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被引量:11
1
作者 ChaoGui Zheng Cheng Zhu +3 位作者 YiShun Zhong PengLian Yin JiuJiang Bai ZhiBin S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07-128,共22页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cluding time distribution,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cluding time distribution,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are analyz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The successive pollen record of deposited peat stratum since the Paleolithic Age in the Dajiuhu Basin of Shennongjia i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environ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disaster change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s been discussed.Study shows that 677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high land to low land.Most of the sit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river and aggregated at the confluence.Obviously,the altitudes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Paleolithic Age and the Neolithic Age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historical sites.The analysis suggests:(1)the human beings of every times would like to choose the first or the second river terrace as living sites which are nearer to the water source and are easier to with- stand flood.The pre-historical sites of earlier ages are often located at the higher altitude place because of the tectonic uplift and downcutting of rivers since Holocene.(2)Due to the rugged terrain in Chongqing area,most of the sites are located along the river sides,for example,the wide river valley and terrace,which could provide wider living space caused by the latera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f the river course.(3)The early residents mainly relied on fishing,hunting and agriculture,and the rugged terrain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ing.However,in the confluence region,the fertilized plain provided an ideal location for farming and fishing.(4)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eological sites in this area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limate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POLLEN recor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原文传递
“太乙神针”在岭南的传播与改良
2
作者 郑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59-1363,共5页
太乙神针是指将药物加艾绒配制成的艾条点燃后隔符纸按压熨于穴位的方法,是一种在临床具有显著疗效的灸疗方法。太乙神针法最初由清代的范毓?在广东做官之际传入岭南,此后得以广泛传播。在岭南地区流行的由清代顺德周桂山所辑的《经验... 太乙神针是指将药物加艾绒配制成的艾条点燃后隔符纸按压熨于穴位的方法,是一种在临床具有显著疗效的灸疗方法。太乙神针法最初由清代的范毓?在广东做官之际传入岭南,此后得以广泛传播。在岭南地区流行的由清代顺德周桂山所辑的《经验良方》著作中,记载有一种独特的隔姜灸“太乙神针”法,其出现时间早于1856年叶圭所创的隔姜罩碗的“太乙神针灸法”。对比清代19种有关“太乙神针”著作,发现这种独特的隔姜灸“太乙神针”法仅记载于几种岭南医书中,其太乙神针药方(组成药物为麝香、川乌、草乌、生南星、生半夏、雄黄、雌黄、丁香、细辛、威灵仙、蜈蚣、硫黄,共12味)中不加艾绒,而是将药物制备成药块进行隔姜灸。该文对岭南隔姜灸“太乙神针”法的来源与特点进行考述,以期为临床灸法的拓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乙神针 岭南 艾条 药块 隔姜灸 传播 改良 范毓? 清代
下载PDF
隋唐·安得广厦千万间--漫步地震五千年(9)
3
作者 冯锐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7期483-496,共14页
隋唐时期的史载地震主要在关中地区,显现了秦岭南侧存在一条北西向的石泉—房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和房屋抗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大事,以蓟县独乐寺为典型代表,重点介绍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技术:地基坚固和均匀、木结构的隔震机制、... 隋唐时期的史载地震主要在关中地区,显现了秦岭南侧存在一条北西向的石泉—房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和房屋抗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大事,以蓟县独乐寺为典型代表,重点介绍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技术:地基坚固和均匀、木结构的隔震机制、筒体结构的强抗震性能、斗拱构件的阻尼系统,都对后世的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代建筑方面,介绍了地震区划的基本原则,分析了农村藏式民居的弱点和改进措施,讨论了城市建筑的3种抗震结构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建筑 唐代木结构建筑 地震区划 农村的藏式民居 城市的3种抗震结构
下载PDF
唐建中年间岭南“撙节送上都”银铤考释
4
作者 李锦绣 张慧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中国人民银行所藏“唐代岭南观察使建中四年巡内州及当使撙节送上都”银铤铭文的关键词“撙节”,即节俭支费之意,与“方圆”分别代表节流与开源两种理财方式。此银铤铭文中的“巡内州”“当使”及“送上都”涉及唐后期的两税三分制,岭... 中国人民银行所藏“唐代岭南观察使建中四年巡内州及当使撙节送上都”银铤铭文的关键词“撙节”,即节俭支费之意,与“方圆”分别代表节流与开源两种理财方式。此银铤铭文中的“巡内州”“当使”及“送上都”涉及唐后期的两税三分制,岭南将撙节银送上都,体现了两税法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政治关系。这笏银铤的进献者是岭南节度、观察使元琇。建中时期德宗与藩镇频繁战争,国家财政难支,岭南献撙节银是为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兴元元年,元琇升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应与其撙节进银之功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撙节 岭南 银铤 两税三分制 唐后期
下载PDF
论晋唐汉地僧传的存量及传世情况——以史志与经录对勘为中心
5
作者 刘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晋唐之际产生的汉地僧传,在文献分类上属于“此方诸德传记”,实与“西域圣贤传记”并行不悖,成为梳理中国中古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证据。历代史志与佛教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虽然程度不等地存在着重出、淆乱现象乃至难以考证,然而... 晋唐之际产生的汉地僧传,在文献分类上属于“此方诸德传记”,实与“西域圣贤传记”并行不悖,成为梳理中国中古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证据。历代史志与佛教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虽然程度不等地存在着重出、淆乱现象乃至难以考证,然而毕竟依据各自的学术渊源和学理视角,为后人具体研究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文献清单。将史志与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清单进行对勘,以史志补撰著录和汉文大藏经、敦煌宝藏收录为相关辅证,不仅得知这批僧传文献的体制形态、总体数量以及存佚情况,而且可见同列于上述两类目录者为少数全帙,它们因唐代佛教学者的编目入藏才得以流传至今。从古典目录学视角考察晋唐汉地僧传的分布,有利于全面把握佛教文献和学术史,从而推动文史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志目录 佛教经录 晋唐汉地僧传 对勘
下载PDF
广西兴业古绿鸦冶炼遗址初步考察 被引量:9
6
作者 黄全胜 李延祥 万辅彬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23-27,共5页
广西兴业县古绿鸦冶炼遗址群分布在龙安镇一带约20km2范围内,古文献记载为宋代绿鸦冶铁场,考古工作者认为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笔者于2006年11月考察了六西村遗址、胜果寺遗址、蕨菜冲遗址、高岭遗址,发现竖炉2座、炉址1座以及大量炉... 广西兴业县古绿鸦冶炼遗址群分布在龙安镇一带约20km2范围内,古文献记载为宋代绿鸦冶铁场,考古工作者认为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笔者于2006年11月考察了六西村遗址、胜果寺遗址、蕨菜冲遗址、高岭遗址,发现竖炉2座、炉址1座以及大量炉渣堆积,采集到炉渣、铁块、陶片、鼓风管和陶范残片等遗物,其冶炼技术水平及产品特征等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地区 唐宋 冶铁技术 冶金考古
下载PDF
广西兴业县高岭古代遗址冶炼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全胜 李延祥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8-298,共11页
高岭古代冶炼遗址位于广西兴业县龙安镇腾冲村高岭山腰处,面积约2000m2。作者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秋季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和取样。本研究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手段,对兴业高岭冶炼遗址的六个炉渣冶金... 高岭古代冶炼遗址位于广西兴业县龙安镇腾冲村高岭山腰处,面积约2000m2。作者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秋季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和取样。本研究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手段,对兴业高岭冶炼遗址的六个炉渣冶金遗物样品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采用加速器质谱(AMS)碳14断代方法对一份木炭样品进行碳14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采用生铁冶炼技术,炼铁渣属锰硅铝系高锰炉渣,炉渣基体以玻璃态为主;该遗址至迟于公元875±35(唐末)开始炼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岭南地区 唐代 古代生铁冶炼 炉渣 碳14 冶金 考古
下载PDF
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以相关陈氏族谱世系造假为据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际平 谢重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127,共13页
唐初漳州的创建者陈元光来自何方、凭什么力量平定闽粤之交的动乱,历来存在重大分歧。对所见陈氏族谱所列陈元光"先祖"与"后裔"各十余世进行辨析可以发现,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说属于伪托与虚构,不足为据。又据较可... 唐初漳州的创建者陈元光来自何方、凭什么力量平定闽粤之交的动乱,历来存在重大分歧。对所见陈氏族谱所列陈元光"先祖"与"后裔"各十余世进行辨析可以发现,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说属于伪托与虚构,不足为据。又据较可靠的历史文献推定,陈元光先世来自河东,落籍岭南,成为漳潮一带本地豪帅。由此可见,福建文化曾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中原",是个比较宽广的概念,绝不限于河洛,更不限于河南固始一隅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初 岭南道 陈元光 谱牒造假
下载PDF
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郁耀闯 赵景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7-41,共5页
通过对唐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降水规律和成因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唐代关中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唐中期(公元703~公元840)137年间,这一时期共有水涝灾害41次,平均3.34年就有一次,占唐代水涝灾... 通过对唐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降水规律和成因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唐代关中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唐中期(公元703~公元840)137年间,这一时期共有水涝灾害41次,平均3.34年就有一次,占唐代水涝灾害次数的68%;唐前、唐后降水较少,水涝灾害次数各占16%;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唐前、中、后期分布很不均匀,水涝灾害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在季节性上的特征也十分显著,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其中尤以农历八月份最为频繁,达16次之多;唐代关中地区气候整体上较湿润,降水丰沛。气候暖湿,年降水量较多,降水集中或持久是造成该时期水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导致植被遭到破坏也加剧了该时期水涝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水涝灾害 唐代 发生原因
下载PDF
广西平南六陈坡嘴遗址冶炼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全胜 李延祥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0-146,共7页
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对平南六陈坡嘴汉代遗址的炉渣、残铁块、矿石等19个冶金遗物样品进行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炼铁渣均属铁硅系,至少存在块炼铁冶炼方法。使用的铁矿... 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对平南六陈坡嘴汉代遗址的炉渣、残铁块、矿石等19个冶金遗物样品进行成分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炼铁渣均属铁硅系,至少存在块炼铁冶炼方法。使用的铁矿石均为品位较高的磁铁矿,铁块为钢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岭南地区 汉代 古代冶铁 炉渣 冶金考古
下载PDF
广西玉林胜果寺古代冶铸遗址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全胜 黄谦玺 +1 位作者 李延祥 李建西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9-106,共8页
玉林胜果寺古代冶铸遗址位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杨前村胜果寺附近的丘陵,面积超过2000m^2。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相和矿相等研究方法,对胜果寺古代冶铸遗址的5个冶金遗物炉渣样品进行成分和显微组织分析检测。结果表... 玉林胜果寺古代冶铸遗址位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杨前村胜果寺附近的丘陵,面积超过2000m^2。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相和矿相等研究方法,对胜果寺古代冶铸遗址的5个冶金遗物炉渣样品进行成分和显微组织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生铁冶铸遗址,炼渣属锰硅铝系高锰炉渣。冶炼产品除供本地铸锅等生产生活用品外,大量运往韶州涔水场浸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地区 冶金史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高锰渣 湿法炼铜
下载PDF
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媛元 赵维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95,共6页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瘴疠"、"客和囚"、"虞翻和尉佗"三种形态为标志的岭南诗歌意象群落;这一意象群文化心理内涵丰富,普遍表现为"去中原化"审美倾向,有着突出的悲惧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意象 岭南地域文化 诗歌 历史文化
下载PDF
唐五代时期茶叶产区分布考述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杜文玉 王凤翔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8-87,共10页
有关唐代茶叶产区的研究虽有成果问世,然缺漏颇多,至于对五代十国时期茶叶产区的研究,尽管涉及的还不多,也同样存在遗漏现象。唐代共有产茶州府56个,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五代十国时期有所发展,达到77个州府,除过... 有关唐代茶叶产区的研究虽有成果问世,然缺漏颇多,至于对五代十国时期茶叶产区的研究,尽管涉及的还不多,也同样存在遗漏现象。唐代共有产茶州府56个,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五代十国时期有所发展,达到77个州府,除过唐代时的分布区域外,又扩大到两湖南部地区,岭南、川蜀及云南部分地区。这一时期茶叶产区的不断扩大为两宋时期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时期茶叶 茶叶产区 茶叶生产
下载PDF
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松 吕良波 +1 位作者 李青会 熊昭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9,共12页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路沟通了我国岭南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岭南地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对于研究汉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玻璃珠饰是岭南汉墓出土器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本工作对岭南汉墓出土...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路沟通了我国岭南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岭南地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对于研究汉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玻璃珠饰是岭南汉墓出土器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本工作对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的玻璃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基于化学成分和器型风格,对玻璃珠饰的产地来源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汉代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之间的交流。岭南汉墓出土玻璃珠饰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西交流提供了确凿可信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汉代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西交流 岭南地区 玻璃珠饰
下载PDF
清代前期康区塘汛的设置及其作用与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邹立波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5,共8页
清代前期是清王朝实现对西藏统治的重要时期。随着清朝治藏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沟通西藏与内地、贯穿康区的川藏线沿途塘汛,经历了由临时设置、初步确定到趋于完备的过程。康区塘汛的设置有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强化清朝对西藏... 清代前期是清王朝实现对西藏统治的重要时期。随着清朝治藏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沟通西藏与内地、贯穿康区的川藏线沿途塘汛,经历了由临时设置、初步确定到趋于完备的过程。康区塘汛的设置有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强化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使得大批汉族人深入康区,开辟了汉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通道,促进了汉藏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康区 塘汛
下载PDF
广西兴业龙旗顶古代铸造遗址初步调查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全胜 梁婵 +1 位作者 黄谦玺 邹桂森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8-136,共9页
龙旗顶古代铸造遗址位于广西玉林兴业县龙安镇绿鸦村龙旗顶山坡顶部,遗物遗存面积超过10000 m^(2)。2020年至2021年对该遗址开展了多次田野考察调查取样并开展考古类型学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龙旗顶古代... 龙旗顶古代铸造遗址位于广西玉林兴业县龙安镇绿鸦村龙旗顶山坡顶部,遗物遗存面积超过10000 m^(2)。2020年至2021年对该遗址开展了多次田野考察调查取样并开展考古类型学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龙旗顶古代铸造遗址12个铸造炉渣、铸铁、陶范陶模样品进行了成分检测和显微结构观测。结果表明,龙旗顶古代铸造遗址的主要产品是铁锅和铁釜;遗存的生铁铸造浮渣为高铁炉渣,炉渣成分为铁硅锰磷多元系炉渣,渣中留存有生铁颗粒;铸铁显微结构是以莱氏体为主的生铁组织,铸铁成分为铁硅磷镍合金。陶范陶模一般至少由三层泥胎叠堆制成,模范的内里层材料最为精细,且有意掺进草木灰;模范中间层的材料是细小泥沙并掺杂有稻禾壳,模范外层为颗粒较粗的泥沙并掺杂有稻禾壳。陶范陶模内里层表面含有Zr耐高温防护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地区 龙旗顶 冶金史 唐宋时期 范铸技术 生铁铸造
下载PDF
环塔里木墓葬文化及对汉唐国家认同的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安福 岳丽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3,共7页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存直接反映本地区古代居民的日常信仰、经济生活、价值追求,直至对族群、国家的认同。从出土的汉唐墓葬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分析,汉晋时期对中原物质文化认同性较为明显,唐代时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物质...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存直接反映本地区古代居民的日常信仰、经济生活、价值追求,直至对族群、国家的认同。从出土的汉唐墓葬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分析,汉晋时期对中原物质文化认同性较为明显,唐代时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物质文化的认同,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也莫不如此。这种趋同性是由环塔里木地区绿洲社会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从历史的发展看,环塔里木绿洲社会或附属于中亚或附属于中原内地,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尽管这一认同趋势在环塔里木各地并非一致,部分地区绿洲国家还多有反复,但汉唐时期整体上体现出环塔里木地区对中原文化和国家认同趋势的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塔里木地区 墓葬文化 汉唐时期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唐代长江流域“信巫鬼、重淫祀”习俗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礼堂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566-573,共8页
长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与祭祀由来已久 ,民间信仰是由社会成员集体自发创造 ,并由社会成员直接参加的信仰活动 ,它产生于民间 ,盛行于民间 ,活跃于民间 ,扎根于民间 ,成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是民间信仰的一种... 长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与祭祀由来已久 ,民间信仰是由社会成员集体自发创造 ,并由社会成员直接参加的信仰活动 ,它产生于民间 ,盛行于民间 ,活跃于民间 ,扎根于民间 ,成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是民间信仰的一种表现 ,唐代长江流域的“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十分风盛 ,文章利用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资料相参证研究唐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 ,对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差异进行比较、鉴别 ,探讨唐代该区域民俗文化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长江流域 习俗 鬼神信仰 民间信仰
下载PDF
论初唐流贬岭南诗人的生命体验及其诗歌创作 被引量:3
19
作者 钟乃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2,共6页
初唐流贬岭南的张说、沈亻全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有着复杂的生命体验:流贬的挫折感,精神上的折磨,炎荒之地的风土人情,获赦北归的惊喜。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使他们有着强烈的创作动机,丰富了他们诗歌的意象,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浓度,并... 初唐流贬岭南的张说、沈亻全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有着复杂的生命体验:流贬的挫折感,精神上的折磨,炎荒之地的风土人情,获赦北归的惊喜。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使他们有着强烈的创作动机,丰富了他们诗歌的意象,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浓度,并引起了诗歌抒情模式的变化。生命体验的变形,使初唐流贬岭南诗人在诗歌中特别突出了丑恶险怪等负面因素,对后来有关岭南的诗歌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流贬 岭南 生命体验 诗歌创作
下载PDF
唐朝岭南地区的奴婢问题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承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7,共9页
岭南是唐朝境内有关奴婢记载高度集中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文章详细地讨论了唐代岭南地区奴婢盛行的历史原因、奴婢的使用范围和作为一个特定社会阶层逐步走向萎缩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唐代岭南区域社会的基本特... 岭南是唐朝境内有关奴婢记载高度集中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文章详细地讨论了唐代岭南地区奴婢盛行的历史原因、奴婢的使用范围和作为一个特定社会阶层逐步走向萎缩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唐代岭南区域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深刻变化。作者认为六朝以来岭南“夷獠杂居”的“溪洞”地区特殊的社会结构和部族制、奴隶制的残余,是岭南奴婢问题严重的历史根源。作者还认为,唐朝中、后期在岭南所推行的一系列限制奴婢的措施,实际上也是岭南“溪洞”社会完成封建化过程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岭南 奴婢 溪洞 封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