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FEATURES AND WATER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ONTIGUOUSREGION OF JIANGSU,SHANGDONG,HENANAND ANHUI PROVINCES
1
作者 季子修 于秀波 张琛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9年第1期63-69,共7页
Owing to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floods of the Huaihe River in historic peiod, the contiguous region of Jiangsu, Shandong,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s is suffering from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Owing to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floods of the Huaihe River in historic peiod, the contiguous region of Jiangsu, Shandong,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s is suffering from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naturaldisasters, of which water pollution and drought-flood disasters are most observable.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location andenvironmental status of the contiguous region, advices are proposed in the paper: perfecting trans-regional managementssystem of water environment incorporating basin management agencies in local government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of two agencies: water conservancy agenc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 enhancing integrated control ofwater pollution and flood-drought disasters; tak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river into acount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bothstorage and drainage; broadening sources of water supply and inceasing water delivery; controlling pollutant discharge,developing water saving produc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WATER pollution contiguous region of Jiangsu Shandong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S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被引量:2
2
作者 SHI Fei1,2,CHU Jin-long1,GU Kang-kang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Anhui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Hefei 230022,China 2.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4期107-111,116,共6页
On the basis of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by using SPS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we establish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 On the basis of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by using SPS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we establish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17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Anhui Province,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regional spac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se.The results show that Anhui's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gradient is prominent.Classification of three clusters shows that the pattern of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s "dual-nucleus" and "two-stretches";classification of five clusters show that the pattern of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s "one-core","one-strip" and "three-region".From five aspects,namely natural geography,transportation location,resources distribu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we analyze the reas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The results of three clusters and five clusters show that there is great possibility that "dual-nucleus" changes into "individual-nucleus";"one-core" and "one-strip" may evolve into "one-group".We should foster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Anhui;perfect structur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and fostering;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system;elevat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guid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LEVEL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Spatia
下载PDF
Deformation Stages and Ar-Ar Age Data of the Wan-Zhe-Gan Tectonic Zone,Southeast China,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0
3
作者 YU Xinqi WANG De'en +3 位作者 JIANG Dazhi JIANG Laili ZHOU Xiang LI Chun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73-1389,共17页
The major tectonic zon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border regions of the Anhui,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in southeast China has been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Geologically, this zone cons... The major tectonic zon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border regions of the Anhui,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in southeast China has been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Geologically, this zone consists of several regional fault belts of various ages and orientations. We have categorized the faults into four age group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Neoproterozoic faults are northeast striking. They start from the northeast Jiangxi Province and extend northeastward to Fuchuan in Anhui Province, the same location of the northeast Jiangxi-Fuchuan ophiolite belt. The faults probably acted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as a boundary fault zone of a plate or a block suture with melange along the faults. The nearly east-west- or east-northeast-striking faults are of Silurian ages (40Ar/39Ar age 429 Ma). This group includes the Qimen-Shexian fault and the Jiangwang-Jiekou ductile shear belt. They represent a major tectonic boundary in the basement because the two sides of the fault have clear dissimilarities. The third group of faults is north-northeast striking, having formed since 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with 40Ar/39Ar ages of 230-254 Ma. They form a fault belt starting from Yiyang in northern Jiangxi and connect with the Wucheng as well as the Ningguo-Jixi faults. This fault belt is a key fault-magmatic belt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Jurassic-Cretaceous red basins, ore distribution, magmatic activity, and mineralization. When it reactivated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belt behaved as a series of reverse fault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composed the fourth fault group. Therefore, classifying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into four fault groups will help in the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Jiangnan orogen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changes of orientations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40Ar/39Ar geochronology the border region of Zhejiang Jiangxi and anhui provinces
下载PDF
安徽省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张旭 吴林强 +7 位作者 洪大军 孙艳坤 杨志成 陈科夫 肖万峰 刘宏 黄素荷 张凯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期41-52,共12页
安徽省宣城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已有钻井揭示其页岩含气性差异大,页岩气赋存富集机理复杂。通过总有机碳含量分析、岩石热解实验、X衍射、低温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等手段,研究宣城地区龙潭组页... 安徽省宣城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已有钻井揭示其页岩含气性差异大,页岩气赋存富集机理复杂。通过总有机碳含量分析、岩石热解实验、X衍射、低温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等手段,研究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中孔隙的大小、结构及类型,探讨影响其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中孔隙主要为半开放型,并且存在一定量的细颈瓶孔。其中,矿物孔较发育,主要为微米孔,孔隙数量多;有机孔发育数量较少,孔径为纳米级—微米级。(2)龙潭组页岩BET比表面积为4.2601~10.3068 m^(2)/g,平均为7.4290 m^(2)/g。介孔+宏孔体积为0.0049~0.0179 cm^(3)/g,平均为0.0089 cm^(3)/g;微孔体积为0.0019~0.0038 cm^(3)/g,平均为0.0026 cm^(3)/g。孔径大于10 nm的孔隙是页岩孔隙体积的主要贡献者。(3)高演化、矿物含量差异大等使得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孔隙发育规律性变得复杂,TOC含量和矿物含量明显影响着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孔隙体积,但与孔隙比表面积没有明显线性相关性。在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后续勘探开发中,应注重较高TOC含量、较高碳酸盐矿物含量和较低黏土矿物含量的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总有机碳含量 龙潭组 宣城地区 安徽省 下扬子区
下载PDF
安徽省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姚侠妹 张清怡 +2 位作者 袁婷婷 梁磊 偶春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采用基于ArcGIS10.8的最邻近指数、基尼指数等方法对安徽省526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地理联系率、重叠分析法等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和不均衡性的特征,且... 采用基于ArcGIS10.8的最邻近指数、基尼指数等方法对安徽省526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地理联系率、重叠分析法等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和不均衡性的特征,且其在地理区域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皖南1个高密度中心,皖北1一个次密度中心,皖西以及皖中地区分布较少的格局;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在不同市域之间的分布差异较大,且其分布主要受到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以及人文因素中的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分布差异 安徽省
下载PDF
基于中部2016—2021年面板数据的安徽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6
作者 汪晓梦 《河南科技》 2024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需对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立足安徽创新发展实践,构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 【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需对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立足安徽创新发展实践,构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16—2021年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与中部地区比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表现为中度相关性,绩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科技创新绩效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结论】基于研究结果,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科技创新绩效优化的对策建议。采取释放研发人员潜能、优化科技经费效用、建立分类绩效评价等措施来提升科技创新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绩效 灰色关联度 中部地区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池州市提升水行政审批能力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牛海州 李仪 《水利发展研究》 2023年第2期55-59,共5页
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水利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精神,深入开展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结合近年来池州市开展水行政改革工作实际,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改进和提... 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水利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精神,深入开展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结合近年来池州市开展水行政改革工作实际,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水行政审批能力、助力持续提升涉水营商环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行政审批 水利管理 营商环境 队伍建设 联合审批 区域评估 安徽省池州市
下载PDF
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研究
8
作者 左瑞 赵欣韵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3年第3期77-84,110,共9页
结合现有区域创新研究成果和安徽省区域发展特点,从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构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投入拉动效... 结合现有区域创新研究成果和安徽省区域发展特点,从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构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投入拉动效益显著;区域创新格局基本稳定,创新发展路径各具特色;区域发展协调度有所提升,两极差距不断扩大。在分析安徽省创新能力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区域经济 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 加权综合评价
下载PDF
安徽省旅游经济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
9
作者 夏媛媛 任以胜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13期120-128,共9页
旅游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基于安徽省2012—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数据,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安徽省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收入呈“N”字形变化,总体发展不均衡,存在“皖南... 旅游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基于安徽省2012—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数据,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安徽省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收入呈“N”字形变化,总体发展不均衡,存在“皖南-皖中-皖北”的梯度递减趋势;安徽省旅游经济总体呈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态势,城市间差异逐步缩小;星级饭店数量、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量等因素均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地区差异 收敛性 影响因素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边界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广德市的案例分析
10
作者 徐长思 《特区经济》 2023年第1期94-98,共5页
边界地区经济通常是区域经济的薄弱环节,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单元,因此,边界地区的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研究省际边界地区中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以安徽省广德市为例,提取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自然环境、... 边界地区经济通常是区域经济的薄弱环节,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单元,因此,边界地区的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研究省际边界地区中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以安徽省广德市为例,提取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从微观层面客观分析边界地区中县域经济的优势与不足,立足各自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边界地区 县域经济 典型案例
下载PDF
论地域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在安徽屏山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琳 于德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62-66,共5页
地域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是凸显地域性文化特色、提升旅游地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研究以安徽屏山为创作核心,通过将地域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理论与安徽屏山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系统梳理安徽屏山地域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现状,深入... 地域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是凸显地域性文化特色、提升旅游地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研究以安徽屏山为创作核心,通过将地域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理论与安徽屏山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系统梳理安徽屏山地域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现状,深入分析其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存在不足,并基于当地文化特点提供设计解决方案,打造符合安徽屏山特色的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为其他地域旅游品牌提供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导视系统 视觉形象设计 安徽屏山
下载PDF
基于“5C”标准的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海外教学
12
作者 陈燕 柳友荣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4-108,122,共6页
根据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制定的“5C”课程标准,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斐特华文项目为切入点,结合语言项目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风格,围绕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教学主题,开展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海外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导入,采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根据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制定的“5C”课程标准,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斐特华文项目为切入点,结合语言项目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风格,围绕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教学主题,开展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海外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导入,采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促成,实现“5C”标准下交际、文化、衔接、比较和社区五个教学目标。与学生、学生家长和华文项目相关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衡量和反思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看法。海外华文教学项目视角下传播安徽优秀地域文化,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安徽文化魅力,华文项目学生会像一粒粒种子,让安徽文化植根于海外,生根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优秀地域文化 海外华文教育 “5C”标准
下载PDF
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13
作者 段玉彬 《商业观察》 2023年第14期44-47,共4页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安徽作为中部大省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一员,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运用熵值法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的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安徽作为中部大省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一员,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运用熵值法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的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显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呈良好发展态势,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两极化现象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地区差异 安徽
下载PDF
安徽省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评价研究:区域比较与提升路径
14
作者 吴铖铖 项桂娥 谭庆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6-44,共9页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城市原创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支撑。基于中部6省、长三角区域2011—2020年面板数据,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5个维度选择40个指标构建科...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城市原创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支撑。基于中部6省、长三角区域2011—2020年面板数据,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5个维度选择40个指标构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安徽省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并通过中部6省、长三角地区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对比提出安徽省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发现:①安徽省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逐年提升且整体实力逐渐加强,从全国中游水平发展至上游水平;②安徽省知识创造、企业创新维度在中部6省表现较好,但知识获取、创新环境指标表现有待提升;③安徽省创新策源能力处于长三角区域后端,知识获取、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维度远远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评价体系 区域比较 提升路径
下载PDF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185
15
作者 贾良清 欧阳志云 +4 位作者 赵同谦 王效科 肖叕 肖荣波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4-260,共7页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 ,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 ,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 ,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 ,以安徽省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 ,在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 ,以中国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为背景 ,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安徽省生态系统叠加影响 ,形成了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将安徽省分为 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4 7个生态功能区 ,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 可持续发展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安徽省
下载PDF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65
16
作者 余心起 江来利 +3 位作者 许卫 邱瑞龙 杜建国 戴圣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向变化较大,新元古代晋宁期为北东向,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晚中生代为北北东向;每一期断裂带都有它们自己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指示意义。文中认为,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带不能混为一谈。新元古代晋宁期的北东向断裂带南段基本上以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向北东延至皖南伏川断裂带,具有板块(或地体)边界断裂的性质;加里东期以近东西向祁门—歙县断裂带为代表,其西段被后期牵引成北东向,造成两侧的变质基底特征明显不同;二者均不属于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是晚中生代北北东向的赣东北—五城—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控制了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及燕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断裂带 晚中生代 方位变化 不同构造阶段 浙赣皖相邻区
下载PDF
安徽巢湖—滁州地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文灿 李博文 +1 位作者 潘宝友 刘玉宝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20,共8页
安徽巢湖—滁州地区位于张八岭冲断带的南东侧 ,中生代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早印支期 ,区内以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变形为特征 ,形成区内主体构造格架 ,为下扬子构造带的组成部分 ;晚印支期以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为主 ,形成北西... 安徽巢湖—滁州地区位于张八岭冲断带的南东侧 ,中生代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早印支期 ,区内以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变形为特征 ,形成区内主体构造格架 ,为下扬子构造带的组成部分 ;晚印支期以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为主 ,形成北西西—近东西向叠加褶皱构造。燕山期 ,受郯庐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 ,区内断裂活动加剧 ,形成多期不同性质的脆性断裂及其所控制的沉积盆地 (拗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巢湖-滁州地区 安徽 韧性剪切带 冲断带 断裂构造 挤压作用
下载PDF
皖西江淮分水岭易旱区旱灾机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梁修存 杨祎 +1 位作者 丁登山 魏守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65,共5页
通过皖西江淮分水岭易旱区旱灾机制的分析 ,认为复杂的自然条件直接造成旱灾频繁 ,水利设施不配套降低了抵御旱灾的能力 ,现有土地利用模式加剧了旱情。在此基础上提出旱灾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1)开源节流 ,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2 ... 通过皖西江淮分水岭易旱区旱灾机制的分析 ,认为复杂的自然条件直接造成旱灾频繁 ,水利设施不配套降低了抵御旱灾的能力 ,现有土地利用模式加剧了旱情。在此基础上提出旱灾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1)开源节流 ,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2 )建设造纸林基地 ,改善生态环境。 (3)调整农业结构 ,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4)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加快水利产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旱区 江淮分水岭 旱灾机制 造纸林基地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 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下载PDF
安徽油茶资源及江淮地区油茶发展前景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束庆龙 李春生 +2 位作者 曹志华 张鑫 胡娟娟 《经济林研究》 2011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安徽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区,既是油茶适宜分布区之一,也是油茶分布的北缘地带,这给一些地区油茶发展的决策带来了困难。为给安徽江淮地区种植油茶提供参考依据,对安徽省的气候特征、油茶资源分布状况、油茶良种选育与引种栽... 安徽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区,既是油茶适宜分布区之一,也是油茶分布的北缘地带,这给一些地区油茶发展的决策带来了困难。为给安徽江淮地区种植油茶提供参考依据,对安徽省的气候特征、油茶资源分布状况、油茶良种选育与引种栽培进展、分布于最北缘地带的油茶的农艺特征和安徽省江淮地区油茶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资源分布 良种选育 发展前景 安徽省江淮地区
下载PDF
安徽资源环境绩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智颖飙 王再岚 +3 位作者 韩雪 王中生 邓自发 李红丽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90,共4页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利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REPI)对安徽省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安徽已成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中等的...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利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REPI)对安徽省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安徽已成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中等的地区之一.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资源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而且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超越现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和省情,但是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以及采用综合配套措施完全有可能缩短目前能源、资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迅速提升其地区综合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区域竞争力 环境治理 安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