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soil respiration to environmental and photosynthetic factors in different subalpine forest-cover types in a loess alpine hilly reg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uanhang Li Sha Lin +3 位作者 Qi Chen Xinyao Ma Shuaijun Wang Kangning H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653-665,共13页
Soil respiration(Rs)is important for transport-ing or fixing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and even diminutive variations can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carbon cycle.However,the R_(s) dynamics in a loess alpine hil... Soil respiration(Rs)is important for transport-ing or fixing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and even diminutive variations can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carbon cycle.However,the R_(s) dynamics in a loess alpine hilly region with representative sensitivity to climate change and fragile ecology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and degree of control between R_(s) and its photosynth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five subalpine forest cover types.We examin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R_(s) and variables temperature(T_(10))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at 10 cm depth(W_(10)),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and soil properties to establish multiple models,and the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for diurnal and monthly vari-ations from September 2018 to August 201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physical factors are not the main drivers of R_(s) dynamics at the diel scale;however,the trend in the monthly variation in R_(s)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_(10)and P_(n).Further,R_(s)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pH,providing further evidence that coniferous forest leaves contribute to soil acidification,thus reducing R_(s).Significant exponential and linear corre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between R_(s) and T_(10)and W_(10),respectively,and R_(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_(n).Accordingly,we established a two-factor model and a three-factor model,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R_(2))was improved to different degrees compared with models based only on T_(10) and W_(10).Moreover,temperature sensitivity(Q_(10))was the highest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and lowest in the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forest.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ontrol of R_(s) by the environment(moisture and tempera-ture)and photosynthesis,which are interactive or comple-mentary effects,may influence spatial and temporal homeo-stasis in the region and showed that the models appropriately described the dynamic variation in R_(s) and the carbon cycle in different forest covers.In addition,total phosphorus(TP)and total potassium(TK)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dynamic changes in R_(s).In summary,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forest R_(s) at multiple scales and the response forces of related ecophysiological factors,especially the interactive driving effects of soil temperature,soil moisture and photo-synthesis,were clarified,thus representing an important step in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formulating forest carbon management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alpine hilly region Soil respir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 Photosynthesis factor Q_(10) Two-factor model Three-factor model
下载PDF
Study on the Landcover Changes Based on GIS and RS Technologies: A Case Study of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the Hinterland Tibet Plateau, China
2
作者 Renjie Zhao Qingsong D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div style="text-align:justify;"> With global warming and increased human activity, more and more ground surface areas have been affected, which leads to the creation of many problems. To understand th... <div style="text-align:justify;"> With global warming and increased human activity, more and more ground surface areas have been affected, which leads to the creation of many problems. To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a typical alpine region, information on landcovers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00 to 2020 was obtained by combining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s of surface cover in San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ections of south, northwest, central, and northeast, with the area of the changed regions and the unchanged regions being 31,127.45 km<sup>2</sup> and 271,941.37 km<sup>2</sup>, respectively.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types of ground landcover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a shift from other types to grassland and from grassland to bare land. And the regions of change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between 3500 - 4600 m in elevation. </d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NNR) alpine reg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Landcover Change GIS and RS
下载PDF
Review on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uced by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
3
作者 YUAN Yu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2年第9期46-49,54,共5页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 on regional climate in China.[Method] Trough relevant stud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movement,the tectonic movement of ...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 on regional climate in China.[Method] Trough relevant stud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movement,the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especially the case of the impact caused by plateau phased uplift were studied based on paleomagnetic measurements.[Result]The increasing Qinghai-Tibet Plateau led to obvious transition from dry to cold in northwest China and it became dry quickly,which led to loess accumulation,replacement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human activity.Meanwhile,it was dry,and there was certain degree of climate changes in the area.[Conclus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ha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on basic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we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 regional climate Tectonic movement loess deposition Aridity China
下载PDF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典型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崔国龙 李强峰 +2 位作者 高英 刘维军 张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95-1206,共12页
为探究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以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为例,对6种典型植被(白桦、青杨、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金露梅、草地)0~20 cm深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方法测定土壤微... 为探究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以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为例,对6种典型植被(白桦、青杨、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金露梅、草地)0~20 cm深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化学分析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果表明:(1)6种植被样地中共得到细菌39门、785属、1651种,真菌17门、439属、559种,共有菌物种数均小于特有菌。6种植被土壤优势细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土壤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2)6种植被细菌群落间差异较大,青杨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最高;真菌群落间存在相似性,白桦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最高。(3)细菌门水平上,土壤pH与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质、全氮与变形菌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门水平上,土壤pH与根肿黑粉菌门(Entorrhizomycota)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质、全氮与捕虫霉门(Zoopagomycot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H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多样性 植被类型 青海高寒区
下载PDF
The origin and provenance of Malan loess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Tibetan)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area 被引量:13
5
作者 方小敏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5年第7期876-887,共12页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Malan loes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an)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area shows that along the boundary of Kunlun Mts.-Buqing Mts.-A’nymaqnMts.-South Qinling(Motianling)...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Malan loes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an)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area shows that along the boundary of Kunlun Mts.-Buqing Mts.-A’nymaqnMts.-South Qinling(Motianling),the Malun loess falls roughly into two main depositional regions:to itsnorth,a hot loess region in which dusts come mainly from the Asian inland arid area;to its south,a coldloess region in which dusts come chiefly from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The possible causative fac-tors and processes for the loess difference a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and the effects of its resultant particuolar landform,the interactions of its induced Asian monsoon,by-flowing westlies and plateau monsoon,and thedifference of sediments of sourc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Malan loess differences in loess ORIGIN and PROVENANCE between the PLATEAU and other loess region.
原文传递
高寒地区水电开发植被恢复策略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唐达 张习传 +4 位作者 陈凡 曹学兴 孙荣 张宇 李金洁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11期47-50,I0001,共5页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将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青藏高原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过程非常缓慢。为缓解青藏高原区域水电开发与植被保护的矛盾,以澜沧江西藏境内河段某水电...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将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青藏高原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过程非常缓慢。为缓解青藏高原区域水电开发与植被保护的矛盾,以澜沧江西藏境内河段某水电站为例,根据工程的施工布置及植物的垂直性地带分布情况,分4种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植被恢复策略:在干暖河谷区筛选耐旱耐贫瘠植物种,配合土壤改良、土壤保墒措施及必要的人为养护措施;在高寒灌丛区优先通过移栽的方式构建耐寒的灌丛群落,林下进行人工草地构建,并配套保温越冬措施;在高寒暗针叶林区根据施工扰动程度实施就地保护和移栽保护的恢复策略;在高寒草甸区通过草皮层剥离、养护、回植以及人工草地构建进行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工程 植被恢复 生态修复 高寒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高寒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66
7
作者 郑伟 董全民 +3 位作者 李世雄 李红涛 刘玉 杨时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3-1038,共6页
通过2年的连续放牧试验,采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高寒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并探讨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高寒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 通过2年的连续放牧试验,采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高寒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并探讨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高寒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基本呈单峰变化,即在中度放牧下多样性最高,重度放牧下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最小;群落生产力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莎草科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禾本科和豆科生产力降低(P<0.05),杂类草生物量有增加趋势;禾草和豆科比例减小,莎草和杂类草比例增加;草地生产力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的单峰函数关系(R2=0.910,P=20.027;R2=0.953,P=20.010),结合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才能更好地反映维持草地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指标。放牧强度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及其关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湖地区 高寒草原 放牧强度 物种多样性 草地生产力
下载PDF
1982~2013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覆盖变化及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70
8
作者 陆晴 吴绍洪 赵东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2-300,共9页
利用GIMMS 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台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1982~2013年高寒草地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表现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近32 a来,整个高原草地生长季NDVI呈上升... 利用GIMMS 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台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1982~2013年高寒草地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表现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近32 a来,整个高原草地生长季NDVI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0.000 3/a(p<0.05);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整体为增加趋势,呈增加趋势的面积约占研究区域面积的75.3%,其中显著增加的占26.0%(p<0.05),类型主要为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高寒草甸;比例为4.7%,草地类型主要为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高原西部地区;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分析显示,青藏高原草地与降水、温度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均值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对降水的滞后效应显著;高原东北部温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好,降水为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东中部地区降水充沛,温度则为高寒草地生长的制约因子;南部地区降水和温度都较适宜,均与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相关性显著(p<0.05),共同作用于草地的生长;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因子与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NDVI 气候因子 生态地理区域
下载PDF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数量和动态 被引量:30
9
作者 尚占环 龙瑞军 +3 位作者 马玉寿 张黎敏 施建军 丁玲玲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17,共5页
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土样用土壤分析筛进行浓缩,并以萌发法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种子数量和动态.结果表明,孔径0.25~2mm的土壤分析筛分离土样中萌发种子可达萌发种子总量的85%~97%,而小于0.25m... 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土样用土壤分析筛进行浓缩,并以萌发法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种子数量和动态.结果表明,孔径0.25~2mm的土壤分析筛分离土样中萌发种子可达萌发种子总量的85%~97%,而小于0.25mm的土样中未发现种子.因此,用0.25mm孔径大小的土壤筛对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土样进行大规模浓缩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4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A:未退化草甸;B:轻度退化草甸;C:中度退化草甸;D:重度退化草甸)的土壤种子库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数量分别为:A1194~3744粒/m^2,平均2421.3粒/m^2;B5376~10912粒/m^2,平均7786.7粒/m^2;C2304~13216粒/m^2,平均8695.5粒/m^2;D4768~12352粒/m^2,平均8125.9粒/m^2.除样地A外,其它3个样地的可萌发种子数量差异不大.单子叶植物种子在培养到d 10左右开始萌发,双子叶植物在5~7d内开始萌发,前者3wk后基本不再萌发,后者5wk左右停止萌发.4个样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主要集中在第2~3周,并表现出近似单峰型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河源区 退化高寒草地 土壤种子库 萌发动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功能群植物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2
10
作者 于海玲 樊江文 +1 位作者 钟华平 李愈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755-3764,共10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揭示植物养分利用状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手段,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在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已有研究多是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生态化学...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揭示植物养分利用状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手段,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在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已有研究多是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比较上进行分析,未能对每种功能群植物元素含量随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展开探讨。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对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功能群植物(豆科、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叶片水平N、P元素含量随纬度、海拔、年降水量、年均温度的变化规律展开研究,探讨不同植物功能群在区域尺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尝试从植物功能群角度揭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N、P元素含量特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豆科植物N、P元素含量最高,禾本科植物N、P含量最低,N/P比值在不同功能群间差异不显著;2)随纬度变化,莎草科植物P元素及杂类草N元素含量变化显著;随海拔变化,豆科、禾本科植物及杂类草叶片N元素含量变化较为显著;随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的变化,杂类草和莎草科植物叶片N、P含量变化显著;3)莎草科植物N、P含量对纬度和降水的响应趋势与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N、P含量对纬度和降水的响应趋势一致,豆科、禾本科及杂类草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对海拔和温度的响应趋势与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元素平均含量对海拔和温度的响应趋势一致。研究表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植物功能群组成对区域尺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有重要作用,但在较大的植物结构层次上(如植物群落、生态系统、区域或全球尺度等),不同功能群植物之间的相互组合会抵消或掩盖掉某一类群的特性,从而对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群 叶片N、P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学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气候因子 纬度 海拔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50
11
作者 武素功 杨永平 费勇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233-250,共18页
研究了青藏高原海拔4200m以上大体是林线以上的高寒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带性植被为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化草原和冰缘植被,然而植物区系仍比较丰富,共有种子植物67科,339属,18... 研究了青藏高原海拔4200m以上大体是林线以上的高寒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带性植被为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化草原和冰缘植被,然而植物区系仍比较丰富,共有种子植物67科,339属,1816种及204个种下等级(变种、亚种、变型)。对这些属种的地理分布、系统演化关系以及这一地区的古植物学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对57种进行了细胞染色体的观察。认为本区系是一个温带性质的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区系关系密切,在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是一个年青的区系,但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下载PDF
青海高寒地区油菜地土壤中放线菌组成及拮抗性放线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邑尘 薛泉宏 +4 位作者 白霜 同延安 陈占全 李月梅 曹书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6-182,共7页
【目的】研究青海高寒生态区油菜地土壤中放线菌组成及其对油菜菌核病、黑斑病及软腐病的拮抗性,为克服青海油菜连作障碍提供放线菌生态依据及拮抗性生防放线菌菌株。【方法】以青海化隆县(2830 m)、门源县(2800 m)、互助县(2600 ... 【目的】研究青海高寒生态区油菜地土壤中放线菌组成及其对油菜菌核病、黑斑病及软腐病的拮抗性,为克服青海油菜连作障碍提供放线菌生态依据及拮抗性生防放线菌菌株。【方法】以青海化隆县(2830 m)、门源县(2800 m)、互助县(2600 m)及青海农业科学院(2300 m)4个海拔高度不同的代表性地区采集的4个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计数、皿内琼脂块法筛选拮抗放线菌及发酵滤液抑菌率测定法检测拮抗效果。【结果】①低海拔油菜田土壤中放线菌数量较多,在海拔2300 m的农科院油菜田土壤中,高氏1号培养基上分离的放线菌总数、小单孢菌数量及小单孢菌在放线菌中所占比例分别是高海拔地区(2600-2830 m)的1.5-2.7倍、3.4-6.2倍及1.4-2.5倍,而链霉菌所占比例为51.6%,在海拔较高的3个油菜田土壤中,链霉菌所占比例高达60.6%-75.0%,高海拔土壤中以腐殖酸为碳源能源的链霉菌数量约为低海拔土壤的2倍。②在91株分离自青海高寒地区油菜田土壤放线菌中,有58.2%的放线菌对油菜3种病原菌有抗菌活性;在海拔大于2 600 m的3个供试地区,随着海拔降低,对3种病原菌有拮抗性的放线菌的比例从53.8%提高到70.8%,对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有抗性的放线菌的比例从21.4%降低到5.9%。③从青海高寒地区油菜田土壤中分离的53株拮抗性放线菌中,对芸苔链格孢菌、核盘菌及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有拮抗性的放线菌分别占供试放线菌的59.3%,26.4%及13.2%,拮抗芸苔链格孢菌的放线菌比例最高。④青海高寒地区油菜田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及拮抗性放线菌比例与土壤养分之间无规律性关系。⑤对核盘菌和芸苔链格孢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放线菌所占比例分别为14.3%和12.5%,尚未筛选到对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性放线菌;放线菌发酵滤液对核盘菌和芸苔链格孢菌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1.7%和69.7%。【结论】青海高寒地区油菜田土壤中放线菌总量、拮抗性放线菌比例及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与土壤所处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与土壤养分之间无规律性关系,表明青海不同海拔高度油菜种植区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对3种油菜土传病害的潜在抗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寒地区 油菜 菌核菌 放线菌生态 拮抗性放线菌
下载PDF
藏嵩草高寒湿地中孢粉记录的古植被与古环境状况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德梅 杨倩 +2 位作者 陈志国 曾方明 魏海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9-548,共10页
高寒沼泽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沉积物是研究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在三江源区果洛州(GLS)和青海湖北岸(QHHS)选取典型高寒沼泽湿地作为研究样地,调查其植被群落特征,并根据湿地沉积剖面的光释光年代和孢粉数据,分析... 高寒沼泽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沉积物是研究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在三江源区果洛州(GLS)和青海湖北岸(QHHS)选取典型高寒沼泽湿地作为研究样地,调查其植被群落特征,并根据湿地沉积剖面的光释光年代和孢粉数据,分析湿地的古植被和古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优势种(藏嵩草)在三江源区湿地群落和青海湖流域湿地群落中所占的优势度分别是24.43和14.74;从土壤孢粉信息表现出两个沼泽湿地自发育以来植被优势种以莎草科为主.GLS剖面显示,0~50 cm深和80~140 cm深的孢粉浓度显著高于50~80 cm深处的浓度;20 cm以下的沉积物中,花粉浓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趋势,与δ13C呈负相关趋势.高寒沼泽湿地中,孢粉数据能较好地反映植物群落中莎草科的优势地位,与现生植物群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嵩草高寒湿地 三江源 孢粉
下载PDF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种间竞争效应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林慧龙 董世魁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79-82,共4页
从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的种间竞争机制出发,建立了适合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种间竞争机制的Lotka-Volterra竞争效应模型,并对该模型所描述的竞争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的3种高寒地区3组分禾... 从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的种间竞争机制出发,建立了适合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种间竞争机制的Lotka-Volterra竞争效应模型,并对该模型所描述的竞争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的3种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群的种间相容性分为两种类型,即不稳定的群落: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和垂穗披碱草+多叶老芒麦+扁穗冰草,其竞争结局是:群落内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二者共同表现为优势种群,无芒雀麦或扁穗冰草与优势植物的竞争结果将导致其从群落中消失,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种群将能稳定共存;不稳定-稳定过渡群落:无芒雀麦+多叶老芒麦+扁穗冰草,在没有多叶老芒麦种群的时候,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种群可以共存,但是如果多叶老芒麦种群加入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所占的区域,它将导致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种群趋于灭绝。通过对3个混播试验组计算机模拟竞争模型的竞争效应分析,其结果与方法对科学建植同类型的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多年生禾草 混播草地 种间竞争 数学模型 计算机试验
下载PDF
青海沙珠玉高寒区风沙土的数值分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登山 冯立孝 +1 位作者 雷梅 常庆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4-69,共6页
在大量调查、观测、试验、测试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沙珠玉地区风沙土的8个典型剖面进行了数值分类,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正确地区分了风沙土和当地地带性土壤栗钙土,划分出风沙土类石灰性风沙土亚类的三个土属,... 在大量调查、观测、试验、测试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沙珠玉地区风沙土的8个典型剖面进行了数值分类,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正确地区分了风沙土和当地地带性土壤栗钙土,划分出风沙土类石灰性风沙土亚类的三个土属,即流动石灰性风沙土、半固定石灰性风沙土和固定石灰性风沙土,与传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青海 沙珠玉高寒区 风沙土 数值分类 沙土
下载PDF
青海高寒区4种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储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雪 王冬梅 +1 位作者 温文杰 刘若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2,共10页
【目的】研究青海高寒区4种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储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高寒区选择白桦、青杨、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4种典型人工纯林,2019年5—10月采集0~60 cm土层细根样... 【目的】研究青海高寒区4种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储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高寒区选择白桦、青杨、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4种典型人工纯林,2019年5—10月采集0~60 cm土层细根样品,测定细根生物量及其C、N、P含量,通过方差分析探究季节、树种和土层对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储量的影响。【结果】白桦、青杨、华北落叶松和青海云杉4种人工林0~6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7.63、6.89、6.11和19.31 t·hm^(-2),青海云杉林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各林分细根生物量季节差异显著(P<0.05),均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0~20 cm土层占比超过68%,随土层加深呈指数型降低。阔叶林细根的养分含量高于针叶林,阔叶林生长表现出较高的养分需求。各林分细根C含量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N、P含量总体表现为夏季显著低于春季和秋季(P<0.05)。细根C、N和P含量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减小。青海云杉林细根C、N、P储量在各季节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秋季细根C、N和P储量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结论】青海高寒区4种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C、N、P含量及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特征,秋季细根生物量最高,细根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并随土层加深呈指数型减少趋势;细根的C、N、P储量时空变化规律与细根生物量一致,在4种人工林中以青海云杉林最高。青海高寒区人工林经营应结合季节特征,在生长季初期通过合理经营措施促进细根生长发育,并注重保护表层细根资源以提高植被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细根 细根生物量 细根养分储量 青海高寒区
下载PDF
高寒山区典型小流域河流溶解性有机碳输出的年内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烁 孙自永 +2 位作者 胡雅璐 葛孟琰 常启昕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2期1-7,15,共8页
高寒山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可能有别于北极、亚北极地区,但却少有人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黑河上游的典型高寒小流域——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出口处河水DOC浓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河水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 高寒山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可能有别于北极、亚北极地区,但却少有人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黑河上游的典型高寒小流域——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出口处河水DOC浓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河水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流域水文过程对河水DOC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水的DOC通量与河道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从冬季至春季逐渐降低,夏季急剧增高,秋季又逐渐降低;河水DOC浓度的变化则恰好相反,冬季时最高,春季时略有下降,夏季时急剧降至最低值,秋季再次增高;河水DOC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7~11月份的输出量占河水DOC年输出总量的80%。各水源和流动路径对河水贡献比例的变化是导致上述季节性差异的深层机制:在夏季,低DOC浓度的冰川融水和山区产流对径流有更高的贡献,故河水具有较低的DOC含量,但因其流量远高于其他季节,故DOC通量为全年最高;秋季至初冬,高DOC浓度的寒甸带冻土层上水对径流贡献比例逐渐增大,导致河水的DOC浓度增高;冬季时,河水全部源于秋季时储存在平原区含水层中的高DOC浓度的地下水,故河水的DOC浓度最高;春季中后期,除秋季时储存起来的地下水外,具有较高DOC浓度和极低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的寒甸带融雪水对河水也有一定贡献,故河水DOC浓度变化不大,但其DIC浓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区 河流 溶解性有机碳(DOC) 多年冻土 水分来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原天然牧草返青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芬 胡德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86-91,共6页
【目的】为兴海县及类似地区牧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99-2020年三江源地区兴海县高寒草原天然牧草(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地区天... 【目的】为兴海县及类似地区牧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99-2020年三江源地区兴海县高寒草原天然牧草(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地区天然牧草返青期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构建返青期预测模型。【结果】1999-2020年三江源区兴海县天然牧草返青期随年代延长呈不显著的推迟趋势;西北针茅牧草平均返青期为4月12日,最早与最晚日序差值达33 d;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日期与3月中旬和4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1—4月各旬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显著。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期与3月中旬平均气温关系模型为y=97.53-1.916T_(3中),模型预测牧草返青期与实际值误差6~8 d。【结论】三江源区兴海高寒草原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期以3.2 d/10a的气候倾向率呈不显著推迟趋势,建立的返青日期预测模型可为及时、准确地开展天然草场牧草返青期预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天然牧草 返青期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三江源区 青海
下载PDF
青海黄土高寒区植被生态功能评价及优化措施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若莎 王冬梅 +3 位作者 杨海龙 贺康宁 张雪 温文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5,共9页
为定量分析青海黄土高寒区退耕植被生态功能,探讨该区植被优化措施。采用频度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退耕植被进行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分析植被健康状况和退化原因,提出植被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中位阴坡平缓坡的青海云杉、青... 为定量分析青海黄土高寒区退耕植被生态功能,探讨该区植被优化措施。采用频度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退耕植被进行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分析植被健康状况和退化原因,提出植被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中位阴坡平缓坡的青海云杉、青杨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得分最高,为0.637 2;低位阳坡平缓坡的青海云杉和青杨混交林综合得分最低,为0.189 8。2)研究区68种退耕植被中7种阴坡植被为健康等级,8种阳坡植被和18种阴坡植被为亚健康等级,13种阳坡植被和22种阴坡植被为不健康等级。3)阳坡植被生长缓慢、林分密度大、结构单一,主要优势种为祁连圆柏、油松、柠条、山杏;阴坡植被林分密度大、群落稳定性差、有病虫害,主要优势种为青海云杉、白桦、华北落叶松、青杨、沙棘。建议对林分密度过大的植被类型进行间伐,对有病虫害的植被类型间伐与补植结合实现逐步更替,对林分结构单一的植被类型进行补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植被 层次分析法 生态功能评价 植被优化 青海黄土高寒区
下载PDF
高寒矿区软弱基底排土场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幼清 胡夏嵩 +5 位作者 李希来 王涛 刘昌义 刘亚斌 李淑霞 余冬梅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8-208,共11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地区冻融条件下,软弱基底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和边坡极限堆载高度,本文以青海天峻祁连山北缘江仓露天煤矿排土场作为试验区,采用二维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5种不同堆载高度工况下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模...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地区冻融条件下,软弱基底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和边坡极限堆载高度,本文以青海天峻祁连山北缘江仓露天煤矿排土场作为试验区,采用二维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5种不同堆载高度工况下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基于折减系数法确定排土场边坡安全系数和稳定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容许堆载高度范围内,随着排土场边坡堆载高度的增加,排土场边坡位移量表现出显著增长的变化趋势,其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最大位移量分别为1.631 m和6.320 m,当超过容许堆载高度范围,排土场边坡位移量发生突变,呈显著性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位移量降低幅度为64.27%~102.32%;塑性变形区表现出沿排土场边坡承载基底位置处的草甸型软弱界面,向排土场边坡坡底位置扩展;剪应力在坡底位置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且剪应力集中范围由边坡承载基底向上、向坡体内部扩展且呈连通趋势,其结果形成后缘拉裂、前缘剪切滑移的整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排土场边坡安全系数随着堆载高度的增加表现出二次函数降低(R 2=0.9896)的变化规律,当排土场边坡高度为65 m时,则达到边坡设计容许高度,且其安全系数为1.25。本次研究所得到的排土场承载由草甸构成的软弱基底在坡底位置处的变形结果,与野外试验区边坡堆载作用下所形成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可为高寒矿区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科学防治,提高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依据和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排土场 软弱基底 数值模拟 安全系数 边坡稳定性 青海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