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程”之“道”的英译与阐释——兼论“全球老学”的意义与启示
1
作者 蔡觉敏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5-23,共9页
学界通常认为,安乐哲对“道”一词的译法迥异于常见译法,它体现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视角。但如系统研读早期译本,则会注意到“过程”之意可上溯至这些早期译本及社会思潮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后,“道”的“过程”之意逐渐显豁,相应的“... 学界通常认为,安乐哲对“道”一词的译法迥异于常见译法,它体现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视角。但如系统研读早期译本,则会注意到“过程”之意可上溯至这些早期译本及社会思潮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后,“道”的“过程”之意逐渐显豁,相应的“道”之英译也越来越“变形”,但它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它能引导人们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横向超越”。这一“变形”的翻译个例启发我们如何处理典籍翻译中“历史的”与“经典的”翻译的统一,如何从全球老学角度理解《道德经》译本独立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英译 过程哲学 全球老学
下载PDF
价值评价视域下《道德经》英译本目标受众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崔莹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09,共6页
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决定译介作品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生存价值或生存状态已成为译界共识。虽然《道德经》英译本众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作为源语文本输出国的一方却对目标受众阅读《道德经》后的真实感受以及评价等缺乏有理有据的研究... 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决定译介作品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生存价值或生存状态已成为译界共识。虽然《道德经》英译本众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作为源语文本输出国的一方却对目标受众阅读《道德经》后的真实感受以及评价等缺乏有理有据的研究。本文以哲学的价值评价为理论依据,选取4个典型的《道德经》英译本目标受众的448条评价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目标受众对译本的真实心声以及优先关注点,通过对这些评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道德经》英译本在哪些方面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以及对英语世界读者的价值所在,从而为中华文化典籍在域外更好的传播和接受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英译本 目标受众 评价 价值评价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与宗教文化异质性保留——评《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之英译 被引量:2
3
作者 吕煜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109-114,共6页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应该保留所译文化的异质性,保留其异域文化色彩,并还原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流失部分的真实面目。《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作为中国经典的宗教典籍,均已被翻译成英语。通过探讨其代表...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应该保留所译文化的异质性,保留其异域文化色彩,并还原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流失部分的真实面目。《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作为中国经典的宗教典籍,均已被翻译成英语。通过探讨其代表性内容的英语译文,可以剖析翻译过程中宗教文化的异质性保留问题,从而挖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宗教文化异质性 《禅宗语录》英译 《道德经》英译
下载PDF
描述性关照:勒奎恩《道德经》英译本剖析
4
作者 温军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美国当代女作家厄秀拉·勒奎恩不懂中文却翻译出了《道德经》,而且反响不错。通过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分析该译本的生成过程,包括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途径的选择、翻译目的的设定、翻译内容的安排以及译文的受众效应平衡等,能有... 美国当代女作家厄秀拉·勒奎恩不懂中文却翻译出了《道德经》,而且反响不错。通过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分析该译本的生成过程,包括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途径的选择、翻译目的的设定、翻译内容的安排以及译文的受众效应平衡等,能有助于解除规范性对《道德经》翻译的诉求,更有利于了解国外对《道德经》的解读策略、目的和为此所作出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述性翻译 厄秀拉·勒奎恩 《道德经》英译本
下载PDF
自建双语领域本体在《道德经》英译描述性批评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振军 郑旭红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旨在利用知识工程中的本体在术语和概念等方面的优点,在描述翻译学视野下,通过自建领域本体为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参照,以便于更加客观、科学地以实证的方法来对《道德经》多译本进行描述性的批评。
关键词 描述翻译学 翻译批评 领域本体 道德经英译
下载PDF
历史与机构场所中话语建构的译本面目与译者身份——吴经熊《道德经》英译个案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骥翔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86,共10页
先秦思想典籍翻译的描述性和解释性个案研究一般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译者以何种方法翻译出了怎样的译本;二是翻译活动背后存在怎样的译者个人、社会历史条件和原因。以民国学者吴经熊的《道德经》英译本(发表于《天下》月刊)为例,译者... 先秦思想典籍翻译的描述性和解释性个案研究一般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译者以何种方法翻译出了怎样的译本;二是翻译活动背后存在怎样的译者个人、社会历史条件和原因。以民国学者吴经熊的《道德经》英译本(发表于《天下》月刊)为例,译者以副文本为中心,在其中使用了民国时期“人文比较学科”“训诂考据学”和“天主教”话语及其涉及的命题、工具(材料)、方法、规则等,建构和重塑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译本面目和道家知识,而这并非学界所认为的“基于学术阐释来批判西方思想危机”的道家知识。同时,译者为了在《天下》这一历史和机构场所获得身份认同,接受、放弃或融合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所中习得的话语,进而建构了一个断裂、错位、变化的多重临时译者身份,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东方文化救世论者”。这一结论及其涉及的分析方法对其他先秦思想典籍翻译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经熊 《道德经》英译 话语 身份 历史与机构场所
下载PDF
原型范畴理论下《道德经》中“身”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隋英霞 高秀雪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0年第1期-,共14页
以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道德经》重要概念"身"在阿瑟·韦利和林语堂英译本中的语义网络图,考察两种译本中"身"的范畴重构以及老子身体观的再现。研究发现,两种译本中对"身"的范畴重构基本... 以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道德经》重要概念"身"在阿瑟·韦利和林语堂英译本中的语义网络图,考察两种译本中"身"的范畴重构以及老子身体观的再现。研究发现,两种译本中对"身"的范畴重构基本符合原文语义,而韦译"身"与原文契合度较高。韦译较完整地传达老子身体观,而林译侧重老子身体观的精神层面,且两译本的修身方法不同。原型范畴理论或能对典籍哲学著作重要概念的英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要考虑译者的认知主体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 《道德经》 英译
原文传递
阿瑟·韦利英译《道德经》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冰 朱健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97,共7页
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 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化网络,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内部视角,具有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但同时因为译者受自身社会历史语境的制约,其语境重构中也存在着错乱和拼贴现象。除去这些不足,其历史文化语境重构的路径和方法,对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均具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韦利 《道德经》英译 历史文化语境重构 深度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