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damage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in Beijing by remote sensing 被引量:1
1
作者 LI XiaoJuan,GONG HuiLi,ZHANG Ou,ZHANG WeiGuang & SUN YongHua The Key Lab of 3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MOE,the Key Lab of Beijing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GIS,and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 Tourism,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95-202,共8页
Using aerial photos and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of the year of 2004,this paper establishes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marks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s damaged levels.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Using aerial photos and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of the year of 2004,this paper establishes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marks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s damaged levels.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survey in 1984,we analyzed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being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in Beij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out 7.02% of the wall is well-preserved (about 25861 m); 31.5% of the wall is slightly or moderately dam-aged (about 115989 m); 61.5% of the wall is badly damaged (about 226379 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It shows that the damaged situation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in Beijing is serious. From 1984 to 2004,the well-preserved wall is decreased by 33206 m (decreased by 56%); badly damaged wall increased by 51207 m (increased by 67%). Final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amaging Great Wall.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The damaged Great Wall is generally near the roads and villages,small slope,and easily arriving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ING DAMAGE dynamic change spatial analysis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selection and the layout of the Great Wall of the Ming dynasty from a military perspective:Xiaohekou section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Shen Qingshang Su +1 位作者 Tingli Jia Xiaodi Zhou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3期541-555,共15页
As a great engineering work for the purpose of military defense in the time of Cold Weapon,the Great Wall’s military function is of the most importance.This study takes the Xiaohekou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in Moun... As a great engineering work for the purpose of military defense in the time of Cold Weapon,the Great Wall’s military function is of the most importance.This study takes the Xiaohekou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in Mount.Zhuizi constructed in the Ming Dynasty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 addition,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rrain and its site selection and layout from the military perspective.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trend and the grade of the terrain,the distance,the view range,and the effective firing range between the main body and the subsidiary establishments through GIS software.The GPS data collected in the on-site investigation were used,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military geomorphology.Furthermore,this study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selection and the layouts of the city walls,the hollow watchtowers,the M a ria n s,and the signal towers on different terrains and the reasons beh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itary function Xiaohekou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of the ming dynasty Site selection and layout TERRAIN
原文传递
东魏肆州长城新探
3
作者 王兴锋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3-24,153,共13页
东、西魏对峙,加之柔然再次崛起,形成了三方鼎立的政治格局。东魏出于军事安全考虑,在今山西忻州北部和中部的芦芽山、管涔山、云中山和恒山余脉营建肆州长城。肆州长城东起土隥,西至马陵戍,长城的营建保障了沿线交通特别是恢河谷道的畅... 东、西魏对峙,加之柔然再次崛起,形成了三方鼎立的政治格局。东魏出于军事安全考虑,在今山西忻州北部和中部的芦芽山、管涔山、云中山和恒山余脉营建肆州长城。肆州长城东起土隥,西至马陵戍,长城的营建保障了沿线交通特别是恢河谷道的畅通,对于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局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 肆州长城 马陵戍 土隥
下载PDF
金代长城屯兵堡的选址空间逻辑诠释
4
作者 解丹 汪萌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5期73-76,87,共5页
屯兵堡是金代长城军事聚落中规模中等的军堡,因其凸显女真民族特征的复合功能,以其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四路屯兵堡的选址空间异同。结果表明:东北路屯兵堡扼守山谷、控制交通,平原腹地、河堡相依;临潢路... 屯兵堡是金代长城军事聚落中规模中等的军堡,因其凸显女真民族特征的复合功能,以其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四路屯兵堡的选址空间异同。结果表明:东北路屯兵堡扼守山谷、控制交通,平原腹地、河堡相依;临潢路屯兵堡以谷中盆地、倚山临水,沙漠荒原、城壕相互为主要选址特征;西北路居于山谷、控制交通,沙漠丘陵、据守河口;西南路以丘陵盆地、堡立河边,平原腹地,双向防守为特色。受自然环境、民族分布、防御重心的影响,四路屯兵堡的选址空间与布局空间表现出相似性与异质性。通过诠释金代长城屯兵堡的选址空间逻辑,探究其背后的影响机制,进而为金代长城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长城 屯兵堡 选址空间 逻辑诠释
下载PDF
关于中国长城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4,共10页
关于中国长城的记载至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8年齐国长城和秦国的“堑洛”长城。韩国以外的战国“七雄”都兴修过长城。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秦与西汉王朝都在北边修筑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隋朝也曾经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柔然和突厥... 关于中国长城的记载至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8年齐国长城和秦国的“堑洛”长城。韩国以外的战国“七雄”都兴修过长城。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秦与西汉王朝都在北边修筑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隋朝也曾经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柔然和突厥。现存的明长城总长约为6 700公里。一般来讲,长城修筑于边陲以抵御外来骚扰或侵犯,但是长城并非都是王朝或政权的边界,如战国时期齐国、赵国的长城以及西汉长城、隋长城、明长城。为了适应军事防御需要,历代长城多有分歧,而非单一的一重蜿蜒城墙。长城的修筑一般就地取材,一般用土夯实,薄厚不一。当然,也有不少长城用石头垒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秦长城 明长城 军事防御
下载PDF
从清前期长城地带历史变迁看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6
作者 邓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统、精准的总结、提炼,该理论即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结合清前期长城地带的历史变迁...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统、精准的总结、提炼,该理论即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结合清前期长城地带的历史变迁可知,清朝在使用和管理长城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促进长城地带统一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维系长城地带的统合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促进长城地带民族交融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在维系长城地带和平及贸易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长城 变迁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下载PDF
秦皇岛段明长城时序InSAR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辉 徐心月 +3 位作者 陈蜜 陈富龙 丁瑞力 刘菲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地面沉降是京津冀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面不均匀沉降对于明长城的保护存在着潜在威胁,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文章采用2016—2018年的53景Sentinel-1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 地面沉降是京津冀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面不均匀沉降对于明长城的保护存在着潜在威胁,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文章采用2016—2018年的53景Sentinel-1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和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技术获取秦皇岛段明长城地表形变信息。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基于不同的处理方法获取的形变结果进行交叉验证检验监测结果的精度,得到两者数据线性相关性R 2达到0.81。结合地下水水位变化、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高速公路铁路分布等辅助数据,对明长城沿线沉降进行成因分析。最后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对明长城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秦皇岛段明长城沿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形变,形变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北部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超过-12 mm/a;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关联不大;明长城在与断裂带相遇前后沉降速率表现出微小差异;沉降严重区主要发生在第四系全新统黏土层;交通道路运营暂时未对明长城沿线沉降造成较大影响。GRNN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明长城沿线沉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部分区域需要重点关注。研究对位于山地地貌明长城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整体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地表形变 时序InSAR GRNN 沉降预测
下载PDF
甘肃秦长城遗址主要病害及分类保护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袁中夏 王天菲 +1 位作者 石玉成 李桐林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3,共7页
基于对甘肃境内临洮到陇西段秦昭王长城的实地调查,总结了秦昭王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造方式,分析了其现状及主要因素导致的病害类型,以及病害发展的相互促进。随后,根据秦昭王长城的文物归属及留存状况,提出了分类保护的思路。这样的目... 基于对甘肃境内临洮到陇西段秦昭王长城的实地调查,总结了秦昭王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造方式,分析了其现状及主要因素导致的病害类型,以及病害发展的相互促进。随后,根据秦昭王长城的文物归属及留存状况,提出了分类保护的思路。这样的目的是将秦长城的保护与其文化、科研和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并选择技术有效、经济可行的保护和价值开发并行的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昭王长城 调查 病害 文物 分类保护 甘肃
下载PDF
宁夏方言古语词丛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鸿雁 边江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7-22,共6页
宁夏方言作为西北长城地带北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随着明代以来几次大的移民迁徙逐渐形成的。在宁夏方言中,留存着部分颇具特色的古语词。有的词语仅存语音,难以确定字形,需通过语音、语义探求本字;有些词语保留古义仍在方言中使用... 宁夏方言作为西北长城地带北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随着明代以来几次大的移民迁徙逐渐形成的。在宁夏方言中,留存着部分颇具特色的古语词。有的词语仅存语音,难以确定字形,需通过语音、语义探求本字;有些词语保留古义仍在方言中使用;有的已改变为与本义有联系的其他意义。本文选取11个有特点的古语词加以考释,探求方言词语流变的历史过程。同时根据这部分词语的使用范围,力图揭示影响宁夏方言词汇面貌的不同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方言 古语词 明长城
下载PDF
论“水头”在明代西北边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0
作者 徐静 杨浣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5期192-201,共10页
“水头”是明代西北以边墙为主体的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控扼水头是明代边墙修筑的首要原则,争夺水头是明蒙军事斗争的重要目标。水头所在区域是明代西北边墙防御体系的延伸和扩大。水头的兴废表明在人地关系的作用下明代西北边界... “水头”是明代西北以边墙为主体的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控扼水头是明代边墙修筑的首要原则,争夺水头是明蒙军事斗争的重要目标。水头所在区域是明代西北边墙防御体系的延伸和扩大。水头的兴废表明在人地关系的作用下明代西北边界是有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头 明代 长城 疆界
下载PDF
西汉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
11
作者 徐卫民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137,共6页
匈奴是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最大对手,对西汉王朝形成强大的压力,汉王朝不得不采取诸多办法对付。从汉武帝开始采取武力征服并继续进行长城的修建,特别是在河西走廊地区北部新修了长达数千里的长城防御体系,才真正解决了匈奴侵扰的问题... 匈奴是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最大对手,对西汉王朝形成强大的压力,汉王朝不得不采取诸多办法对付。从汉武帝开始采取武力征服并继续进行长城的修建,特别是在河西走廊地区北部新修了长达数千里的长城防御体系,才真正解决了匈奴侵扰的问题,“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形成了“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长城既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河西长城 丝绸之路
下载PDF
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治亭 邓树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共14页
中国边疆史研究,是清史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边疆无疑是中国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 中国边疆史研究,是清史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边疆无疑是中国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行“大一统”,破“华夷之辨”,废长城,是解读清代边疆史的3把钥匙,为构建中国边疆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边疆 大一统 华夷之辨 长城
下载PDF
百年来北朝长城研究述评与展望
13
作者 潘胜英 王兴锋 《阴山学刊》 2023年第6期15-24,共10页
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并立、北方民族势力逐强,长城作为护卫特定地域的军事防御设施对各政权有重要作用。百年来,学术界关于北朝长城史的研究逐步深化,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北朝长城的起讫点地望、分布走向... 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并立、北方民族势力逐强,长城作为护卫特定地域的军事防御设施对各政权有重要作用。百年来,学术界关于北朝长城史的研究逐步深化,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北朝长城的起讫点地望、分布走向,成果丰硕。通过对北朝长城研究成果的爬梳,有利于明晰长城的整体情况,还原其历史地理原貌。然目前北朝长城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成果,研究视角不足;部分长城起讫点地望研究尚未达成共识,个别位置尚无可考。今后仍需使用新技术、发掘新材料、增加新内容,深入北朝长城相关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下载PDF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青海明长城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14
作者 李宇业 丁柏峰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33-40,共8页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研究青海明长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青海明长城的历史作用,也有助于更好地阐释青海明长城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的青海明长城在增强河湟地区军事防御、保障地方和平稳定,平衡民族势力、奠定民...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研究青海明长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青海明长城的历史作用,也有助于更好地阐释青海明长城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的青海明长城在增强河湟地区军事防御、保障地方和平稳定,平衡民族势力、奠定民族格局,以及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等方面曾起到积极作用。新时代的青海明长城在丰富历史文化研究、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激发家国情怀,以及助力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青海明长城 历史作用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中国早期道德、文化心态与秦汉大一统国家秩序初建
15
作者 张申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2期99-109,253,共12页
“约”在先秦、秦汉史料中频繁出现,按约定性质及内容不同,大体可分为国约、军约和私约,基本涵盖了各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各个方面,调节着当时的家国秩序。在早期治国理政过程中,以“约信”为代表的道德规范长久以来既作为法律之外的... “约”在先秦、秦汉史料中频繁出现,按约定性质及内容不同,大体可分为国约、军约和私约,基本涵盖了各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各个方面,调节着当时的家国秩序。在早期治国理政过程中,以“约信”为代表的道德规范长久以来既作为法律之外的重要秩序补充,也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创建初期扮演着“通行法”的角色,其中有些约盟甚至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成为万世不易的“祖制”。“约信”通过对双方未来的一些可能行为提前进行约束,为中国早期家国思想体系与中国早期道德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大一统”国家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虽然“约”逐渐被具体的成文法令所取代,但其中的某些道德伦理规范性质较强、政治道德色彩浓厚的约定也成为法令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秦汉 国家治理 道德 大一统
下载PDF
明统治阶层的长城观及其实践
16
作者 崔健健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3-38,共6页
面对蒙古诸族始终虎视眈眈和中后期以来女真部落频繁叩关的边防压迫,明朝统治阶层的长城观基本趋于一致,即肯定修筑长城的边备思想,肯定长城对敌骑有效的限制和阻击作用,广筑城墙,以加强边防守备,即使出现些许不同的呼声,最终也统一于... 面对蒙古诸族始终虎视眈眈和中后期以来女真部落频繁叩关的边防压迫,明朝统治阶层的长城观基本趋于一致,即肯定修筑长城的边备思想,肯定长城对敌骑有效的限制和阻击作用,广筑城墙,以加强边防守备,即使出现些许不同的呼声,最终也统一于严防“胡虏”的边备政策。在具体实践中,明统治者因地制宜、修筑起延绵万里的长城,与九边重镇在地理空间和军事防御功能上形成依托和补充之势,成为两千余年来中原王朝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危机的创举和科学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统治阶层 长城观 实践
下载PDF
关于河套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的几个问题
17
作者 张文平 《鹿城学刊》 2023年第1期35-39,共5页
战国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是中原王朝的北疆咽喉所在。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一地区,从赵武灵王开始,一直到西汉武帝时期,均沿着阴山山脉东西一线构筑长城防御体系,今天可见“故河南塞”长城、阴山长城、秦始皇长城、阳山长城、外城等数条线路... 战国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是中原王朝的北疆咽喉所在。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一地区,从赵武灵王开始,一直到西汉武帝时期,均沿着阴山山脉东西一线构筑长城防御体系,今天可见“故河南塞”长城、阴山长城、秦始皇长城、阳山长城、外城等数条线路。通过对这几条长城线路的调查与研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管辖的北部边疆有着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阴山山脉 战国秦汉长城 北部边疆
下载PDF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地区的蒙汉民族贸易
18
作者 刘千禧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6-51,共6页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与民族构成复杂,蒙汉民族以长城为界南北对峙,边墙以南以农耕经济为主,边墙以北则以粗放型的游牧经济为主,双方经济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地区蒙汉民族贸易,深受明蒙关系的影...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与民族构成复杂,蒙汉民族以长城为界南北对峙,边墙以南以农耕经济为主,边墙以北则以粗放型的游牧经济为主,双方经济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地区蒙汉民族贸易,深受明蒙关系的影响,以“隆庆和议”为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隆庆和议以前蒙汉贸易交流主要通过朝贡贸易与边境早期马市进行,并不适应日益扩大的蒙汉贸易,给明政府带来庞大财政负担;隆庆和议后蒙汉贸易由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发展为更加自由的互市贸易,民市、小市、月市等民间贸易市场逐渐占据蒙汉贸易主体地位,交易范围扩展,贸易规模扩大,贸易商品与形式更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长城沿线地区 蒙汉民族贸易 马市 民间贸易
下载PDF
固阳秦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19
作者 张文平 《鹿城学刊》 2023年第3期27-29,37,共4页
固阳秦长城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汉武帝时期作了加筑沿用,是秦汉长城的典型代表。固阳秦长城之内的北假中,在西汉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屯田;西汉晚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五原塞,长城两侧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 固阳秦长城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汉武帝时期作了加筑沿用,是秦汉长城的典型代表。固阳秦长城之内的北假中,在西汉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屯田;西汉晚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五原塞,长城两侧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间由对抗走向交流的融合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阳秦长城 北假中 高阙 五原塞 昭君和亲 紫塞
下载PDF
明代夯土长城的城墙材料与构造——以大同镇段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旸 周小棣 常军富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5-210,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夯土长城的材料和构造特征,在对现存明大同镇段长城这一典型夯土长城遗存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土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墙夯土材料的种类和存在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并从基础做法、夯层厚度、夯层构造和铺设植... 为了深入了解夯土长城的材料和构造特征,在对现存明大同镇段长城这一典型夯土长城遗存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土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墙夯土材料的种类和存在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并从基础做法、夯层厚度、夯层构造和铺设植物枝条做法等方面分析了城墙的构造特征,揭示出夯土长城在材料和构造方面的丰富性以及与环境的密切相关性.结果表明,明大同镇段夯土长城的城墙高度一般为6~10m,墙面斜度一般为70。~80。,夯层厚度多为150-250mill,夯土材料由细粒土、砂砾、碎石、块石和植物枝条组成,夯土材料中砂砾、碎石和块石的含量与地形和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证明取材方式为就近取土,夯层中砂砾、碎石和块石或铺砌或掺杂的多种构造方式反映了古人基于当地土质和实践经验对夯层构造的改良,少数案例显示了夯土中可能铺设了植物枝条作为连接筋,反映了古人的夯土技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大同镇 夯土长城 明长城 城墙材料 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