中的第一阶段。在第四时期 (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以后的时期 )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作出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的结论 ,并且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在人类发展序列中的位置 ,最后完成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有人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是斯大林创立的。这种主张是不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 历史演变 《资本论》 《古代社会》
下载PDF
走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误区 被引量:4
8
作者 石弘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1-17,共7页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前后变化这一方法论上着手,提出在明确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仅仅适用于欧洲社会演变模式的前提下,区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即把"亚细亚生产方式...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前后变化这一方法论上着手,提出在明确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仅仅适用于欧洲社会演变模式的前提下,区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即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这一新的思路,极有可能解决聚讼纷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农村公社
下载PDF
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家旭 《物流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1-34,共4页
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后,提出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 流通体系 东亚模式 西欧模式 北美模式
下载PDF
20世纪20—4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再认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立端 《三明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7-43,共7页
20世纪20—4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以1933年《读书杂志》停刊为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从粗疏到更加理性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史学从草创到走向建设的过程,亚细亚... 20世纪20—4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以1933年《读书杂志》停刊为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从粗疏到更加理性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史学从草创到走向建设的过程,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也是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中政治话语盖过学术话语,但其中的学术意蕴不可忽视,对参与争论各派做学术判断时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真伪之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争论 学术评价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与华夏国家的萌芽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治中 《皖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1-54,63,共5页
马克思所说"亚洲生产方式"并不涵盖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决定了华夏国家在萌芽过程中,既有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华夏国家的多民族性。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自然条件 部落融合 多民族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范畴的厘定
12
作者 曲庆彪 许兆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不能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等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不能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等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下载PDF
为马克思“非欧洲中心论者”辩护的三重视角
13
作者 陈向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3-130,160+2,共8页
在马克思是否是欧洲中心论者的问题上,一些学者持肯定态度,认为马克思是欧洲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并加以批判。从直接论据的角度看,这些学者对马克思"欧洲中心论批判"主要集中在三重视角:"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在马克思是否是欧洲中心论者的问题上,一些学者持肯定态度,认为马克思是欧洲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并加以批判。从直接论据的角度看,这些学者对马克思"欧洲中心论批判"主要集中在三重视角:"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未来景象"问题和"殖民地"问题。而这三重视角的批判都是不能成立的,都对马克思的思想做了臆想性理解。从上述三重视角不能得出马克思是欧洲中心论者的结论,马克思不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欧洲中心论 亚细亚生产方式 未来景象 殖民地
下载PDF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
14
作者 李水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9-51,共3页
无论是东方的专制制度,还是经济的停滞不前,都是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地分析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这是打开认识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大门的一把钥匙,也... 无论是东方的专制制度,还是经济的停滞不前,都是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地分析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这是打开认识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之门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现代化建设 负面影响
下载PDF
从系统稳定性的视角看亚西亚生产方式能否成为稳定的基础
15
作者 赵凯荣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0年第3期5-9,31,共6页
从系统稳定性的角度 ,对当前流行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基础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进而对稳定的一般系统原理进行了深入的说明。这对于进一步理解“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主题”可能大有裨益。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平衡态 动态稳定 系统稳定性
下载PDF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社会稳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志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39-43,共5页
亚细亚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在十分强调社会稳定的今天,又有一些人重提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中国传统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法宝。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对稳定的某种意义,但是它所带来的稳定... 亚细亚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在十分强调社会稳定的今天,又有一些人重提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中国传统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法宝。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对稳定的某种意义,但是它所带来的稳定只是一种静态的消极的稳定。真正的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稳定应该是动态的稳定。要想实现动态稳定,必须从根本上改造亚细亚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超稳定性 社会稳定 动态稳定
下载PDF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儒家文化的特质与命运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勇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4,共7页
东方古代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的一把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形式,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早期儒家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描述,就是其反映。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东方古代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的一把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形式,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早期儒家关于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描述,就是其反映。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追求,塑造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也决定了儒家在中国几千年私有制社会中屡遭挫折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学说 中华文化 亚细亚生产方式 公有 大同世界
下载PDF
广东东盟先行区背景下的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创新初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海军 张晓略 +4 位作者 刘建芳 云俊 陈昊杰 陈飞 邓洁妮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93-197,共5页
水产业是湛江的支柱产业,东盟又是湛江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区。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近年来湛江水产品出口东盟贸易情况,发现湛江水产业存在出口竞争力不强、产出效益不高、检验检疫监管方式需要调整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日趋严重等问题... 水产业是湛江的支柱产业,东盟又是湛江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区。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近年来湛江水产品出口东盟贸易情况,发现湛江水产业存在出口竞争力不强、产出效益不高、检验检疫监管方式需要调整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日趋严重等问题,建议采取健全出口水产品监管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合互动反应机制、促进行业自治等监管模式创新建议,以期对促进广东东盟先行区建设,提高湛江出口水产品质量和完善我国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先行区 水产品 监管模式 创新
下载PDF
关于古代越国霸业兴衰的经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兰新让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5-21,共7页
古代越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原各国。勾践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措施,一度缩小了越国同中原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然而,当时促进越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已经背离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趋... 古代越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原各国。勾践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措施,一度缩小了越国同中原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然而,当时促进越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已经背离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同时越地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独特的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决定的越人“性脆而愚,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然,去则难追,悦兵敢死”的经济人格也限制了越国进一步发展,置身于时代前列的能力,这是导致越国霸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国社会经济发展 亚细亚生产方式 封建领主制经济 越人经济人格
下载PDF
侯外庐与《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20
作者 侯且岸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5期179-190,共12页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侯外庐步入史坛的处女作。他在翻译德文版《资本论》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相结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从经济学扩展至社会史,再扩充到思想史,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侯外庐步入史坛的处女作。他在翻译德文版《资本论》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相结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从经济学扩展至社会史,再扩充到思想史,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过程,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天我们重读《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会发现:当年那些侯外庐所倾全力解决的问题非但没有能完全解决,而且也已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后人所淡忘。然而,他的论断却又在历史演变的进程和坎坷中不断得到验证。这部专著给我们深刻启示:不仅要多关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深入探究其中存在于历史深层的那些特殊规律及其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社会史 亚细亚生产方式 理论 特殊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