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民间神庙临时戏台考述——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唐霞 程峰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作为戏曲的演出场所,戏台有固定戏台和临时戏台之分,两者长期并存。由于缺少实物证明和文献记载,目前学界对于临时戏台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洛阳民间神庙搭建临时戏台之风持续存在,其因循民间... 作为戏曲的演出场所,戏台有固定戏台和临时戏台之分,两者长期并存。由于缺少实物证明和文献记载,目前学界对于临时戏台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洛阳民间神庙搭建临时戏台之风持续存在,其因循民间神庙不同的地形地势需求而搭建以降低成本,其作为固定戏台的有益补充,临时戏台发挥着娱乐、社会教化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神庙 临时戏台 清至民国 碑刻资料
下载PDF
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洛阳闲适文人群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建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0,共6页
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在东都洛阳形成一个以白居易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他们交游频繁,诗酒狂放,追步中隐,在生活情趣与创作方面,都表现出闲适的特点。论文试从当时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几方面,分析这一文坛现... 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在东都洛阳形成一个以白居易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他们交游频繁,诗酒狂放,追步中隐,在生活情趣与创作方面,都表现出闲适的特点。论文试从当时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几方面,分析这一文坛现象之所以在洛阳出现,主要是时代、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和初至会昌 洛阳 闲适 文人群
下载PDF
北魏洛阳时代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被引量:7
3
作者 倪润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5-49,共5页
"北魏洛阳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反映北魏社会信息载体的已发掘的墓葬资料,多分布在豫、晋、蒙、冀、鲁、陕、甘地区。中外学者从其墓地制度、墓葬形制、墓葬图像、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 "北魏洛阳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反映北魏社会信息载体的已发掘的墓葬资料,多分布在豫、晋、蒙、冀、鲁、陕、甘地区。中外学者从其墓地制度、墓葬形制、墓葬图像、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为探索洛阳时代的历史原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在一些主要问题的认识上,也还存在着视点相同、思考模式同一化等问题,变换视角,重视细节,应是未来研究中需要强化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时代 墓葬考古 研究特点
下载PDF
洛阳地区隋唐离宫遗址调查与考证 被引量:5
4
作者 严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6-29,共4页
洛阳是隋唐王朝的东都 ,隋唐两代在洛阳城周围修建了许多离宫。通过文献考证和考古调查确定了这些离宫的位置和性质 。
关键词 洛阳 离宫遗址 隋唐
下载PDF
三代居洛与先秦都城择址理念的发展
5
作者 李玲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9-123,共5页
夏商周三代均曾在今洛阳地区建都,但三代选择以洛阳为都的原因却各有不同,这种择都原因的差异直接反映着先秦都城择址理念的发展。夏代选择在洛阳地区建都以族群的生存发展需求为主;商代早期在夏故都附近建立都城则出于确立国家正统地... 夏商周三代均曾在今洛阳地区建都,但三代选择以洛阳为都的原因却各有不同,这种择都原因的差异直接反映着先秦都城择址理念的发展。夏代选择在洛阳地区建都以族群的生存发展需求为主;商代早期在夏故都附近建立都城则出于确立国家正统地位的政治诉求;直到西周时,综合性的都城择址理念才日渐成熟,西周成周和东周王城在洛阳的兴建正是先秦成熟都城择址理念的具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居洛 先秦 都城择址
下载PDF
北魏洛阳时期文学风气的外在表现
6
作者 宋燕鹏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1-65,共5页
迁都洛阳后,北魏文学有较为快速的发展,文学风气得到重建,外在表现就是社会上文学活动的相对兴盛有密切关系。文人在相互切磋交流中提高了写作技巧,南北文风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得到了初步融合。北朝后期唯有东魏北齐继承了北魏多数的文化... 迁都洛阳后,北魏文学有较为快速的发展,文学风气得到重建,外在表现就是社会上文学活动的相对兴盛有密切关系。文人在相互切磋交流中提高了写作技巧,南北文风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得到了初步融合。北朝后期唯有东魏北齐继承了北魏多数的文化遗产,这就为北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洛阳时期 文学风气 文学活动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洛地区列女形象探析——基于嘉庆《洛阳县志·列女传》的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洸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75-81,共7页
列女是指诸种操守符合封建礼教言行之楷模的女子,嘉庆《洛阳县志·列女传》中的列女形象可分为六类:即:一与之齐,终身不改;以死殉道,拒辱自戕;极尽孝道,赡养舅姑;吃苦耐劳,刚强持家;教子有方,扶子有成;乐善好施,扶弱济贫。明清时期... 列女是指诸种操守符合封建礼教言行之楷模的女子,嘉庆《洛阳县志·列女传》中的列女形象可分为六类:即:一与之齐,终身不改;以死殉道,拒辱自戕;极尽孝道,赡养舅姑;吃苦耐劳,刚强持家;教子有方,扶子有成;乐善好施,扶弱济贫。明清时期贞节观的发展、贞节旌表制度的盛行、洛学的兴盛以及养老抚孤的考量等因素共同造就了河洛地区列女形象。同时河洛列女形象又呈现出脸谱化的状态,是封建礼教的产物,缺乏独立的人格,但列女身上所体现的重孝、勤劳、勇敢、善良等优秀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洛地区 列女 嘉庆《洛阳县志·列女传》
下载PDF
文化·礼制·建筑——洛阳潞泽会馆探析
8
作者 肖晓丽 《华中建筑》 2004年第B07期A0033-A0036,共4页
会馆是一类重要的民间建筑。本文通过对洛阳潞泽会馆的调研,探析了它的历史背景,清代的晋商文化与河洛文明的交融,以及它所反映的哲学观及建筑艺术。
关键词 乾嘉 清洛阳城 晋商 会馆
下载PDF
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墓葬图像试析
9
作者 武俊华 《文物季刊》 2022年第4期58-72,共15页
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墓葬中集中出现的四神、升仙、神兽、孝子故事等线刻图像,在组合、内容、布局、雕刻技法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强的时代特色。研究认为,这些图像是在大量吸收汉晋传统、平城艺术、南朝风格等基础上,创设形成的一种新的丧葬... 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墓葬中集中出现的四神、升仙、神兽、孝子故事等线刻图像,在组合、内容、布局、雕刻技法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强的时代特色。研究认为,这些图像是在大量吸收汉晋传统、平城艺术、南朝风格等基础上,创设形成的一种新的丧葬艺术模式,是北魏洛阳时代丧葬制度汉化改革的成果。随着北魏分裂,胡化势力抬头,这一系统化重构形成的图像组合形式受到破坏,反汉化的多元艺术风格再次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时代 墓葬图像 汉化改革 丧葬制度 图像重构
下载PDF
洛阳出土北魏修长型陶俑初探
10
作者 徐婵菲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年第11期121-133,200,共14页
20世纪50年代之前出土了一类形制特别的北魏陶俑,其身材修长,下身明显长于上身,给人比例失调的感觉。因为是盗掘出土且大部分流失海外,所以这种修长型俑很久以来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收集的13件此类陶俑,分别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 20世纪50年代之前出土了一类形制特别的北魏陶俑,其身材修长,下身明显长于上身,给人比例失调的感觉。因为是盗掘出土且大部分流失海外,所以这种修长型俑很久以来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收集的13件此类陶俑,分别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修长型俑均为平背俑。从形制上看,他们应属于北朝俑群四大组合中的第二组和第三组,即出行仪仗俑和侍仆俑;从造型风格和衣冠服饰方面考察,修长型俑具有洛阳地区北魏陶俑的风格,其出土地区应是河南洛阳。结合陶俑自身特征和历史文献分析,修长型俑流行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至宣武帝时期。修长型俑的重新发现,填补了北魏洛阳时代第一期陶俑资料的空白,为研究北魏墓葬陶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长型陶俑 洛阳地区 北魏洛阳时代
原文传递
北魏洛阳的汉晋想象——空间、古迹与记忆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北魏洛阳与汉晋洛阳的都城空间叠加关系,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于同一空间中的汉晋古迹、人物和事件充满想象,从而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城市情绪,在氛围层面上塑造着拓跋政权与汉晋国家的连续性。《洛阳伽蓝记》记载的隐士赵逸及其古迹指... 北魏洛阳与汉晋洛阳的都城空间叠加关系,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于同一空间中的汉晋古迹、人物和事件充满想象,从而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城市情绪,在氛围层面上塑造着拓跋政权与汉晋国家的连续性。《洛阳伽蓝记》记载的隐士赵逸及其古迹指认,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不过,北魏洛阳与汉晋洛阳也存在明显差异,除了众所熟知的寺院、佛塔和坊外,值得注意的是铜铸设施的缺失。汉晋时代,翁仲、铜驼、铜马、飞廉等铜铸设施,构成了从长安到洛阳延续的都城装饰文化。永嘉之乱后这些铜铸设施很多被迁移,北魏迁都洛阳后并未尝试在基址上进行恢复性重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汉晋 洛阳 古迹 记忆
原文传递
河南洛阳市北魏洛阳城津阳门内大道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涛 钱国祥 +2 位作者 肖淮雁 郭晓涛 王睿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9-58,I0011,I0012,共12页
2005~2006年,对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内城的津阳门内大道及相关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道路为北魏洛阳内城西部的南北向交通干道,通过发掘明确了该道路的确切位置、时代和基本结构。出土遗物主要为建筑材料和陶瓷器。陶瓷器以青瓷器和白... 2005~2006年,对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内城的津阳门内大道及相关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道路为北魏洛阳内城西部的南北向交通干道,通过发掘明确了该道路的确切位置、时代和基本结构。出土遗物主要为建筑材料和陶瓷器。陶瓷器以青瓷器和白瓷器为主,为探索中国古代白瓷起源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洛阳市 汉魏洛阳故城 津阳门内大道 瓷器 北朝
原文传递
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太极殿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涛 钱国祥 郭晓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78,共16页
汉魏洛阳故城的太极殿,是三国曹魏、西晋至南北朝北魏宫城的中心正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太极殿”。遗址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金村南约1公里,地处北魏宫城中部偏西,由铜驼街、宫城阊阖门、二号宫门、三号宫门组成的北魏洛阳... 汉魏洛阳故城的太极殿,是三国曹魏、西晋至南北朝北魏宫城的中心正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太极殿”。遗址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金村南约1公里,地处北魏宫城中部偏西,由铜驼街、宫城阊阖门、二号宫门、三号宫门组成的北魏洛阳城建筑轴线上(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洛阳市 汉魏洛阳故城 宫城 太极殿 三国曹魏至北朝
原文传递
洛阳西周君陵墓位置探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潘付生 李惠君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49,共4页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东周 东周王城 西周君陵墓
原文传递
嵩县果酒厂晋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文浩 李红 李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18,共6页
1987年4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嵩县果酒厂清理出一座晋墓,墓中出土有陶人物俑和动物俑、铜镜、铁镜、银钗等随葬品。推测此墓年代为西晋中晚期贵族夫妇墓。
关键词 嵩县 人物俑 西晋中晚期
原文传递
北朝晚期墓葬形制研究——以北魏洛阳时代至北齐都城地区的墓葬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音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104,共13页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期都城地区的墓葬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了墓葬形制结构方面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并分析了相关的文化因素及其传承与变革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形制结构 北朝晚期 北魏洛阳时代 东魏 北齐
原文传递
洛阳关林大道唐墓(LNGM56)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文浩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7-42,F0003,共7页
2005年7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关林大道徐屯段清理出一座唐墓,时代为中唐时期。墓中出土有彩绘陶俑、动物俑、生活用具、三彩器、瓷器等随葬品。其中出土的蓝釉三彩盘制作精美,推测可能为巩义黄冶窑的产品。
关键词 洛阳 中唐时期 蓝釉三彩盘 巩义黄冶窑
原文传递
汉魏洛阳城的祭祀礼制建筑空间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国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113,共12页
祭祀天地先祖的礼制活动,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统治天下与战争同等对待的大事。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东周春秋末至战国、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的都城遗址,由于其地处中原的地理环境和上承周汉下启隋唐的历史地位,许多重要的礼制文化... 祭祀天地先祖的礼制活动,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统治天下与战争同等对待的大事。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东周春秋末至战国、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的都城遗址,由于其地处中原的地理环境和上承周汉下启隋唐的历史地位,许多重要的礼制文化、典章制度、都城形制、埋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都是在此开创和传承发展。本文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对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各朝代都城的祭祀礼制建筑空间分布进行了探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洛阳城 东汉 曹魏 西晋 北魏 祭祀礼制建筑
原文传递
河南洛阳市苗北村五代、宋金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业恒 杜娟 李红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56,共14页
2011年4~5月,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苗北村西北部的机场路东、310国道南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五代、宋金时期的墓葬13座(图一;图二;附表)。
关键词 洛阳 苗北村 五代 宋金墓 墓志 经幢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与洛阳墓葬陶俑之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雁 刘斌 潘海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3-82,共10页
北魏先后定都于平城和洛阳,史学界一般将其分别称为平城期与洛阳期。本文以墓葬中的陶俑为对象,比较了两个时期陶俑的异同之处:一方面随葬陶俑原本是汉文化的丧葬习俗,另一方面陶俑种类以及服饰的变化也显示出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文章... 北魏先后定都于平城和洛阳,史学界一般将其分别称为平城期与洛阳期。本文以墓葬中的陶俑为对象,比较了两个时期陶俑的异同之处:一方面随葬陶俑原本是汉文化的丧葬习俗,另一方面陶俑种类以及服饰的变化也显示出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北魏两个时期的汉化进程及其影响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期 洛阳期 墓葬陶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