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俄蒙毗邻地区主要金属矿产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柴璐 朱群 周永恒 《地质与资源》 CAS 2013年第5期397-402,共6页
通过介绍中俄蒙毗邻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区划及区内金、银、铜、铅锌、铁等主要金属矿产资源概况,归纳总结了该区主要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金属矿床分带特征明显,成矿时期集中于燕山期,成矿作用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拼合-碰... 通过介绍中俄蒙毗邻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区划及区内金、银、铜、铅锌、铁等主要金属矿产资源概况,归纳总结了该区主要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金属矿床分带特征明显,成矿时期集中于燕山期,成矿作用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拼合-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蒙毗邻地区 金属矿产 分带特征
下载PDF
中蒙俄毗邻地区中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柴璐 李霄 周永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57-258,共2页
介于蒙古—鄂霍次克断裂带和中蒙古—得尔布干断裂带之间的中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西起蒙古杭爱山,经中戈壁省、乔巴山,向东延伸至我国大兴安岭北段满洲里—呼吗一带,封闭于俄罗斯阿穆尔州,中国境内部分包括了大兴安岭成矿省的上黑龙江... 介于蒙古—鄂霍次克断裂带和中蒙古—得尔布干断裂带之间的中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西起蒙古杭爱山,经中戈壁省、乔巴山,向东延伸至我国大兴安岭北段满洲里—呼吗一带,封闭于俄罗斯阿穆尔州,中国境内部分包括了大兴安岭成矿省的上黑龙江(边缘海)Au(Cu-Mo)成矿带和额尔古纳Cu-Mo-Pb-Zn-Ag-Au—萤石成矿亚带(徐志刚等,2008;朱群等,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俄毗邻地区 中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 成矿地质条件 成矿特征
下载PDF
晋陕蒙交界地区砒砂岩土陡边坡水力侵蚀试验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伦江 张兴昌 +2 位作者 韩凤朋 贾俊超 张应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2-96,共5页
通过修建6个1.5 m×0.4 m×0.3 m、坡度为37°的试验小区,观测陡边坡自然降雨和进行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砒砂岩陡边坡水力侵蚀。结果表明: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和黄绵土3种陡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最小10 min降雨强度... 通过修建6个1.5 m×0.4 m×0.3 m、坡度为37°的试验小区,观测陡边坡自然降雨和进行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砒砂岩陡边坡水力侵蚀。结果表明: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和黄绵土3种陡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最小10 min降雨强度为0.1 mm/min,最小降雨量为8.2 mm。3种坡面的产流量与产沙量呈线性关系,且决定系数较大,分别为0.995、0.893和0.896。平均产流和产沙量均为黄绵土>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单位径流红棕色砒砂岩产沙量小于紫红色砒砂岩。冲刷过程中泥沙粒径分布同原土相似,但粒级比例发生变化,两种砒砂岩都显示出在冲剧过程中沙粒贫化、粉粒和黏粒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边坡 砒砂岩 水力侵蚀 产流产沙 晋陕蒙交界地区
下载PDF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Late Paleozoic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 被引量:38
4
作者 ChengWen Wang YueWu Sun +2 位作者 Ning Li GuoWei Zhao XiaoQin M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619-626,共8页
A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te Paleozoic strata o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 reveals a zonal pattern of the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core of the Jiamusi-Mongolia Block. The main part of Late Pale... A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te Paleozoic strata o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 reveals a zonal pattern of the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core of the Jiamusi-Mongolia Block. The main part of Late Paleozoic marine strata in this area is 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area Late PALEOZOIC STRATA tectonic paleogeographic character Jiamusi-mongolia Block
原文传递
180-1911年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时空特征
5
作者 党群 殷淑燕 徐兆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5,共8页
晋陕蒙毗邻地区是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通过对历史时期寒冻灾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寒冻灾害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80-1911年的1731年间有144年发生寒冻灾害,... 晋陕蒙毗邻地区是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通过对历史时期寒冻灾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寒冻灾害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80-1911年的1731年间有144年发生寒冻灾害,范围涉及960县次;秋季寒冻灾害发生频次最多、范围最广,其次为夏季;明清时期寒冻灾害发生频次和县数最多,分别占65.3%和64.2%;历史时期寒冻灾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低频、增加、波动增加3个阶段,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200年、110年,80年和20年的周期,其中200年为主周期。寒冻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频中心出现在以榆林为中心的区域,低频中心位于山西部分的兴县、河曲、柳林。寒冻灾害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气候的寒冷和转型更多的影响灾害发生广度,而人口密度、生产发展程度则影响寒冻灾害发生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陕蒙毗邻地区 寒冻低温灾害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宁蒙陕甘毗邻地区沙漠旅游合作开发 被引量:7
6
作者 董瑞杰 董治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1-918,共8页
跨区域沙漠旅游已成为沙漠旅游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剖析了4省(区)毗邻地区沙漠旅游资源总体特征、沙漠旅游开发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跨区域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分... 跨区域沙漠旅游已成为沙漠旅游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剖析了4省(区)毗邻地区沙漠旅游资源总体特征、沙漠旅游开发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跨区域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认为跨区域合作开发可行性的理论依据是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区域经济联系理论,现实分析是良好的合作基础、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互补性较强、沙漠旅游资源集聚程度很高。最后提出4省(区)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措施及旅游线路设计,并指出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实施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蒙陕甘毗邻地区 沙漠旅游 开发措施 旅游设计
原文传递
蒙古及邻区内源磁场基本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莎 康国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1-377,共7页
利用第11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和NGDC-EMM-720-V3地壳磁场模型,分析蒙古及邻区垂直分量的主磁场、非偶极子场、长期变化、长期加速度,地壳磁异常在地表及地表以上不同高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地壳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蒙... 利用第11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和NGDC-EMM-720-V3地壳磁场模型,分析蒙古及邻区垂直分量的主磁场、非偶极子场、长期变化、长期加速度,地壳磁异常在地表及地表以上不同高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地壳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蒙古及邻区主磁场各成分的空间变化较小,地壳磁异常呈团状、条带状、弧形状分布,分布形态相对复杂;乌兰乌德、乌兰巴托片区的异常中心位置较为稳定;杭爱山、阿尔泰山呈负磁异常,异常分布与山脉构造走向基本一致.正负磁异常过渡区与山脉和盆地分界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磁场 地壳磁场 IGRF模型 NGDC-720模型 蒙古及邻区
原文传递
1260~1911年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及与气候变化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党群 殷淑燕 徐兆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9-116,共8页
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260-1911a该区寒冻灾害等级,寒冻灾害发生的频次与县次的趋势与周期,和寒冻灾害与气候变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60-1911a晋陕蒙... 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260-1911a该区寒冻灾害等级,寒冻灾害发生的频次与县次的趋势与周期,和寒冻灾害与气候变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60-1911a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共发生116次,平均5.61年发生1次。将寒冻灾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10.4%,73.8%和15.8%。寒冻灾害在秋季发生频率最高(71.8%),而霜冻集中在秋季(85.8%),低温在冬季(52.0%),雪灾多发于春、冬两季(66.7%)。整体而言,寒冻灾害的发生可分为明显减少-波动增加-显著增加3个阶段,灾害的频次上存在200a的周期,规模上则存在180a、55a和25a的周期。寒冻灾害空间差异显著,榆林、佳县为高频中心,兴县为低频中心。晋陕蒙毗邻地区寒冻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气候转折期及偏冷的时段,研究区寒冻灾害县次数更多,气候偏暖的时段则较少的特征。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降温,是引发区域大范围寒冻灾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陕蒙毗邻地区 寒冻灾害 1260-1911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