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ERMIAN SYSTEM OF THE NUJIANG—LANCANGJIANG—JINSHAJIANG AREA, SOUTHWESTERN CHINA
1
作者 Mao Junyi\+1, Zou Guangfu\+2 2. 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engdu 610082, 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62-362,共1页
Permian system is one of the best developed systems in Sanjiang area. In Yidun\|Zhongdian and in Zhiso\|Muli, The Lower Permian is clastics\|carbonates\|volcanics with interbeds of siliceous sediments, Whereas the Upp... Permian system is one of the best developed systems in Sanjiang area. In Yidun\|Zhongdian and in Zhiso\|Muli, The Lower Permian is clastics\|carbonates\|volcanics with interbeds of siliceous sediments, Whereas the Upper Permian is composed of lower part of basic volcanics and upper part of clastics\|carbonates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1000~4000 meters .In Zhongzha (Batang)\|Jingping region, It is mainly carbonates of 217~1320 meters thick, But in Jingping proper, there occur about 5000 meters thick basalts of early late Permian . From Batang to Benzinan along the Jinshajiang river , the lower Permian is clastics\|volcanics\|carbonates formation with interbeds of siliceous sediments and spilite formation; Whereas the Upper Permian is clastics with volcanic interbeds; The total thickness being 3700 to 7100 meters. In Jiangda—Mangco (Mangkang), It is clastic\|carbonate\|volcanic formation of 1100 to 2400 meters . In Tuoba (Qamdo)—Haitong (Mankang)—Ximi (Mujiang ), It is mainly clastics\|carbonates formation , the Upper Permian being coal\|bearing clastics sequence and the total thickness being 700~2500 meters ,In Zhado—Zhasuosuo (Mangkang)—Deqing—Qinggu—Qinghong, It is clastic\|carbonate\|volcanic formation, locally with coal\|bearing clastics of Upper Permian and the total thickness of mainly carbonate formation and clastic formation with coal\|bearing clastic formation of Uppermian, is 800 to 2000 meters. In the whole area , the Permian strata were slightly metamorphosed, locally more intensively metamorphosed up to amphibolite facies. The fossils found belong to fusulinids, coral, brachiopods,ammonite,bivalve, gastropods, bryozoa,foraminifera, trilobite, algae ,porifera (sponge), and continental plant . Besides the Gondwana cold\|water type components of brachiopods found in Baoshan, the fossils belong mainly to Cathaysian biota, especially to South China type. In some places such as Mangkang, Guxue (Dewong), to South China type. In some places such as Mangkang, Guxue (Dewong), and Wachang (Muli), the resedimented Late Carboniferous fusulinid fossils can be found in the clastic limestone of Lower Permian, and the Early Permian or even Middle to Late Carboniferous fusulinid fossils found in Upper Permian classic limestone. All these suggest the resedimentation of biolimestone blocks or fragments related to fault\|volcanism .On the section of Tongba (Muli), the permian is continuous graded upwards into the Triassic, with a transitional zone of foss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STRATIGRAPHY the nujiang—Lancangjiang—Jinshajiang area SOUTHWESTERN China
下载PDF
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怒江州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显杰 李益敏 +2 位作者 邓选伦 赵娟珍 杨一铭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0,共11页
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目的为探究地质灾害易发性空间分布状况,方法以怒江州为研究区,综合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植被覆盖等因素,筛选高程、坡度、坡向、曲率、起伏度等12个共线性低的评价因子,构建区域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栅... 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目的为探究地质灾害易发性空间分布状况,方法以怒江州为研究区,综合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植被覆盖等因素,筛选高程、坡度、坡向、曲率、起伏度等12个共线性低的评价因子,构建区域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栅格单元采用信息量(information value,IV)模型、信息量-BP神经网络(information value-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IV-BPNN)耦合模型和信息量-支持向量机(information value-support vector machine,IV-SVM)耦合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用实际地质灾害点验证易发性结果,灾害点与3种易发性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将易发性指数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易发4个等级,其中IV模型、IV-BPNN耦合模型与IV-SVM耦合模型的高+极高易发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7.12%,32.36%,23.08%,高与极高易发区呈线状分布,主要集中在怒江、澜沧江、独龙江等水系沿岸地区、道路附近和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3)IV模型、IV-BPNN耦合模型与IV-SVM耦合模型的受试者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4,0.889,0.901。结论3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均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IV-SVM耦合模型准确率最高,分区结果较可靠,可为当地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地区 地质灾害 信息量模型 BP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机 易发性评价 怒江州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探析
3
作者 谭延慈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3期74-78,83,共6页
党的二十大在社会治理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符合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中治理有效的发展需求,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逻辑与现实选择。该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总结怒江推进... 党的二十大在社会治理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符合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中治理有效的发展需求,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逻辑与现实选择。该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总结怒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多元共治工作实践及成效;归纳怒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探讨进一步推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 怒江 社会治理 现代化
下载PDF
怒江州自然保护地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崔茂欢 梁建忠 杨国斌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4期64-68,共5页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状况,开展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整合交叉重叠、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和将保护空缺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交叉重叠 保护空缺 整合建议 怒江州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热昌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岳国利 李敏 +3 位作者 廖诗进 马艳飞 孙国锋 王亚珂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热昌金多金属矿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那曲—洛隆弧前盆地南缘,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寻找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为初步查明区内矿产资源远景,圈定找矿靶区,采用1∶10000土壤测量+1∶10000... 热昌金多金属矿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那曲—洛隆弧前盆地南缘,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寻找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为初步查明区内矿产资源远景,圈定找矿靶区,采用1∶10000土壤测量+1∶10000地质填图+遥感地质解译+激电测深+工程验证的技术方法组合对矿区开展了初步评价,发现金矿体9条、金银矿体3条、铜矿体4条,初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岩体为黑云二长花岗斑岩隐伏岩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的综合研究,系统地总结了矿床的找矿标志,圈定了3处矿化潜力较大的找矿靶区,为后续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研究成果对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东段的区域性找矿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多金属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找矿预测 找矿标志 找矿靶区
下载PDF
民族地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艳 陈思颖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116,166,共10页
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三治”基础上增加“政治”与“智治”,构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不仅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举措,还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 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三治”基础上增加“政治”与“智治”,构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不仅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举措,还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脱贫乡村治理的案例审思,剖析民族地区脱贫乡村治理目前仍存在的现实矛盾:治理主体的逐利性与治理事务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治理手段的先进性与村民思想观念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硬治理的外嵌性与软治理的内生性之间的矛盾。在深入分析“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动因,论证“五治”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遵循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规范—治理目标为治理逻辑的“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融合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基于治理实践,提出合理划分主体权责和保障程序公正、转变旧有思想观念和提高治理主体文化水平、强化宏观法律保障和兼具地方柔性约束等解决怒江州脱贫乡村治理现存矛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乡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治融合” 乡村治理体系
下载PDF
怒江地区沟谷型泥石流动力学特性及治理效果分析——以福贡县咱利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亚鹏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3年第2期69-73,共5页
通过云南省福贡县咱利泥石流野外调查及水文地质勘查,研究其地质环境背景、基本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分析泥石流动力学参数特征,认为咱利泥石流爆发频次高且破坏力强,提出了“梳齿坝+肋槛槽”的治理工程措施。研究成果可为怒江地区沟谷型... 通过云南省福贡县咱利泥石流野外调查及水文地质勘查,研究其地质环境背景、基本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分析泥石流动力学参数特征,认为咱利泥石流爆发频次高且破坏力强,提出了“梳齿坝+肋槛槽”的治理工程措施。研究成果可为怒江地区沟谷型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地区 泥石流 动力特性 梳齿坝
下载PDF
基于三维卷积与残差结构的沟谷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8
作者 徐繁树 王保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5-885,共11页
沟谷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泥石流防治工作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针对该问题,以怒江州为例,提出了一个结合立体卷积与残差结构,能同时对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与多光谱数据进行特征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以整沟为研... 沟谷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泥石流防治工作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针对该问题,以怒江州为例,提出了一个结合立体卷积与残差结构,能同时对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与多光谱数据进行特征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以整沟为研究对象,将模型在历史泥石流灾害沟谷的数据上训练后,根据相似度对沟谷的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分,并绘制了怒江州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图.在所有214条沟谷中,高风险沟谷共114条,中风险沟谷共40条,低风险沟谷共60条.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沟谷泥石流分类任务上达到最高80%的正确率、88%的召回率以及0.81的Kappa系数.此外,在使用更少训练数据的实验以及对比各个不同模型的实验中,所设计的模型均表现优异.模型给出的危险度与历史灾害记录和实地考察结果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卷积神经网络 残差结构 多光谱图像 危险度评价 怒江
下载PDF
西南三江新生代矿集区的分布格局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登红 杨建民 +5 位作者 闫升好 徐珏 陈毓川 薛春纪 骆耀南 应汉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新生代成矿区 (带 ) ,其中分布着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矿集区 ,如以铜多金属为主 (玉龙 ) ,以铅锌为主 (金顶 ) ,以稀土为主 (牦牛坪 ) ,以金为主 (哀牢山 )等等。研究中在对这些矿集区的基本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 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新生代成矿区 (带 ) ,其中分布着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矿集区 ,如以铜多金属为主 (玉龙 ) ,以铅锌为主 (金顶 ) ,以稀土为主 (牦牛坪 ) ,以金为主 (哀牢山 )等等。研究中在对这些矿集区的基本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 ,探讨了矿集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即两横两纵两斜加一点 )及其构造背景 ,认为进入新生代以来 ,中国经历了“东降西隆”的构造大反转 ,而三江正好位于枢纽部位 ,地壳块体水平方向强烈的挤压和垂直方向活跃的运动可能是制约三江地区地质构造和成矿格局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 3个可以扩大远景的矿集区和 3个潜在的矿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集区 分布格局 构造演化 新生代 西南三江 找矿方向 找矿前景
下载PDF
我国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初探 被引量:37
10
作者 樊杰 王强 +1 位作者 周侃 陈东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5,共7页
基于我国山地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特征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分析,本文初步提出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理论的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新思路,并就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中心地体系构建、产业区位选择与国土品质打造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组织模式探讨,... 基于我国山地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特征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分析,本文初步提出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理论的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新思路,并就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中心地体系构建、产业区位选择与国土品质打造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组织模式探讨,以期为我国山地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与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城镇化 空间组织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宁夏六盘山地区
下载PDF
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志 唐菊兴 +7 位作者 李志军 杨毅 胡正华 姚晓峰 宋俊龙 陈伟 王红星 杨欢欢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6-688,共13页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是该带上近年来取得重大勘查突破的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集区,区内现已发现有尕尔穷及嘎拉勒两个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区内侵入岩主要有GL(嘎拉勒)花岗闪长岩、GL花岗斑岩、GL闪长岩、...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是该带上近年来取得重大勘查突破的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集区,区内现已发现有尕尔穷及嘎拉勒两个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区内侵入岩主要有GL(嘎拉勒)花岗闪长岩、GL花岗斑岩、GL闪长岩、GE(尕尔穷)花岗斑岩、GE石英闪长岩等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区内侵入岩SiO2含量在53.68%~80.78%之间,平均值为65.66%,Al2O3含量在8.51%~16.91%之间,A/CNK(铝饱和指数)在0.54~1.11之间,表明区内侵入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区内侵入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Th,而亏损Ta、Nb、Hf、Zr、Yb、Ti等高场强元素,各岩石类型均具Nb、Ta、Ti负异常,其中GE花岗斑岩具有非常明显的亏损Sr和Ti的特征。岩石成因类型判别表明GE花岗斑岩为S型花岗岩,而其它岩类为I型花岗岩,结合构造环境的判别,指示矿集区侵入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后碰撞隆升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 地球化学 班公湖-怒江带 西藏
下载PDF
滇西龙陵地区勐冒奥陶纪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20
12
作者 熊昌利 贾小川 +3 位作者 杨学俊 罗改 白宪洲 黄柏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对出露于滇西龙陵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奥陶纪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二长花岗岩SiO2和Al2O3的含量均很高,SiO2含量变化为72.17%~76.45%,A/CNK为0.86~1.45(平均1.12),为Si和Al... 对出露于滇西龙陵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奥陶纪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二长花岗岩SiO2和Al2O3的含量均很高,SiO2含量变化为72.17%~76.45%,A/CNK为0.86~1.45(平均1.12),为Si和Al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38.17~383.68)×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Eu为负异常。具有富集K、Sr、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Ta、Nb、Th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岩石可能是以砂岩成分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勐冒花岗岩形成于中奥陶世(454.7Ma±1.5Ma)。奥陶纪二长花岗岩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代表冈瓦纳大陆造山运动后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碰撞花岗岩类,对揭示滇西地区怒江断裂带的构造属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龙陵地区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后碰撞 怒江断裂带
下载PDF
滇西藏东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碰撞拼合的古地磁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崔军文 管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8-34,共7页
利用古地磁数据,结合与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记录以及古生物地理信息,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研究,以确定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结果表明:(1)思茅地块可... 利用古地磁数据,结合与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记录以及古生物地理信息,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研究,以确定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结果表明:(1)思茅地块可能源于华南地块;(2)保山和缅泰地块在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发生快速北移;(3)保山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之后,和缅泰地块、华南地块以及印支地块继续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4)保山与华南地块间的古特提斯洋可能于早志留世张开,晚二叠世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地区 古地磁 滇西藏东
下载PDF
西南三江造山带地层区划 被引量:14
14
作者 尹福光 王冬兵 +1 位作者 王保弟 任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西南三江为一复杂造山带,由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怒江-孟连主大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扬子陆块大陆边缘弧盆系、冈瓦纳大陆板块北缘弧盆系构成。随着特提斯大洋怒江-孟连洋俯冲、消亡,后板块发生碰撞、走滑及岩浆岩侵位等,形成了现今由板块缝... 西南三江为一复杂造山带,由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怒江-孟连主大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扬子陆块大陆边缘弧盆系、冈瓦纳大陆板块北缘弧盆系构成。随着特提斯大洋怒江-孟连洋俯冲、消亡,后板块发生碰撞、走滑及岩浆岩侵位等,形成了现今由板块缝合带、增生杂岩带构成的西南三江造山带,造就了复杂的地层系统,包含史密斯地层、有限史密斯地层,非史密斯地层。本文突破"传统地层学"概念,按"构造地层学"的现代地层学概念建立了西南三江地层格架,划分出欧亚大陆板块的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特提斯大洋板块的班公湖-怒江-孟连构造-地层大区、冈瓦纳大陆板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 造山带 地层区划
下载PDF
基于蚀变信息提取的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斑岩铜矿找矿预测 被引量:15
15
作者 代晶晶 王瑞江 +3 位作者 王润生 曲晓明 赵元艺 辛洪波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5-762,共8页
本文选取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斑岩铜矿为已知矿床,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的分析,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目前主要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彩色增强、比值算法及光谱角制图算法,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开展蚀变信息提... 本文选取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斑岩铜矿为已知矿床,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的分析,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目前主要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彩色增强、比值算法及光谱角制图算法,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开展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圈定研究,预测了一处成矿前景区域。通过对此预测区域的野外查证,发现大量的孔雀石露头,室内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得出铜品位在0.18%~1.95%之间,平均为0.51%。对该区域进行了激电测量工作,测量结果和遥感结果相互印证,表明此区域为一处斑岩铜矿成矿前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多不杂 斑岩铜矿 遥感 蚀变信息提取 找矿靶区
下载PDF
西南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4
16
作者 任飞 潘桂棠 +2 位作者 尹福光 常梦瑶 肖庆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4期9-16,共8页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进入顶峰扩张期,晚三叠世洋盆萎缩引起向西俯冲,最终在晚三叠世末局部地区保留残留海。哀牢山弧后洋盆不晚于早石炭世形成,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整体扩张发育,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开始向西俯冲,晚三叠世最终完全关闭。金沙江洋盆早石炭世时已扩张成洋,到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俯冲,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扩张的主体时期,早二叠世晚期至早、中三叠世俯冲消亡。澜沧江弧后洋盆中晚泥盆世开始扩张,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为成熟洋盆,早二叠世晚期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双向俯冲消亡。昌宁-孟连洋为特提斯洋主带,具有原-古特提斯洋连续演化的地质记录,晚奥陶世开始向东俯冲消减,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发生弧-陆碰撞作用,昌宁-孟连洋盆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层 蛇绿混杂岩 构造演化 西南三江
下载PDF
安多地区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修政 董永胜 +1 位作者 解超明 谢尧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06-2112,共7页
本文以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所夹的聂荣微陆块中新近发现的高压麻粒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变质作用等的较详细研究,确定其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等,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出现大量角闪石... 本文以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所夹的聂荣微陆块中新近发现的高压麻粒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变质作用等的较详细研究,确定其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等,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出现大量角闪石和斜长石,并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相关的地质温压计估算其麻粒岩相变质峰期T=790~840℃,P=11~15kbar,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T=700~730℃,P=4.6kbar。它可能是燕山期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闭合过程的产物,也可能反映更早期的碰撞事件,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对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或者重新认识青藏高原特别是冈底斯地块的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 聂荣微陆块 安多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Cu-Au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与矿化蚀变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贺文 林彬 +4 位作者 杨欢欢 方向 宋英昕 韦少港 侯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8-650,共13页
铁格隆南是一个超大型的斑岩-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床,该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内。为了更好地限制该矿床在成矿过程中的物理条件,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了流体包裹体群进行显微测温。在斑岩系统中,Qz-Cpy脉主要... 铁格隆南是一个超大型的斑岩-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床,该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内。为了更好地限制该矿床在成矿过程中的物理条件,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了流体包裹体群进行显微测温。在斑岩系统中,Qz-Cpy脉主要捕获了富液相流体,其Na Cl盐度为9.2%~12.9%,捕获温度为330~360℃,压力为121~170 bars,对应古深度为1.21~1.70 km。采样位置为地表以下1.03~1.07 km处,推算该处剥蚀深度为0.18~0.67 km。石英斑晶中流体包裹体以高盐度(LVS)和富气相流体(VL)为主,高盐度流体的Na Cl盐度为29.3%~35.8%,最低捕获温度为330~350℃。在浅成低温热液系统中,Qz-Aln-Py-Tn-Cv脉和石英斑晶主要捕获了高盐度(LVS)和富气相(VL)包裹体,其中LVS在矿化脉和石英斑晶中的Na Cl盐度分别为30.7%~32.4%和29.3%~35.8%,两者最低捕获温度一致,为310~320℃,对应最小压力为74~84 bars,最小古深度为0.74~0.84 km。采样位置为地表以下183.8~188.1m处,因此推算该处的最小剥蚀深度为0.55~0.65 km。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发现在斑岩系统中,石英斑晶捕获的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赤铁矿,与斑岩系统的金属矿化类型一致;在浅成低温热液系统中,石英斑晶捕获的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铜蓝,也与蚀变岩中的金属矿物组合一致。同时,石英斑晶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大部分定向穿切石英斑晶,并且与含矿石英脉具有一致的均一温度峰值。上述流体特征表明石英斑晶捕获了大量成矿流体。此外,这些流体包裹体中的金属矿物在高盐度流体和低密度流体中都存在,因此,这两种流体都具有搬运Cu的能力。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流体相分离、均一温度、盐度、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金属矿物能够指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矿化条件,并且这些流体确实能够搬运成矿物质,与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群 显微测温 拉曼光谱 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多龙矿集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对三江地区的铜矿成矿预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荣 董国臣 +2 位作者 王硕 孔会磊 聂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00-106,共7页
根据研究区铜矿的成矿规律,在已经建立的三江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基础上,将三江地区划分为6418个统计单元,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地层、岩体、断裂在内的12个证据图层,建立了证据权找矿模型,圈定出44个找矿远景区,其中A类远景区9个,... 根据研究区铜矿的成矿规律,在已经建立的三江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基础上,将三江地区划分为6418个统计单元,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地层、岩体、断裂在内的12个证据图层,建立了证据权找矿模型,圈定出44个找矿远景区,其中A类远景区9个,B类远景区15个,C类远景区20个,并预测了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证据权模型 铜矿 成矿预测 三江地区
下载PDF
西藏安多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石成因及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制约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小波 王保弟 +4 位作者 刘函 王立全 陈莉 闫国川 周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73-2084,共12页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报道安多地区新识别出的早侏罗世岛弧型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结果。英安岩20...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报道安多地区新识别出的早侏罗世岛弧型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结果。英安岩206Pb/238U年龄为180.7±4.7Ma(MSWD=0.22,n=10),指示其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这些火山岩的SiO_2含量为62.50%~76.15%,MgO含量为0.33%~3.05%,Fe_2O_3T含量为2.35%~6.69%;所有样品都显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具有铕的弱负异常,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这些火山岩锆石原位εHf(t)值均为正值(+15.1^+17.1);全岩Sr-Nd同位素εNd(t)值也均为正值(+7.1^+13.2),指示这些火山岩很可能是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过程中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安多火山岩不可能是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或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产物,而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产物,区域上很可能与改则北、日土地区的侏罗纪侵入岩一起构成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侧的岩浆弧带。由此本文认为安多早侏罗世岛弧型火山岩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的产物,从而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过程提供了直接的火山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锆石U-PB定年 西藏安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