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9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water-urban-agricultural-ecological land use pattern:A case study of Guanzhong Basin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of Shaanxi Province,China
1
作者 Sai Wang Bin Wu +6 位作者 Hai-xue Li Min-min Zhao Lei Yuan Xi Wu Tao Ma Fu-cheng Li Shuang-bao Han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80-493,共14页
Extensive land use will cause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It is an urgent task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optimize land use patterns.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flow decrease,the Guanzhong Basin in Shaanxi Prov... Extensive land use will cause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It is an urgent task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optimize land use patterns.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flow decrease,the Guanzhong Basin in Shaanxi Province is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water resources reserve.Based on the Coupled Ground-Water and Surface-Water Flow Model(GSFLOW),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respon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to changes in land use patterns,optimizes the land use pattern,improve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and the efficiency of various spatial development,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nd use pattern in the Guanzhong Basin should be further optimized.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ider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ercentage change of the optimum area of farmland,forest,grassland,water area,and urban area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land use area ratio is+2.3,+2.4,-6.1,+0.2,and+1.6,respectively.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land increases by14.1%and 3.1%,respectively,and the number of water resources can increase by 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Ground-Water and Surface-Water Flow Model(GSFLOW) Land use patterns Water resources optimizati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Coupling model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uanzhong Basin Southern Loess Plateau Yellow River basin
下载PDF
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中华 李旭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2,共6页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基于城乡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代表性。基于...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基于城乡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代表性。基于新时代背景,构建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发展核心问题研判,提出以“中心城镇拉动”“乡村崛起推动”等为代表的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从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乡产业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健全城乡要素流动保障等方面探索关中城市群适宜性发展路径,助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城市群 城乡空间 城乡融合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下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宋金昭 高志文 《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3期87-94,共8页
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关中平原城市群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2012—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 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关中平原城市群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2012—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但各城市之间的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向心集聚、西北-东南方向空间发散的态势,分布重心逐渐向东移动;同时,在不同邻域类型下,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维持稳定的概率要高于向上或向下转移的概率,难以实现跨水平发展;政府支持力和内源拉动力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具有显著影响。通过考察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希冀为其优化布局和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数字基础设施 高质量发展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关中盆地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研究
4
作者 张俊辉 周雄辉 +9 位作者 辛怡华 王颢 吴博闻 刘鑫 关运玖 张健 王亚欣 张翀 刘滨 康秀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9-1079,共11页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水沟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时间为全新世中期5 530~4 300 a B.P.的气候适宜期,其文化发展处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转换的过渡阶段。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取影响水沟遗迹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和距水源距离因子,构建指数模型,分析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古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海拔900~960 m,坡度小于6°,坡向朝南,距水源距离小于200 m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西部 新石器时期 水沟遗址 环境适宜性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时空变迁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奥勇 张亦恒 +1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 [目的]优化陕西耕地细碎化治理,协调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法]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自然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构建耕地细碎化评价模型以探索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简称CLF)的时空变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区内CLF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1)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耕地专业化程度保持较高水平。(2)关中地区的CLF程度变化时空差异显著,CLF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部分地区CLF程度呈增减并存趋势,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3)关中地区CLF时空分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明显强于自然因素,其中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区总产值GDP为主要影响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强于单因子,以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为主。[结论]关中地区耕地细碎化问题在20年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应进一步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对耕地细碎化现象加强综合治理,以推动关中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时空变迁 地理探测器 景观指数 关中地区
下载PDF
“交旅”融合下旅游经济与高速交通协调发展分析——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6
作者 王超 雷婷 +1 位作者 孟晓莎 樊建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5-1025,共11页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其众多旅游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亟需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速交通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剖析高速交通与...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其众多旅游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亟需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速交通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剖析高速交通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从时空维度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演化态势,最后探究不同高速交通方式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高速交通与旅游经济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城市群内部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城市群高速交通和旅游经济尚未形成明显协调发展格局,其耦合协调度在时序上呈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逐步向“一圈一轴三带”格局演化。(3)不同的高速交通对系统协调程度和旅游经济边际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旅融合 高速交通 旅游经济 耦合协调度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赵璟 左小茹 +1 位作者 焦炬 薛伟贤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8,共12页
探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评价模型评价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揭示2003—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影... 探究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对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评价模型评价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揭示2003—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估计影响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资源集聚呈现“首位”分布,西安的资源集聚能力最大但增长缓慢,而其他城市资源集聚能力总体不高且大部分降低。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布在缓慢集中,且存在正向空间依赖。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科技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工资水平显著提升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而市场化水平抑制了城市资源集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集聚能力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正交实验的关中民居节能优化分析
8
作者 朱轶韵 陈习习 +1 位作者 马召熙 余咪咪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9,共9页
为解决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佳、采暖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关中典型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外围护结构和窗墙比方面展开关中民居节能优化分析。结合现场测试调研数据,通过DesigBuilder软件模拟能耗,探究围护结构构造和... 为解决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佳、采暖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关中典型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外围护结构和窗墙比方面展开关中民居节能优化分析。结合现场测试调研数据,通过DesigBuilder软件模拟能耗,探究围护结构构造和窗墙比大小对关中民居建筑热负荷、冷负荷、全生命周期投资收益比的影响,采用多因素正交实验方法耦合分析各优化方案的节能性与经济性,选出最适宜的综合节能策略。结果表明关中民居最佳节能优化策略为外墙加设80 mm厚EPS保温层、屋顶加设60 mm厚XPS保温层、外窗改用普通中空5+9A+5玻璃、北向窗墙比0.1、南向窗墙比0.3。优化后关中典型民居节能61.98%,冬季典型气象日室内平均温度上升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民居 节能优化 建筑能耗 经济性分析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史记》关中文化述要
9
作者 梁中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西周到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龙头是关中,世界文明的高地在关中。《史记》成为记录与研究关中文化的奠基之作。在司马迁的笔下,关中是神明之隩、王者之地、改制之地、多士之地、柔远之地。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使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 西周到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龙头是关中,世界文明的高地在关中。《史记》成为记录与研究关中文化的奠基之作。在司马迁的笔下,关中是神明之隩、王者之地、改制之地、多士之地、柔远之地。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使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罗马向东。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灯塔,照亮了汉唐时期世界文明前进的航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关中文化 世界文明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史玉芳 牛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基于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市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其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剖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各城市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 基于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市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其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剖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各城市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韧性水平呈现出从省会开始向外围降低的态势。(2)城市群韧性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稳健,但地区间韧性联系呈现较强的层级性特征,也尚未完全实现互相联通的状态。(3)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的中心性较强,能够对周边或边缘城市产生较多资源溢出,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明显。(4)地理空间邻近、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政府财政支持、科技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的差异均显著影响城市群韧性空间网络结构的变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可通过建设城际数字化管理与交流平台、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等途径提升城市韧性与城市间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西安城内方言同音字汇
11
作者 孙立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以西安城内碑林、莲湖、新城三区的方言为研究对象,描写了西安城内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特殊又读现象,并详细记录了同音字汇。
关键词 中原官话 关中片 西安城内方言 同音字汇
下载PDF
关中唐碑中唐代书坛的正大气象
12
作者 王彩凤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古代碑刻既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物,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陕西关中历代名家名碑,从《石台孝经》到《孔子庙堂碑》,从欧阳询《黄甫诞碑》到高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从篆书《美原神泉诗序》到行书《慧坚禅师... 古代碑刻既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物,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陕西关中历代名家名碑,从《石台孝经》到《孔子庙堂碑》,从欧阳询《黄甫诞碑》到高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从篆书《美原神泉诗序》到行书《慧坚禅师碑》等,不仅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轨迹,记录了中国汉字的书写史和风格演变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唐碑 正大气象 颜筋柳骨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评价
13
作者 杨屹 郭一丹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为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在采用水足迹与水行星边界方法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GML指数探讨了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 为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在采用水足迹与水行星边界方法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GML指数探讨了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利用基尼系数与贡献系数评价了用水公平程度对城市群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足迹、水赤字和灰水足迹分别下降了4.52%、3.62%和59.79%,水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和水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且未呈现增长趋势,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之间未实现良性互动;水资源占用相对公平,但水污染同城市发展及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公平程度均有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灰水足迹 超效率SBM模型 GML指数 基尼系数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识别
14
作者 马飞 张东伟 +2 位作者 陈龙 刘擎 委笑琳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较高层次的空间组成形式,其城市韧性的提升对建设韧性城市、促进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测度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构建了城市群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关...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较高层次的空间组成形式,其城市韧性的提升对建设韧性城市、促进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测度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构建了城市群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11—2020年各城市分系统韧性和复合系统进行分析,进一步使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位于中等韧性水平,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西低,中间高”的倒V形。具体而言,经济系统韧性以较低韧性水平和中等韧性水平为主,社会系统韧性以中等韧性水平和较高韧性水平为主,生态系统韧性以较高韧性水平为主,而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则主要分布在较低至较高韧性水平之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全社会用电量因子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从分系统来看,社会系统始终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关键系统。研究表明,城市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BP神经网络模型 关中平原城市群 障碍因子 社会系统 数据壁垒 中心城市
下载PDF
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琰 王英 +1 位作者 吕园 段莹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为探寻进一步推进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并为制定差别化发展政策及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将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研究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区域,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方法,缕析二者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为探寻进一步推进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并为制定差别化发展政策及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将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研究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区域,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方法,缕析二者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尚处于低水平协同阶段,并存在宏观调控能力较差、城市群内部经济体量差距较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城市群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并提出打破行政壁垒、提升城市能级、培育副中心城市等宏观策略以及针对不同等级城市的优化建议,为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供发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产业协同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关中盆地新近系蓝田-灞河组热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研究
16
作者 张莹 任战利 +3 位作者 兰华平 祁凯 邢光远 夏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25,共14页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地热能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雾霾及改善环境。新近系蓝田-灞河组是目前地热开采的主要热储层,明确储层物性及渗流机理对地热资源的高效规模开发利用及回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结合...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地热能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雾霾及改善环境。新近系蓝田-灞河组是目前地热开采的主要热储层,明确储层物性及渗流机理对地热资源的高效规模开发利用及回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结合压汞、铸体薄片、核磁共振等相关测试手段,对渭河盆地新近系主要层位蓝田-灞河组的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渗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地热井及钻孔测井资料,西安凹陷蓝田-灞河组孔隙度为20%~25%,渗透率为100~200 mD,固市凹陷孔隙度为10%~20%,渗透率为1~100 mD,西安凹陷物性条件优于固市凹陷,在平面上孔渗均表现为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增大的趋势。②蓝田-灞河组孔隙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残余孔隙为主,局部见少量微裂缝发育,见少量长石溶孔。孔喉分布比较均匀,主要介于10~16μm之间,渗透率贡献值高。出水量大,单位厚度砂岩单位涌水量高,富水性及渗流特征好。③蓝田-灞河组砂岩储层类型属于Ⅱ类储集层,综合评价为高孔隙度渗透层,是最有利的地热开发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层 孔隙结构 渗流 蓝田-灞河组 地热资源 关中盆地
下载PDF
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与评价
17
作者 郑旭阳 朱静雯 +2 位作者 胡亚楠 赵彩平 赵护兵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5-1134,共10页
【目的】调查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该区桃园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咸阳、宝鸡、铜川和渭南4市共24个桃园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容重、孔隙度、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硝... 【目的】调查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该区桃园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咸阳、宝鸡、铜川和渭南4市共24个桃园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容重、孔隙度、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评价。【结果】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处于适宜范围,而在>20~40 cm土层,咸阳地区土壤容重较高,宝鸡地区土壤容重较高且孔隙度较低,均超出适宜范围;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为8.1,除宝鸡桃园土壤pH在6.4~6.9之间外,其余地区桃园均为碱性土壤,pH在8.2~9.0之间;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壤肥力总体水平不高,土壤有机质最为缺乏,在0~40 cm土层中,66.7%以上的桃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处于缺乏水平;0~40 cm土壤有效钾含量均处于适宜或丰富水平,>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关中地区速效氮平均含量(w,后同)为10.8 mg·kg^(-1),处于缺乏状态,其中渭南的桃园土壤氨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0~40 cm土层平均值分别为5.1 mg·kg^(-1),13.6 mg·kg^(-1),咸阳、铜川地区次之,宝鸡地区最低。【结论】陕西省关中地区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应采取综合措施调节土壤通气保水性、降低碱度并培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 土壤养分状况 肥力评价 陕西关中地区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阳光玫瑰葡萄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晟之 张朝红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1期82-84,共3页
陕西关中地区果农葡萄生产技术落后、盲目追求产量,使得阳光玫瑰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及有效提升,严重制约了陕西关中地区葡萄产业的长远发展。在探究适宜陕西关中地区阳光玫瑰标准化栽培模式的基础上,综述了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 陕西关中地区果农葡萄生产技术落后、盲目追求产量,使得阳光玫瑰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及有效提升,严重制约了陕西关中地区葡萄产业的长远发展。在探究适宜陕西关中地区阳光玫瑰标准化栽培模式的基础上,综述了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采后管理关键栽培措施,以期为陕西关中地区阳光玫瑰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阳光玫瑰 陕西关中 栽培技术
下载PDF
3种野生百合在关中平原的光合表现研究
19
作者 冯树林 周婷 王军利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
目的:探究几种典型野生百合在关中平原的适应性。方法:以卷丹百合、川百合和野百合为材料,对3种野生百合在关中平原的光合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和生长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卷丹百合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川百合和野百... 目的:探究几种典型野生百合在关中平原的适应性。方法:以卷丹百合、川百合和野百合为材料,对3种野生百合在关中平原的光合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和生长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卷丹百合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川百合和野百合,分别是川百合和野百合的1.76倍和1.41倍;卷丹百合水分利用效率>野百合>川百合,分别是野百合和川百合的1.20倍和1.68倍;3个百合品种间的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差异;卷丹百合和野百合的叶绿素含量和氮含量显著高于川百合;卷丹百合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川百合和野百合,分别是川百合和野百合的2.62倍和2.93倍。结论:隶属函数分析表明,3个野生百合品种综合表现排序为:卷丹百合>野百合>川百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光合作用 生长 关中平原
下载PDF
关中奶山羊发情期不同时段宫颈阴道粘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20
作者 冉本康 李宇 +8 位作者 贤明 郭松茂 王立强 孟智利 李延华 王军宁 李芳娥 杜烨青 胡建宏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为了揭示关中奶山羊自然发情状态下发情期生殖道代谢特征,探索关中奶山羊发情期特异性化学信号,为精准发情鉴定和适时人工授精等繁殖工作提供代谢机制层面的理论依据,以3只2~3岁经产母羊为研究对象,采集关中奶山羊发情期0~12 h(A组),12~... 为了揭示关中奶山羊自然发情状态下发情期生殖道代谢特征,探索关中奶山羊发情期特异性化学信号,为精准发情鉴定和适时人工授精等繁殖工作提供代谢机制层面的理论依据,以3只2~3岁经产母羊为研究对象,采集关中奶山羊发情期0~12 h(A组),12~24 h(B组),24~36 h(C组)的宫颈阴道粘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关中奶山羊发情期宫颈阴道粘液中的代谢产物。结果显示,来自发情期不同时段的关中奶山羊宫颈阴道粘液中共检出221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其主要分类是碳水化合物、脂质、氨基酸、核苷酸、异生素、辅助因子和维生素、肽类、能量等;0~12 h VS 12~24 h的差异代谢物有6种,12~24 h VS 24~36 h的差异代谢物有3种,0~12 h VS 24~36 h的差异代谢物有14种;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半乳糖代谢、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矿物质吸收、甘油酯代谢、ABC蛋白转运、嘧啶代谢等通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奶山羊 自然发情 发情周期 宫颈阴道粘液 差异代谢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