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ationale for Victims' Cooperation in Cases of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ng the Right of Action
1
作者 赵恒 JIANG Yu(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1年第3期473-495,共23页
In the context of the more frequent application of the leniency system for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the connotations of the rules on victim involvement should be enriched in the 2018 Criminal Proced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more frequent application of the leniency system for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the connotations of the rules on victim involvement should be enriched in the 2018 Criminal Procedure Law.Victim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justice will also have an intention to cooperate,thus resulting in a rationale for victims’cooperation.Victims’cooperation features a subjectivity of interactivity,understanding,and constraint.This kind of cooperation faces the accused,the procuratorial organ,and the court.The jurisprudential function of the rationale for cooperation of victims is embodied in such aspects as recognizing the victims as eligible subjects,enhancing the legal force of the recognizance in a case of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and consolidating the legitimate basis for victim to obtain legal assistance.Oriented to protecting right of action of the victim,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the rationale for the cooperation of the victim can start by reaching a judicial consensus on the"two limits"principle,optimizing the right of action system for victims,achieving the interconnection of multi-level litigation systems,and improving the rules on lenient punishment to enrich the plan for protecting victims’right of action in cases of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CTIMS right of action leniency system for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 concept of cooperative justice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礼法观的演进及其影响——以肉刑论争为视角
2
作者 白贤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0,110,共5页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法律在儒家传统礼法关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刑罚手段及重刑主义在国家治理中获得更大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大夫 肉刑 礼法关系 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
下载PDF
中国早期罪观念的产生、特征及其影响
3
作者 李勤通 《南大法学》 2024年第2期119-141,共23页
殷商刑罚是否是法律意义上的刑罚缺乏明确证据,其应当被谨慎地认为是一种以占卜为前提,通过毁损身体标识身份的特定做法。但这对后世刑罚制度及其理念有深远影响,包括肉刑的执行方式及其与身份的密切关系等,通过以刑识罪的方式可见殷商... 殷商刑罚是否是法律意义上的刑罚缺乏明确证据,其应当被谨慎地认为是一种以占卜为前提,通过毁损身体标识身份的特定做法。但这对后世刑罚制度及其理念有深远影响,包括肉刑的执行方式及其与身份的密切关系等,通过以刑识罪的方式可见殷商罪观念可能与身份秩序关系密切。透过分析基本确定为西周文献中与罪字直接相关的记载发现,西周罪观念较殷商发达,罪涉及对君、臣、民三者的规范要求,且罪与刑开始分离。当时的罪主要是对身份秩序的违反,后果是刑罚,所施加的刑罚是新身份的标识。整体上,殷周罪观念关系密切,而且两者的罪观念都未摆脱原始宗教的影响,渗透了鬼神色彩。早期罪观念塑造了传统法理念的双重性,包括规范君主的高级法和规范臣民的制定法等。这种双重性催生了普遍守法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到今天仍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观念 殷周变革论 以刑识罪 身份刑 君罪
下载PDF
家作为方法:理解中国法律史课程内涵的进路之一
4
作者 曾耀凤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72,82,94,共7页
因近代法制与社会变革之故,传统法律的适用基础、体例内容与现代法律皆不同。如何讲透课程精神,让学生理解课程体系,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实践中,可以将家作为方法梳理课程内容,即礼产生于对家族祖先的祭祀,家国同构是古代王朝的治理基础... 因近代法制与社会变革之故,传统法律的适用基础、体例内容与现代法律皆不同。如何讲透课程精神,让学生理解课程体系,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实践中,可以将家作为方法梳理课程内容,即礼产生于对家族祖先的祭祀,家国同构是古代王朝的治理基础,士人治家与官僚治民有相同的理路,家族成员的人伦关系决定刑罚原则和亲人间的责任义务,情理与国法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与适用基础。尝试由家切入,有助于学生融入情境,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课程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由祀而礼 家国一体 由士而官 亲伦与罚责 情理通国法
下载PDF
中国古典美学视域下的体育文化探源与概念思辨
5
作者 吕艾文 《体育科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体育文化的历史生成与概念思辨不仅是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更是探究中国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为解决以往体育起源诸学说过于笼统和宽泛的不足,从体育的生成与发展中把握其本质特征,从而提出“礼乐起源... 体育文化的历史生成与概念思辨不仅是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更是探究中国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为解决以往体育起源诸学说过于笼统和宽泛的不足,从体育的生成与发展中把握其本质特征,从而提出“礼乐起源”的学说,以期在体育的形式和形态中理解其文化智慧与审美理想,对体育进行一种文化与审美的整体观照。中国体育的历史传承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熏陶,具有塑造行为、培养情感和提升品格等审美教化功能,并对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术语概念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为摆脱多年来体育概念定义困难的尴尬局面,应坚持历史与逻辑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避免对体育概念进行统一划归式的总结,从中国体育的礼乐本质与当代意义出发,坚守其“生命本位”的核心价值与“雅俗共赏”的艺术精神,为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提升提供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礼乐文化 体育文化 体育概念
下载PDF
先秦龙形象中的礼制元素及其演进
6
作者 唐睿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中华民族的龙形象来源于蛇、鳄、鱼、蜥蜴、鲵、猪、马、牛、鹿、虎、熊等多种动物,在新石器时代已成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纹饰。夏、商、西周时期,龙纹综合了多种原龙造型,是礼乐伦理建构的形象表征。至春秋战国,龙形象与凤、虎等形象进一... 中华民族的龙形象来源于蛇、鳄、鱼、蜥蜴、鲵、猪、马、牛、鹿、虎、熊等多种动物,在新石器时代已成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纹饰。夏、商、西周时期,龙纹综合了多种原龙造型,是礼乐伦理建构的形象表征。至春秋战国,龙形象与凤、虎等形象进一步融合,呈现多元化与开放性特征,并逐步成为礼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先秦时期,龙作为沟通人神的通天神兽,经历从原龙到夔龙再到飞龙的造型变化,象征了礼制文化从单一到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宇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龙观念 形象演进 礼乐伦理 礼制文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出礼入刑”传统之赓续与创新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勤华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31,共16页
“出礼入刑”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结晶。随着我国古代礼法关系经历了礼刑并用、礼刑互斥、礼法合一、隆礼重法这四个历史阶段,“出礼入刑”法律传统得以形成、发展并巩固。“出礼入刑”并不是机械地要求礼和法在适用上完全对应,而... “出礼入刑”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结晶。随着我国古代礼法关系经历了礼刑并用、礼刑互斥、礼法合一、隆礼重法这四个历史阶段,“出礼入刑”法律传统得以形成、发展并巩固。“出礼入刑”并不是机械地要求礼和法在适用上完全对应,而是强调礼和法是有差异的统一。礼和法可以相互为用,但礼是法的指导与渊源,任何法律制度都要以礼的精神作为支撑,使礼的规范法律化。“出礼入刑”法律传统揭示了礼和法的互动关系,它是中国古代一个长期的社会现象,并对古代治国理政的模式、法律制度的基调、法典编纂的风格以及审判决狱的思维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重大命题之下,应当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积极借鉴“出礼入刑”法律传统中的有益成分,实现礼法关系的现实转化,探索法治与德治并重的社会治理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礼入刑 礼法关系 中华法系 法治 德治
下载PDF
污染环境犯罪刑事治理模式的理论省思与范式建构 被引量:8
8
作者 房慧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1,共9页
《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污染环境罪条文所作的修正,体现出我国环境犯罪治理理念已经从事后惩罚主义转型为事前预防主义。污染环境罪的法益定位、行为构造与罪过形式等三个存在重要争议的问题并非纯粹理论问题,同时... 《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污染环境罪条文所作的修正,体现出我国环境犯罪治理理念已经从事后惩罚主义转型为事前预防主义。污染环境罪的法益定位、行为构造与罪过形式等三个存在重要争议的问题并非纯粹理论问题,同时影响着污染环境罪司法认定。污染环境罪的法益是人类本位的生态法益,犯罪形态为抽象危险犯,主观罪过为故意。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刑法机制,而刑法机制和其他法律机制同属法治系统的组成部分,法治系统中各关联要素之间既有功能区分又有价值连接。行政法强调事前的危险防御或风险控制,民法的功能则在于事后的损害填补。建构污染环境罪的刑事治理机制,需要在法秩序统一视野下审视刑法机制与行政法、民法等部门法机制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部门法的功效,以形成层次分明、轻重有序、宽严适中、效果显著的污染环境犯罪的法律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治理理念 生态法益 刑行衔接 刑民共治
下载PDF
试论儒家礼刑观对西夏刑事法律制度的影响
9
作者 杨丛笑 苏凤格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4-78,共5页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族伦理关系。在刑罚的适用上,强调“明德、慎刑”试图通过恰当的教化使民众服从;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亦遵循儒家一贯的“士庶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定特权法。西夏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以“礼”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自身法律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刑事法律制度 儒家 礼刑观
下载PDF
刑事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微罪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峨春 郭子麟 《行政与法》 2023年第5期108-118,共11页
在刑事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犯罪治理应秉持恢复性理念,配置恢复性治理手段以及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犯罪治理,以实现犯罪治理的现代化变革。从司法实践中犯罪数量增长迅速、犯罪结构轻罪化突出、刑事立法积极主动的趋势来看,轻微犯罪是犯罪... 在刑事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犯罪治理应秉持恢复性理念,配置恢复性治理手段以及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犯罪治理,以实现犯罪治理的现代化变革。从司法实践中犯罪数量增长迅速、犯罪结构轻罪化突出、刑事立法积极主动的趋势来看,轻微犯罪是犯罪治理变革的突破口,轻微犯罪治理理应从构建微罪体系着手。为此,根据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可以将宣告刑低于1年有期徒刑或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划入微罪范围,着力构建微罪体系。在设计微罪治理方案方面,顺应刑罚轻缓化的趋势,提高非监禁刑适用率的同时,注重发挥恢复性理念的治理优势,在非刑罚措施中增设社区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罪体系 非监禁刑 恢复性理念 刑事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认罪认罚案件被追诉人合作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恒 《中国应用法学》 2023年第3期103-117,共15页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深化适用,作为刑事诉讼主体的被追诉人之主体性内涵发生显著变化。受到合作性司法理念的影响,被追诉人因认罪认罚而成了“合作者”。遵循权利义务对等的基本法理,被追诉人在放弃部分诉讼权利的同时,既会获得新的诉...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深化适用,作为刑事诉讼主体的被追诉人之主体性内涵发生显著变化。受到合作性司法理念的影响,被追诉人因认罪认罚而成了“合作者”。遵循权利义务对等的基本法理,被追诉人在放弃部分诉讼权利的同时,既会获得新的诉讼权利,又会承担与之相应的诉讼义务。这表明,彰显被追诉人之主体性的合作理论包括三个维度:其一,被追诉人合作行为具有四种面向,即被追诉人分别面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和被害人进行合作。其二,新的诉讼权利主要包括认罪认罚权、反悔权、获得从宽处罚权、获得法律帮助权和程序选择权。其三,新的诉讼义务主要包括遵守具结协议义务、接受量刑建议义务、慎重提出上诉义务。认罪认罚案件被追诉人合作理论能够为调适被追诉人与其他诉讼主体、被追诉人与国家公权力机关之间的诉讼关系提供智识支持。同时,该理论也随着法律变化、实务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合作性司法理念 被追诉人合作理论 量刑建议
下载PDF
论治安处罚中的“情节较轻”和“情节较重”
12
作者 陈菲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9-65,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情节较轻”和“情节较重”,目的在于对所涉及的行政裁量进行有效控制,要求行政机关在相对具体实际的条件下进行一定的事实判断和法律适用,是典型的不确定法律概念。法律规定“情节较轻”“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情节较轻”和“情节较重”,目的在于对所涉及的行政裁量进行有效控制,要求行政机关在相对具体实际的条件下进行一定的事实判断和法律适用,是典型的不确定法律概念。法律规定“情节较轻”“情节较重”的目的,应当产生约束行政机关权力的效果,并受到法院的有效审查,行政机关也有证明此种情节确实“较轻”或“较重”的义务。公安机关在作出处罚时,需要注意规范行政处罚中的理由说明和证据收集,从而确保自身行为合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法律概念 行政裁量 行政处罚
下载PDF
行政处罚的种类多元化及其防控——兼论我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的修改方案 被引量:51
13
作者 熊樟林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7-93,共17页
在风险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复杂需求下,行政机关需要多元化处罚种类,但这一直受制于我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的保守立场。应当明确,试图以该法第8条限制处罚种类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只会创造更多的“法外行为”并限制地方政府的执法创新... 在风险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复杂需求下,行政机关需要多元化处罚种类,但这一直受制于我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的保守立场。应当明确,试图以该法第8条限制处罚种类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只会创造更多的“法外行为”并限制地方政府的执法创新。立法机关应秉承更为开放的观念,通过修法实现行政处罚种类的多元化。首先,应考虑在该条添加行政处罚的概念条款,以“行政制裁”、“违法行为”、“基于威慑目的”三项要素澄清行政处罚的本质,明确行政处罚的概念族群,剔除长期以来的争议行为;其次,在概念条款的指引下,着手修订现行列举性条款,设计更为开放的分类条款和兜底条款,授权规章在处罚种类上的创设权,提供可供法律解释的文本依据,扩大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范容量,丰富处罚种类;最后,基于控权需要,应运用层级保留技术对我国《行政处罚法》第12条第2款、第13条第2款做配套修订,将分类条款和兜底条款限定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而防止处罚种类的多元化异变为失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处罚法 处罚种类 概念条款 分类条款
下载PDF
自我概念在父母阴性惩罚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燕 张韫 +2 位作者 徐倩 陈姗姗 刘俊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603-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父母阴性惩罚与儿童自我概念、社会行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方法:运用问卷法,对612名北京市中小学生及其父母分别进行了父母阴性惩罚、儿童自我概念及儿童社会行为的问卷测试。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直接途径之外,... 目的:探讨父母阴性惩罚与儿童自我概念、社会行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方法:运用问卷法,对612名北京市中小学生及其父母分别进行了父母阴性惩罚、儿童自我概念及儿童社会行为的问卷测试。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直接途径之外,父母阴性惩罚这一变量还可通过儿童自我概念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诸多负面效果。结论:自我概念在父母阴性惩罚与儿童社会行为表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性惩罚 自我概念 社会行为 中介效应
下载PDF
析传统道德理念的等级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忠世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62,共13页
等级性是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在这一等级性的道德形态中,伦理规范的基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明尊卑、别贵贱,道德资源归优势地位者垄断,道德标准是双重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等级性伦理由“五伦”特别是“三纲”集中体现出... 等级性是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在这一等级性的道德形态中,伦理规范的基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明尊卑、别贵贱,道德资源归优势地位者垄断,道德标准是双重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等级性伦理由“五伦”特别是“三纲”集中体现出来,而且是在最温和、最理想的设计中体现出来。由等级理念和相应的社会、文化所制约,传统伦理道德中某些非等级性因素,也跳不出等级框架,反而处处带上等级性色彩。改造旧理念,是传统伦理道使走向现代形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道德理念 等级性 身份伦理 礼义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研究范式——以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7,共8页
本文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 ,对休谟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划分进行了扩展研究 ,完成了休谟这一理论从绝对理性的本质主义向相对理性的非本质主义的过渡 ,并以非本质意义上的“事实判... 本文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 ,对休谟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划分进行了扩展研究 ,完成了休谟这一理论从绝对理性的本质主义向相对理性的非本质主义的过渡 ,并以非本质意义上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为基础 ,以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为例证 ,提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研究范式的两种“理想类型” :还原与解释 ;推展与原创。作者认为 ,依照这两种“理想类型” ,就能厘清目前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研究方法的盲目和混乱 ,在解释与对话中确立起码的规则 ,从而深化思想的研究 ,推动思想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法律思路 儒家 礼法思想 "理想类型"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研究范式 还原解释 推理
下载PDF
刑法中对合行为初探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士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7,共4页
对合行为是指必须基于两方主体之间的对应行为才能实施或完成的危害行为,缺少一方,另一方的行为就无法实施或不能完成。对合行为与必要共同犯罪不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我国刑法中的对合行为有对象转移型、原因结果型、双方互动型和协力加... 对合行为是指必须基于两方主体之间的对应行为才能实施或完成的危害行为,缺少一方,另一方的行为就无法实施或不能完成。对合行为与必要共同犯罪不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我国刑法中的对合行为有对象转移型、原因结果型、双方互动型和协力加功型四种类型。刑法对对合行为的处罚模式有三种:以同一罪名处罚双方;以不同的罪名处罚双方;只处罚一方而不处罚另一方。对合行为与刑法总则共同犯罪的规定关系复杂,应区别情况分别处理。对合行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合行为 概念 类型 处罚
下载PDF
对向犯初论——以相关刑事司法解释为切入点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剑波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3期154-158,共5页
对向犯是指二人以上互以双方的对向行为的存在为条件的一种犯罪形态。对向犯可以分为彼此同罪、彼此异罪和只罚一方三种类型。彼此俱罪的对向犯,应直接依据刑法分则条文进行处理;只罚一方的对向犯,应综合考虑行为定型性、社会危害性和... 对向犯是指二人以上互以双方的对向行为的存在为条件的一种犯罪形态。对向犯可以分为彼此同罪、彼此异罪和只罚一方三种类型。彼此俱罪的对向犯,应直接依据刑法分则条文进行处理;只罚一方的对向犯,应综合考虑行为定型性、社会危害性和期待可能性来适用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向犯 概念 类型 处罚
下载PDF
春秋贵族“出奔”所见之周人国家观念 被引量:5
19
作者 巴新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45,共10页
在春秋贵族出奔这一事物中,周礼是客观存在的。体现在贵族出奔中的周礼正是周代国家结构、国家形态的反映。这其中隐含周人的国家观念。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西周宗法分封所建立起来的与天下相对应的宗盟政权的二级政... 在春秋贵族出奔这一事物中,周礼是客观存在的。体现在贵族出奔中的周礼正是周代国家结构、国家形态的反映。这其中隐含周人的国家观念。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西周宗法分封所建立起来的与天下相对应的宗盟政权的二级政府。而宗盟政权则是周初周人在宗教观念、政权建设、文化建设上革故鼎新,进行一体化创新的结果。周人并无狭隘的国家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族出奔 国家观念 周礼 天下观念 宗盟政权 一体化创新
下载PDF
论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秉志 王秀梅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5-15,共11页
恐怖主义行为滋生于 2 0世纪初叶 ,一些组织或个人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或目的不断实施危害人类的行为 ,如劫持航空器、劫持人质等。这些行为在国际社会层出不穷 ,愈演愈烈 ,逐渐发展成具有组织性、有针对性 ,甚至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国际... 恐怖主义行为滋生于 2 0世纪初叶 ,一些组织或个人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或目的不断实施危害人类的行为 ,如劫持航空器、劫持人质等。这些行为在国际社会层出不穷 ,愈演愈烈 ,逐渐发展成具有组织性、有针对性 ,甚至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国际性恐怖主义罪行。如何有效地惩治这种新型国际性犯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关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理论与实践也是各国刑事法学界重视的研究课题。结合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刑法的相关理论 ,本文重点就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况、性质及惩治与防范策略加以研究 ,以期促进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恐怖主义 犯罪概念 性质 惩治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