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estioned on Andre Lefevere's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1
作者 SONG Wei-hu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8年第2期77-81,共5页
In Andre Lefevere's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he has compar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radition with the tradition of the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he views the similari... In Andre Lefevere's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he has compare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radition with the tradition of the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he view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traditions, which has shed much light on extending the horizo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However, some of his points put forward in the article need a further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has a few doubts about the essay and offers her own different opin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tradi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下载PDF
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978—2023)
2
作者 李赟赟 田德新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1978—2023年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的概况、热点、演进路径与前沿动态。研究发现:四十多年来,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综合性高校学报是该领域发文的主要学术阵地;该领域尚未...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1978—2023年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的概况、热点、演进路径与前沿动态。研究发现:四十多年来,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综合性高校学报是该领域发文的主要学术阵地;该领域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汉译佛经与汉语演变研究、佛经翻译史研究、译者与译作研究、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佛经翻译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领域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条启示性建议,供后续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可视化分析 研究现状 研究热点
下载PDF
再释“在所”
3
作者 于方圆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所 梵汉对勘 汉译佛经
下载PDF
历史观与汉语史研究方法的有机统一——《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评介
4
作者 于峻嵘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经研究的共同志趣,撰就了《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此书整合了历史观念与汉语史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了疑问句,描写了外来成分、文言、白话以及不规范成分,得出了可信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译经 疑问句 历史观 汉语史研究方法
下载PDF
The Role of Poetics in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5
作者 Liu Jing-guo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9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Starting from the thesis that translation always takes place in a certa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is therefore conditioned by certain contextual facto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rticular role that poetics pl... Starting from the thesis that translation always takes place in a certa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is therefore conditioned by certain contextual facto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rticular role that poetics played in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that happened in ancient China. Buddhist poetics, in its associations with China's native poetics, did not work its way peacefully into the latter's embrace, to begin with. Instead, its appearance was first met with severe criticism and resistance. Aware of this problem, Buddhist translators in ancient China made continuous efforts in adapting Buddhist translations to the reading habits of the local people, which helped to ensure an easier acceptance of Buddhist philosophy by the Chinese people. With the growth and advancement of Buddhism in China, Buddhist poetics was no longer regarded as an enemy by its Chinese counterpart, and the style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was therefore able to stick closer to that of the original text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poetics of one foreign literary system, when it comes to a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instead of remaining unaltered, usually goes through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clashing and confl cfing with the native poetics before they two become reconciled and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studies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POETICS
原文传递
印度汉译佛经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譬喻”的影响
6
作者 秦惠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汉译佛经 《坛经》 譬喻
下载PDF
中古佛典“预言”义动词的替换与扩散
7
作者 余娟娟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3期82-94,127,共14页
文章用比较的方法考察了中古译经中表“预言”义的“决”“别”“记”以及相关复音词的源流,并调查了它们在汉语史上的替换与扩散过程。经查考,文章认为:译经中“记”的“预言”义源自原典语,它在东晋佛典中替换“决”成为表达“预言”... 文章用比较的方法考察了中古译经中表“预言”义的“决”“别”“记”以及相关复音词的源流,并调查了它们在汉语史上的替换与扩散过程。经查考,文章认为:译经中“记”的“预言”义源自原典语,它在东晋佛典中替换“决”成为表达“预言”义的主导词,这一替换主要由译者用语不同引起;中古佛典中“记”含有明显的佛教内涵,因而扩散至本土汉语中的“受记”“悬记”都经历了“汉译佛经—本土宗教类文献—本土汉语”的过程,这一路径是佛经外来词融入本土汉语的典型路径。研究这类词不仅有助于了解佛典语言词汇中国化的特征,还能深入了解译经词汇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译经 预言 移植 替换 中国化
下载PDF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8
作者 孟焱 张久全 《蚌埠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8-83,共6页
通过回顾中国佛经翻译三个发展时期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挖掘中国文学的佛教宗派思想渊源与贡献,探讨了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学主题和题材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学宗教性和... 通过回顾中国佛经翻译三个发展时期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挖掘中国文学的佛教宗派思想渊源与贡献,探讨了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学主题和题材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学宗教性和人文性的影响。由此可见,佛经翻译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中国文学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坚实基础,并将会继续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中国文学 发展时期 佛教宗派思想
下载PDF
《西游记》灵感大王故事源流考——兼论故事中的中国祭祀文化元素
9
作者 童辉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4-101,共8页
《西游记》通天河故事中灵感大王吃童男女的主体情节应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钵迦伏诛篇中的独轮城故事。汉译佛经在史诗的基础上提炼出“罗刹鬼定期食人”的故事框架并影响了后世中国小说,致使一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罗刹鬼... 《西游记》通天河故事中灵感大王吃童男女的主体情节应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钵迦伏诛篇中的独轮城故事。汉译佛经在史诗的基础上提炼出“罗刹鬼定期食人”的故事框架并影响了后世中国小说,致使一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罗刹鬼故事诞生。《西游记》的作者吸取了本土罗刹鬼故事的创作经验,将取经见闻中的罗刹鬼故事高度文学化。可以说灵感大王故事的骨架是由印度文学搭建的,但其血肉是由中国祭祀文化填补的,该故事正是中印文化碰撞下共同孕育的硕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灵感大王 印度文学 汉译佛经 中国祭祀文化
下载PDF
东汉译经文献与本土文献关系小句对比研究
10
作者 江永凤 《现代语文》 2023年第8期9-15,共7页
东汉时期的关系小句在中土文献和译经文献中,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共性主要体现在:都存在由“者”“所”“之”标记的关系小句,包括有核关系小句和无核关系小句。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者”的关系化范围在两种文献中存在区别... 东汉时期的关系小句在中土文献和译经文献中,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共性主要体现在:都存在由“者”“所”“之”标记的关系小句,包括有核关系小句和无核关系小句。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者”的关系化范围在两种文献中存在区别;关系小句的类型不同,中土文献只有内嵌式关系小句,译经文献以内嵌式关系小句为主,但也有少数附加式关系小句;关系标记的使用频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小句 东汉 译经文献 中土文献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廖湘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139-141,共3页
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伴随着佛学的传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佛学翻译工作,大批以梵文为主的佛学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佛经翻译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语言文字,给汉语言文学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扩大... 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伴随着佛学的传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佛学翻译工作,大批以梵文为主的佛学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佛经翻译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语言文字,给汉语言文学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促进了汉语反切、四声、字母、等韵学的产生和发展,对汉语词汇、语音和语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翻译 语言 影响
下载PDF
藏族古代佛经八误译及其校勘探究
12
作者 泽仁友珍 《攀登(藏文版)》 2023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古代吐蕃佛经翻译初期,翻译乱象层出不穷,不仅有异译、失译、误译等现象,还有疑经伪经的出现。直到赞普赤松德赞主持校勘佛教经典,编写典籍目录之后,藏族古代佛经翻译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后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时的误译现象被后人... 古代吐蕃佛经翻译初期,翻译乱象层出不穷,不仅有异译、失译、误译等现象,还有疑经伪经的出现。直到赞普赤松德赞主持校勘佛教经典,编写典籍目录之后,藏族古代佛经翻译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后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时的误译现象被后人归纳为八误译。基于古代八误译的研究可以发现,同类的误译在汉藏翻译中同样存在,八误译及其校勘方法的总结,对于杜绝现今汉藏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 翻译史 八误译 纠正方法
下载PDF
《菩萨本缘经》撰集者和译者之考辨 被引量:12
13
作者 颜洽茂 熊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63,共9页
三卷本《菩萨本缘经》题名为僧伽斯那撰、支谦译,但考察此经的著录和僧伽斯那的生平,可知该经的撰集者尚不能确定。通过对经中"地了"、"某甲"、"涅槃"、"摩睺罗伽"、"阿修罗"、"... 三卷本《菩萨本缘经》题名为僧伽斯那撰、支谦译,但考察此经的著录和僧伽斯那的生平,可知该经的撰集者尚不能确定。通过对经中"地了"、"某甲"、"涅槃"、"摩睺罗伽"、"阿修罗"、"颇梨"等词语以及疑问副词"将非"、疑问语气词"耶"和"乎"、被动句等语法现象的考证,得知该经的翻译者不可能是支谦。此外,该经独特的外在结构也使其在形式上与支谦所有可靠译经有明显区别。综合文献学、语言学、文体结构特点三方面的论证得出如下结论:《菩萨本缘经》的撰集者目前尚无法确知,译者不可能是支谦,其翻译年代应晚于三国时期,可能在西晋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本缘经》 汉译佛典 支谦 僧伽斯那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孙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佛经翻译 四字格 双音化 构词法
下载PDF
从语言角度鉴别早期可疑佛经的方法和步骤 被引量:5
15
作者 方一新 高列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9,26,共10页
从比照对象的确立、语言标准的提取两方面,结合具体的研究实例,讨论了早期可疑佛经的鉴别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语言鉴别 佛经 翻译年代 可疑
下载PDF
东汉佛经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列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61,共8页
穷尽考察了东汉佛经,结合中土文献,描述了其疑问句语气助词使用的共性和个性现象,分析了其使用 特点和形成原因。认为利用佛经进行汉语语法史研究时,应充分考虑东汉佛经是翻译文献这一特点。
关键词 语气助词 疑问句 佛经 汉语语法史 翻译 译文 东汉 初探
下载PDF
文白之辨——译经史上文质之争的实质 被引量:8
17
作者 孟昭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一定关系,而其最关键者乃在于语言上的文与白,以文言翻译则显文,以白话翻译则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译经 文白
下载PDF
义净译经卧睡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谭代龙 《语言科学》 2007年第3期79-90,共12页
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汉语卧睡类词汇系统的属性、形成和演变情况。以唐代高僧义净译经为基本的工作平台,文章首先描写了该词汇系统的共时分布情况,然后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和演变情况。
关键词 卧睡 概念场 词汇系统 演变 义净 佛经
下载PDF
中国佛经翻译中的两种倾向:直译和意译 被引量:7
19
作者 曾素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56-558,共3页
分析了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在翻译佛经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的取舍和偏好,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变化和发展,并指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原作的精髓。
关键词 佛经翻译 倾向 直译 意译
下载PDF
西夏文献中通假的类型和起因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颖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101,共7页
西夏文献中广泛存在的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西夏语内部引发的通假、汉语内部引发的通假,以及与西夏语和汉语同时相关的通假。通假以语音形式的相同或相近为基础,其间表现出的现象超出了已知的语音转换规则范围。通假现象多见于... 西夏文献中广泛存在的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西夏语内部引发的通假、汉语内部引发的通假,以及与西夏语和汉语同时相关的通假。通假以语音形式的相同或相近为基础,其间表现出的现象超出了已知的语音转换规则范围。通假现象多见于佛教作品,是西夏时代承袭唐宋佛经译场组织形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通假 佛经 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