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石窟摩利支天曼荼罗图像解说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永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125-132,共11页
敦煌石窟中的摩利支天曼荼罗及其造像共有三例,即榆林窟第3窟北壁东侧、东千佛洞第5窟、莫高窟第3窟主尊造像。这些壁画或塑像是根据宋代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绘制的,与公元9—10世纪印度后期密教的图像及其仪轨在印度的流行... 敦煌石窟中的摩利支天曼荼罗及其造像共有三例,即榆林窟第3窟北壁东侧、东千佛洞第5窟、莫高窟第3窟主尊造像。这些壁画或塑像是根据宋代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绘制的,与公元9—10世纪印度后期密教的图像及其仪轨在印度的流行有着深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宋代天息灾等印度高僧在中原弘传密教翻译密典,不但给予中原的宋代密教以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夏时代的敦煌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利支天 成就法鬘 天息灾 榆林窟 东千佛洞
下载PDF
黑水城与东千佛洞石窟同类佛教造像题材浅析艺术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小刚 郭俊叶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8,F0002,F0003,共10页
黑水城所出艺术品与东千佛洞石窟壁画及塑像是西夏佛教艺术的两处重要遗存。这两处有不少相同题材及形式的造像作品,反映出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西夏艺术 黑水城 东千佛洞 石窟 瑞像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文智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4期42-54,共13页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佛像根据着衣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组,归为三期。第一组佛像年代最早,以北响堂第六窟主尊佛像为代表,着敷搭左肩式袈裟,衣装造型特征与河北中南部东魏佛像相似,此为第一期。第二组佛像创于北齐初,以北响堂第九窟中心...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佛像根据着衣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组,归为三期。第一组佛像年代最早,以北响堂第六窟主尊佛像为代表,着敷搭左肩式袈裟,衣装造型特征与河北中南部东魏佛像相似,此为第一期。第二组佛像创于北齐初,以北响堂第九窟中心柱正面主尊佛像为代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装厚重,衣褶在第一组佛像基础上变为粗大的高低棱状线组合。第三组佛像为北响堂第九窟中心柱左壁主尊佛像,大体沿用了太原天龙山东魏佛像着衣形式,形成右肩半披中衣搭肘式佛装,质感依然厚重,衣褶雕刻与同窟第二组佛像类同。第二、三组佛像同为第二期。第四组佛像包括北响堂第四窟及南响堂、水浴寺的众多实例,身着中衣搭肘式佛装,衣装轻薄贴体,衣褶线雕刻存在多种样式,与河北中南部地区其他北齐佛像等同,此为第三期。这些石窟佛像基本延续了中原北方此前开窟造像的形式,与河北中南部流行以白石材质雕刻的单体造像在雕刻工艺上区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堂山石窟 东魏至北齐 佛像 造型
下载PDF
西夏壁画中的藏密因子——以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壁画为例
4
作者 卯芳 《民族艺林》 2020年第2期132-139,共8页
西夏石窟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藏结合,尤其在西夏中晚期,藏传佛教绘画在石窟壁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与比重,具有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石窟群这一特征表现就最为集中,其中第2窟藏传佛教风格壁画保存完整,在... 西夏石窟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藏结合,尤其在西夏中晚期,藏传佛教绘画在石窟壁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与比重,具有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石窟群这一特征表现就最为集中,其中第2窟藏传佛教风格壁画保存完整,在同时期石窟艺术中极具特色。本文拟以东千佛洞第2窟藏传佛教壁画为例,探讨藏密因子在西夏佛教壁画中的体现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壁画 藏密 东千佛洞第2窟
下载PDF
瓜州东千佛洞泥寿桃洞西夏文两件印本残页考释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多勇 于光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5,共7页
《瓜州博物馆》一书公布了两件西夏文献图版,出土于甘肃省瓜州县东千佛洞泥寿桃洞,《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卷没有收录。文章通过对瓜州县东千佛洞两件西夏文文书翻译考释,认为瓜州东千佛洞西夏文1号文书是蝴蝶装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瓜州博物馆》一书公布了两件西夏文献图版,出土于甘肃省瓜州县东千佛洞泥寿桃洞,《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卷没有收录。文章通过对瓜州县东千佛洞两件西夏文文书翻译考释,认为瓜州东千佛洞西夏文1号文书是蝴蝶装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印本,内容为"无为福胜分第十一"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残页,其翻译底本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汉文本;瓜州东千佛洞西夏文2号文书为《慈悲道场忏罪法》卷首残页。由此可窥见西夏瓜州地区《金刚经》和忏法思想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州 东千佛洞泥寿桃洞 西夏文 印本残页 考释
下载PDF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佛台遗迹考古清理简报
6
作者 邓虎斌 方喜涛 +3 位作者 张小刚 杨韬 谢延明 马耀祖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1,共9页
东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保存了西夏时期重要的佛教遗存。2018年7月,为配合抢救性壁画保护修复的工作,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东千佛洞第5窟佛台遗迹进行了清理,基本弄清了佛台的形制和结构,出土了一些塑像残块、壁画... 东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保存了西夏时期重要的佛教遗存。2018年7月,为配合抢救性壁画保护修复的工作,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东千佛洞第5窟佛台遗迹进行了清理,基本弄清了佛台的形制和结构,出土了一些塑像残块、壁画残片及其他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第5窟 敦煌石窟 西夏
下载PDF
龟兹石窟:丝路古道上的文明交汇地 被引量:2
7
作者 谢倩倩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0-23,共4页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龟兹作为丝绸之路古道上的重镇,素来善于吸收东西方文明的养料。古龟兹境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壁画,其中可见其与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汉文化的诸多联系。古代新疆...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龟兹作为丝绸之路古道上的重镇,素来善于吸收东西方文明的养料。古龟兹境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壁画,其中可见其与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汉文化的诸多联系。古代新疆地区融合多种文明的特点,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兹石窟 东西方文化 丝绸之路 文明交汇地
下载PDF
山西平定红林湾石窟考古调查简报
8
作者 韩炳华 杨晓芳 +2 位作者 王炜 高紫君(绘图) 杨晓芳(拍摄) 《文物季刊》 2022年第2期3-10,共8页
红林湾石窟位于山西省平定县移穰村西、红林湾南侧的崖壁上,开凿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红林湾石窟仅有一窟,体量较小,内有造像五尊,石窟形制与造像整体上与北朝晚期石窟的主要特征一致。窟外崖壁上保存有纪年明确的长篇开窟题记,内容... 红林湾石窟位于山西省平定县移穰村西、红林湾南侧的崖壁上,开凿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红林湾石窟仅有一窟,体量较小,内有造像五尊,石窟形制与造像整体上与北朝晚期石窟的主要特征一致。窟外崖壁上保存有纪年明确的长篇开窟题记,内容丰富完备,不仅对分辨石窟与摩崖造像两个类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与同属桃河沿岸、时代相近的开河寺石窟也显示出一定关联性。红林湾石窟是东魏北齐时期“并邺道”支线“井陉道”沿线重要石窟之一,反映了当时平定桃河沿岸的佛教信仰、邑义组织、开凿技术、道路交通、社会状况等多方面历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林湾石窟 东魏 题记 并邺道
下载PDF
试论川东渝西地区与杭州地区五代至宋地面建筑与石窟混合式佛寺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晶鑫 李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101,共14页
五代至宋,川东渝西地区与杭州地区均出现了地面建筑与石窟混合式佛寺,不过两地的寺院布局形式并不相同。重庆新津的石佛寺遗址和四川安岳的毗卢寺遗址以及浙江杭州的圣果寺遗址,即体现了这一差异。这种差异可细分为两种布局形式,一种是... 五代至宋,川东渝西地区与杭州地区均出现了地面建筑与石窟混合式佛寺,不过两地的寺院布局形式并不相同。重庆新津的石佛寺遗址和四川安岳的毗卢寺遗址以及浙江杭州的圣果寺遗址,即体现了这一差异。这种差异可细分为两种布局形式,一种是石窟造像位于地面佛寺主体建筑范围内,与地面建筑共同组成寺院的主体部分;一种是石窟造像位于地面佛寺主体建筑外围,属于寺院布局中的从属建筑。石佛寺与毗卢寺属于前者,而圣果寺则属于后者。两地产生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两地其时佛教思想流布不同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寺院时空安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渝西 杭州 五代至宋 石窟 混合式佛寺
原文传递
敦煌石窟尊胜佛母曼荼罗图像解说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永增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45,159,共17页
敦煌石窟中的尊胜佛母图像出现在西夏时代,是根据宋代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绘制的。与之相似的经典有《成就法鬘》第191、211、212号,从表面上看两经中记述的尊胜佛母成就法大体一致,但在思想信仰上却有着本质的区... 敦煌石窟中的尊胜佛母图像出现在西夏时代,是根据宋代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绘制的。与之相似的经典有《成就法鬘》第191、211、212号,从表面上看两经中记述的尊胜佛母成就法大体一致,但在思想信仰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无量寿(光)佛信仰的产物,而后者则是在追崇毗卢遮那。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石窟西夏洞窟中出现的尊胜佛母像,为印度后期密教中流行的新样式,它的传入当与宋代天息灾、法天等印度僧在中国的弘法传教相关。本文主要对敦煌石窟中尊胜佛母曼荼罗中的诸尊像进行图像学上的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胜佛母 成就法鬘 榆林窟第 3 东千佛洞 法天
原文传递
瓜州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与历史价值——兼谈东千佛洞的初创年代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永增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1,161,共11页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东千佛洞老照片,通过和东崖、西崖之间的对比,认为东千佛洞的开创年代始自北魏时代。同时,作者基于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东千佛洞第7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根据...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东千佛洞老照片,通过和东崖、西崖之间的对比,认为东千佛洞的开创年代始自北魏时代。同时,作者基于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东千佛洞第7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根据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绘制,属不空系密教影响下的产物;东千佛洞第2窟的《文殊五尊曼荼罗》、《尊胜佛母曼荼罗》、《多罗菩萨救济八难曼荼罗》等壁画都与今译传世梵文文献《成就法鬘》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之相反,第5窟的《名等诵文殊曼荼罗》、《不空羂索五尊曼荼罗》等壁画,则与尼泊尔流行的藏传密教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老照片 西夏 榆林窟
原文传递
东魏北齐时代的并邺道 被引量:7
12
作者 段彬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7,共8页
中古时期,沟通晋阳与邺城的并邺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军事、政治事件曾在此发生。东魏北齐时,高氏执政者频繁往来于两都之间,并邺道成为维系霸府政治的交通命脉。由于北朝后期佛教造像活动的盛行及高氏皇族对佛教的推崇,大量石窟... 中古时期,沟通晋阳与邺城的并邺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军事、政治事件曾在此发生。东魏北齐时,高氏执政者频繁往来于两都之间,并邺道成为维系霸府政治的交通命脉。由于北朝后期佛教造像活动的盛行及高氏皇族对佛教的推崇,大量石窟寺、摩崖造像选址于此道附近,因此并邺道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带。通过史料的串联,结合地理信息与佛教遗迹的分布可知,并邺道以滏口道为主路,以井陉道为辅路。滏口道在太行以西又分为东西两线,汉末至东魏高澄时代以滏口西线最为重要,其后则改以东线作为两都巡行的主要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北齐 并邺道 两都巡行 石窟
原文传递
两汉以来的太阳鸟崇拜与石窟艺术
13
作者 张林 《雕塑》 2011年第6期70-72,共3页
从两汉以来,以凤凰为代表的太阳鸟崇拜在全国兴盛,佛教传入之后自然也渗透到佛教艺术当中,但反映的仍然是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本文就是对佛教石窟及石窟中出现的太阳鸟崇拜作一考察,并对思想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两汉以来 石窟石刻 太阳鸟崇拜
原文传递
浅谈陇东地区北朝石窟
14
作者 段瑶琼 《文物建筑》 2021年第1期167-173,181,174-188,共23页
由于陇东地区特殊的地址位置,该地区石窟寺自北魏太和年间开窟造像以来,经历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以及宋金元明的发展,形成颇具规模的陇东石窟寺群。造像风格上,从北魏早期的呆板到中晚期褒衣博带的出现和成熟;西魏时期在继承北魏造... 由于陇东地区特殊的地址位置,该地区石窟寺自北魏太和年间开窟造像以来,经历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以及宋金元明的发展,形成颇具规模的陇东石窟寺群。造像风格上,从北魏早期的呆板到中晚期褒衣博带的出现和成熟;西魏时期在继承北魏造像风格的同时,形体变得清秀修长;北周时期摆脱了西魏时期瘦骨清像的风格,造像形体丰硕普遍流行。其佛教艺术魅力,不仅受到了来源于中原地区的影响,且具有浓厚的区域特色,为研究我国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石窟寺 窟龛类型 造像组合 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