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Layout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A Case Study of Sui,Tang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With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eudal Society
1
作者 LIN Yuzhe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45-48,共4页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Guo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Guo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respecting the west" and "sitting in the west and facing the east" 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sitting in the north and facing the south" and the three outer cities in the east,south and west surrounding the imperial city after the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an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multi palace" system to the "single palace" system.Finally,a "heavy city" capital spatial structure with the outer city around the imperial city and the imperial city around the palace city,and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hessboard format was formed.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t was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feudal society in China.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form of capital citie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trac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ideology,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structure and many other field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made cl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capital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下载PDF
探析我国古代开放式都城对《考工记·匠人》中规划思想的演绎——以宋元两代都城为例
2
作者 任宁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17-220,共4页
《考工记·匠人》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系统性都城规划理论,其思想内核与礼治和中央集权相统一,也因此在古代都城规划的历史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选取宋元两代具有代表性的四座开放式都城,分别分析其对《考工记·匠人》中... 《考工记·匠人》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系统性都城规划理论,其思想内核与礼治和中央集权相统一,也因此在古代都城规划的历史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选取宋元两代具有代表性的四座开放式都城,分别分析其对《考工记·匠人》中规划思想的演绎并进行横向对比,旨在证实该规划模式及其思想内涵所具备的优越性,并进一步理解古代开放式都城建设中对于外部条件的处理及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匠人》 都城规划 开放式都城 宋元都城
下载PDF
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小波 李强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7-42,共6页
通过对汉长安城法天象地 ,焕若星辰 ;唐长安城周易礼制 ,政通人和的分析。论述了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 ,前者敬“天道” ,后者重“人事”。
关键词 汉长安 唐长安 周礼 规划 天文 人文
下载PDF
宋词中的长安书写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文利 张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作为都城记忆的文化影像,长安书写从唐到宋大为减弱,且内涵和功能都发生很大变化。宋词中的长安书写,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更是含义丰富的语码,还体现出词人对有关长安意象的刻意选用,不同的长安意象,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唐诗比较... 作为都城记忆的文化影像,长安书写从唐到宋大为减弱,且内涵和功能都发生很大变化。宋词中的长安书写,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更是含义丰富的语码,还体现出词人对有关长安意象的刻意选用,不同的长安意象,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唐诗比较,宋词中的长安书写,发生了由"地方"到"空间"的变化,其意味自然有从价值、认同和归属向距离、冷静和理性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 宋词 唐宋诗 地方 空间 书写
下载PDF
唐宋都城体育活动的发展与传承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凌宇 赵亮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25,共5页
唐朝长安和宋代开封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文明辉煌发展的典型代表,唐代体育表现出的开放与包容的发展态势是唐代开放世风和唐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体现,而宋代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物质和精神消费,崇尚轻松愉悦的消闲生活。唐代都城体... 唐朝长安和宋代开封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文明辉煌发展的典型代表,唐代体育表现出的开放与包容的发展态势是唐代开放世风和唐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体现,而宋代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物质和精神消费,崇尚轻松愉悦的消闲生活。唐代都城体育活动上承大汉遗风,博学求索,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其后的宋代都城体育活动秉承汉唐,突破而日趋繁盛,下启后世。唐宋都城体育活动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辉煌,对研究现代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都城体育 唐代 宋代
下载PDF
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肖爱玲 周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1,共7页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的城门管理系统,不仅维护着都城的安全与稳定,还是维系都城社会空间、等级秩序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都学 唐长安城 城门管理
下载PDF
街:城市社会的舞台——以唐长安城为中心 被引量:21
7
作者 宁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86,共8页
唐长安外郭城主干街道具有流动性、延伸性、开放性、公共性、公众性等特点,以及宣示、警示、炫示、舆论与信息传播多项政治与社会功能,是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在坊市制向街市制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街以其独具的特性,在城市社会变迁中... 唐长安外郭城主干街道具有流动性、延伸性、开放性、公共性、公众性等特点,以及宣示、警示、炫示、舆论与信息传播多项政治与社会功能,是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在坊市制向街市制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街以其独具的特性,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城市社会
下载PDF
唐代长安、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气候原因 被引量:9
8
作者 勾利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9-43,共5页
本文从气候角度探讨唐代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陪都的缘由。唐代由于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增大 ,水灾增多。洛阳因为经度地带性作用、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及洛阳河流的特殊情况 ,使得水灾情况比长安更严重 :一是降水量大、水灾次数多 ,二... 本文从气候角度探讨唐代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陪都的缘由。唐代由于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增大 ,水灾增多。洛阳因为经度地带性作用、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及洛阳河流的特殊情况 ,使得水灾情况比长安更严重 :一是降水量大、水灾次数多 ,二是水势大、灾情重。尽管唐政府注意治水修堤坝 ,但中桥被冲毁、雨水断路乃至宫城被淹之事仍屡屡发生。长安虽然旱灾较洛阳严重 ,但水灾对都城的危害更直接、更严重 ,灭顶之灾的威胁使洛阳不宜作都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唐代 长安 洛阳 都城 水灾
下载PDF
何以为城:唐宋时期川渝地区筑城活动与城墙形态考察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0-158,共9页
由唐至宋,在不同阶段,王朝对川渝地区州县治所城市兴筑、维护城墙的政策和态度历有变化:唐代前、中期,不重视城池修筑,多沿用旧城;唐末五代,开始大规模建造、补葺城池;北宋初至南宋中期,除徽宗时较重视西、南边地城池的修筑外,其余时间... 由唐至宋,在不同阶段,王朝对川渝地区州县治所城市兴筑、维护城墙的政策和态度历有变化:唐代前、中期,不重视城池修筑,多沿用旧城;唐末五代,开始大规模建造、补葺城池;北宋初至南宋中期,除徽宗时较重视西、南边地城池的修筑外,其余时间均对城墙修补采取消极态度,任其倾颓,直到宁宗以后才有所改观。对城墙的修筑因时、因事、因地甚至因人而存在差异,以"城墙内的城市"来概括中国古代治所城市的形态特征并不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墙 治所城市 唐宋时期 川渝地区 筑城
下载PDF
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先秦至唐宋城乡关系述论 被引量:11
10
作者 戴顺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4-149,共6页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分离 唐宋时期
下载PDF
唐都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 被引量:8
11
作者 介永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唐高...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流行的规制。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它们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都 长安城 佛教 寺院建筑 佛殿 佛塔
下载PDF
唐宋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军政地位之演变——以夔州治所及其刺史人选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2-45,共4页
汉唐时期,险峻的白帝城一带乃是三峡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其战守利害关系到长江上、中游的政局,于总体政治地理格局亦有重要影响。至唐中后期,夔州刺史多由中央官员贬谪而来,乃是峡区地位下降的前兆。而北宋景德以后,峡区中心转移到&qu... 汉唐时期,险峻的白帝城一带乃是三峡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其战守利害关系到长江上、中游的政局,于总体政治地理格局亦有重要影响。至唐中后期,夔州刺史多由中央官员贬谪而来,乃是峡区地位下降的前兆。而北宋景德以后,峡区中心转移到"瀼西",则标志着白帝城的最终衰落及地区政治、军事功能的大幅度降低。白帝城与"瀼西"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治所城市模式:军政要塞式与经济、行政功能兼具式,峡区治所在两者间的迁移可以说是"唐宋变革"在中国腹地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三峡地区 军政地位 治所 刺史
下载PDF
古咸阳城考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6-30,共5页
秦咸阳城遗址在汉长安城西北五里渭河北岸,不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一带;唐宋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东南二三里的渭河滩中,不在市东北咸阳原下的摆旗寨一带。古代咸阳城两次西迁,都与渭水北移、驿道改变有关。
关键词 秦咸阳城 唐宋咸阳城 位置 考辩
下载PDF
唐宋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俊奇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5-79,88,共6页
唐宋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高峰,这为唐宋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由于民俗体育具有农耕文化和娱乐活动的功能与特点,因此唐宋都市民俗体育除有农耕节气文化的印记,更具有唐宋城市高度繁荣、豪华,市民普... 唐宋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高峰,这为唐宋都市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由于民俗体育具有农耕文化和娱乐活动的功能与特点,因此唐宋都市民俗体育除有农耕节气文化的印记,更具有唐宋城市高度繁荣、豪华,市民普遍追求生活享乐的时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两朝 都市民俗 体育文化 繁荣发展
下载PDF
论唐宋时期毗沙门天王向城市保护神的转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涛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98-102,共5页
唐宋时期,佛教神灵毗沙门天王护城保民的特性鲜明地表现出来,在其流行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保护城池的重要神灵。随着它在民众中盛行程度的增强,其所具有的功能不断拓展,从掌控生死、消灾去病到驱除鬼魅、送子迎福无所不能。这一现象的出... 唐宋时期,佛教神灵毗沙门天王护城保民的特性鲜明地表现出来,在其流行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保护城池的重要神灵。随着它在民众中盛行程度的增强,其所具有的功能不断拓展,从掌控生死、消灾去病到驱除鬼魅、送子迎福无所不能。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佛教在唐宋时期的中国化、世俗化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与毗沙门天王的原始身份以及当时北方城市战乱频仍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毗沙门天王 城市保护神
下载PDF
两京地区人文自然环境与北宋大臣的致仕卒葬 被引量:2
16
作者 洪本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5-98,共4页
北宋诸多大臣皆有任职东京开封、西京洛阳的经历 ,熟悉、习惯两京生活 ;物质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两京地区 ,最宜于文士出身的官员居住 ;宋廷重儒右文 ,文臣经济优裕 ,在两京添置园宅以备退居 ;就近关注国事 ,亦见系心朝政的情怀。由于... 北宋诸多大臣皆有任职东京开封、西京洛阳的经历 ,熟悉、习惯两京生活 ;物质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两京地区 ,最宜于文士出身的官员居住 ;宋廷重儒右文 ,文臣经济优裕 ,在两京添置园宅以备退居 ;就近关注国事 ,亦见系心朝政的情怀。由于退老而定居两京一带 ,故不少大臣卒葬于此 ,并未归葬故乡。洛阳为九朝故都 ,北邙山上有历代王侯公卿的陵墓。这一带土质亦宜于安葬。巩县为北宋皇陵所在地 ,大臣死后陪葬是莫大荣幸。就恋恋君父而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封 洛阳 人文自然环境 北宋大臣 致仕卒葬
下载PDF
唐宋都城公共园林比较分析及现代城市更新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龙婷 杨豪中 +3 位作者 李慧敏 代晨光 王海荣 倪娜 《城市建筑》 2021年第23期136-143,147,共9页
我国古代公共园林是古代营城思想成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然而却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尤其今天在“风景园林”内涵发生外延的前提下,我们需要重新发掘其研究价值并梳理“开放化”的历史脉络。本文以政治文化高度成熟... 我国古代公共园林是古代营城思想成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然而却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尤其今天在“风景园林”内涵发生外延的前提下,我们需要重新发掘其研究价值并梳理“开放化”的历史脉络。本文以政治文化高度成熟的唐朝和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宋朝,两个时期的公共园林为研究对象:唐代因“民本思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城市公共园林的正式出现;宋代因“商业经济”发展而走向了全面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典营城思想成熟和人居环境的提升。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明确了唐宋都市园林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开放化”的动因;通过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了长安、洛阳、开封和临安4座都城公共园林的空间形态,明确了唐宋公共园林“唐启宋活”,从“内制集中”走向“开放自由”的空间特征。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更新中的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城市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及活化等问题提出了思考,总结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都城 公共园林 开放化 大众游憩 比较借鉴
下载PDF
来唐日本人在唐都长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令福 《唐都学刊》 2001年第4期24-26,共3页
唐都长安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 ,也居住有不少来唐的日本人 ,这些来唐日本人包括遣唐使及随船带来的留学生与学问僧。他们在唐都长安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积极开展朝见皇帝、进献贡物、读书学习、访师求友、收集书籍等活动 ,为促进中日文化... 唐都长安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 ,也居住有不少来唐的日本人 ,这些来唐日本人包括遣唐使及随船带来的留学生与学问僧。他们在唐都长安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积极开展朝见皇帝、进献贡物、读书学习、访师求友、收集书籍等活动 ,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唐使 留学生 学问僧 长安 唐代 日本人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唐宋广州的兴起及其城市饮食文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智武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10,共3页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广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港口,广州经济得到重大发展,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市内街道纵横,商业繁荣,人口众多,街市饮食品种丰富,饮食场所林立,夜市热闹非凡,各地风味盛行,再加上广州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 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广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港口,广州经济得到重大发展,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市内街道纵横,商业繁荣,人口众多,街市饮食品种丰富,饮食场所林立,夜市热闹非凡,各地风味盛行,再加上广州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精致的点心食品,造就了广州城市饮食行业的兴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城市 饮食文化 粤菜 特征
下载PDF
唐宋时期地方社稷与城隍神之间纠葛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美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5-163,共9页
唐宋时期,随着国家祭祀制度的发展完善,朝廷努力将社稷祭祀礼仪推行于地方,但是在地方层面中州县社稷却遭遇窘境,其祭祀"多不如礼",呈现颓废之状,城隍神明显凌侵社稷尊位而备受地方重视。然州县社稷的现实窘境并不意味着其祭... 唐宋时期,随着国家祭祀制度的发展完善,朝廷努力将社稷祭祀礼仪推行于地方,但是在地方层面中州县社稷却遭遇窘境,其祭祀"多不如礼",呈现颓废之状,城隍神明显凌侵社稷尊位而备受地方重视。然州县社稷的现实窘境并不意味着其祭祀衰落,进入地方祭祀体制中的城隍神未能真正取代社稷的地位,而是被收编置于社稷位次之下。由唐至宋,地方社稷与城隍神之间的纠葛,不仅反映了国家祭祀体制在地方社会中的推行和影响,更透视出唐宋国家对地方社会日趋强化的统治和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国家祭祀 地方社稷 城隍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