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北魏前期拓跋氏皇族的儒学素养与文风趋尚 被引量:1
1
作者 许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实现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向更加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并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鲜卑贵族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皇室教育培养鲜卑统治人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鲜卑皇室的儒学素养,更使得鲜卑...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之后,为实现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向更加先进的汉族文化学习,并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鲜卑贵族自身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皇室教育培养鲜卑统治人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鲜卑皇室的儒学素养,更使得鲜卑拓跋氏文士化倾向渐趋明显,并逐渐有文学作品产生,其文体风格多偏向于实用,明显带有北魏前期文学质朴文风的影响,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趋向,为北魏后期皇室的儒学接受和文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氏皇族 儒学教育 文士化倾向 文风趋尚
下载PDF
“法律儒家化”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 被引量:12
2
作者 楼劲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76,共16页
自汉魏之际到盛唐这四百余年的法制史上,出现了一个连绵不绝和逐浪高涨地强调制定法(法典)作用和地位,而后又迅速消退衰落的历史运动。本文以此为背景,围绕着"为什么制定法运动开启于魏晋时期"的问题,集中讨论了"法律儒... 自汉魏之际到盛唐这四百余年的法制史上,出现了一个连绵不绝和逐浪高涨地强调制定法(法典)作用和地位,而后又迅速消退衰落的历史运动。本文以此为背景,围绕着"为什么制定法运动开启于魏晋时期"的问题,集中讨论了"法律儒家化"进程对于当时《律》、《令》形态进化、法典在司法过程中作用和地位强化的影响。重新审视了"法律儒家化"命题的内涵和背景;分析了魏晋时期把儒经所示礼法关系准则及相关理念贯穿于《律》、《令》,由此推动其体例较之秦汉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史实;讨论了法律儒家化进程所据古文经学的形态,及其甚有利于制定法理念和实践不断展开的性质;明确了当时修撰礼典与制订《律》、《令》相互关联,遂使制定法运动与法律儒家化进程得以相伴扩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制定法运动 魏晋南北朝
下载PDF
魏晋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 被引量:4
3
作者 薛瑞泽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1-114,共4页
魏晋十六国北朝疫病流行呈现出连绵不断的趋势。疫病流行大多发生在人口聚居稠密的地区,水旱灾害和战争之后也往往伴随着疫病流行;疫病爆发多在冬春季节交替之时。北方军队在南征的过程中因不适应长江流域的湿热气候,也经常发生疫病流行... 魏晋十六国北朝疫病流行呈现出连绵不断的趋势。疫病流行大多发生在人口聚居稠密的地区,水旱灾害和战争之后也往往伴随着疫病流行;疫病爆发多在冬春季节交替之时。北方军队在南征的过程中因不适应长江流域的湿热气候,也经常发生疫病流行,疫病流行遏制了北方军队进入长江流域的势头。疫病流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对疫病流行的危害有了明确的认识,政府及社会各阶层开始采取诸如抚恤疫病死亡者的家属、医药防治等一系列的救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十六国 北朝 疫病流行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刑法原则儒家化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薛菁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4,共6页
法律儒家化是中华法系最富特色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时期。文章探究了儒家的礼治原则与魏晋南北朝刑法原则之间的关系,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系列刑法原则具有的儒家化特征,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刑法原则 儒家化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经学与文学之互动 被引量:5
5
作者 谭德兴 《北方论丛》 2004年第2期10-13,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儒家经学之间不仅仅是对抗,二者还有互动。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在批评和创作领域从范畴、理论、题材、表现手法、句式风格以及审美标准等对经学进行借鉴与转换;二是随文学思想的发展,人们对经典...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儒家经学之间不仅仅是对抗,二者还有互动。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在批评和创作领域从范畴、理论、题材、表现手法、句式风格以及审美标准等对经学进行借鉴与转换;二是随文学思想的发展,人们对经典又进行着文学的审视与解构。这种互动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的广泛深入传播与文学的巨大发展,以及经学家与文学家身份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学 经学 转换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孝道之争及其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关健英 徐雪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孝道之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之争的核心议题,其背后是文化立场之争。儒佛孝道之争既有冲突与对抗,也有调和与融汇。面对佛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中国固有文化虽经受冲击,但并没有被异质文化所取代,而是在碰撞中融合在冲突中发展,坚守自... 孝道之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之争的核心议题,其背后是文化立场之争。儒佛孝道之争既有冲突与对抗,也有调和与融汇。面对佛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中国固有文化虽经受冲击,但并没有被异质文化所取代,而是在碰撞中融合在冲突中发展,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以人伦道德为武器对佛教伦理进行理论清算;佛教面对儒家的诘问,则调和儒佛矛盾,以期实现佛教与儒学从外在功能的互补逐步深入到内在思想的融通。该时期儒佛孝道之争,一方面,对长于经验思维而不甚重论证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所启迪与丰富,为宋代道德哲学的本体言说作了理论准备;另一方面,也只有经历这一磨合过程,佛教才能主动调适,由一种外来的文化逐渐适应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儒佛 孝道 夷夏之辨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西儒学略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志强 吴少珉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38-41,共4页
With the turbulence and collaps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that had had a close link with the fate of the ruling power of the HAN Dynasty went declined. The prosperity of metaphysics... With the turbulence and collaps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that had had a close link with the fate of the ruling power of the HAN Dynasty went declined. The prosperity of metaphysics, Taoism and Buddhism replaced the Confucian Culture. At the time of the declining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in central China, an area in Hosi appeared an abnormal situation where the Confucian Culture raised its flag high and became flourished. There not only survived the Confucian Culture having grown in the two HAN Dynasties, but also developed tremendously. Especially after the time of unification of northern part b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Confucian Culture in Hosi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ruler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made use of the scholars in Hosi and the Confucian Culture to stimulate the ritual formulas and perfect official system and the laws. As a result, many domains of the society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remained deep imprinting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in Ho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河西儒学 北魏 功利性 礼仪 律令 入世精神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忠孝论的转变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艳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4-119,共6页
"忠"、"孝"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不仅是史学家编著史传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据统治地位,故而这一时期史家在有关"忠"、"孝"的评论上,一... "忠"、"孝"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不仅是史学家编著史传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据统治地位,故而这一时期史家在有关"忠"、"孝"的评论上,一方面继承并淡化汉代"忠"的观念,另一方面极力提倡家族间的"孝",逐渐形成以孝为首的名教观念。这些史论中所包含的史家忠孝观虽未超出儒家之范围,却反映出浓厚的门阀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名教 门阀意识
下载PDF
基于时代背景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涛 黄湑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10-112,126,共4页
魏晋南北朝历时约400年,一直处于国家分裂和政局动荡状态,如春秋战国般没有绝对强权的统治,但虽为乱世思想却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第二次思想升华的伟大时代,文学创作空前活跃,文学走上了独立自觉的道路。这一时期的文... 魏晋南北朝历时约400年,一直处于国家分裂和政局动荡状态,如春秋战国般没有绝对强权的统治,但虽为乱世思想却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第二次思想升华的伟大时代,文学创作空前活跃,文学走上了独立自觉的道路。这一时期的文学冲破儒家“诗教”束缚而独立,与史学和哲学有了明显的分工;思辨批判性彰显;玄学气息浓郁,推崇和发扬了道教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诗、赋、散文和民歌等各种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文学 时代背景 儒家 思辨批判性 玄学 表现形式
下载PDF
北魏儒风与河西文化之东渐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贤 《河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1-34,共4页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儒风 河西文化 东渐 历史影响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人才思想中的杂家色彩分析——以《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4-49,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定儒学为一尊的思想禁锢被突破,思想界儒、道、名、法诸种学说互相渗透,形成彼此会通的复杂面貌。《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不专为一家之言",是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中涉及人才问题的两部极有特色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定儒学为一尊的思想禁锢被突破,思想界儒、道、名、法诸种学说互相渗透,形成彼此会通的复杂面貌。《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不专为一家之言",是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中涉及人才问题的两部极有特色的著作,其人才思想中均具有较浓的杂家色彩。但总体而言,《人物志》兼儒、名、法、道,儒为其道德指导原则,至于思想方法及内容上则以名、法、道居多。《颜氏家训》兼儒、名、道、佛,其中儒家是主流,其余则为支流。二书"兼综驳杂"的杂家风格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其作者刘劭与颜之推的广综博学和对前人丰富思想遗产的继承以及当时较为宽松的社会现实环境。《四库全书总目》将二书列入杂家,确有其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人物志》 《颜氏家训》 杂家 名家 道家 儒家 法家
下载PDF
试论佛教传播对魏晋南北朝图书出版的影响
12
作者 李文才 贺春燕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6年第6期108-112,共5页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佛经的翻译丰富了出版的内容、译经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国僧侣的撰著、伪经的大量造作增加了佛教作品的内容、西方绘画艺术在中...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佛经的翻译丰富了出版的内容、译经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国僧侣的撰著、伪经的大量造作增加了佛教作品的内容、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佛教 传播 图书出版
下载PDF
经学传承与家风养成: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的考察
13
作者 孙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共8页
魏晋南北朝经学研习与传承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研习与传承,从源头上可追溯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家族后人。在官学衰败与家学兴盛的背景下,世家大族开创了以家族模式来传承学术、培育子弟的教育体系。家... 魏晋南北朝经学研习与传承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研习与传承,从源头上可追溯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家族后人。在官学衰败与家学兴盛的背景下,世家大族开创了以家族模式来传承学术、培育子弟的教育体系。家风和家学是家族教育体系的两大要目,是实现家族门第世代传承的核心要素。世家大族对于《孝经》与三《礼》的研习与传承,推动了《孝经》与三《礼》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养成了士族子弟孝友之内行的家族风操。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之间的相互因袭,再加上儒家经学与士族门第之间存在的天然亲和力,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家族的核心思想信仰,儒家经学成为家族的核心家学内容。世家大族在家训中所秉持的教人之方与为人处世之道,同样是以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为核心,并落实在家族子弟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以家族为中心的经学传习,延续了因官学兴废而时有中断的官方经学传承,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经学 家族 家风 家学 家训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路佛教传播
14
作者 刘林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0-75,共6页
印度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源头。中印佛教的传播,通常有海、陆两条道路。海、陆佛教交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打通。中印佛教交流实现了海、陆环形循环,相对于陆路佛教传播,海路传播研究相对要冷清一些。不过,钩沉中古时期的佛教入华文献,... 印度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源头。中印佛教的传播,通常有海、陆两条道路。海、陆佛教交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打通。中印佛教交流实现了海、陆环形循环,相对于陆路佛教传播,海路传播研究相对要冷清一些。不过,钩沉中古时期的佛教入华文献,可以发现:自魏晋始,海路弘法的道路逐渐顺畅;至东晋南北朝,外籍僧人沿海路来华者渐具优势。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交流史的一大盛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海路 佛教 传播
下载PDF
汉唐之间图书文献四部分类中子部与史部的换位
15
作者 李传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86-93,共8页
汉唐之间,史部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最为显著。《汉书·艺文志》中,史学附属于经部之下,没有独立的史部类属。因受时代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获得多途发展,经学与史学开始学术分离,并逐渐摆脱从属于经的附属地位。... 汉唐之间,史部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最为显著。《汉书·艺文志》中,史学附属于经部之下,没有独立的史部类属。因受时代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获得多途发展,经学与史学开始学术分离,并逐渐摆脱从属于经的附属地位。与此同时,文史之间开始出现裂隙,异路而行,史学与文学的学术界线变得清晰起来。在此期目录学家的图书分类上,由"子"在"史"先演变为"史"居"子"前,实现了史学地位的跃升,经、史、子、集四部的序列位置就此确定下来。子部与史部的换位,从表面上来看,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的调整和改变,实质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发展及学术分野在图书文献分类上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分类 学术史 经史关系 魏晋南北朝
下载PDF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16
作者 洪卫中 《哲学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182-197,共16页
魏晋南北朝是儒学式微和儒家伦理道德遭到破坏的时期,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的颜之推一生虽历经南北五个朝代,也见识过士族种种腐败行径,但他却并没有因此附和时俗而舍弃儒家伦理道德。相反,在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基础上,他形成的家庭... 魏晋南北朝是儒学式微和儒家伦理道德遭到破坏的时期,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的颜之推一生虽历经南北五个朝代,也见识过士族种种腐败行径,但他却并没有因此附和时俗而舍弃儒家伦理道德。相反,在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基础上,他形成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虽不乏因时之变却始终以儒为本。具体表现为:家庭伦理方面,他从儒家“亲亲”人伦出发,重孝爱子、强调兄弟“友悌深至”和敬祖重祀等;在社会伦理方面,他则坚持“仁义为怀”“礼为教本”和对贤者的敬重,并从社会变化角度表现出对工商者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家庭 社会 伦理思想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儒学衰退对玉器的影响
17
作者 刘刚 《职大学报》 2011年第6期90-93,35,共5页
儒学与玉器有着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儒学的衰退,玉器亦受影响。儒学的衰微使得玉器的象征意蕴呈现淡化的态势,玉器的礼制等级之象征,道德教化的载体,政治权利之代表,皆渐渐衰落。同时,随着儒学的衰退,玉器的数量品质之衰势凸显... 儒学与玉器有着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儒学的衰退,玉器亦受影响。儒学的衰微使得玉器的象征意蕴呈现淡化的态势,玉器的礼制等级之象征,道德教化的载体,政治权利之代表,皆渐渐衰落。同时,随着儒学的衰退,玉器的数量品质之衰势凸显,生产数量急剧下降,品质亦逐渐衰落,瑞兽及食玉涌现。玉器在"神坛"之上遭受重创,被迫走向人间,回归日用,实现了发展路径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儒学衰退 玉器 象征意蕴 发展转向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士冠礼变迁考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辉 戴紫薇 +1 位作者 吴倩倩 李斌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冠礼衰落问题,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对魏晋南北朝冠礼式微原因及衰落过程进行有益探讨,望能明晰士冠礼衰落的本质,充分揭示其丰富的蕴意并总结历史经验,为探寻朝代变迁时期的礼仪转型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首先,...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冠礼衰落问题,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对魏晋南北朝冠礼式微原因及衰落过程进行有益探讨,望能明晰士冠礼衰落的本质,充分揭示其丰富的蕴意并总结历史经验,为探寻朝代变迁时期的礼仪转型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首先,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行冠礼的年龄提前,映射了皇权的危机和时局的动荡,它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其次,儒学式微导致士冠礼缺乏创新发展的土壤,玄学、佛教兴盛引致避世思想的流行,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士冠礼的发展;最后,导致魏晋南北朝士冠礼式微的原因有三,一为主流思想的变更是其根本原因,二为社会的分裂动荡是其客观原因,三为服饰交融变化是其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变迁 皇权 冠礼式微 儒家思想 礼仪文化
下载PDF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杜亚妮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1-74,共4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特殊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北方政治动荡、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然而,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内迁却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带来了文化艺术上的异彩纷呈,尤其是在音乐交流方面。随着大量西域音乐及其乐器乐舞的传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特殊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北方政治动荡、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然而,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内迁却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带来了文化艺术上的异彩纷呈,尤其是在音乐交流方面。随着大量西域音乐及其乐器乐舞的传入,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思想与内涵,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格局突破传统形态的一个节点,对于此后特别是隋唐时期的音乐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西域音乐 传播与影响
下载PDF
拓跋焘灭佛辩误及奉儒立国之策新探
20
作者 王怀成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1期158-166,共9页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不曾真正信仰佛教,他对佛教的理解和需求缘于部分高僧的"神通"和道术,故灭佛并不是其长期国策。因此,所谓佛、道冲突和儒、佛冲突,以及统治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都不是拓跋焘灭佛的主因。盖吴造反及...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不曾真正信仰佛教,他对佛教的理解和需求缘于部分高僧的"神通"和道术,故灭佛并不是其长期国策。因此,所谓佛、道冲突和儒、佛冲突,以及统治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都不是拓跋焘灭佛的主因。盖吴造反及拓跋焘在长安寺中的见闻,只是刺激了灭佛的念头和行动,但其灭佛的真正原因是北魏佛教的发展与拓跋焘以儒治国的路线不协调。早期《魏书·释老志》及《高僧传》等史料的误载,造成后人对拓跋焘灭佛过程及成因尚有诸多误解。其实,拓跋焘于真君五年正月庚戌所下的诏书,并非专门针对佛教而言,而是将一切阻碍儒教立国的因素包括阴阳、谶纬、方伎之书以及巫师、沙门、金银巧匠等皆在限制或废黜之列。而真君七年的灭佛诏书,才是在天师道被悄然冷落的背景下,拓跋焘实施的真正灭佛之举,为的是效仿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魏书》 拓跋焘 灭佛 奉儒立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