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Famous English Versions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1
作者 HU Weiyi JIA Xiaoqi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1年第10期279-283,共5页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 great Chinese classic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all over the world.There are many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it,among which Thomas Cleary’s and Arthur Waley’s translation are the most w...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 great Chinese classic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all over the world.There are many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it,among which Thomas Cleary’s and Arthur Waley’s translation are the most well-known.Based on careful study,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Cleary and Waley,mainly from two aspects:the translation of key word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and rhetoric.After a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examples,it is concluded that:Cleary’s translation is easy for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because many culture-specific items are deleted.And Waley’s translation tries to be faithful to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thus building a bridge for western scholars to study Confuci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lects of confucius Waley’s translation version Cleary’s translation version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Ren(仁)”in The Ana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2
作者 宋雪琪 孙志祥 《海外英语》 2018年第7期172-174,共3页
The concept of"ren"(仁)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t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nd has acquired rich connotations and a dis-tinguished position. Enormous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between the E... The concept of"ren"(仁)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t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nd has acquired rich connotations and a dis-tinguished position. Enormous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however, result in varied under-standings of"ren". 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Ku Hung-ming'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that of James Legge's is made to analyze th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ren"in the relevant contexts. It is concluded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 exert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ren"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译者风格研究——以理雅各、华兹生英译本为例
3
作者 汪隆 高胜兵 《梧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基于语料库技术,该研究自行构建一个小型语料库,并利用Antconc4.2.0检索软件对《论语》两个英译本(理雅各和华兹生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该研究专注于词汇和篇章两个层面,旨在探讨翻译目的、译者身份、显化策略以及语言差异对译者风格... 基于语料库技术,该研究自行构建一个小型语料库,并利用Antconc4.2.0检索软件对《论语》两个英译本(理雅各和华兹生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该研究专注于词汇和篇章两个层面,旨在探讨翻译目的、译者身份、显化策略以及语言差异对译者风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两译本的译者风格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共性方面,两个译本都注重强化译文的衔接性,强调添加连词、人称代词主语等方式。在特性方面,华兹生作为学者型汉学家,词汇丰富度更高,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且显化策略在连词使用上更为突出;相对而言,理雅各身份为传教士型汉学家,他的基督教倾向在译文中更为显著,语篇也更为简洁且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论语》英译本 译者风格 理雅各 华兹生
下载PDF
英译本《论语》关于“兴于诗”章的诠释研究
4
作者 李科毅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0-94,109,共6页
目前《论语》关于“兴于诗”章仍存在诠释的争议,古今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注解,同时该研究缺乏对海外英译本的关注。至于此章的分析,无论英译本《论语》亦或是古代注疏都缺乏整体观的视野,局限于方法义角度,缺乏境界义的视角。借助理雅各... 目前《论语》关于“兴于诗”章仍存在诠释的争议,古今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注解,同时该研究缺乏对海外英译本的关注。至于此章的分析,无论英译本《论语》亦或是古代注疏都缺乏整体观的视野,局限于方法义角度,缺乏境界义的视角。借助理雅各、韦利、庞德、安乐哲的代表性《论语》译本去分析“兴于诗”章,突显该章的矛盾,利于对该章在境界义和方法义上的诠释及翻译,丰富和准确其意义及转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论语》 兴于诗 诠释 境界义
下载PDF
亚瑟·韦利《论语》翻译的跨文化互释
5
作者 和亚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2期152-156,共5页
海外典籍译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他们凭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20世纪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亚瑟·韦利是20世纪上半期蜚声世界汉学界的中国典籍译者,一生致力于... 海外典籍译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他们凭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20世纪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亚瑟·韦利是20世纪上半期蜚声世界汉学界的中国典籍译者,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介绍,1938年出版的《论语》译本是其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的代表译作。该译本注重历史文化背景考证、呈现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形象、挖掘儒学核心术语意义,译本出版后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研究聚焦于韦利《论语》英译本的深入剖析,旨在通过对其翻译策略与阐释精神的系统分析,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亚瑟·韦利 典籍英译 阐释 儒学术语 孔子
下载PDF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 被引量:10
6
作者 许雷 屠国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华人译者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从自身特定文化身份出发,通过塑造孔子形象,传递民族价值,表达个人诉求,满足不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为中译外事业做出相应贡献,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论语》英译 华人译者 文化身份 孔子形象
下载PDF
“西方中心主义”观照下的《论语》英译 被引量:7
7
作者 李钢 李金姝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5,共3页
中华文化的跨国界传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是实现中华民族与西方各民族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环节,汉英翻译是这一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本身也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 中华文化的跨国界传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是实现中华民族与西方各民族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环节,汉英翻译是这一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本身也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论语》的翻译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主义历史语境的转变过程,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在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语境中产生的有代表性的《论语》译本,对译者克服今后《论语》翻译中的不平等文化心态,真正实现中西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主义 文化多元主义 《论语》 英译
下载PDF
译在家国之外——黄继忠《论语》英译的策略选择 被引量:10
8
作者 屠国元 许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15-220,共6页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继忠 《论语》英译 翻译策略 文化身份诉求 直译
下载PDF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永利 舒奇志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9-91,94,共4页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事实,因此有可能从安乐哲译本中寻求到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论语》英译本 理雅各 安乐哲
下载PDF
《孔子语录一百则》英译赏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嘉正 高菁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6-80,共5页
孔子思想是我国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诸多《论语》英译本亦应运而生。本文拟从三个侧面探讨丁往道教授英译的《孔子语录一百则》,着重讨论其译文的三大特色,即译义确切、通俗易懂及行文简洁,并由此得出结论... 孔子思想是我国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诸多《论语》英译本亦应运而生。本文拟从三个侧面探讨丁往道教授英译的《孔子语录一百则》,着重讨论其译文的三大特色,即译义确切、通俗易懂及行文简洁,并由此得出结论:丁译乃是《论语》英译中的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语录一百则》 丁往道 孔子思想 英语 翻译 汉语
下载PDF
有关《论语》的五种英语译文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熊德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50-53,共4页
中国的翻译事业从夏朝到现代,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对外翻译始于公元505年;明清时代进入翻译繁荣时期;当今世界的中国翻译事业空前繁荣,为推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典名著《论语》乃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翻译事业从夏朝到现代,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对外翻译始于公元505年;明清时代进入翻译繁荣时期;当今世界的中国翻译事业空前繁荣,为推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典名著《论语》乃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论语》的对外翻译为丰富全人类思想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同翻译人员语言文化素质的差异必然导致对同一翻译作品理解上的差异,《论语》的翻译尤其如此。本文分析研究了《论语》的五个英文译本,旨在提高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孔子 <论语> 英语译本
下载PDF
森舸澜《论语》英译本的“丰厚翻译”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德福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116,共6页
"丰厚翻译"强调注释、评解等手段的运用,旨在再现原文丰厚语境,以传递原作的思想精髓。通过分析"丰厚翻译"与《论语》文本的特点,考察译者及其翻译目的,本文研究发现,森舸澜《论语》英译本以普通读者为对象,译文采... "丰厚翻译"强调注释、评解等手段的运用,旨在再现原文丰厚语境,以传递原作的思想精髓。通过分析"丰厚翻译"与《论语》文本的特点,考察译者及其翻译目的,本文研究发现,森舸澜《论语》英译本以普通读者为对象,译文采用增补法、综合法、释译法等翻译手段;评论以博采百家、现代诠释和阐发儒见为特色;篇解和注释形式多样、补义助释。整个译本意蕴丰厚,深受赞誉,实为体现"丰厚翻译"思想的典范之作。同时,个案研究表明,"丰厚翻译"思想对促进中华典籍外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舸澜 《论语》 英译 丰厚翻译
下载PDF
训诂与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宗锋 艾福旗 《英语研究》 2016年第1期76-82,共7页
与权威汉语注疏进行比对,若干英译《论语》皆有不当甚或误译之处。本文以声训、形训、义训的体例入手,结合古今注疏对若干《论语》误译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且比照了更贴切译文。从过程上讲,典籍英译本质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现... 与权威汉语注疏进行比对,若干英译《论语》皆有不当甚或误译之处。本文以声训、形训、义训的体例入手,结合古今注疏对若干《论语》误译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且比照了更贴切译文。从过程上讲,典籍英译本质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古代汉语,即雅各布森所谓的"语内翻译"。第二阶段是用英语翻译现代汉语,属于"语际翻译"。结合案例,本文提出:训诂学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起到了再现语境、界定名物、正确解读原文文本的基础性作用。此一环节是典籍英译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英译 训诂
下载PDF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视界融合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亚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8-112,共5页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重要概念"视域融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亦有其重要意义。以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实践为例,辜鸿铭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追求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作出较为积极、有效的选择,删除...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重要概念"视域融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亦有其重要意义。以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实践为例,辜鸿铭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追求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作出较为积极、有效的选择,删除源语文本中不利于视域融合的部分,重视西方文化历史以拓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一种颇具参考价值的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论语》英译本 辜鸿铭 阐释学 视域融合
下载PDF
译者声音的差异化分析——以《论语》英译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小曼 卞珍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5-65,共11页
译者声音是译者在文本内外的显隐性存在,是译者构建自身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隐含读者、交际媒介和语境都会传递译者的声音。在翻译《论语》时,理雅各的声音倾向于沉默,多客观陈述,对原文的叙事特征遵从明显;辜鸿铭多采取对话、类比、... 译者声音是译者在文本内外的显隐性存在,是译者构建自身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隐含读者、交际媒介和语境都会传递译者的声音。在翻译《论语》时,理雅各的声音倾向于沉默,多客观陈述,对原文的叙事特征遵从明显;辜鸿铭多采取对话、类比、设问的方式,说理性更强,很多时候代替孔子发声,拉近读者和孔子之间的距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文化身份的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理雅各力主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的有机融合,辜鸿铭强调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滋养。理雅各和辜鸿铭二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他们所属时代的译者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声音 《论语》英译 叙事话语 文本 理雅各 辜鸿铭
下载PDF
形象学视域下《论语》英译中的中国形象解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都媛 陈吉荣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6-39,47,共5页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论语》 汉译英 中国形象
下载PDF
《论语》及其英译本中投射语言的语篇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红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4-49,共6页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分析方法,从主位结构和衔接两方面探讨和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分析方法,从主位结构和衔接两方面探讨和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原文投射语言时,采用不同的主位结构及衔接机制,造成译本所表达的语篇意义有所差异。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语篇意义的理解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英译 投射语言 主位结构 衔接 语篇功能
下载PDF
动态顺应翻译策略——评析《论语》两译本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建海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1-53,共3页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翻译 《论语》英译本 辜鸿铭 安乐哲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英译文语篇连接词使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鞠玉梅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1期59-72,共14页
连接是语篇实现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翻译研究也可从考察语篇连接手段入手。本文对《论语》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译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异同。研究选取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与刘殿爵英译本,构建《... 连接是语篇实现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翻译研究也可从考察语篇连接手段入手。本文对《论语》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译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异同。研究选取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与刘殿爵英译本,构建《论语》英译文语篇语料库,并运用语料库统计手段,对两位译者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瑟·韦利译本和刘殿爵译本在连接词的使用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特征,连接词在两译本中均较为频繁使用,且在最频繁使用和最不频繁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上趋于一致,在最常使用和最不常使用的单个连接词上也基本一致。两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亚瑟·韦利译本连接词使用总量更多,常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也更多,但刘殿爵译本对某些个别连接词的使用强度更高。该研究发现对《论语》英译文语篇解读及汉英翻译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英译文语篇 连接词 对比研究 语料库
下载PDF
《论语》的教学理念类译——中华文化对外翻译研究之二 被引量:4
20
作者 鲍宪阔 李艾文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7-62,共6页
此文是继“《论语》语言智慧类译”之后的另一篇关于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论文。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中简要介绍了孔子作为古代大教育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进而在教育哲学、教育对象与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师... 此文是继“《论语》语言智慧类译”之后的另一篇关于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论文。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中简要介绍了孔子作为古代大教育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进而在教育哲学、教育对象与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师修养与教学原则、方法、过程、态度等方面对《论语》简作探讨 ;第二、三两部分把《论语》中所含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原文附以理雅各英译文和杨伯峻白话译文逐条对照录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习理念 教育理念 英译对照 中国文化对外翻译 中国文化英文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