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s of lime binders in mortars u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g Great Wall of China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servation strategy
1
作者 Tanja Dettmering Shibing Dai 《Built Heritage》 CSCD 2022年第1期55-75,共21页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g Great Wall are external masonry walls made of natural stones,bricks and lime mortars.According to the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original bedding and po...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g Great Wall are external masonry walls made of natural stones,bricks and lime mortars.According to the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original bedding and pointing mortars,dolomitic lime binder was used dominant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g Great Wall in provinces such as those around Beijing and Hebei.Calcium-rich lime and air lime with low natural hydraulically reactive phases,which are hydrated and react slowly with the carbon dioxide in air to form calcium carbonate,were used in some western provinces.Chemical and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both dolomitic and calcium-rich lime mortars are almost aggregate-free.Historic dolomitic lime mortars are characterised by high strengths,low porosities and dense micro-scale textures.The most recent conservation principle is to preserve the Ming Great Wall as a ruin.Therefore,the conservation strategy should be redefined in terms of mortars.Since some of the damage to the Great Wall is related to reactions between dolomitic lime mortars and air pollutants,calcium-rich lime binders should be used for conservation and even for restoration of those parts of the Great Wall that were originally built with dolomitic lime.Binders based on natural hydraulic lime and calcium-rich lime gauged with natural pozzolana might be more compatible than other binders"for the structural consolidation of the ruins of the GreatW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wall Masonry ruins Lime mortars Dolomitic lime DETERIORATION CONSERVATION
原文传递
玉门关段汉长城墙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琨 石玉成 +1 位作者 卢育霞 裘国荣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2,共6页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建立了玉门关段汉长城结构的三维动力分析模型,其中以长城墙体结构中的夯土层、芦苇层和芦苇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该段长城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自重作用下,芦苇层...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建立了玉门关段汉长城结构的三维动力分析模型,其中以长城墙体结构中的夯土层、芦苇层和芦苇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该段长城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自重作用下,芦苇层与夯土层变形机制相互补充,芦苇绳的拉结作用明显,整个墙体变形合理;从墙体底部到顶部,地震波的高频成分减少,低频成分增加;在强震作用下,墙体芦苇层的最大应力远小于单根芦苇纤维的抗拉强度,处在比较安全的状态;采用格栅单元和锚索单元分别模拟芦苇层、芦苇绳是合理的。研究成果可为河西地区土遗址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关段汉长城遗址 抗震性能 三维计算模型
下载PDF
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对河西杨根系影响甘肃高台明长城遗址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徐瑞红 武发思 +2 位作者 贺东鹏 邱飞 汪万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0,共6页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腐烂对土遗址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影响其长久保存。为确定明代长城土遗址本体内树木根系的生长分布情况,本研究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对甘肃高台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内生长的河西杨根系进行了探测研究。结果表明:河西...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腐烂对土遗址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影响其长久保存。为确定明代长城土遗址本体内树木根系的生长分布情况,本研究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对甘肃高台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内生长的河西杨根系进行了探测研究。结果表明:河西杨根系主要分布于探测区域北侧,并由北向南延伸,周围分布有侧根,根系主要分布在深度为35~85cm范围内,主根直径约为12cm。400MHz天线的探测深度可达2m,而900MHz天线具有较高的探测精度,二者结合使用可更好地判断地下根系的生长情况。本研究首次获得遗址内根系三维图像,并在不破坏土遗址结构的前提下,确定了树木根系的分布状况。该技术为长城遗址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加固修复措施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土遗址 树木根系 河西杨 无损探测 探地雷达
下载PDF
青海省明长城濒危遗址(湟中段)土体工程性质与保护措施 被引量:4
4
作者 戴鹏飞 谌文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73-879,共7页
明长城遗址受自然地质作用、人为活动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多方面作用,破坏相当严重.以青海省湟中县明代长城遗址保护工程为依托,实地调察了遗址发育的病害,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全面掌握了遗址土体工程性质,有针对性地提出裂隙填充注浆、裂隙... 明长城遗址受自然地质作用、人为活动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多方面作用,破坏相当严重.以青海省湟中县明代长城遗址保护工程为依托,实地调察了遗址发育的病害,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全面掌握了遗址土体工程性质,有针对性地提出裂隙填充注浆、裂隙注浆、土坯砌补、注浆回填、锚杆锚固等加固措施.从一期工程的加固效果来看,所用方法对夯土类长城加固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土遗址 病害 保护 加固
下载PDF
基于附燧遥感考古调查的明长城烽传场景新识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哲 李明帅 李严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中国“长城资源调查”工程实施后,明长城全线仍有大量遗址及其历史场景信息处于蒙尘状态,反映出传统考古信息采集方法的一定局限性。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为深入理清明长城的燃烽预警场景,首次对一类非常重要但被长期忽视的设施... 在中国“长城资源调查”工程实施后,明长城全线仍有大量遗址及其历史场景信息处于蒙尘状态,反映出传统考古信息采集方法的一定局限性。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为深入理清明长城的燃烽预警场景,首次对一类非常重要但被长期忽视的设施——附燧展开全面调查。通过实验室自建的“明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筛查、低空遥感测绘及补充踏勘,共计定位、测绘162处遗址,发现附燧是在明长城全线广域应用的重要燃烽设施。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附燧的保存状态、单体形制、空间类型及选址特点等内容,揭示了明长城“台下点烟,多烟传烽”的传烽历史场景。以低空遥感为技术基础,通过群体遗址的全线图像数据采集和整理,提升相关资源信息的掌握程度,进而发现隐藏文化遗产类型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线路遗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燧 多烽预警 明长城全线 低空遥感 遥感考古
下载PDF
交通史视角的秦汉长城考察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子今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4-25,共12页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最初修筑,在于阻障在交通方面机动性甚强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攻击。然而长城工程又导致了新的交通条件的完备。长城本身形成了特殊的交通带,同时亦促进了"北边"地方空间幅度十分宽广的交通体系...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最初修筑,在于阻障在交通方面机动性甚强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攻击。然而长城工程又导致了新的交通条件的完备。长城本身形成了特殊的交通带,同时亦促进了"北边"地方空间幅度十分宽广的交通体系。"关市"交通,"当路塞"的作用以及长城防线与内地的交通联系也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交通 北边道 直道 烽燧 亡人
下载PDF
铁山堡若干问题考辨——明长城史地札记之四
7
作者 翟禹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18-131,共14页
铁山堡建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边防图籍对铁山堡基本形制的绘制与实地并不完全一致,其东侧建有现存形制最为完整的关厢。铁山堡分管长城墙体上现存有两通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界碑,是大同镇下辖威远路和中路分管长城墙体的分界... 铁山堡建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边防图籍对铁山堡基本形制的绘制与实地并不完全一致,其东侧建有现存形制最为完整的关厢。铁山堡分管长城墙体上现存有两通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界碑,是大同镇下辖威远路和中路分管长城墙体的分界线,也是铁山堡分管长城墙体的西端止点,而其东端止点在今四十二村一带,铁山堡长城附近的"双墙墩"极冲大概位于复线长城墙体的交汇处,复线墙体之间的黄草梁堡很可能是铁山堡旧堡所在地。铁山堡与周边城堡之间均有烽燧线相连,起着示警传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山堡 明代 北元—蒙古 长城 防御体系 极冲 墩台 烽火台
下载PDF
青海境内明长城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大通段”明长城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8
作者 邢永民 田祥利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7-62,共6页
青海境内明长城遗址以近似"马蹄状"的走向,广布于河湟的腹心地带。从现有的明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来看,其遗存丰富,夯筑墙体、壕堑、敌台及烽火台等建筑形态,仍清晰可辨,规模有观,是发展青海现代旅游业中有关"长城系列景区&... 青海境内明长城遗址以近似"马蹄状"的走向,广布于河湟的腹心地带。从现有的明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来看,其遗存丰富,夯筑墙体、壕堑、敌台及烽火台等建筑形态,仍清晰可辨,规模有观,是发展青海现代旅游业中有关"长城系列景区"的宝贵资源。尤其"大通段"明长城遗址景观,更具有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不但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与文化价值,而且具备了较为独特的资源开发优势条件。在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双赢模式下,实施明长城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进一步挖掘和丰富西宁市周边历史文化旅游的内涵,重构与再生当地区城人文景观的形态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将会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明长城遗址 旅游资源 开发
下载PDF
简析汉简所见长城烽燧系统中燧卒的日常工作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晨仰 赵丛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63-66,共4页
通过对汉简有关内容的梳理,分析认为,燧卒包括燧长和一般燧卒,是烽燧系统中的核心因素。文章以汉代河西走廊段长城为基础,结合所出汉简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烽燧系统中燧卒(包括燧长及一般燧卒)的日常工作作以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汉简 汉代长城 烽燧系统 燧卒
下载PDF
匈奴军队攻城战问题研究——以劫掠西汉边郡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星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27-131,共5页
西汉通过修筑长城的方式来防止匈奴人的进攻,而匈奴袭击边郡时需要突破长城防御系统中的塞垣、城障和烽燧等军事设施,拥有一定的攻城能力,但在突破防线后主要劫掠地点是乡野村庄,因其攻城能力尚不足以攻克守备严密的城市。长城并非在所... 西汉通过修筑长城的方式来防止匈奴人的进攻,而匈奴袭击边郡时需要突破长城防御系统中的塞垣、城障和烽燧等军事设施,拥有一定的攻城能力,但在突破防线后主要劫掠地点是乡野村庄,因其攻城能力尚不足以攻克守备严密的城市。长城并非在所有段落都建有塞垣,部分区域因地理环境的限制仅有堑壕和连绵的烽燧,利于匈奴骑兵的进攻。匈奴境内的汉地"亡人"是可供利用的战略资源,为匈奴社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并以中原的作战方式为匈奴统治集团提供军事服务,匈奴军队的攻城器械及攻城战术很可能来自汉人的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长城 烽燧 攻城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的甘肃长城烽燧动物病害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满利 刘军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3-790,共8页
基于ArcGIS平台,应用平均最近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甘肃省内受动物活动影响烽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烽燧病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型且有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山丹县、环县、高台县、永昌县、天祝县和肃南县... 基于ArcGIS平台,应用平均最近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甘肃省内受动物活动影响烽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烽燧病害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型且有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山丹县、环县、高台县、永昌县、天祝县和肃南县局部聚集的热点区,病害呈多中心分布形态,高密度核心位于张掖山丹地区,与热点分析结果相印证.病害的分布特征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双重影响,主要发生在植被指数0.2~0.7,地面坡度<15°的区域,河西走廊农牧业发达的几个县区病害更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烽燧 空间分析 空间自相关 核密度
下载PDF
明长城内蒙古清水河段建筑群落遗址调研呼吁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菲 孙逾哲 《城市建筑》 2019年第24期151-153,共3页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的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是万里长城的中段,从山地到黄河绵延150多公里,是明朝时期外长城与内长城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遗址内容丰富,除了复杂的城墙体系,尚有多处边堡、要塞、水窖、暗门,...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的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是万里长城的中段,从山地到黄河绵延150多公里,是明朝时期外长城与内长城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遗址内容丰富,除了复杂的城墙体系,尚有多处边堡、要塞、水窖、暗门,以及碑刻、戏台、古村落等其他人文遗存。我国著名的古建筑研究专家郑孝燮和罗哲文先生曾说过:"内蒙古清水河县之长城相较河北山海关、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都毫不逊色。"如今,通过笔者的调研得知,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虽然依旧熠熠生辉,但同时也正在遭受社会变迁、自然侵蚀,乃至人为破坏。唯有立即编制保护规划,排除建筑险情,建立数字化档案,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才是拯救与保护我国长城遗址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边堡 建筑遗址 保护弘扬
下载PDF
干武增建二线跨长城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姬烨 《铁道建筑技术》 2014年第8期43-45,共3页
干武增建二线工程沿线分布有3处长城遗址,为保护长城遗址,干武二线结合技术、经济条件研究了3个不同的线路方案,分别为并行既有线路基方案、右侧豁口通过长城方案、桥跨长城方案。经综合比选,推荐采用右侧豁口通过长城方案。
关键词 干武铁路 增建二线 长城遗址 方案比选
下载PDF
浅析煤炭开采对陕西榆林市明长城遗址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慧 《能源与节能》 2012年第10期8-8,10,共2页
分析了煤炭的开采对榆林市明长城遗址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煤炭开采 明长城遗址 影响 保护措施
下载PDF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南刘古庄隋长城烽燧遗址勘察简报
15
作者 翟良富 王源新(文/图) +2 位作者 王兴明(图) 高熊 徐磊 《草原文物》 2022年第2期32-37,共6页
2017年2月,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接报迁西县太平寨镇南刘古庄村尖子岭发生盗墓,随后派人到现场调查。通过实地勘察确认疑似被盗墓葬实为隋朝长城烽燧遗址,出土了邢窑白釉深腹碗和青瓷盘等器物。尖子岭隋长城烽燧遗址是河北省首次发现并... 2017年2月,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接报迁西县太平寨镇南刘古庄村尖子岭发生盗墓,随后派人到现场调查。通过实地勘察确认疑似被盗墓葬实为隋朝长城烽燧遗址,出土了邢窑白釉深腹碗和青瓷盘等器物。尖子岭隋长城烽燧遗址是河北省首次发现并确认的与隋长城有关的遗存,进一步丰富了隋长城的实物资料,对当时长城防御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西县 南刘古庄 隋朝 长城烽燧遗址
下载PDF
干旱区夯土长城遗址表层病害微观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龙 张虎元 +2 位作者 刘平 王沛涛 谭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5-80,共6页
以武威市明代夯土长城遗址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将干旱区夯土长城遗址表面病害划分为风蚀、雨蚀及表层剥离三类。结合室内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及激光粒度分析试验,综合研究遗址表层病害的形成及发育的微观原因。结果表明:遗址表层中的土颗... 以武威市明代夯土长城遗址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将干旱区夯土长城遗址表面病害划分为风蚀、雨蚀及表层剥离三类。结合室内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及激光粒度分析试验,综合研究遗址表层病害的形成及发育的微观原因。结果表明:遗址表层中的土颗粒呈薄片状,并按叠瓦状紧密排列;母墙土颗粒表面粗糙,形状呈角砾状,颗粒无序紧密排列,夯筑痕迹明显。遗址表层与母墙中的矿物含量相近,粘土矿物含量低。母墙土的砂粒含量高,粉粒含量低;表层土粉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研究认为:粘粒组粘土矿物的低含量导致遗址土颗粒间的连接力差,这是遗址表面雨蚀和风蚀病害发育的内在原因,表层与母墙的粒度组分与微观结构差异为遗址体的表层剥离提供了物质与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长城 干旱区 病害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可达域分析的明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建军 张玉坤 曹迎春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8-111,共4页
通过视域可达、兵马可达、武器可达3种不同表现形式可达域的分析,分别对明长城防御体系构成要素之中的烽燧、军堡、敌台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从而为长城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关键词 可达域 长城防御体系 烽燧 军堡 敌台
原文传递
再论燕秦汉东北障塞烽燧线不是长城——对李树林先生商榷文的回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恩实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5-198,共14页
有关东北地区发现的燕秦汉时期障塞、烽燧址的性质问题,作者与李树林先生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认为造成彼此观点分歧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其一,如何定义长城;其二,有哪些考古材料可以用于此问题的讨论;其三,如何解读相关文献记载;其四... 有关东北地区发现的燕秦汉时期障塞、烽燧址的性质问题,作者与李树林先生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认为造成彼此观点分歧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其一,如何定义长城;其二,有哪些考古材料可以用于此问题的讨论;其三,如何解读相关文献记载;其四,燕秦汉东北边塞的构成及其命名,并进而做出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秦汉 东北 长城 障塞烽燧
原文传递
戚继光治下长城空心敌台传烽标识考
19
作者 李哲 陈知行 +2 位作者 拓晓龙 张玉坤 李严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8-73,共6页
作为明长城标志性建筑的空心敌台“究竟是否为烽火台”,尚属未厘清的公案。针对这一问题,首先爬梳了明中后期戚继光治下蓟镇部分空心敌台兼作烽火台传烽,并在外墙抹白灰标识的史料证据。运用内外业技术手段,对蓟镇外墙抹灰敌台遗存进行... 作为明长城标志性建筑的空心敌台“究竟是否为烽火台”,尚属未厘清的公案。针对这一问题,首先爬梳了明中后期戚继光治下蓟镇部分空心敌台兼作烽火台传烽,并在外墙抹白灰标识的史料证据。运用内外业技术手段,对蓟镇外墙抹灰敌台遗存进行了全线筛查,最终通过对相关灰浆内含植物纤维的14C测年,证实了其为明中后期蓟镇长城传烽敌台外墙抹灰遗存;进而对蓟镇传烽空心敌台原貌进行了参考性复原,并尝试验证了传烽敌台选址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蓟镇长城 戚继光 传烽空心敌台 白灰标识 遗产保护
原文传递
张家口市崇礼区明长城遗址新发现铁铳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依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3-82,共10页
本文对张家口市崇礼区2016年发现的明代铁铳残件的器类、年代、铭文及所属长城设施进行了考证。通过将残铳的尺寸与明代火器进行比对分析,认为该器属于手铳或佛郎机炮;进而通过对元明时期的手铳与佛郎机炮的类型学分析,结合文献考察,判... 本文对张家口市崇礼区2016年发现的明代铁铳残件的器类、年代、铭文及所属长城设施进行了考证。通过将残铳的尺寸与明代火器进行比对分析,认为该器属于手铳或佛郎机炮;进而通过对元明时期的手铳与佛郎机炮的类型学分析,结合文献考察,判断该器为明中后期所造之佛郎机炮管,年代不早于嘉靖朝,形制符合明代《西法神机》所描述的"小佛郎机",或《武备志》之"四等佛郎机"。器表铭文表明该器的使用地为明长城宣府镇北路赤城堡辖烽火台松林墩,与正德九年《宣府镇志》记载相吻合。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三件证明烽火台自名为"墩"的考古证据。其铭文格式、用字与明代火器铭文的一般规范存在差异,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可能与宣府镇的特殊军事地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市 明长城 手铳 佛郎机 烽火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