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rital Composition of Lower-Middle Jurassic Sandstones from Huangshi,Hubei:Implication for Provenance Types and Geotectonics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江海 杜远生 +1 位作者 覃永军 白雪峰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84-796,共13页
The detrital modes of the sandstones from the south basin of Dabie(大别) orogenic belt during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are complex due to multiple supplying.Detrital compositions of medium-coarse sandstones from th... The detrital modes of the sandstones from the south basin of Dabie(大别) orogenic belt during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are complex due to multiple supplying.Detrital compositions of medium-coarse sandstones from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Huangshi(黄石),show three main provenances:recycled ororgen,volcanic arc(arc orogen),and continental block on the bases of the Dickinson discriminating diagrams of modal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of sandstone petrofacies.Combined with sparse published paleocurrent data,geo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tudy area,and the unpublished detrital zircon age data,the positions of the main provenances are inferred as follows:coastal orogenic belt(COB) in the East China provided detritus as the recycled orogen provenance;Dabie orogenic belt(DOB) to the north was the source of volcanic arc(arc orogen) materials;and the continental block clasts were likely from the uplift of the Yangtze basement(UYB)(Jiangnan(江南) uplift).Six sedimentary cycl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studied section,one in Wuchang(武昌) Formation,and five in Huajiahu(花家湖) Formation.During the deposition,the three main provenances play different roles.The quantitative petrofacies analysis revealed distinct changes of the effect from each source,that is,61.9%(Cycle Ⅰ)→54.5%(Cycle Ⅲ)→50%(Cycle Ⅳ)→57.9%(Cycle Ⅴ)→14.3%(Cycle Ⅵ),14.3%(Cycle Ⅰ)→21.2%( Cycle Ⅲ)→40%(Cycle Ⅳ)→36.8%(Cycle Ⅴ)→14.3%(Cycle Ⅵ),and 23.8%(Cycle Ⅰ)→24.2%(Cycle Ⅲ)→10%(Cycle Ⅳ)→5.3%(Cycle Ⅴ)→71.4%(Cycle Ⅵ) from COB,DOB,and UYB,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1) COB behaved in considerable activation during the EarlyJurassic but weakened in the Middle Jurassic;(2) the vigorous tectonic uplift of DOB initiated in Middle Jurassic;and(3) UYB was in stabilization basically from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e orogenic belt lower-middle jurassic provenance analysis geotec-tonics.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纲要 被引量:103
2
作者 鲍志东 刘凌 +6 位作者 张冬玲 李儒峰 管守锐 康永尚 王英名 齐雪峰 赵秀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侏罗系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层序发育较完整,沉积相类型丰富,沉积体系多样。露头、钻测井、地震三位一体研究表明,侏罗系发育七个三级层序,其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沼泽等。这些沉积相在各... 侏罗系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层序发育较完整,沉积相类型丰富,沉积体系多样。露头、钻测井、地震三位一体研究表明,侏罗系发育七个三级层序,其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沼泽等。这些沉积相在各层序体系域内呈有序排列。各期物源及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发育八套沉积体系,即克拉美丽山前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乌伦古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德伦山前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哈拉阿拉特山前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体系、车拐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四棵树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伊林黑比尔根山前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博格达山前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克拉美丽沉积体系的发育最具有继承性。这些沉积体系的展布在总体上控制了盆地内部油气有利储集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沉积体系 湖泊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 含油气层系 三级层序 冲积扇 辫状河 曲流河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含铀岩系的层序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25
3
作者 金若时 程银行 +4 位作者 杨君 奥琮 李建国 李艳锋 周小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93-3309,共17页
为对比分析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含铀岩系的特征,在盆地北部、东部、南部筛选了3个钻透中下侏罗统西山窑组(J_2x)和八道湾组(J_1b)的钻孔,以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和测井曲线为基础,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其含铀岩系进行了划分... 为对比分析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含铀岩系的特征,在盆地北部、东部、南部筛选了3个钻透中下侏罗统西山窑组(J_2x)和八道湾组(J_1b)的钻孔,以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和测井曲线为基础,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其含铀岩系进行了划分与对比。选择12个铀矿化异常孔编制了层序沉积连井模式图,讨论了层序充填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盆地不同位置地层层序差异较大,北缘从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到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_1s—J_3q)发育了3个三级层序和7个体系域。盆地东缘从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到上统齐古组(J_1b—J_3q),发育了5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整体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湖侵过程,4个次级的湖侵湖退使湖平面达到最高位。南缘从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到上统齐古组(J_2x—J_3q)发育了3个三级层序和7个体系域,经历一次构造隆升作用造成了大规模湖退事件和一次完整的湖侵事件。八道湾期至齐古期至少经历了两次完整的湖退、湖侵事件,整体上经历了一个先退积、后进积、再退积的过程。头屯河期湖退过程中形成的扇三角洲、辫状河砂体是主要的铀储层,也标志着一次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研究区岩相主要有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湖泊三角洲和扇三角洲5种沉积相类型和10种沉积亚相,含铀岩系亚相主要有辫状河道、扇三角洲平原、湖泊三角洲平原。西山窑组(J_2x)含煤建造上下发育2个区域性平行不整合面,界面之下发育大规模湖泊三角洲相的粘土层圈闭了上下两侧的砂体,是寻找砂岩型铀富集的有利区带。这些认识,不仅提高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的对比划分的精度,而且对盆地控铀要素和形成环境研究及全面开展铀矿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含铀岩系 层序地层 地层对比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冀西北晚侏罗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52
4
作者 邵济安 孟庆任 +2 位作者 魏海泉 张履桥 王佩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51-761,共11页
冀西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钾玄岩系列和部分壳源高钾酸性岩石组合。通过对髫髻山组之上的后城组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构造研究,认为这套河-湖相沉积形成在... 冀西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钾玄岩系列和部分壳源高钾酸性岩石组合。通过对髫髻山组之上的后城组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构造研究,认为这套河-湖相沉积形成在伸展背景下的断陷盆地之中,下部由粗粒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组成,上部则为河湖相沉积物,并出现火山岩夹层,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髫髻山组到后城组的层序反映出从断陷盆地到坳陷盆地的发展过程。此外,后城组形成后所发生的区域性挤压作用导致了这期伸展盆地的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 晚侏罗世 断陷盆地 钾玄岩系列 伸展构造 火山-沉积盆地 构造环境 性质
下载PDF
藏南羊卓雍错南部桑秀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24
5
作者 钟华明 童劲松 +2 位作者 夏军 鲁如魁 邱军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9,共8页
羊卓雍错南部桑秀组中分布有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构成的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露头上玄武岩占绝对优势,喷发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区域资料显示,这一时期该地区处于冈瓦纳大陆的被动陆缘。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与... 羊卓雍错南部桑秀组中分布有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构成的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露头上玄武岩占绝对优势,喷发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区域资料显示,这一时期该地区处于冈瓦纳大陆的被动陆缘。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与洋脊玄武岩和洋岛型玄武岩有明显区别,显示大陆拉张带或大陆裂谷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火山岩 拉斑玄武岩系列 藏南羊卓雍错
下载PDF
赣南—粤北晚中生代火山岩系划分和时代讨论 被引量:36
6
作者 巫建华 周维勋 章邦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2-370,共9页
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赣南—粤北晚中生代火山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余田群、莲花寨群和版石群。再根据岩性岩相特征,结合火山旋回分析,余田群、莲花寨群和版石群均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余田群下部称水头迳组、上部称菖蒲组,莲花... 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赣南—粤北晚中生代火山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余田群、莲花寨群和版石群。再根据岩性岩相特征,结合火山旋回分析,余田群、莲花寨群和版石群均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余田群下部称水头迳组、上部称菖蒲组,莲花寨群下部称上丁组、上部称鸡笼嶂组,版石群下部称合水组、上部称优胜组。菖蒲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76~147.6 Ma,峰值为170~160 Ma,属中侏罗世;鸡笼嶂组同位素年龄为154~138 Ma,峰值为150~140 Ma,属晚侏罗世;合水组的化石特征指示其属早白垩世;优胜组同位素年龄为104~72.2 Ma,峰值为86.5~100 Ma,属晚白垩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白垩纪 火山岩系 地层划分 赣南-粤北
下载PDF
甘肃窑街中侏罗世化石角质层有机质及其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成君 孙柏年 +2 位作者 王云鹏 刘金钟 闫德飞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42-47,共6页
通过对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化石银杏以及现代银杏角质层有机质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银杏角质层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化石和现代银杏角质层有机质烷烃和甾萜类化合物组成十分相似。可以通过角质层的碳同位素组成等参数进行古环... 通过对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化石银杏以及现代银杏角质层有机质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银杏角质层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化石和现代银杏角质层有机质烷烃和甾萜类化合物组成十分相似。可以通过角质层的碳同位素组成等参数进行古环境重建,结果表明中侏罗世早期古环境较为温湿,到了中期后古气候逐渐变得干旱少雨,后期降雨量又逐渐增加,温度升高,植被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窑街 中侏罗统 窑街组 化石银杏角质层 有机质组分 碳同位素组成 古环境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潜力与展望 被引量:74
8
作者 杨跃明 陈玉龙 +6 位作者 刘燊阳 邓宾 徐浩 陈丽清 黎丁源 殷樱子 李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8,共17页
历经1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南方地区已全面进入中浅层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阶段,综合评价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是关乎四川盆地能否建成"天然气大庆"的关键。为了给下一步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 历经1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南方地区已全面进入中浅层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阶段,综合评价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是关乎四川盆地能否建成"天然气大庆"的关键。为了给下一步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系统总结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成效,分析了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与潜力,预判了未来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川南地区4 500 m以浅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的页岩气资源量为3.7×10^12m^3,其中可采储量超过2×10^12m^3,具备建成1 000×10^8m~3页岩气年产规模并稳产10年以上的开发潜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迄今已累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061×10^12m^3,并建成百亿立方米年产量页岩气大气区;②渝东北—鄂西地区、川西南—滇东北复杂构造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好,亦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③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具有三套后备页岩气层系,即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海相页岩、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和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其中筇竹寺组海相页岩在绵阳—长宁拉张槽内优质页岩厚度较大、压力较高、孔隙较发育,是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而川中—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也具有一定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 页岩气 后备层系 下寒武统 上二叠统 下侏罗统 勘探开发潜力
下载PDF
北山盆地群侏罗、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分布、演化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少波 白玉宝 杨友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7-722,共6页
通过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北山盆地群侏罗系与下白垩统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演化。结果表明:北山盆地群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为典型的内陆湖盆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以辫状河为主)、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 通过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北山盆地群侏罗系与下白垩统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演化。结果表明:北山盆地群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为典型的内陆湖盆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以辫状河为主)、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的分布及演化主要受构造及古气候条件的影响,侏罗系及下白垩统属两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大致可以划分为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沉积阶段;由于阿尔金断裂在侏罗纪时对北山地区南部影响较大,导致侏罗纪沉积呈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表现为南部盆地断陷更为强烈,出现了较深湖相沉积,北部盆地断陷强度相对较弱,只出现滨浅湖沉积;早白垩世阿尔金断裂对本区影响不大,其沉积特征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分布及演化 侏罗系 下白垩统 北山盆地群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得光 王飞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65-467,共3页
综合各种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的油气成藏期次。认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和西山窑级油藏主体在中晚侏罗世形成;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混合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最初进入储集层的石油在中晚... 综合各种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的油气成藏期次。认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和西山窑级油藏主体在中晚侏罗世形成;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混合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最初进入储集层的石油在中晚侏罗世,后期注入储集层的高成熟石油主要在晚白垩世,最后天然气成藏主要在早第三纪。同时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与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不一定都能记录油气成藏最早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纪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 成藏期次
下载PDF
川西新场气田中、浅层气藏特征及立体勘探开发的技术思路 被引量:33
11
作者 符晓 邓少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19,共6页
新场气田是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陆相碎屑岩领域中发现的构造—岩性非常规、多气藏复合型大气田。中、浅层为红色碎屑岩“次生”气藏,纵向分布跨度为500~2700m,目前已明确的四套开发层系有侏罗系蓬莱镇组上组合、蓬莱镇组... 新场气田是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陆相碎屑岩领域中发现的构造—岩性非常规、多气藏复合型大气田。中、浅层为红色碎屑岩“次生”气藏,纵向分布跨度为500~2700m,目前已明确的四套开发层系有侏罗系蓬莱镇组上组合、蓬莱镇组中组合、沙溪庙组和千佛崖组。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和开发,控制含气面积约100km2,各类储量总计超过300×108m3。在实践中经不断认识,总结出了各气藏的“共性”与“个性”,初步建立起气田隆升“气化”、富集成藏的基本地质模型,并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该气田地质特征的立体勘探开发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浅层气 气藏成因 气化 地质模型
下载PDF
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宇林 杨春 冀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1-824,共4页
为了探讨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采用钻孔与矿井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轴迹方位为NE10°±、NE22°±、NE43°±、NE65°±和NW34°±5组褶皱及相关... 为了探讨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采用钻孔与矿井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京西木城涧侏罗纪井田轴迹方位为NE10°±、NE22°±、NE43°±、NE65°±和NW34°±5组褶皱及相关断层的发育特征:阐述了地质构造对煤层发育、赋存状况的控制作用;指出该区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中生代的3个成盆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火山-沉积盆地的发育阶段、中侏罗世晚期火山-沉积盆地的重现阶段、白垩纪火山-沉积盆地的再现阶段)、3次褶皱幕(中侏罗世早期末褶皱幕、晚侏罗世末褶皱幕、白垩纪末褶皱幕)以及新生代的2次构造挤压运动,自早至晚形成的各期压性构造面走向呈现逆时针偏转之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西侏罗纪煤系 地质构造 伸展成盆 褶皱幕
下载PDF
吐哈盆地侏罗系原油单体烃系列碳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大锐 董爱正 蔡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21,共3页
原油中单体烃类在线同位素分析是用色谱仪将包括生物标记化合物在内的化合物分离,经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然后直接送气体同位素质谱仪进行单体烃碳同位素测定。用此项技术分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4个含油气构造的油、老样品,认为:葡萄... 原油中单体烃类在线同位素分析是用色谱仪将包括生物标记化合物在内的化合物分离,经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然后直接送气体同位素质谱仪进行单体烃碳同位素测定。用此项技术分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4个含油气构造的油、老样品,认为:葡萄沟构造原油与神泉构造原油同源,可能产白煤系地层;胜金口村造原油则与玉果构造原油同源,可能产自泥质烃源岩。分析结果表明,该盆地中即使在较近范围内也存在着不同层系、不同类型、彼此封隔性较好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油源对比 碳同位素 正构烷烃 油气生成
下载PDF
三肇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封气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姜振学 付广 梁海龙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23,共5页
在深入分析该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各种封闭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泥岩封气所要求的最低排替压力标准,利用该区泥岩排替压力随埋深的变化关系,得到该区青山口组泥岩开始具物性封闭能力的深度为50~150m,对应时间为距今120.2~... 在深入分析该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各种封闭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泥岩封气所要求的最低排替压力标准,利用该区泥岩排替压力随埋深的变化关系,得到该区青山口组泥岩开始具物性封闭能力的深度为50~150m,对应时间为距今120.2~119.7Ma。而上侏罗统气烃岩开始排气时间为距今148Ma,在142~136Ma达到排气高峰。表明该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封闭能力开始形成时期远远晚于上侏罗统气源岩的大量排气期,封气有效性差,这是该区目前只找到中小型气田而找不到大气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泥岩盖层 封气 有效性
下载PDF
贵州大方侏罗统自流井组地层特征及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晓诗 赵兵 +2 位作者 谭梅 周冰洋 孙剑 《贵州地质》 2016年第1期50-57,70,共9页
本文详细描述了大方县高枧乡黎家湾自流井组剖面,讨论了自流井组的岩性组合特征、接触关系及横向变化,根据双壳及叶肢介化石组合带的时代将自流井组归于下侏罗统,将新田沟组归于中侏罗统。首次在大方响水乡大转弯自流井组马鞍山段地层... 本文详细描述了大方县高枧乡黎家湾自流井组剖面,讨论了自流井组的岩性组合特征、接触关系及横向变化,根据双壳及叶肢介化石组合带的时代将自流井组归于下侏罗统,将新田沟组归于中侏罗统。首次在大方响水乡大转弯自流井组马鞍山段地层中发现有恐龙足迹化石。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确定自流井组为湖泊相滨湖及浅湖亚相沉积,包括砂坪、泥坪、混合坪、介壳滩微相类型。根据陆相基准面旋回层序将自流井组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层序、5个中期旋回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侏罗统 自流井组 岩石地层 划分对比 沉积相 恐龙足迹
下载PDF
川东上三叠统及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凌跃蓉 陈礼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6-10,13-14,共7页
笔者研究范围为华蓥山以东、方斗山以西、温泉井以南的川东区块。川东地区历来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近年在川东北部渡口河地区的上三叠统、侏罗系浅层又有了新的突破。采用现代含油气系统理论,将盆地中有效烃源岩、储集层、... 笔者研究范围为华蓥山以东、方斗山以西、温泉井以南的川东区块。川东地区历来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近年在川东北部渡口河地区的上三叠统、侏罗系浅层又有了新的突破。采用现代含油气系统理论,将盆地中有效烃源岩、储集层、上覆盖层等静态的基本地质要素与圈闭形成、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动态的成藏作用纳入到统一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开展静态与动态紧密结合的综合研究,科学地阐明油气藏的形成演化、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较为系统地研究上三叠统及侏罗系浅层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达到指出油气现今赋存部位的目的,进而指出勘探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侏罗纪 含油气层系 系统 分析 勘探方针
下载PDF
华莹山中段西缘下侏罗统含油地层裂缝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秦启荣 颜其彬 白晓锋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4,20,共5页
华莹山中段西下侏罗统含油地层发育有三类构造缝:区域缝,局部缝和复合型缝。区域缝共有两期四组,其中第一期(Ⅰ、Ⅱ组)裂缝的形成时间早于第二期(Ⅲ、Ⅳ组);其产状稳定,穿层较深,延伸较长,缝面平直且与岩层层面垂直;分布不... 华莹山中段西下侏罗统含油地层发育有三类构造缝:区域缝,局部缝和复合型缝。区域缝共有两期四组,其中第一期(Ⅰ、Ⅱ组)裂缝的形成时间早于第二期(Ⅲ、Ⅳ组);其产状稳定,穿层较深,延伸较长,缝面平直且与岩层层面垂直;分布不受构造位置的控制,其原始产状在研究区基本一致,具一定的规律性;其发育主要受岩层厚度和岩性的影响。局部缝的发育分布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部位、构造变形方式和变形特征的控制;总的说来,这种类型裂缝的规模较小,延伸较短,但其张开度较大,发育分布因局部构造位置而异。复合缝是晚期局部应力场改造早期区域缝而形成的,它具有区域缝和局部缝的双重特征,但分布上具局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侏罗统 裂缝 含油地层 油气储集层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东南部吉萨尔山前中下侏罗统构造格架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陆诗阔 包子鹤 杨俊生 《新疆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0-264,共5页
以现有地质及地震资料为基础,对阿姆河右岸区块东南部靠近吉萨尔山前地区的中下侏罗统主要构造特征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该区中下侏罗统油气勘探,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对造山带向盆地过渡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该区... 以现有地质及地震资料为基础,对阿姆河右岸区块东南部靠近吉萨尔山前地区的中下侏罗统主要构造特征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该区中下侏罗统油气勘探,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对造山带向盆地过渡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该区中下侏罗统整体表现为由三列近似呈雁行状排列的NE向背斜带组成的褶皱-冲断构造。从控制背斜构造发育的断裂活动特征看,东部山前断层表现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逆冲,活动强度大,向西逆断层运动的强度逐渐减弱,且由南向北西部断层的逆冲运动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在研究区的北部发育典型的构造三角带。西部背斜带可视为断裂运动方式由南向北变化导致的调节构造。沿构造带走向,三列背斜构造高点由南向北逐渐升高。通过对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与上覆地层构造特征的比较,结合该区侏罗系沉积特征,认为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是与上覆地层构造变形共同形成于新近纪喜山期统一的区域构造运动背景下。其主要构造变形机制是晚古近—新近纪以来,在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受吉萨尔山脉的隆升挤压和研究区北部NW向的大型断裂如布哈拉断裂、曼格什拉克断裂的右旋压扭共同作用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区块 吉萨尔山前 中下侏罗统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陆相有机质演化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耀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38-41,共4页
介绍了四川盆地区域地质概况;采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论述了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特征和成油气史;研究了生、运、聚与油气成藏关系;指出位于生油中心西南侧的早期古隆起圈闭是今后勘探开发... 介绍了四川盆地区域地质概况;采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论述了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特征和成油气史;研究了生、运、聚与油气成藏关系;指出位于生油中心西南侧的早期古隆起圈闭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下侏罗统 陆相 有机质 油气分布 演化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未来工作方向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陈树旺 公繁浩 +5 位作者 杨建国 张健 李永飞 王丹丹 郜晓勇 李晓海 《中国地质调查》 2016年第6期1-9,共9页
以实现松辽盆地油气资源接续为目标,围绕侏罗系、石炭—二叠系、中新元古界3套目标层系,在松辽盆地外围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阐述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的总体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 以实现松辽盆地油气资源接续为目标,围绕侏罗系、石炭—二叠系、中新元古界3套目标层系,在松辽盆地外围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阐述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的总体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提出了实现目标任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思路及预期成果;同时,总结了目前该工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未来的工作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外围 新层系 侏罗系 石炭一二叠系 中元古界 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