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rther study of sources of the imported cobalt-blue pigment used on Jingdezhen porcelain from late 13 to early 15 centuries 被引量:2
1
作者 DU Feng1 & SU BaoRu2 1 Institute of Chemistry & Molecular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gdao 266000, 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gdao 266000,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3期249-259,共11页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analysis: the cobalt-blue pigment applied on Jingdezhen official porcelain during Yuan Dynasty and prior to Xuande reign of Ming Dynasty (1271―1425) contains high iron an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analysis: the cobalt-blue pigment applied on Jingdezhen official porcelain during Yuan Dynasty and prior to Xuande reign of Ming Dynasty (1271―1425) contains high iron and low manganese con- tents, and the cobalt during Xuande and after Xuande periods (after 1426) of Ming Dynasty contains high manganese and low iron cont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archaeological method, the related historical textual records were in- 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imported cobalt employed on Jingdezhen official porcelain was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systematically and logically. In fact, 'Su Ma Li Qing' (Samarra-blue) and 'Su Bo Ni Qing' (Sumatra-blue) are definitely different cobalt ores originated in different places, because of their very similar translitera- tions in Chinese, the confusion has appeared in ancient books for more than 400 years, which considered 'Su Ma Li Qing' and 'Su Bo Ni Qing' as the same co- balt-blue pig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mistake was corrected, the possible producing places and the approximate eras of the two pigments imported to China and used at Jingdezhen were also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ORTED cobalt-blue pigments employed on offici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Yuan dynasty early Ming Dy- nasty Mn/Fe content ratio Su Ma Li qing (Samarra-blue) Su Bo Ni qing (Sumatra-blue) scientific archae- ological research transliteration
原文传递
“士大夫之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奇偶互用”说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说,“奇偶互用”说确立“奇”为本位、以“奇”兼“偶”的体用关系,主要从行气运辞、天授人事的角度记述奇偶,重塑韩愈古文在学术分途中的连接作用与在文体演变中的典范价值。该说完善并发展了姚鼐“文分阴阳”说,试图纠正桐城理论阴阳分判、偏于阳刚,而创作失之阴柔的流弊。曾国藩大胆接受富有争议的“孔墨相用”说,体现了其在晚清大变局中,借助韩愈归本经子、博学于文的“大贤君子之道”,复兴修己治人、经世致用的大人之学的淑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晚清 士大夫之学 骈散合一论 韩愈
下载PDF
论清初八旗汉军词人
3
作者 张晴 张佳生 《满语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自清初开始八旗词坛崛起,并逐渐形成声势,成为清代词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八旗词坛兴起的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汉军词人,他们是八旗词坛之开先河者,在八旗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些顺康时期重要的汉军词人的词作内容和词风特点颇具特色,... 自清初开始八旗词坛崛起,并逐渐形成声势,成为清代词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八旗词坛兴起的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汉军词人,他们是八旗词坛之开先河者,在八旗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些顺康时期重要的汉军词人的词作内容和词风特点颇具特色,尤其是他们在词作中所表现出的旗人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汉军词人 八旗汉军
下载PDF
明清易代之际中州士大夫的命运抉择与身份困境--以“贰臣”彭而述为例
4
作者 卢富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彭而述是明清易代之际中州士大夫中“贰臣”的典型代表,也是清初被低估了的文学家。在王朝鼎革之际,身为旧朝低级官员的他在目睹家乡遭受农民起义军的战火荼毒后,将清军视为“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义师。明亡后,彭而述最终选择出仕新朝,... 彭而述是明清易代之际中州士大夫中“贰臣”的典型代表,也是清初被低估了的文学家。在王朝鼎革之际,身为旧朝低级官员的他在目睹家乡遭受农民起义军的战火荼毒后,将清军视为“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义师。明亡后,彭而述最终选择出仕新朝,并为清廷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南明小朝廷的失望与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是其出仕的主要原因。出仕新朝后,彭而述在作品中虽未流露出明显的故国之思与忏悔之恨,但身份困境的难题仍如梦魇一般时常萦绕在他心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之际 贰臣 彭而述 身份困境
下载PDF
边疆与内地一体发展的微观视角:清前期地方官员群体与滇东南区域社会治理
5
作者 杨永福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7-54,共8页
清前期滇东南正式纳入大一统政治一体发展进程,经济社会得到较大发展。此与任职滇东南的官员群体的具体治理行为有着较大关系。根据地方文献记载,清前期任职滇东南的官员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如主要来自于内地各省,尤以江南地区为多... 清前期滇东南正式纳入大一统政治一体发展进程,经济社会得到较大发展。此与任职滇东南的官员群体的具体治理行为有着较大关系。根据地方文献记载,清前期任职滇东南的官员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如主要来自于内地各省,尤以江南地区为多;由于相似的教育背景,因而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家国情怀。他们在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兴办学校传播儒学文化,重视社会教化、改良风俗,稳定边疆社会。通过具体的治理行为,传导了“国家在场”的观念,使得滇东南边疆民族的对内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进一步增强,对于边疆与内地之间以儒学文化为轴心纽带的凝聚、最终实现经由“中国认同”延伸到对边内一体实质发展的不懈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官员群体 社会治理 边疆与内地一体发展 清前期 滇东南
下载PDF
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段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3-47,共5页
文章认为,改土归流后,汉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多种方式向土家族地区渗透。土家族文化在强大的汉文化作用下发生变迁。土家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变化,汉族的许多价值观在土家族地区得到确立。通过吸... 文章认为,改土归流后,汉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多种方式向土家族地区渗透。土家族文化在强大的汉文化作用下发生变迁。土家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变化,汉族的许多价值观在土家族地区得到确立。通过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土家族文化得到发展,土家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稳固。与此同时,汉文化传播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土家族一些优秀的文化因为统治者的破坏而丢失,汉族文化的一些消极因素也进入了土家族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后 汉族 土家族 文化交流 社会文化变迁
下载PDF
新疆官钱局发展始末述略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志强 闫存庭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1884年新疆建省,为解决币制的混乱局面,首任巡抚刘锦棠应清政府“规复全国钱法”的政令着手统一新疆钱法。遂于1885年创设迪化官钱局,并在全疆次第开办喀什、阿克苏、库车和伊犁四大官钱局,至民国初期一直沿用。官钱局创设后发行货币,... 1884年新疆建省,为解决币制的混乱局面,首任巡抚刘锦棠应清政府“规复全国钱法”的政令着手统一新疆钱法。遂于1885年创设迪化官钱局,并在全疆次第开办喀什、阿克苏、库车和伊犁四大官钱局,至民国初期一直沿用。官钱局创设后发行货币,统一钱法,有力促进了新疆经济交流和商贸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民国初年 新疆官钱局 变革 经济交流
下载PDF
清初在京贰臣文人社集唱酬活动探微 被引量:5
8
作者 白一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7-86,共10页
自顺治元年至顺治三年,在京的仕清贰臣文人群体频繁举行唱和活动,并以"社集"标榜,已经有了文学社团的雏形。其唱和多为抒发对明朝故国的怀恋,抒写失节的痛苦和在异族治下为官的苦闷感,抒发南人仕北的思乡之情,纾解精神苦闷的... 自顺治元年至顺治三年,在京的仕清贰臣文人群体频繁举行唱和活动,并以"社集"标榜,已经有了文学社团的雏形。其唱和多为抒发对明朝故国的怀恋,抒写失节的痛苦和在异族治下为官的苦闷感,抒发南人仕北的思乡之情,纾解精神苦闷的寻欢作乐。贰臣士人们在此种同病相怜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模糊的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贰臣 社集
下载PDF
从“崇儒”到“重道”——清初朝廷对民间理学的认同及歧异 被引量:3
9
作者 罗检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明清鼎革之后,民间学者在学术反思中逐渐由王学转重程、朱。清初一些官员在从学、交游中汲取了民间理学,并传衍于清廷内外;魏裔介、熊赐履等人在奏疏、经筵和日讲中引导了康熙帝的儒学走向,使之独尊程、朱,彰明道统,清廷文治遂由泛泛“... 明清鼎革之后,民间学者在学术反思中逐渐由王学转重程、朱。清初一些官员在从学、交游中汲取了民间理学,并传衍于清廷内外;魏裔介、熊赐履等人在奏疏、经筵和日讲中引导了康熙帝的儒学走向,使之独尊程、朱,彰明道统,清廷文治遂由泛泛“崇儒”转向明确“重道”;清初理学人物大体都讲求躬行实践和“居敬穷理”,但康熙帝对其诠释仍侧重于“治道”,并凸显了道学的“忠诚”内涵。故清廷的崇儒重道本质上仍是文治策略而非学术信仰,且康熙中期以后治统完全兼并了道统。清廷在转向“重道”及治道合统的过程中体现了对民间学术的认同及二者道统观的歧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理学 理学官僚 民间学者 康熙帝 道统
下载PDF
论清初南北汉官文化心态的差异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丽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4-49,共6页
明清鼎革之际,相当一部分前明官员选择了与清廷合作,成为清初政权运作中的重要力量。这部分汉官在清初又分化为南北两大汉官群体。由于地域文化、人文传统的差异,清初南北汉官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心态,而在他们诗文中则具体地体现为民族... 明清鼎革之际,相当一部分前明官员选择了与清廷合作,成为清初政权运作中的重要力量。这部分汉官在清初又分化为南北两大汉官群体。由于地域文化、人文传统的差异,清初南北汉官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心态,而在他们诗文中则具体地体现为民族感情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汉官 民族感情 差异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云南沿边山区的弹压委员——历史人类学的考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凌永忠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4期76-83,共8页
明清"改土归流"尚未触及云南西部土司,致使云南西部边疆地区仍为典型的土司政治格局。时至晚清,西南边疆危机日益深化,严重威胁到国家利益。为此,晚清政府尝试推动滇西土司地区的政区改革,于滇西北设弹压委员;民国初年,李根... 明清"改土归流"尚未触及云南西部土司,致使云南西部边疆地区仍为典型的土司政治格局。时至晚清,西南边疆危机日益深化,严重威胁到国家利益。为此,晚清政府尝试推动滇西土司地区的政区改革,于滇西北设弹压委员;民国初年,李根源组织殖边队武力开辟怒俅边区,设置行政委员;同时,在滇西十土司区分设五个弹压委员,进一步推动边疆政区改革。这一过程拉开了强化边疆社会管控的序幕,也是在政区改革基础上"改土归流"的过程,在应对边疆危机、维护国家主权力利益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云南 沿边山区 弹压委员 历史人类学
下载PDF
汉初行“黄老政治”原因再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富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8-72,共5页
汉初行"黄老政治"的原因,除了其社会历史大背景方面的宏观原因而外,尚有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功臣个人方面的原因。刘邦原是秦朝的小官吏,他崇拜秦始皇,深受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故而"不好儒"。他身边的谋... 汉初行"黄老政治"的原因,除了其社会历史大背景方面的宏观原因而外,尚有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功臣个人方面的原因。刘邦原是秦朝的小官吏,他崇拜秦始皇,深受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故而"不好儒"。他身边的谋士、功臣亦同。所以,汉初会有一个推行黄老政治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黄老政治 刘邦 社会环境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新疆官制的变迁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卫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48,共7页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疆 官制
下载PDF
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雪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70-76,共7页
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明显表现在雍正三年之前,因存在时间较短,其重要性往往易于被人忽视。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是清朝官制中民族畛域问题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揭示满汉官政治待遇不平等、满洲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 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明显表现在雍正三年之前,因存在时间较短,其重要性往往易于被人忽视。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是清朝官制中民族畛域问题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揭示满汉官政治待遇不平等、满洲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及其民族政策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俸禄制 满汉差异
下载PDF
汉民族意识与明清两汉题材历史演义创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关庆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96,共7页
汉民族意识是汉族人民对本民族的集体认同,时刻影响汉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汉民族意识经历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汉民族意识主要包括华夷之辨、大一统和爱国主义。在民族御侮时期,易于激发汉民族意识,从而... 汉民族意识是汉族人民对本民族的集体认同,时刻影响汉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汉民族意识经历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汉民族意识主要包括华夷之辨、大一统和爱国主义。在民族御侮时期,易于激发汉民族意识,从而团结各阶层人民进行民族自救。明末清初,大明王朝内外交困,国家危在旦夕,文士借助创作两汉题材历史演义以唤起民众的汉民族意识。两汉题材历史演义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过程,演义的重点内容与明末清初时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汉民族意识 两汉题材 历史演义
下载PDF
汉初楚王国官印与职官探赜 被引量:3
16
作者 汤其领 《韶关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75-79,共5页
官印不仅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也是官吏身份地位的标志。近年来,徐州汉楚王陵墓中出土了大量官印,综其特征有三:一是印文多为4字;二是类别鲜明,多为基层官吏之印;三是印文与史载相符。这些官印揭示了汉初楚王国内官吏的设置情况。
关键词 汉初 楚王国 官印 置官
下载PDF
四库提要与清前期官方经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爱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78-81,共4页
清前期,清廷以官修的方式,先后纂成各种名目的经部书籍十余种,或译成满文,或刊刻颁发。至乾隆末年,伴随《四库全书》编纂而撰成的官修大型目录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又以"钦定"的姿态,对清初以来的官修各部经解以及由此而构... 清前期,清廷以官修的方式,先后纂成各种名目的经部书籍十余种,或译成满文,或刊刻颁发。至乾隆末年,伴随《四库全书》编纂而撰成的官修大型目录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又以"钦定"的姿态,对清初以来的官修各部经解以及由此而构建的官方经学体系作了全面的评判和总结。在尊汉抑宋的同时,《总目》反复强调了"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的持平态度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清初以来形成的官方经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折衷诸家、归于一是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提要》 清前期官 方经学
下载PDF
从清朝鄂西土家文人竹枝词看土家族婚俗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恩 吴建勤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49-153,共5页
清朝改土归流以后,受封建礼教和汉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土家族自由婚姻演变为许多新的婚姻习俗。同时汉文化的浸染也使土家族的教育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涌现了一大批土家族本土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土家文人竹枝词。反映了这一时期许多富有特... 清朝改土归流以后,受封建礼教和汉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土家族自由婚姻演变为许多新的婚姻习俗。同时汉文化的浸染也使土家族的教育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涌现了一大批土家族本土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土家文人竹枝词。反映了这一时期许多富有特色的土家族婚娶习俗,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清朝诗人 竹枝词 土家族婚俗
下载PDF
“劫富济贫”与“保富安贫”——光绪初年大饥荒中山西官员救荒思想的分歧与争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郝平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4,共6页
灾害始终是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威胁。但在灾荒中拥有财产的不均其境遇也会迥然不同。"丁戊奇荒"中,晋省财政空虚,曾国荃不得不带领山西各级官员积极"安富"和"劝捐",并给予富民一定的"体面"关照... 灾害始终是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威胁。但在灾荒中拥有财产的不均其境遇也会迥然不同。"丁戊奇荒"中,晋省财政空虚,曾国荃不得不带领山西各级官员积极"安富"和"劝捐",并给予富民一定的"体面"关照,使其"自愿"拿出大量的钱财用于赈济灾民。富民在灾荒中的行为,既保障了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又部分地解决了政府和饥民的燃眉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劫富济贫" "保富安贫" 救荒思想 山西官员 光绪初年 清代
下载PDF
从“秦人”到“汉人”的转换——汉初南郡编户问题之一 被引量:1
20
作者 琴载元 《唐都学刊》 2017年第2期19-24,共6页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在南郡地区废止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汉朝廷恢复南郡编户并进行赐爵,基本实现汉高祖五年(前202)颁布的诏书。南郡"汉人"基本上都是从南郡"秦人"转换而来的。在此基础上,随着赦免令的颁布,过去的...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在南郡地区废止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汉朝廷恢复南郡编户并进行赐爵,基本实现汉高祖五年(前202)颁布的诏书。南郡"汉人"基本上都是从南郡"秦人"转换而来的。在此基础上,随着赦免令的颁布,过去的奴婢也通过"书名数"的手续升为编户民,这样秦代南郡的百姓基本都享有编户民的待遇。至于对南郡百姓进行军功赐爵,南郡出身者与诸侯国出身者相比有较多的限制。这一点与其他郡县及诸侯国出身者有不同之处,应与反秦、楚汉战争时期南郡的特殊历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汉人” 汉初 南郡 临江国 编户 军功赐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