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old Areas of Sichuan
1
作者 Bin Cheng Cong Liu 《Journal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Research》 2020年第2期93-118,共26页
With regard to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building area and the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s, green building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bal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regard to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building area and the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s, green building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bal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However,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s for various types of green buildings are often unable to achieve a set of standards in practice due to the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region.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mate, terrain, ec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ld regions of Sichuan,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suitable for the cold regions of Sichua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topography, ec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ld regions of Sichuan, and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andards on the practice of green building in cold regions of Sichuan through a sociological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omfort of living in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n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house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strategie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cold regions of Sichuan were proposed. After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clud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d regions of Sichuan, and the green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thnic features were included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cold regions of Sichuan, consists of 92 three-level indicators. A professional hierarchical analysis software yaahp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model between the indicators, and the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layer by layer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cators. Based on this, a judgment matrix for each layer was constructed and obtained.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is accurate, and the scoring mechanism and grading standards ar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it.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the consistency test of the entire model was passed, thereby confirming the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entire evalu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Gold Area CONTEXT Local Standards of Si-chuan province Residential building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述略
2
作者 闫存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为新时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而且为现实维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感知的示范价值和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青壮年 支边 新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甘肃省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
作者 户婕 毕晓莉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4期196-200,共5页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甄别绿色建筑的工具,对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结合甘肃省寒旱地区的自然地域条件,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以既有地方《甘肃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2/T25-3064—2018)...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甄别绿色建筑的工具,对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结合甘肃省寒旱地区的自然地域条件,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以既有地方《甘肃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2/T25-3064—2018)为研究对象,依据既有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评价体系结构,提出既有地标在结构和评价指标方面的完善措施,分别从特色与风貌、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六个方面重构甘肃省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再以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为案例验证所构建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可以为甘肃省及其他寒旱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甘肃省寒旱地区 网络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嵌入与内生秩序对边民国家认同的影响——以越南老街省达芬村(Taphin)红头瑶为例
4
作者 马燕坤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5-69,共5页
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激烈变革。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在丰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限定了民族社会发展逻辑和认知模式的走向。边疆、边界概念的实践化是边疆族群政治性角色得以创生的力量。民族国家是... 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激烈变革。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在丰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限定了民族社会发展逻辑和认知模式的走向。边疆、边界概念的实践化是边疆族群政治性角色得以创生的力量。民族国家是唯一能够赋予此角色的重要行为体。20世纪后半叶,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逐渐强化,使曾被松散定义的边疆及族群,因此获得政治意义上的归属。流动的族群享有了作为"边民"的社会定义,并担负起表述国家共同体意志的责任和义务。民族社会由此滋生出异趣于传统的模式,呈现出嵌入与内生秩序交织的态势。二者会同性的交合结果导致民族国家的整体性框架遭到意义层面的剥离,国家认同面临被冲击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民 国家认同 越南老街省 红头瑶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建城戍边方略 被引量:5
5
作者 方盛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边疆地区正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转变,要求治边方略上也须由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屯垦戍边方略进一步转向建城戍边方略。建城戍边方略是指政府为适应边疆现代化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沿边地带推进城镇... 边疆地区正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转变,要求治边方略上也须由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屯垦戍边方略进一步转向建城戍边方略。建城戍边方略是指政府为适应边疆现代化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沿边地带推进城镇化发展,建设完善的市镇体系,从而发挥其治边戍边固边作用的战略政策。建城戍边方略有利于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有利于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独特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建城戍边方略从理论构想变为实践成果,需要对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口聚集这三大基础性问题,需要发挥对口支援制度的优势和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建城戍边 治边方略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省际交界区空间发展格局及优化路径研究——以鄂豫陕三省交界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学良 韩慧敏 许基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3,共1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处于地理和行政边缘的省际交界区域发展虽然是以上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但由于各种原因,也一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处于地理和行政边缘的省际交界区域发展虽然是以上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但由于各种原因,也一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如何聚焦交界区域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推动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省际交界区域合作,是落实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迈进的重要突破口。文章选取处于多个国家战略规划叠加区、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优化区、南水北调生态资源集聚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样板区的鄂豫陕三省交界区作为独特性研究对象,基于交界区域在经济、产业、人口、交通、创新等方面的属性与关系数据,从区域内部发展和区域外部联系的视角以及城市和区县的空间尺度分析鄂豫陕交界区域时序与空间层面的发展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鄂豫陕交界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尽管交界县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集聚性不断提升,但空间集聚性还处于较低水平,且主要体现在省内集聚特征上,行政边界对边界区域发展的阻隔效应明显;交界区域产业关联性较弱,产业同质化严重;交界区及毗邻区域形成人口流出“洼地”,并呈现明显的人口收缩特征;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跨区域交通网络通达性较低;科技创新合作较弱,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合作形式单一,且区域合作动力不足,呈现单方面推动的特征。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从区域合作模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进一步提出鄂豫陕交界区域协同发展路径与举措,探讨在行政隶属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下推动鄂豫陕交界区域合作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出交界区要通过打造“四高”发展新样板、建设中西部省际毗邻合示范区等路径实现交界区域的空间结构优化,为推动省际交界区域跨地区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省交界区 鄂豫陕 空间结构 优化路径
下载PDF
内蒙古—辽宁交界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7
作者 刘永梅 崔月菊 +5 位作者 孙凤霞 仵柯田 姜莉 刘改梅 陈立峰 杜建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7,共10页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周边25个泉、井、河流、水库取样点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及主要离子含量进行测试,讨论了该地区地下水的物质来源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样...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周边25个泉、井、河流、水库取样点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及主要离子含量进行测试,讨论了该地区地下水的物质来源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样TDS范围为40.14~1720.87 mg/L,低矿化度(TDS<200 mg/L)水样的离子主要来源于岩石溶解和大气输入,而其它水样的离子主要来源于岩石溶解和深部流体,大气输入相对很小,但各测区深部流体的贡献有明显差别;(2)低温热水、中温热水及高温热水均为花岗岩裂隙水,其水化学类型为硫酸型和重碳酸型,富含碱性长石的火成岩溶解导致地下水富Na^(+),周围构造活动相对活跃。其中,RST水样更接近深部储水层的热水特征,表明其受深部流体影响为主;(3)NS和AES水样位于阴山北部高原区,为CO_(2)过饱和水,属重碳酸钠型;AES受干旱区季节性降水淋滤表层可溶盐、水体的蒸发以及深部富CO_(2)流体混入造成其矿化度最高;(4)KZHQ和BYNE水样分别处于碳酸盐岩含水层和含砾砂岩含水层,由于Ca^(2+)参与了矿物沉淀,水中相对富集Na^(+),形成重碳酸钠型水。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段,地下水化学成分受深部流体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氢氧同位素 水化学类型 补给来源 内蒙古—辽宁交界
下载PDF
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对策思考——以云南省为例
8
作者 刘虹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3-98,共6页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省的高等教育在近些年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其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布局结构、内涵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省的高等教育在近些年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其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布局结构、内涵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社会经济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云南省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边疆民族地区 高等教育 教育结构 内涵式发展
下载PDF
云南边境地区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变迁研究(2000~2020) 被引量:2
9
作者 晏月平 徐岗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4,共14页
云南边境地区传统地理区位劣势明显,“兴边强边、稳边富民”行动和现代化建设面临一定挑战。如何破解区位劣势积极融入边贸口岸经济,有力推进人口与经济有序协调分布,探索富有边境地区特色创新发展的“云南模式”,对推进沿边地区高质量... 云南边境地区传统地理区位劣势明显,“兴边强边、稳边富民”行动和现代化建设面临一定挑战。如何破解区位劣势积极融入边贸口岸经济,有力推进人口与经济有序协调分布,探索富有边境地区特色创新发展的“云南模式”,对推进沿边地区高质量全局发展意义非凡。文章使用2000年以来3次全国人口普查与历年云南统计年鉴数据,探讨了2000~2020年云南省边境县(市)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的变迁趋势,并构造面板数据基于OLS回归分析人口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区域人口负增长范围持续扩大,经济发展总体积极向好,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区域内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边境县(市)应综合调控区域人口空间格局,以适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提升人口质量,释放人口质量红利;加快就业人口向文旅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农文旅、民俗风情旅边境全域游;抓住机遇释放边贸与口岸红利,简化通过报关流程,助力边贸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边境 人口与经济 耦合协调 OLS回归 人口质量红利
下载PDF
四川省雷波县足哈石灰岩矿的地质特征及质量评价
10
作者 敬海兴 魏宇 +3 位作者 罗波 李俊俊 刘伟 王能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3年第4期438-445,共8页
四川省雷波县足哈石灰岩矿的赋存层位为中二叠统阳新组,石灰岩在矿区的出露面积为5.5012 km^(2)。石灰岩的矿石化学成分平均值为w(CaO)=53.62%、w(MgO)=0.86%、w(K_(2)O+Na 2O)=0.02%、w(SO_(3))=0.08%、w(SiO_(2))=1.72%、w(Al_(2)O_(3... 四川省雷波县足哈石灰岩矿的赋存层位为中二叠统阳新组,石灰岩在矿区的出露面积为5.5012 km^(2)。石灰岩的矿石化学成分平均值为w(CaO)=53.62%、w(MgO)=0.86%、w(K_(2)O+Na 2O)=0.02%、w(SO_(3))=0.08%、w(SiO_(2))=1.72%、w(Al_(2)O_(3))=0.25%、w(Fe_(2)O_(3))=0.10%、w(Cl-)=0.01%、w(LOI)=42.94%;97.37%的样品中有害成分w(MgO)<3%;w(CaCO_(3)+MgCO_(3))的加权平均值为97.49%;饱和抗压强度(水饱和)31.50~37.93 MPa,坚固性1%~4%,压碎指标9%~10%;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均<1.0;无潜在碱活性危险。所有指标均符合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石料的要求。矿区灰岩矿的地质特征和矿石物理化学指标显示,阳新组灰岩可广泛用于建材工业的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哈石灰岩矿 阳新组灰岩 建筑材料 质量评价 雷波县 四川省
下载PDF
闽浙边界地区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以龙 谢晶晶 +4 位作者 黄丽静 夏宁宁 江志俊 黄兆许 陈津津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目的调查闽浙边界地区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 rRNA基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gyrA基因的突变特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闽浙边界地区417例因上消化道症状于福建... 目的调查闽浙边界地区上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 rRNA基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gyrA基因的突变特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闽浙边界地区417例因上消化道症状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者,行Hp菌株分离、培养和鉴定。使用6种抗菌药物对Hp菌株进行药物敏感度体外实验,分析单药、双重及三重耐药情况,并探讨Hp耐药情况与患者年龄的关系。随机选取50株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和50株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采用PCR法和Sanger测序法分析耐药相关基因23S rRNA和gyrA的突变情况。结果247株Hp菌株的总体耐药率为98.8%,其中甲硝唑的耐药率(96.4%)最高,其次为左氧氟沙星(45.7%),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达40.9%,未发现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四环素耐药菌株。Hp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对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双重耐药率,以及对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的三重耐药率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均<0.05)。50株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均发生23S rRNA基因V区突变,共发现4种突变类型,其中A2143G的突变率为100%,T2182C的突变率为60%,A2302G的突变率为24%,G2864A的突变率为98%。50株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均发生gyrA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突变位置是第87位和第91位氨基酸。结论闽浙边界地区Hp菌株对克拉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3S rRNA基因的A2143G突变和T2182C突变,而A2302G突变和G2864A突变可能与该地区克拉霉素高耐药率相关;该地区Hp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gyrA基因第87位和第91位氨基酸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边界地区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 基因突变 23S rRNA基因 GYRA基因
下载PDF
江苏海门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12
作者 裴江涛 杨璐 骆祖江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467-475,共9页
以江苏海门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为基础,文章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区近年来地面沉降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而探讨地面沉降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海门地区早期第Ⅲ... 以江苏海门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为基础,文章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区近年来地面沉降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而探讨地面沉降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海门地区早期第Ⅲ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全区整体发生沉降;但随着地下水计划开采的实施(2013年以后),沉降区域由全区转为局部,主要发生在软土分布与建筑荷载密集地区,主压缩层是潜水含水层、第Ⅰ黏性土弱透水层以及第Ⅰ承压含水层。区内软土分布与地面沉降关系密切,建筑荷载密集地区与地面沉降频发地区呈高度相关性,即软土分布与建筑荷载是目前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海门地区 地面沉降 软土 地下水 建筑荷载
下载PDF
乡村共同富裕背景下宜昌红茶品牌建设路径探索
13
作者 牟浩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3期62-65,共4页
打造优质的茶叶品牌对落实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湖北宜昌的红茶品牌建设路径探索为切入点,总结分析在乡村共同富裕背景下宜昌红茶品牌建设现状、发展优势和不足,同时针对宜昌红茶品质不够优、品牌... 打造优质的茶叶品牌对落实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湖北宜昌的红茶品牌建设路径探索为切入点,总结分析在乡村共同富裕背景下宜昌红茶品牌建设现状、发展优势和不足,同时针对宜昌红茶品质不够优、品牌意识不够强及茶旅融合不够深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通过选育良种、开发新品,培训茶农、引进专才,统一标准、专利保护等措施提升宜昌红茶品牌竞争力,达到宜昌红茶产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共同富裕 湖北宜昌 红茶 品牌建设
下载PDF
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小山区的游击战术
14
作者 姚景芝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2-65,共4页
冀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和山东省东北部接壤的滨海区域。在我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因地制宜,既对传统战术灵活运用,又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游击战术。通过建立“白皮红心”维持... 冀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和山东省东北部接壤的滨海区域。在我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因地制宜,既对传统战术灵活运用,又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游击战术。通过建立“白皮红心”维持会;利用“青纱帐”、荆条林作掩护;挖交通沟铸战时屏障;里应外合,困拔据点等手段,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群众,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 游击战术 小山区
下载PDF
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跨境流出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雪 王化波 +1 位作者 刘伟江 靳美玲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70,共8页
利用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吉林省边境地区的人口跨境流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边境地区年龄在15~59岁之间的人口跨境流出意愿最强烈,朝鲜族和满族人口比汉... 利用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吉林省边境地区的人口跨境流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边境地区年龄在15~59岁之间的人口跨境流出意愿最强烈,朝鲜族和满族人口比汉族人口的跨境流出活跃得多;与国内流动人口相比,初婚有配偶人口和离婚人口的跨境流出倾向大干未婚人口;接受过教育的人较文盲半文盲人口的跨境流出态度保守;与未流动人口相比,再婚有配偶人口比未婚人口的跨境流出态度保守,但离婚人口比未婚人口的跨境流出倾向大;有过外出经历的人更容易跨境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地区 跨境流出 吉林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次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云南边境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渠立权 胡志丁 +1 位作者 洪菊花 骆华松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7年第2期174-178,198,共6页
作为建立在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的微观合作机制,云南边境经济合作有利于合作内容的落实,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边界及其边界效应分析,发现不同强度的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决定了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 作为建立在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的微观合作机制,云南边境经济合作有利于合作内容的落实,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边界及其边界效应分析,发现不同强度的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决定了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和边境合作的内容、模式。在屏蔽效应主导的背景下,云南边境经济合作内容必须突破商品贸易的有限范围,开展资本和技术领域合作,促进经济合作内容的多元化,最终实现技术合作、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继续发展完善传统合作模式,尝试推行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等新模式。从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路径、合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边境经济合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效应 边境经济合作 合作内容 合作模式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省边境地区州市旅游竞争力差异与整合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郭向阳 明庆忠 +3 位作者 穆学青 娄思元 王娟 吴建丽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云南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其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区域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和旅游潜在竞争力三大维度构建了旅游竞争力量化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8个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水... 云南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其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区域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和旅游潜在竞争力三大维度构建了旅游竞争力量化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8个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进行了量化测评。研究表明:(1)云南边境地区8州市旅游发展竞争力层级分为较强旅游竞争力区、一般旅游竞争力区和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三种类型;红河、临沧属于较强旅游竞争力区,西双版纳、德宏、普洱属于一般旅游竞争力区,文山、保山、怒江属于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2)在空间布局形态方面,较强旅游竞争力发展州市呈现"分散状"布局,主要集中于滇南地区,其余非较强旅游竞争力区州市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空间布局。整体上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形成了以滇南地区为核心向周边州市等外缘区域发展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3)边境各州市旅游资源呈现区块聚焦性,旅游形象和客源市场定位仍存在雷同现象,且边境各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极化效应明显。为此提出了旅游产品及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空间及旅游线路整合和完善旅游管理机制等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地区 旅游竞争力 因子分析 整合措施 云南省
下载PDF
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李俊建 唐文龙 +10 位作者 付超 陈正 Orolmaa Demberel Oyuntuya Namsraijavyn Delgersaikhan Adiya Enkhbat Tserendash 党智财 赵泽霖 张锋 任军平 赵丽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1-487,共27页
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是近年来该区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中蒙合作完成的该区1∶100万建造-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对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进行了统一厘定和划分。该区Ⅰ级成... 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是近年来该区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中蒙合作完成的该区1∶100万建造-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对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进行了统一厘定和划分。该区Ⅰ级成矿域隶属于古亚洲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可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南蒙古和塔里木3个成矿省、12个成矿带和21个成矿亚带。滨太平洋成矿域划分出大兴安岭和华北陆块2个成矿省、4个成矿带和15个成矿亚带。研究提出,蒙古的欧玉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嘎大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成矿亚带向西与中国的东天山-北山成矿亚带相连,为该区寻找同类型斑岩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域 成矿省 成矿带 成矿亚带 中蒙边界
下载PDF
基于RS对云南边境地区土地覆盖现状及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美玲 齐清文 +1 位作者 邹秀萍 李晋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6年第1期75-78,87,共5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应用遥感、G 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6年MSS和2004年TM二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应用遥感、G 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利用1976年MSS和2004年TM二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现状以森林和裸岩地为主,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向裸地和耕地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云南边境地区
下载PDF
利用回剥分析重建古构造格局——以川、鄂、湘边区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学锋 何幼斌 张或丹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53-61,共9页
利用回剥分析重建了川、鄂、湘边区二叠系底二叠纪末、中三叠世末、三叠纪末及中侏罗世末的古构造格局,结果表明:二叠纪末古构造形态较复杂,由NE,EW及近SN向3组构造叠加而成,以NE,EW向构造为主;中三叠世末,其构造格局为两坳一隆一斜坡,... 利用回剥分析重建了川、鄂、湘边区二叠系底二叠纪末、中三叠世末、三叠纪末及中侏罗世末的古构造格局,结果表明:二叠纪末古构造形态较复杂,由NE,EW及近SN向3组构造叠加而成,以NE,EW向构造为主;中三叠世末,其构造格局为两坳一隆一斜坡,以发育近SN向构造为主;三叠纪末,构造面埋深明显增大,主要隆起和坳陷更加醒目;中侏罗世末,总的构造格局为南高北低,构造走向近EW向.黄陵背斜是中生代开始发育的继承性古隆起,而当阳复向斜是与黄陵背斜同期形成的.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江南隆起开始形成并不断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剥分析 古构造 二叠纪 隆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