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9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ntier of Military Defense Building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Based on CiteSpace
1
作者 DU Xianning WANG Di WU J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2年第6期50-52,共3页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polic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ontinue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relic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military facilities along the silk road in recent years. Focusing on 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polic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ontinue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relic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military facilities along the silk road in recent years. Focusing on the military defense building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iteSpace software is used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d visual analysis on the hot issue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military buildings on the silk roa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rontier hot issues, the research trend of future topics is analyzed and predic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rontier hot spots of military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Han and Tang Dynasties are extensive, and the research trend is steadily ri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Military defense building CITESPACE Frontier hotspot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Chu-Han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Folk Dance in Xuzhou
2
作者 Tang Shengju Wang Yux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98-302,共5页
Contemporary folk dance in Xuzhou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u- Han culture,presenting some clea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Han culture like valuing ritual,grandeur,humanist spirit of enterprising and pursuing no... Contemporary folk dance in Xuzhou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u- Han culture,presenting some clea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Han culture like valuing ritual,grandeur,humanist spirit of enterprising and pursuing novelt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folk dance in Xuzhou,and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with Chu-Han cul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reate Chu-Han brand culture,to build dialogue mechanism with folk dancing culture in Xuzhou,to make connection with Chu- Han culture industry,and to fully expres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dance then in this area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徐州 舞蹈 民间 地域特色 人文精神 文化产业 艺术特色
下载PDF
Western Han Tomb Figurine Shows Passages of Human Body
3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5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western han Tomb Figurine Shows Passages of Human Body BC
下载PDF
Plant crop remains from the outer burial pit of the Han Yangling Mausoleum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Early Western Han agriculture 被引量:5
4
作者 YANG XiaoYan LIU ChangJiang +3 位作者 ZHANG JianPing YANG WuZhan ZHANG XiaoHu LV HouY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0期1738-1743,共6页
A large amount of carbonized plant remains were discovered in one of the outer burial pits of the Han Yangling Mausoleum, which was built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for the Jing Emperor, Liu, Qi (188―141 cal a BC), the... A large amount of carbonized plant remains were discovered in one of the outer burial pits of the Han Yangling Mausoleum, which was built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for the Jing Emperor, Liu, Qi (188―141 cal a BC), the fourth empe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emains are identified by phytolith analysis and macrofossi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Seeds from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broomcor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rice (Oryza sativa) and chenopod (possible Chenopodium giganteum) are identified, suggesting that these four crops might have been the staple plant foods in the capital area (Guanzhong area), Sha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Chenopods were often considered as weeds since they have only been rarely found as carbonized seeds in prehistoric site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such a large amount of seeds has been found at a site, which provides strong material evidence for chenopod cultiv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Wheat was thought to be promoted and popularized in the Guanzhong area since the Wu Emporor, Liu, Che (156―87 cal a BC), the fifth empe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No wheat was found at this site, which supports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record that wheat was still secondary in the diet and agrarian economy before the Wu Emperor's re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食品 早期农业 西汉 陵墓 作物 杨凌 汉族 关中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门控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西汉漆箱纹饰图案数字化修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强 王露 +3 位作者 冯金牛 王莹 朱建锋 罗宏杰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0,共8页
中国历史上漆器以其精美的纹饰技法闻名于世,针对古代漆器表面破损严重、纹饰信息大面积缺失的彩绘漆箱修复难题,提出了一种门控卷积生成对抗网络(GC-GAN)的古代漆箱表面图案修复方法.该方法采用门控卷积结构改进生成对抗网络模型,以提... 中国历史上漆器以其精美的纹饰技法闻名于世,针对古代漆器表面破损严重、纹饰信息大面积缺失的彩绘漆箱修复难题,提出了一种门控卷积生成对抗网络(GC-GAN)的古代漆箱表面图案修复方法.该方法采用门控卷积结构改进生成对抗网络模型,以提升模型对于图像中有效像素的学习能力并解决不规则大面积图像区域的高分辨率修复问题.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漆箱图案中的畸变、破损和缺失部分进行掩膜处理,然后使用GC-GAN生成掩膜区域的图案.针对漆箱纹饰图案样本数量少的问题,借助迁移学习思想,将模型在CelebA、SVHN等多种公共数据集上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漆箱纹饰上.最终实现了“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墓室中出土的大型木胎彩绘漆箱表面纹饰的数字化虚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 西汉漆箱纹饰图案 数字化修复 门控卷积 生成对抗网络
下载PDF
中国楚辞研究范式的开创与定型——从贾谊到王逸
6
作者 汤洪 李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69-76,共8页
汉代是千年楚辞学的开创期,为后世楚辞学提供了基本研究范式。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从贾谊到贾逵,评价屈原或抑或扬的论争,影响后世两千余年的评屈格局;二是从刘安到王逸,他们奠定了《楚辞》注疏之学的主流道路;三是... 汉代是千年楚辞学的开创期,为后世楚辞学提供了基本研究范式。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从贾谊到贾逵,评价屈原或抑或扬的论争,影响后世两千余年的评屈格局;二是从刘安到王逸,他们奠定了《楚辞》注疏之学的主流道路;三是从司马迁到刘向,他们开启《楚辞》文献分类整理之路。梳理汉代楚辞学的开创与定型之路,是进一步探究楚辞学发展与演变脉络的第一步,亦是楚辞学史研究的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楚辞 刘安 王逸
下载PDF
阳关:西汉经敦煌郡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关隘——基于史籍与出土文献的考察
7
作者 魏迎春 郑炳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2,共7页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关隘。西汉敦煌郡九置组成的邮驿系统向东可通达长安,向西从最西端的龙勒置就近经由阳关出塞,又经文候鄣可抵达鄯善国伊循城,至此连接西域南道。这条阳关通道相对玉门关通道更便于通行,因而,阳关通道是文书传送之路,也是戍卒、施刑士来往之路,还是西汉与西域间通使、通商之路。因此,阳关应当是为了与西域诸国通使通商需要而设置的关隘,此后成为西汉中原与西域交流交往交融的一扇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阳关 敦煌郡 西域
下载PDF
西汉敦煌郡聚落与移民、水渠关系研究——以敦煌出土文献记载大穰里为中心
8
作者 郑炳林 魏迎春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1,共7页
西汉敦煌郡聚落的形成与移民到来、水渠修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大穰里相关文献的综合考察得知,西汉敦煌郡效谷县设置大穰里,该里与悬泉置长期密切合作,大穰里从民房、牲畜、车辆乃至人力等层面对悬泉置工作形成支持,并得以增加收入。... 西汉敦煌郡聚落的形成与移民到来、水渠修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大穰里相关文献的综合考察得知,西汉敦煌郡效谷县设置大穰里,该里与悬泉置长期密切合作,大穰里从民房、牲畜、车辆乃至人力等层面对悬泉置工作形成支持,并得以增加收入。大穰里的得名有祈求丰收之意,另外还有可能该里是由南阳郡穰县移民建立,因而得名。此外,敦煌文献记载敦煌东部有大壤渠、大让渠、大让庄,其名称来源可能都是源自西汉大穰里,并且唐宋时期的大壤渠、大让渠可能也是继承自西汉时期。足见西汉敦煌郡所建立的聚落与水渠在唐宋敦煌地区还仍旧发挥着作用,大穰里等村落的得名是西汉移民文化的标志,而这些地名或渠名能够延续至唐宋时期继续使用,亦可彰显出西汉移民实边政策及由此形成的移民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穰里 西汉 敦煌郡 悬泉汉简 移民
下载PDF
我国当代西文编目工作的积极推动者——纪念韩荣宇先生诞辰100周年
9
作者 林明 王静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总结了韩荣宇先生在解决图书编目历史遗留问题、推行国际著录标准、开展编目规范工作、恢复完善西文主题目录、培养人才等方面为我国当代西文图书编目工作所作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 韩荣宇 中国图书馆史 西文编目
下载PDF
古典学视野下的西汉敦煌西域史探索与重构
10
作者 郑炳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细节都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 西域史 古典学
下载PDF
批评的可能性:论西部文学中汉族作家的民族叙述态度
11
作者 费团结 陈曦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28-36,共9页
在当代中国西部文学创作中,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述如有批评性描写,则常常受到责难。作为异文化进入者与表现者,汉族作家往往具有启蒙的、人道的观念或发展、进步的观念,与本地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或民族主义观念难免产生冲突。汉族作家对... 在当代中国西部文学创作中,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述如有批评性描写,则常常受到责难。作为异文化进入者与表现者,汉族作家往往具有启蒙的、人道的观念或发展、进步的观念,与本地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或民族主义观念难免产生冲突。汉族作家对于少数民族生活的书写,应该持有平等的友善的态度。汉族作家与所写的少数民族构成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汉族作家既是自我、创作主体,也是他者。作为他者,汉族作家显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书写和评价角度,具有作为外在参照的相异性、多元性的意义,批评性的书写自然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文学 汉族作家 民族叙述 批评性描写 文化态度
下载PDF
西汉中后期边疆治理范式的转型与重构
12
作者 袁宝龙 《南海学刊》 2024年第5期58-71,共14页
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与边疆治理均以“大一统”精神为引领。秦汉帝国统治集团关于边疆的理解与认知决定了边疆治理在不同阶段的基本格调,并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时代风貌。西汉宣、元之际,适值“有为”政治瓦解、儒生政治初兴的过渡转换期,... 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与边疆治理均以“大一统”精神为引领。秦汉帝国统治集团关于边疆的理解与认知决定了边疆治理在不同阶段的基本格调,并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时代风貌。西汉宣、元之际,适值“有为”政治瓦解、儒生政治初兴的过渡转换期,受经学转向的影响,“夷夏之辨”重新成为主流思想,夷夏群体的对立亦被理论化。与此相应,“民本”成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地位逐渐凌驾于边疆经略之上。受前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西汉中后期的边疆治理逐渐走上了迥异于武、宣之世的另一条道路,而边疆治理的调整与转向,成为西汉王朝盛世终结的标志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中后期 边疆治理 转型 重构
下载PDF
马王堆汉墓出土西汉官营丝织品中的“红”色
13
作者 周柯 潘睿琪 詹秦川 《西部皮革》 202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马王堆汉墓是关于西汉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科技、文化、艺术等学科,帛画、陶器、印章等种类的富饶内容。其出土的丝织物种类繁多,染于织物层面的色彩艺术为世人所叹。文章以马王堆汉墓已出土的丝织物为物质载体,探析“红”在出土丝织品中... 马王堆汉墓是关于西汉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科技、文化、艺术等学科,帛画、陶器、印章等种类的富饶内容。其出土的丝织物种类繁多,染于织物层面的色彩艺术为世人所叹。文章以马王堆汉墓已出土的丝织物为物质载体,探析“红”在出土丝织品中的色彩表现。基于此,文章介绍了西汉时期红色植物、矿物染料的染色手段,线染、匹染、套染等染色手法及同色系、异色系等搭配方式,了解了“红”色在西汉官营丝织品的呈现方式,彰显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深入理解其色彩符号于后世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西汉官营 丝织品 红色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14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下载PDF
西汉王国“太仓”行政归属问题考辨
15
作者 王尔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汉初王国无治粟内史,其太仓归属王国内史。在汉朝廷的治粟内史从内史中分离出来而独掌国家财政后,王国太仓才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归属治粟内史。归属时间当在吕后统治时期,最早在吕后二年以后。王国太仓的主要负责人从王国选置,在纳... 汉初王国无治粟内史,其太仓归属王国内史。在汉朝廷的治粟内史从内史中分离出来而独掌国家财政后,王国太仓才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归属治粟内史。归属时间当在吕后统治时期,最早在吕后二年以后。王国太仓的主要负责人从王国选置,在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前,称太仓令;纳入国家财政体系后,改称太仓长。王国太仓改属中央,是汉朝廷尝试在“汉国”与“王国”关系上所做出的的重大改变,其后七国之乱没有酿成大祸与此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王国 太仓行政归属 太仓令 太仓长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空心砖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艳朋(领队) 曾宇 +3 位作者 韩冬 张振宇(摄) 张鹏轩(绘图) 赵通(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7,共9页
2019年至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村清理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发现有6座空心砖墓,时代集中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圹、竖穴墓道洞室和斜坡墓道洞室等多... 2019年至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村清理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发现有6座空心砖墓,时代集中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圹、竖穴墓道洞室和斜坡墓道洞室等多种结构,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形制特征,对探索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新城 西石羊墓群 西汉时期 空心砖墓
下载PDF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17
作者 李艳玲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5,共9页
汉唐时期西域的交通,除了陆路外,还有水上交通,且其历史源远流长。当地生活在河湖水资源丰富区域的居民利用舟船类浮运工具出行,或捕捞鱼类以获取生活资料,或赖之展开对外交往。汉唐时期在水量较大而无法直接涉过的河流设有渡口,以舟船... 汉唐时期西域的交通,除了陆路外,还有水上交通,且其历史源远流长。当地生活在河湖水资源丰富区域的居民利用舟船类浮运工具出行,或捕捞鱼类以获取生活资料,或赖之展开对外交往。汉唐时期在水量较大而无法直接涉过的河流设有渡口,以舟船摆渡两岸往来,进而连接陆路交通,这种交通方式在丰水季节尤为重要。此外,汉唐中原政权曾在西域人工凿渠,或利用自然河道,积极发展漕运,以运输粮食和其他物品,为其经略西域及畅通丝绸之路提供物资保障。西域水上交通是汉唐古代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域多荒漠且地势相对平缓,河流渠道容易淤塞。地表径流季节性明显,河道多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当地的水上交通具有季节性且规模小、行程相对较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西域 水上交通
下载PDF
西汉景帝阳陵陪葬墓97GYM130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8
作者 焦南峰 王保平(摄影) +4 位作者 张麦平(绘图) 刘君幸(绘图) 王保平 李库 马永嬴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6,F0003,共10页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县(现高陵区)汉阳陵陪葬墓区发掘了一座有独立墓园、规模较大的墓葬(97GYM130),出土印文为“周应”的铜质印章一枚。经考证,周应在西汉景帝时期官至列侯,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半...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县(现高陵区)汉阳陵陪葬墓区发掘了一座有独立墓园、规模较大的墓葬(97GYM130),出土印文为“周应”的铜质印章一枚。经考证,周应在西汉景帝时期官至列侯,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半两”铜钱等随葬品也证实了该墓时代为西汉早期,此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帝陵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阳陵 陪葬墓 墓园 周应
下载PDF
西汉薄太后南陵调查勘探简报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永嬴 张婉婉(绘图/照相) +5 位作者 张翔宇 曹龙 朱晨露 朱连华 焦南峰 丁浩宇(绘图/照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49,共11页
201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西汉薄太后南陵进行了大范围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考古工作表明,薄太后南陵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墓葬形制为“亚”字形,以平砌的河卵石形成陵园。陵区探明了20座... 201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西汉薄太后南陵进行了大范围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考古工作表明,薄太后南陵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墓葬形制为“亚”字形,以平砌的河卵石形成陵园。陵区探明了20座外藏坑、4处建筑遗址、362座动物殉葬坑等。南陵是西汉第一座单独埋葬的太后陵墓,其形制布局对研究西汉陵墓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南陵 薄太后 考古调查勘探
下载PDF
襄阳楚史的成长期
20
作者 陈礼龙 熊选德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24,共8页
襄阳楚史分为楚族形成、成长、强盛、衰落和涅槃五个时期。成长期上承楚族形成期,下讫强盛期。其上限为西周初的熊绎,下限至春秋初的熊眴,大约286年的历史。成长期的楚国面对西周处在劣势中,周强楚弱,楚只有在困顿中前行,砥砺中奋进,其... 襄阳楚史分为楚族形成、成长、强盛、衰落和涅槃五个时期。成长期上承楚族形成期,下讫强盛期。其上限为西周初的熊绎,下限至春秋初的熊眴,大约286年的历史。成长期的楚国面对西周处在劣势中,周强楚弱,楚只有在困顿中前行,砥砺中奋进,其发展脉状大致上为:起—落—起—落—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阳楚史 成长期 楚国 西周 荆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