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nova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Should the Imperial Collection Be Displayed Underground?
1
《China Today》 2002年第8期27-31,共5页
BERNARDO Bertolucci’s film, The Last Emperor, drew its Western audience into a mystic, grandiose, oriental palace that was the Forbidden City, leaving them awestruck at the
关键词 In Renova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Should the imperial collection Be Displayed Underground BE
下载PDF
Collection of Foreign-made Clocks and Watches Owned By Qing Imperial Nobles
2
作者 Qi Fengshan Xie Yu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4年第12期54-55,共2页
Foreign-made clocks and watches began to be exported to China in the 17th centur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 imperial court impor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clocks and watches. At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 Foreign-made clocks and watches began to be exported to China in the 17th centur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 imperial court impor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clocks and watches. At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about 200 timepieces collec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are still on display in the clock and watch exhibition hall. They were made in Brita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Japan. Many foreign presidents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ction of Foreign-made Clocks and Watches Owned By Qing imperial Nobles down
下载PDF
Developing Integrated Collective Bargaining System in a Bi National Organization:The Case of the Tanzania Zambia Railway Authority(TAZARA)
3
作者 Mwansa Kamukwamba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20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The Tanzania Zambia Railway stretches 1,860 kilometers from the East African Indian Ocean port of Dar es Salaam in Tanzania to New Kapiri-Mposhi in land locked Zambia.It is defined as a bi-national organization as opp... The Tanzania Zambia Railway stretches 1,860 kilometers from the East African Indian Ocean port of Dar es Salaam in Tanzania to New Kapiri-Mposhi in land locked Zambia.It is defined as a bi-national organization as opposed to either transnational or multinational because it is jointly owned and manag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anzania and Zambia.Its construction was made possible by Chinese interest-free loan to the two Governments.Few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Africa have been charged with as much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dynamite as Tanzania Zambia Railway.To the Western powers,angry that the Chinese had entered territory which they considered their own preserve,it was a Red Railway intended to thrust communism into the very heart of Africa.For the white regimes in Southern Africa,grimly attempting to hold back demands for majority rule,it was seen as Africa’s Ho Chi Minh Trail,carrying guerrilla further,armed with Chinese thoughts and weapons to the banks of the Zambezi River.The Chinese regarded the project as a Friendship Route to strengthen the new African states against the forces of imperialism and for Tanzania and Zambia it was a Freedom Railway,which should prove an instrument in increasing their independence.These reactions underpin not only the complex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a bi-national organization but also present challenges to the two national trade unions on how best they can represent their members.Industrial relations literature has cited differences in countries’historical,social,political,economic,and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s the main obstac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machinery in transnational or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s.A study in Tanzania Zambia Railway Authority has attempted to develop an integrated bi-national collective bargaining machinery whose collective agreements are likely to be legally enforceable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unions in both Tanzania and Zambia which can be divided in three phases:first,the construction phase;second,the consolidation phase;and the third and final phase,trade union liberalization and political pluralism which covers the development of a bi national collective bargaining model with its Joint Industrial Council structure and negotiation procedures.The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rade union development in the two contracting states and critically examines how each phase has influenced trade union development.It provides a brief historical outline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process and spells out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bi-national collective bargaining machinery.The paper concludes by observing that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regional groupings is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suggests that integrated collective bargaining machinery be adopted as an ideal industrial relations model for regional groupings such as the African Union(AU),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SADC),Common Market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COMESA),Economic Community for West African States(ECOWAS),Eastern African Community,and other regional groupings around the world since it localizes industrial relations function in general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particu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est free loan British imperial experience Unilater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tegrated collective bargaining ideological dynamite Contracting states economic exploitation
下载PDF
China’s Archives a Rich Source of Information
4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3年第2期42-44,共3页
China’s archives have a long history.Since the Han Dynasty(206 B.C.-A.D 220)Lantai(a library instidethe Imperial Palace)and storerooms were used for Chinese imperial archives.Documents are the preciouswealth of China... China’s archives have a long history.Since the Han Dynasty(206 B.C.-A.D 220)Lantai(a library instidethe Imperial Palace)and storerooms were used for Chinese imperial archives.Documents are the preciouswealth of China’s brilliant national culture.Toda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makepreserv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Chinas archives an urgent task.Since the 13th International Archives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in 1996,we shall,starting with this issue,introduce China’s archivesand their rare collection in turn.We hope both foreign and Chinese readers will find this helpfu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GENT imperial BRILLIANT helpful collection library China TODAY STARTING DYNASTY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词籍提要目录学价值考论
5
作者 张鹏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8-53,共6页
《四库全书总目》词籍提要作为词学目录学经典,成书于考据学兴盛的清中期,是乾嘉考据学在词学里的直接呈现,也是官方词学成果的代表。《四库全书总目》词籍提要蕴含丰富的词学思想,同时在版本辨析、词人考证、词作校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 《四库全书总目》词籍提要作为词学目录学经典,成书于考据学兴盛的清中期,是乾嘉考据学在词学里的直接呈现,也是官方词学成果的代表。《四库全书总目》词籍提要蕴含丰富的词学思想,同时在版本辨析、词人考证、词作校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四库全书总目》词籍提要广泛批评继承前代词学成果,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勘正词籍,尤擅“律校法”,以律校订词句、调名讹误,辨析方音叶韵等问题,初步建立起词籍校勘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词籍提要 目录学 考证 校勘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康熙《御制文第四集》稿本考述
6
作者 杨国彭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康熙《御制文第四集》稿本一部三十册,是雍正年间内府编订《御制文第四集》时形成的一部修改稿本。其内容有可能是在康熙间王掞编录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该书通过夹条和浮签等形式呈现了修订的过程,并在收录篇章、...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康熙《御制文第四集》稿本一部三十册,是雍正年间内府编订《御制文第四集》时形成的一部修改稿本。其内容有可能是在康熙间王掞编录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该书通过夹条和浮签等形式呈现了修订的过程,并在收录篇章、文辞表述、人物评价、诗文字句、人名地名译法和涉及康熙诸皇子记述等方面不同于刊本。该稿本是对康熙朝史料的还原和补充,诗文部分则保留了康熙帝诗稿原文。同时,该稿本也展现了雍正帝修改康熙稿本的意图,并呈现了雍正朝内府稿本的修订方式,因此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帝 《御制文第四集》 稿本 雍正帝
下载PDF
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馆藏建设及特点
7
作者 许兮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7期58-62,共5页
中东铁路开设后,俄殖民者于1902年建立了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这是哈尔滨第一座近代化的图书馆,也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图书馆。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不仅设立了近代化的管理体系,还应用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编制了《中东铁路图书馆馆... 中东铁路开设后,俄殖民者于1902年建立了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这是哈尔滨第一座近代化的图书馆,也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图书馆。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不仅设立了近代化的管理体系,还应用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编制了《中东铁路图书馆馆藏目录》。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图书馆,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面向大众,对外开放,这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哈尔滨的文化交流及民众的思想启蒙。馆内书目齐全,各类报刊也尽数收录在图书馆内,对当时哈尔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馆藏目录》进行分析,探寻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民众思潮,运用当下的视角看100年前的哈尔滨,使大众加深对哈尔滨的认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 馆藏目录 馆藏特点 近代报刊 民众意识
下载PDF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纂辑补论 被引量:1
8
作者 戴海斌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第2期98-127,共30页
光绪十三年(1887),受命纂辑《皇朝经世文续编》的汪洵致函盛宣怀,提出“体例”“搜罗”二语,为统摄“续编”之辑的两大关键词,前者牵涉此编与前编、同时代著作的纠葛关系,尤其“洋务”位置的安排,后者则指向全编材料来源及具体搜集情形... 光绪十三年(1887),受命纂辑《皇朝经世文续编》的汪洵致函盛宣怀,提出“体例”“搜罗”二语,为统摄“续编”之辑的两大关键词,前者牵涉此编与前编、同时代著作的纠葛关系,尤其“洋务”位置的安排,后者则指向全编材料来源及具体搜集情形。据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图书馆等处所藏函札档案,可证“盛编”当事人对于“洋务”门类考虑确存若干“歧视之迹”,但同时也尝试通过变换目类、修改体例,以更符合时人价值观的“得体”方式向读者传递“洋务”观念。“盛编”的纂辑过程,除缪荃孙起了作用,盛宣怀本人居间指挥,直接提供“洋务钞稿”,汪洵、袁遂、汤纪尚、陈名珍等人也为“搜书”做出不同程度贡献。“盛编”纂辑前后,周边亦有多人致力于新学,从事类似工作,其著述性质大致不出以“采西学”为宗旨的西学资料“汇编”范围,甚而带有某种“西学百科全书”风味,除为趋新士人关心而外,又受到当时从事涉外事务的清朝官僚瞩目。此种以“洋务”/“西学”主题类书为纽带引发的朝野互动隐而不彰,实或代表了一种“时流”,值得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朝经世文续编》 洋务 盛宣怀 汪洵 缪荃孙 西学汇编资料
下载PDF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王一翥等五位湖北作家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则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就王一翥、魏晋封、李中素、李以笃、程启朱五位湖北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作家 考证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湖北
下载PDF
帝王之学:《四库全书》及《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的清代官学建构
10
作者 何宗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清代是官学登峰造极的时代,清代官学的实质是帝王之学。作为清代重大国家文化工程的《四库全书》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修纂,是清王朝建构帝王之学的重要举措。清代帝王难以拥有绝对话语权,因为受到两种压迫:一种压迫来自身份相同的前... 清代是官学登峰造极的时代,清代官学的实质是帝王之学。作为清代重大国家文化工程的《四库全书》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修纂,是清王朝建构帝王之学的重要举措。清代帝王难以拥有绝对话语权,因为受到两种压迫:一种压迫来自身份相同的前代帝王;另一种压迫来自儒者群体,儒者群体已经抢先一步占据着思想和文化的优越地位。故尔,尊今贬古、尊清贬明以凌厉前代,尊王贬儒以压服儒者群体,这种“言而世为天下则”的帝王之学就成为统摄百家的最高轨范。清代帝王之学有两个根本点,将帝王的文化心态和牧民方法悉数纳入,一是“圣人之道大,兼收并蓄”,二是“群言淆乱而折诸圣”。帝王之学的建构是清王朝达到思想一统的政治手段,也是理解《四库全书》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及清代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的总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王之学 《四库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官学建构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的总集功用观
11
作者 赵俊玲 郭乃绮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65-172,共8页
《四库全书总目》一方面沿承《隋志》,重视总集的文学功用,但论述比《隋志》更为细致全面。一方面,《总目》更强调总集的学术功用,认为总集可保存文献,可为考证、校勘之资,为典故之薮,有存史之用;另一方面,《总目》也重视总集的现实功用... 《四库全书总目》一方面沿承《隋志》,重视总集的文学功用,但论述比《隋志》更为细致全面。一方面,《总目》更强调总集的学术功用,认为总集可保存文献,可为考证、校勘之资,为典故之薮,有存史之用;另一方面,《总目》也重视总集的现实功用,认为一些总集有益于现实、政治、风教,能够反映社会风习。《总目》最重总集的学术功用,较传统只强调总集的文学功用,其总集功用观有所拓展和转变,也更为系统、全面,是站在学术总结期的富有总结意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总集 功用观
下载PDF
《清人别集总目》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补考十六则——以作家生卒年为中心
12
作者 朱曙辉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3-37,共5页
《清人别集总目》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是迄今为止收录清代作家、作品最为齐备的两部清代文学文献目录专著,然而书中对王陶、晏善澄、徐澍、何琳、许鲤跃、罗秉政、苏廷煜、孙煦、陈从潮、吴昭融、姚颐、瞿绍坚、黄模、周鹤立、胡... 《清人别集总目》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是迄今为止收录清代作家、作品最为齐备的两部清代文学文献目录专著,然而书中对王陶、晏善澄、徐澍、何琳、许鲤跃、罗秉政、苏廷煜、孙煦、陈从潮、吴昭融、姚颐、瞿绍坚、黄模、周鹤立、胡枚、俞国鉴等16位作家的生卒年记载存在阙漏,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别集总目》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作家
下载PDF
重建与展示:宋代皇室书画收藏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方红 《艺术探索》 2023年第1期27-32,共6页
宋初朝廷的文治政策促进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基于维护、巩固文化传承中心地位的需求,宋代皇室一方面扩大内府收藏,重建国家文化中心;另一方面借助保护、整理、鉴赏、展示、著录、赏赐等文化活动引导书画收藏观念的发展。宋代皇室通... 宋初朝廷的文治政策促进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基于维护、巩固文化传承中心地位的需求,宋代皇室一方面扩大内府收藏,重建国家文化中心;另一方面借助保护、整理、鉴赏、展示、著录、赏赐等文化活动引导书画收藏观念的发展。宋代皇室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向士大夫阶层表明,其是历代书画的合法传承者和正统阐释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皇室 书画收藏 文化权力
下载PDF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图书馆)藏书建设述略
14
作者 姚伯岳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0,共8页
京师大学堂经历了戊戌大学堂和壬寅大学堂两个阶段,其早期的藏书楼和后来的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都投入巨大。戊戌大学堂藏书楼虽然只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但中文藏书应已超过5万册,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西文藏书,可惜在庚子事变中几乎尽遭... 京师大学堂经历了戊戌大学堂和壬寅大学堂两个阶段,其早期的藏书楼和后来的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都投入巨大。戊戌大学堂藏书楼虽然只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但中文藏书应已超过5万册,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西文藏书,可惜在庚子事变中几乎尽遭损毁。壬寅大学堂藏书楼的藏书建设基本上从头开始,但很快就超过了戊戌大学堂曾达到的藏书数量。1904年1月,藏书楼改称图书馆,继续多方采买图书。多年坚持不懈的藏书建设,使京师大学堂以其雄厚的文献典藏而无愧于全国最高学府的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书建设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京师大学堂图书馆 戊戌大学堂 壬寅大学堂
下载PDF
中国史志目录研究综述(1949—2000年)
15
作者 于亚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1期87-92,共6页
史志目录始创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它的价值在于记书籍之存佚,考学术之源流,可“备为政为学之参考”。随着史志目录编撰体例的不断完善,历代图书的编撰、传刻、聚散及学者们的品评等更多信息被著录其中,悠久而恢宏的古代图... 史志目录始创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它的价值在于记书籍之存佚,考学术之源流,可“备为政为学之参考”。随着史志目录编撰体例的不断完善,历代图书的编撰、传刻、聚散及学者们的品评等更多信息被著录其中,悠久而恢宏的古代图书事业与学术考据的发展历程因此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国关于史志目录的研究从未间断,该文检索并整理了1949—2000年期间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了解其研究特点与不足。据粗略统计,这一时期约出版研究专著19部,编撰或收录史志目录丛书11部,发表期刊论文185篇,相比20世纪前半叶,该时期的研究更加侧重对历代艺文志的考证订补,总的来说,路径更广,成果更加丰富,为后学的专精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志目录 学术史 20世纪下半叶 艺文志 考证辑补 丛书汇编
下载PDF
柏林王室图书馆藏中国图书与德国早期汉学
16
作者 柯卉 《国际汉学》 2023年第1期62-73,157,共13页
柏林王室图书馆的中国图书收藏史经历17世纪的初创期、18世纪的停滞期,再到19世纪上半叶的复兴,与德国早期汉学在历史时空层面平行发展。馆员缪勒与门采尔在17世纪有意利用中文原本图书开展中国语言和历史纪年研究。两位汉学先驱的图书... 柏林王室图书馆的中国图书收藏史经历17世纪的初创期、18世纪的停滞期,再到19世纪上半叶的复兴,与德国早期汉学在历史时空层面平行发展。馆员缪勒与门采尔在17世纪有意利用中文原本图书开展中国语言和历史纪年研究。两位汉学先驱的图书整理和研究成果还为18世纪德国学者巴耶尔的汉语汉字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19世纪上半叶馆藏汉满文图书增加,东方学家柯恒儒、肖特接续编撰书目。两部书目皆以欧洲图书分类法汇编馆藏图书基本信息,编目者还通过原本文献研读增补中国文化知识,体现了德国汉学研究传统古典特色。当然,编目者不同的学术兴趣也造成两部书目细微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王室图书馆 中国图书 德国汉学 图书书目
下载PDF
档案服务企业参与家庭建档的调查分析和引导策略
17
作者 林秀茵 潘菲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17,共4页
随着档案工作服务民生主体方向的确立,家庭建档工作对于传承家风家貌形成良好家庭文化、丰富社会档案资源乃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愈加突显。尽管当前家庭建档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但在发展规模上依然十分有限... 随着档案工作服务民生主体方向的确立,家庭建档工作对于传承家风家貌形成良好家庭文化、丰富社会档案资源乃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愈加突显。尽管当前家庭建档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但在发展规模上依然十分有限。近年来,我国档案企业服务企业增长迅速并且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技术储备和档案服务能力积累。因此,有必要引导档案服务企业参与家庭建档,以普及家庭建档并提升其效率,发掘档案服务企业业务新增长点以及促进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此,本文建议:(1)建立和完善家庭建档相关的质量标准与实施规范;(2)明确家庭建档工作的档案服务企业准入门槛;(3)对家庭建档工作提供政策扶持并鼓励参与其中的档案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4)设立引导档案服务企业参与家庭建档的试点示范城市与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服务企业 家庭建档 工作模式 政策扶持
下载PDF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所编馆藏古籍目录探论
18
作者 张彧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107,共7页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共编有七部馆藏古籍目录。从内容性质上分,《大学堂书目》《大学堂图书馆汉文图书草目》《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部藏书草目》属于综合目录,《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方志目》属于专科目录,《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贵重...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共编有七部馆藏古籍目录。从内容性质上分,《大学堂书目》《大学堂图书馆汉文图书草目》《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部藏书草目》属于综合目录,《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方志目》属于专科目录,《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贵重书目》《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录》属于善本目录。这些馆藏古籍目录为我们了解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收藏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可以为当下的古籍编目及版本鉴定工作提供参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图书馆 馆藏古籍目录 古籍编目 学术价值
下载PDF
重建时空逻辑:《步辇图》祖本、胞本递藏考
19
作者 李钦曾 《艺术探索》 2023年第3期6-15,共10页
历代画史著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步辇图》画卷上题跋、钤印中包含的递藏信息,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存在诸多抵牾之处。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详细考辨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宋元之间《步辇图》可能至少存在《画史》本、故宫本和《宣... 历代画史著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步辇图》画卷上题跋、钤印中包含的递藏信息,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存在诸多抵牾之处。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详细考辨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宋元之间《步辇图》可能至少存在《画史》本、故宫本和《宣和画谱》本三个不同版本。其中《画史》本为祖本,先后藏于北宋王若钦家、吕夷简家、赵仲爰家,南宋绍兴内府、赵与懃家。故宫本为胞本,临摹活动的组织者可能是王诜。《宣和画谱》本临摹时间与故宫本相同或稍后,临摹者可能是宣和内府画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辇图》 祖本 胞本 递藏时空
下载PDF
《永乐大典目录》韵字“空位、涂黑”现象
20
作者 王宇琦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余卷宏篇,仅八百一十三卷存世,幸有《永乐大典目录》保存其完整韵字体系。该目录出自道光年间刊刻的《连筠簃丛书》,另有清抄本含《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永乐大典韵总歌括》一卷、《永乐大典韵总》四卷,可补《...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余卷宏篇,仅八百一十三卷存世,幸有《永乐大典目录》保存其完整韵字体系。该目录出自道光年间刊刻的《连筠簃丛书》,另有清抄本含《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永乐大典韵总歌括》一卷、《永乐大典韵总》四卷,可补《连筠簃丛书》中《永乐大典韵总歌括》及《韵总》之阙。借此对《永乐大典目录》中韵字出现的“空位”“涂黑”现象逐一分析,究其本貌,推其原因,以完善《永乐大典》韵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大典目录》 《永乐大典韵总》 《洪武正韵》 韵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