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兵马俑”证谬》后叙——兼驳刘庆柱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九生 《唐都学刊》 2009年第6期1-12,共12页
这是《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一文的续篇,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针对刘庆柱"缺乏起码学术常识"的粗暴否定,指出郎的研究经过长达二十年的艰苦思索和竭泽而渔式的材料搜集,并得... 这是《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一文的续篇,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针对刘庆柱"缺乏起码学术常识"的粗暴否定,指出郎的研究经过长达二十年的艰苦思索和竭泽而渔式的材料搜集,并得到许多著名学者的鼓励支持。根据"事死如事生,礼也"这一古老的传统观念和古代礼仪,并以阳陵陪葬坑为生动例证,说明秦陵陶俑只能是近臣侍卫郎官俑,所谓送葬说、军阵说等等完全不能成立,流行几十年的兵马俑说是天大的笑话。刘庆柱违背历史,对一些基本问题混淆不清,甚至说话不顾起码的逻辑。从方法论而言,郎的工作完全凭材料说话,严格按逻辑推理,绝非一句话就能轻易推翻。中篇进一步阐述郎的工作。其中的关键是拿相关成果及古典文献与考古坑的平面和立体结构逐一比照,得以确认郎的身份与坑的原型,二者完全对应,密合无间。而兵马俑以及其他相关诸说之所以误郎为兵,一错皆错,就在于为表象所迷惑,置坑于不顾。针对刘庆柱以汉俑作为兵马俑的证据,指出从形态和工艺考察,汉俑自有渊源,与秦俑并无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从古代殉葬陪葬的历史演变看,尽管形式形态有变化,但"事死如事生"这一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一以贯之,与军事暴力无涉。而从车与马这一中外文明的共同母题看,古代雕塑画像中的骑马驭车者皆身份高贵,而非普通百姓或兵士,故秦始皇不可能以军队为自己陪葬。郎冲破封杀走向人间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令人百感交集。下篇详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就了郎。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有包括海外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审阅过郎的一个或若干个版本,或提出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或表示支持。陕西师范大学上上下下全力以赴,在讨论、撰写、审阅、发表、宣传流布等各个环节,无不全力推动。而郎的工作团队,则是齐心协力,日夜苦战;为了更加完善,无不殚精竭虑,坦直尽言。本院的诸多教授和老先生,也热情帮助审稿,提出中肯意见。功在大家,功归集体,实为肺腑之言。郎在宣传推介的过程中,曾遇到语含轻视的怀疑和质问,为此文中作了适当的辩解辩护,以明心迹。最后交待此文由一封信函而变为文章公开发表的缘由,以介绍一项可作兵马俑否证的动物考古学新成果作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马俑 刘庆柱 文明 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