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中西互鉴中建构中国自主文论知识体系
1
作者 曾军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6-16,123,共12页
中国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建构离不开“在世界中”的中西文论交流互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形势,促使我们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审慎地处理好“古今”与“中西”的关系。20世纪西方文论无疑深化了我们对文学的本质、意义和价值... 中国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建构离不开“在世界中”的中西文论交流互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形势,促使我们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审慎地处理好“古今”与“中西”的关系。20世纪西方文论无疑深化了我们对文学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的深入认识;同时“,后学”思潮过度强调边缘文化和弱势群体的解构意义,成为当下欧美社会撕裂、极化的文化滥觞。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增强学科自觉、开拓研究视野、推动范式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西方文论在解释中国文艺经验时也蕴含着误读的风险。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两个结合”的文论知识体系建构是化解“古今中西”的文论互鉴难题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两个结合” 交流互鉴
下载PDF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 被引量:1
2
作者 付玉坤 刘旻航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2,共4页
通过对100多年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革的反思,结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指出在当前的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体”与“用”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体育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 中学 西学为用 课程改革 传统文化 综合素质
下载PDF
晚清“古学复兴”: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 被引量:8
3
作者 左玉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2-71,共10页
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过程中 ,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 ,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 ,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 ,是晚清学术... 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过程中 ,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 ,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 ,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 ,是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以新知阐释旧学 ,以中学比附西学 ,以近代学科体系界定中国旧学 ,是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基本思路。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的过程中 ,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学术史 中国旧学 西学新知 学科体系 复兴古学
下载PDF
张之洞政治人格刍议——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葛荃 贾乾初 刘坤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8,共8页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张之洞的政治人格,可以发现张之洞具有典型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人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调适性人格特征。张之洞的政治人格也表现出强势的主体性,将传统...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张之洞的政治人格,可以发现张之洞具有典型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人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调适性人格特征。张之洞的政治人格也表现出强势的主体性,将传统政治文化塑造的群体主体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却没能完成以张扬个体主体意识为主要特征的近代政治人格的升华。虽然如此,张之洞能审时度势,调适其中,对中国的近代发展有丰功伟绩,亦可誉为"圣之时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政治人格 君子人格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经世致用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知识进化论及其反思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燕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3,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观包含常与变的辩证统一,主张在常中求变,在变中守常。近代的"中体西用"论继承了这种观念,但在那个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及科学主义流行的年代,无论是持守传统者,抑或是主张西化者,还是科学主义者,都或多... 中国传统文化观包含常与变的辩证统一,主张在常中求变,在变中守常。近代的"中体西用"论继承了这种观念,但在那个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及科学主义流行的年代,无论是持守传统者,抑或是主张西化者,还是科学主义者,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进化论思维,并将其引入文化论辩中,形成或保守、或激进的文化(知识)进化观。根据近代中国学界的知识进化论及章太炎对此提出的俱分进化的反思,我们应当尝试超越东西、古今文化之争,也要超越知识单线进化的观念,回归常与变相统一的文化观,以此来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文化)进化论 中体西用 东西古今之争 俱分进化 近代中国
下载PDF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辩——兼论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季桂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2,共4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睁开了眼看世界",从此确定了"会同中西"、再造文化的思路和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二是确立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三是形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多元化的价值认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近代知识分子 文化人格 转型
下载PDF
中西知识交汇下的“矿学”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明洋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7年第6期638-643,共6页
"矿学"是中国近代学者笔下的重要话题,作为一门学问,它是中西知识在近代中国交汇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矿学"和"矿政"始终处于"发展"和"限制"这一组张力平衡的状态之下。到了近代,随... "矿学"是中国近代学者笔下的重要话题,作为一门学问,它是中西知识在近代中国交汇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矿学"和"矿政"始终处于"发展"和"限制"这一组张力平衡的状态之下。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矿学知识的输入,国人对矿学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清末矿学著述的文本分析,初步梳理了中国近代矿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经过知识分类体系的重建,中国近代学者明确了矿学的学科定位;通过将矿学与"富国强兵"的理想建立联系,消除了自古以来关于矿业的矛盾态度,为矿学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由;通过以传统矿学知识补充西方矿学的不足,在实用主义的层面上,实现了知识的本地化和中西知识的融合。中国近代矿学为认知跨文化的技术知识传播提供了研究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学 知识交汇 中国知识 西方知识
下载PDF
理一分殊:刘述先开放学统观析论 被引量:1
8
作者 潘志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40,共6页
刘述先汲取了凯萨林的意义哲学、卡西勒的符号形式哲学和田立克的宗教神学,创造性地诠释了宋代理学的"理一分殊"概念,建构了以"理一分殊"、"两行之理"为儒学精髓的中道观。以此为基础,刘述先创立了其以... 刘述先汲取了凯萨林的意义哲学、卡西勒的符号形式哲学和田立克的宗教神学,创造性地诠释了宋代理学的"理一分殊"概念,建构了以"理一分殊"、"两行之理"为儒学精髓的中道观。以此为基础,刘述先创立了其以儒学宗教性为基本特征的思想体系,并由此跻身于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列。追溯刘述先的致思轨迹,其思想源流表现出一种中西兼容、儒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开放学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述先 理一分殊 学统观 中西兼容
下载PDF
论晚清时期西学汉译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功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广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43,共5页
晚清的政治危机在知识权力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也是传统知识的危机。晚清西学汉译的兴起,主要是我国传统知识领域觉醒之后挽救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它的发展却经历了由扩充传统政治体制下的知识的初衷滑向了传统知识机制的变... 晚清的政治危机在知识权力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也是传统知识的危机。晚清西学汉译的兴起,主要是我国传统知识领域觉醒之后挽救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它的发展却经历了由扩充传统政治体制下的知识的初衷滑向了传统知识机制的变革,折射出一条新型知识——新型知识分子——新型公共关系——新型政治的发展逻辑,彰显出晚清时期的翻译对中国传统知识转型与传统政治转型互动所具有的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学汉译 知识转型 政治转型
下载PDF
“马学为魂”如何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看“马魂、中体、西用”说的合法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然 《学术探索》 2018年第4期8-15,共8页
对"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并不意味着对构成"马魂、中体、西用"说的前提进行追问,唯有对"‘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何可能"的追问,才真... 对"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并不意味着对构成"马魂、中体、西用"说的前提进行追问,唯有对"‘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何可能"的追问,才真正构成了对该学说的前提性反思,因而是对该学说合法性的追问。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中,"马学为魂"之所以可能,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当中所固有的批判性、时代性、人类性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特征所决定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重要特征进行揭示,不仅较深入地回答了上述前提性问题,还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彻底批判文化保守主义和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以及彰显马学之魂、融会中西之学、实现综合创新的理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魂 中体 西用”说 “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 综合创新
下载PDF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瑞萍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年第6期16-17,共2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对于近现代学人来说,如何面对中学和西学相遇、相冲突的境地,采取何种研究的态度,将会影响未来中国文化,以及设计文化研究领域的的走向。儒家提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对于近现代学人来说,如何面对中学和西学相遇、相冲突的境地,采取何种研究的态度,将会影响未来中国文化,以及设计文化研究领域的的走向。儒家提倡"天下大同"思想,今天我们以产品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为例,重新审视其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道器一体"的精神实质,西学为用,是主张在立足中国传统造物精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借鉴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从而使我国家具设计课程能够符合国际一体化发展需求,培养出集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高素质综合服务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设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天下大同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张东荪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的一个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耀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7,共8页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岳霖所谓"第二种态度"从事"中华哲学史"研究,始终不移地把"中华哲学"当作"中华特有的哲学",把"中华哲学史"当作"中华哲学的史"。其《中国哲学史讲义》等著述,是一项专门凸显中华哲学特殊性的"中华哲学史书写"。此种书写之哲学基础,就是当时流行欧西的"知识社会学",以及他本人"接着"欧西所创发的"知识文化学"。他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乃是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哲学 并置派 中华哲学史 知识社会学 张东荪 冯友兰
下载PDF
全面批评“中体西用”论的第一人──胡礼垣、何启政治思想略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耀登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65-73,共9页
19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著名思想家胡礼垣、何启密切关注祖国命运,在《新政真诠》中提出要全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学习,除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才能有效地改造中国社会,挽救中... 19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著名思想家胡礼垣、何启密切关注祖国命运,在《新政真诠》中提出要全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学习,除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才能有效地改造中国社会,挽救中国社会危机。他们的政治主张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很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论 制度文化 胡礼垣 何启政 政治思想
下载PDF
从“中体西用”到“华魂洋才”——以自然主义的中国接受为例
14
作者 程丽蓉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8,共3页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传播和接受这一话语事件显现出20世纪20年代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新型模式"华魂洋才"的萌生。这种模式与"中体西用"迥然不同,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及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传播和接受这一话语事件显现出20世纪20年代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新型模式"华魂洋才"的萌生。这种模式与"中体西用"迥然不同,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及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对今天的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仍富于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华魂洋才” 自然主义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
15
作者 王富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5-32,共8页
中国的近现代文化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形成的 ,西方强势文化的撞击 ,使中国的封建文化体系逐渐解体 ;封建官僚集团里改良派和保守派的斗争 ,逐渐确立了“中体西用”的近代文化思想 ,在改良派受到压制的时候 ,以孙中山为旗帜的在野知识分子... 中国的近现代文化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形成的 ,西方强势文化的撞击 ,使中国的封建文化体系逐渐解体 ;封建官僚集团里改良派和保守派的斗争 ,逐渐确立了“中体西用”的近代文化思想 ,在改良派受到压制的时候 ,以孙中山为旗帜的在野知识分子的革命派就发展起来了 ,民主、共和的文化思想 ,是中国划时代的文化思想。五四产生了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 ,现代文化就从五四开始。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又分化出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列主义的革命文化 ,以胡适为首的学院派文化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社会派文化 ,这三派文化都源于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文化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封建文化体系 西方文化 革命文化 学院派文化 社会派文化
下载PDF
从晚明到晚清:知识史视域中的西学翻译史——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述评
16
作者 葛文峰 《安康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的著作《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对晚明来华传教士的西学汉译经典进行了论述。该著每一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详论了晚明西学东渐的十个经典案例。该著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传教士... 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的著作《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对晚明来华传教士的西学汉译经典进行了论述。该著每一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详论了晚明西学东渐的十个经典案例。该著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传教士西学汉译的影响跟踪到晚清,还将中国社会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追溯到晚明。邹教授的这部专著,既属于知识史,又属于翻译史,对于中国翻译史的书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振环 《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 知识史 翻译史
下载PDF
“中体西用”的嬗变: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缪维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135-139,共5页
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基础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重新诠释。文章通过探讨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中体西用 中外合作办学 地方高校
下载PDF
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三种知识汇通模式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云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所引发的知识汇通,是中西文明互鉴的客观需求和重要表现。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知识汇通模式:“中学为本”“西学为本”和“中西学并举”。它们分别以“西学东源”“中学西源”和“中西学异源”学说为理论...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所引发的知识汇通,是中西文明互鉴的客观需求和重要表现。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知识汇通模式:“中学为本”“西学为本”和“中西学并举”。它们分别以“西学东源”“中学西源”和“中西学异源”学说为理论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发挥了主流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如何将中西知识实现恰如其分的对接,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的三种中西知识汇通模式或可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源 中学西源 中西学异源 知识汇通 耶稣会士
下载PDF
试析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遴选机制
19
作者 许敏 刘常青 《科教文汇》 2013年第4期84-86,共3页
遴选机制是晚清驻外公使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一机制的考察,认为作为公使选拔方式的荐举制蕴含了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而以"体用悉备"作为公使选拔的必要条件则满足了中... 遴选机制是晚清驻外公使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一机制的考察,认为作为公使选拔方式的荐举制蕴含了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而以"体用悉备"作为公使选拔的必要条件则满足了中国社会对外交"通才"的需求,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初期非计划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早期 驻外公使 遴选机制 荐举制 “体用悉备”
下载PDF
戊戌时期西学东渐与改良派论报话语的新变
20
作者 李滨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戊戌时期,改良派继续沿袭了“附会”的论报方式。然而,随着西学影响的加深,西政知识成为他们接受的突出内容。他们的论报话语由此逐渐融入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元素,明确强调报刊要输入西学尤其是西政知识,并对报刊与君、民的关系做了初... 戊戌时期,改良派继续沿袭了“附会”的论报方式。然而,随着西学影响的加深,西政知识成为他们接受的突出内容。他们的论报话语由此逐渐融入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元素,明确强调报刊要输入西学尤其是西政知识,并对报刊与君、民的关系做了初步的现代化阐述,体现了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急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改良派 报刊观念现代化 附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