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in the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Middle andUpper Proterozoic in the Ming Tombs Area, Beijing
1
作者 LI Ru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δ13C and δ18O) in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of Gaoyuzhuangian, Yangzhuangian and Wumishanian ag...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δ13C and δ18O) in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of Gaoyuzhuangian, Yangzhuangian and Wumishanian ages of the established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the Ming Tombs area lying in western Yanshan Mountain of Beijing. Besides, sketchy determination of δ13C and δ18O was also performed for other formations and member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lear-water carbonate sediments, δ13C and δ18O, featuring smaller variation of δ13C but larger variation of δ18O, can well delineate the relative change of sea level, which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of primary sedimentary settings; in the presence of terrigenous substances, δ13C values vary greatly while δ18O slightly;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show marked changes at sequence boundaries. Besides, particular patterns can be found in regar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within the sequ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g tombs in the western Yanshan Mountains of beijing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下载PDF
SHRIMP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Changcheng System in the Ming Tombs area,Beijing:Constraints on the protolith nature and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of the Mesoproterozoic cover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62
2
作者 WAN Yusheng1,2, ZHANG Qiaoda1 & SONG Tianrui1 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2. Beijing SHRIMP Laboratory, Beijing 100037, 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Wan Yusheng (e-mail: wanyusheng@cags.net.c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22期2500-2506,共7页
The Mesoproterozoic Changcheng System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Determining its time of deposition and sources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recambrian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 The Mesoproterozoic Changcheng System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Determining its time of deposition and sources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recambrian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is paper suggests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detrital zircons from clastic sediments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 in the Ming Tombs area, Beijing. Samples of feldspar-bearing sandstone (CHc-2) and pure sandstone (CHc-9)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hangzhougou Formation, which constitutes the basal part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 Detrital zircons show an age range from 2.35 to 2.60 Ga. However, sample CHc-9 in the upper Changzhougou Formation also contains some zircons with ages of 1.9-1.8 Ga and 2.3-2.1 Ga. The age patterns lea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Most of the detrital material came from a source area composed predominantly of ~2.5 Ga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2) 1.9-1.8 Ga reflects the age record of Palaeoproterozoic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 even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3) the oldest age for deposition of the Changcheng System is 1.8 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原岩 中国 北部地区 地壳演变
原文传递
北京明长城沿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李硕 石炀 张杰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2期50-58,共9页
明长城军防体系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并表现出复杂差异性。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30个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量化、对比分析城堡内、外聚落空间和一般聚落空间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梳理北京明长城沿线聚... 明长城军防体系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并表现出复杂差异性。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30个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量化、对比分析城堡内、外聚落空间和一般聚落空间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梳理北京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聚落规模、聚落边界形态、路网连接程度、公共空间分形维度和建筑之间规模秩序与城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明长城军防体系、自然环境限制和生活方式转变是影响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认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长城文化遗产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形态 量化评价 城堡 北京明长城 密云区
下载PDF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Pb-Pb年龄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巧大 宋天锐 +1 位作者 和政军 丁孝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6-423,共8页
对北京十三陵地区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地采样和^(207)Pb/^(204)Pb-^(206)Pb/^(204)Pb年龄测定。共测定了63个样品(大部分样品采取两种溶解方式),得到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第三段的^(207)Pb/^(204)Pb-^(206)Pb/^(204)Pb等时线年龄... 对北京十三陵地区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地采样和^(207)Pb/^(204)Pb-^(206)Pb/^(204)Pb年龄测定。共测定了63个样品(大部分样品采取两种溶解方式),得到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第三段的^(207)Pb/^(204)Pb-^(206)Pb/^(204)Pb等时线年龄为1373±92Ma(95%置信度误差,下同,MSWD=4.7),杨庄组为1488±55Ma(MSWD=14),高于庄组第三段为1608±74Ma(MSWD=8.1)。这些年龄数据与目前已有地质记录相吻合。串岭沟组的碳酸盐相的^(206)Pb/^(204)Pb-^(207)Pb/^(204)Pb未构成等时线,但全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比碳酸盐相具有更明显的线性趋势,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根据同一个样品用稀盐酸溶解和用氢氟酸加硝酸混合酸溶解的铅同位素比值的接近的现象,显示碳酸盐岩中的硅质没有陆源的特征,是沉积盆地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陵地区 中元古界 碳酸盐岩 同位素地质年龄 Pb-Pb法 北京
下载PDF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串岭沟期地质事件的探索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天锐 和政军 +1 位作者 丁孝忠 张巧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0-406,共7页
宏观、微观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明在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长城系串沟组有地质事件层。宏观标志包括一系列地震滑塌、砂体液化、层内错断和角砾化构造等;微观标志包括火山晶屑、火山玻璃的假像、显微层内错位等。地球化学资料表明,Re、Os... 宏观、微观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明在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长城系串沟组有地质事件层。宏观标志包括一系列地震滑塌、砂体液化、层内错断和角砾化构造等;微观标志包括火山晶屑、火山玻璃的假像、显微层内错位等。地球化学资料表明,Re、Os及其同位素和Ir含量异常,某些稀有元素含量的对比等等,都有可能说明地质事件引起了异常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串岭沟组的地质事件是由于燕山裂陷槽形成早期的火山活动及由其引发的地震事件产生的。根据北京十三陵串岭沟组地质事件记录的研究,对比蓟县、宽城和曲阳等地的剖面后,笔者认为十三陵地区的串岭沟组相当于蓟县串岭沟组的上部层位。此外,串岭沟组出现火山—地震事件可能导致常州沟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的延续性被破坏;串岭沟组和常州沟组泥岩中有可能存在自生独居石,自生独居石为U,Th-Pb法同位素测年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件 元古界 串岭沟组 北京十三陵
下载PDF
北京十三陵地区前寒武纪岩石中稀土矿物的发现及对同位素测年的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宋天锐 石玉若 郑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38-1650,共13页
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年龄数据很混乱(表1),本文建议将北京十三陵地区新发现的稀土矿物用SHRIMP方法测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北京十三陵地区保存了新太古代五台群和新—中元古代较完整的地层,电子耦合等离子体分析(即原子收光谱分析)(... 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年龄数据很混乱(表1),本文建议将北京十三陵地区新发现的稀土矿物用SHRIMP方法测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北京十三陵地区保存了新太古代五台群和新—中元古代较完整的地层,电子耦合等离子体分析(即原子收光谱分析)(ICP)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在这些地层中,岩石中所含钾和稀土元素含量都比北美页岩(NASC)、欧洲页岩(ES)和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高出很多,经电子扫描+能谱仪+波谱仪(SEM+EDS+WDS)分析证明,在岩石中包含独居石(碎屑的和自生-成岩的)和磷钇矿(自生-成岩的),并首次发现钍石-独居石环带状混合矿物(变质的)以及显微脉状稀土硅酸盐矿物(地下流体形成的)等稀土矿物。利用激光拉曼光谱鉴定发现稀土矿物的分布状态包括:1在太古宙五台群的片麻岩中,云母、石英和长石之间有非自形晶独居石,而且在石英单晶里还有独居石的自形晶包裹体;并发现独居石和钍石-独居石环带状混合矿物,这些稀土矿物都是变质成因的;2在新太古代五台群片麻岩的准平原化风化面上,沉积的元古宙常沟组的底砾岩中发现了碎屑的独居石,这些独居石的同位素年龄对于元古宇的底界定年意义重大;3在常州沟组下部压扁-透镜状层理的粉砂岩中,普遍发现碎屑锆石的外缘生长出自生-成岩磷钇矿,磷钇矿的同位素定年对于常州沟组的地层年代有代表性意义;4串岭沟组的粉砂岩中发现了无形晶状自生-成岩独居石和磷钇矿,并且较多出现在显微缝合线内外,可作为SHRIMP测年的对象;5大红峪组粉砂岩中除了发现碎屑独居石外还发现脉状硅-铝稀土矿物,可能与后元古宙热液活动有关。事实上这些自生-成岩的稀土矿物的形成,都是源自太古宙富含稀土元素的变质岩石,其形成机理也与地下流体活动有关。笔者认为北京十三陵以及至华北地区,前寒武系富稀土元素形成的自生-成岩的稀土矿物,有助于用SHRIMP方法对前寒武纪地层的同位素测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十三陵 稀土矿物 前寒武纪岩石 SHRIMP同位素测年
下载PDF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1.8Ga和1.6Ga的铁质宇宙球粒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宋天锐 和政军 +1 位作者 万渝生 刘燕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常州沟组底部的粗砂岩(1.8Ga)和大红峪组硅化碳酸盐岩(1.6Ga)中都发现了众多铁质宇宙球粒。大多数未喷膜的二次电子像宇宙球粒是圆形的,少数呈长条状,由于在大气层中熔融作用,多数球粒表面具有金相饰纹和"排气&q...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常州沟组底部的粗砂岩(1.8Ga)和大红峪组硅化碳酸盐岩(1.6Ga)中都发现了众多铁质宇宙球粒。大多数未喷膜的二次电子像宇宙球粒是圆形的,少数呈长条状,由于在大气层中熔融作用,多数球粒表面具有金相饰纹和"排气"孔洞。使用电子探针分析对30个颗粒中44个测点的检测结果(%):FeO80~95,Cr2O30.78~6.56,NiO0.06~0.41,CoO0.02~0.46。相对比较Cr2O3在常州沟组中较多一些,而FeO在大红峪组中稍多一些。宇宙球粒的氦同位素分析值却截然不同;3He/4He×10-8分别为:57.50±2.16(常州沟组)和1.23±0.43(大红峪组);4He×10-8cm3STP/g分别为:55.54(常州沟组)和809.6(大红峪组);然而宇宙球粒的氦同位测定值都比各自的母岩高出许多;氦同位素的异常为所发现的宇宙球粒的地外来源更加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宙 宇宙球粒 北京十三陵
下载PDF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沉积相标志及沉积环境模式 被引量:37
8
作者 宋天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61-472,共12页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包括5个组: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前2个组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后3个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众多的沉积相标志反映:常州沟组属于滨浅海碎屑岩沉积环境;从串岭沟组开始,其沉积环...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包括5个组: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前2个组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后3个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众多的沉积相标志反映:常州沟组属于滨浅海碎屑岩沉积环境;从串岭沟组开始,其沉积环境向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过渡;后3个组沉积时的环境为典型的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沉积环境模式。另外,长城系还有许多特殊的沉积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世界上最古老的宇宙球粒;高于庄组白云岩层面上双脊波痕的内碎屑颗粒成因和硅化白云岩内青鱼骨状层理及硅质团粒的成因;特别是在大红峪组首次发现太阳星云物质——碳质球粒陨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十三陵 长城系 沉积相标志 环境模式 铁质宇宙球粒 碳质球粒陨石
下载PDF
大连金石滩现代沉积中首次发现宇宙球粒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天锐 汤集刚 +4 位作者 张永生 苏奎 樊馥 龚文强 王俊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1-1429,共9页
金石滩是大连地区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地,在玫瑰园景点的现代沉积物研究中,首次发现了铁质宇宙球粒,而且含量较多,在2.4 kg(<0.5 mm)的砂样中分离出18个宇宙球粒,其大小介于158~423μm,大多数宇宙球粒的表面具有典型的融熔-分凝构造,... 金石滩是大连地区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地,在玫瑰园景点的现代沉积物研究中,首次发现了铁质宇宙球粒,而且含量较多,在2.4 kg(<0.5 mm)的砂样中分离出18个宇宙球粒,其大小介于158~423μm,大多数宇宙球粒的表面具有典型的融熔-分凝构造,按其表面化学成分可分为:Fe质、Si-Al-Fe质、Cr-Fe质和Ti-Fe质等4种;笔者特别对其中的Ti-Fe质宇宙颗粒的成分及矿物演变进行了研究,认为宇宙球粒快速冷凝化学分异可在磁铁矿边缘形成钛磁铁矿;对大连、西藏泽当现代沉积物中、太平洋深海现代沉积物中,以及北京十三陵元古宙沉积岩中的宇宙球粒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在化学成分上虽有差别,但在颗粒大小和表面结构上是类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球粒 现代沉积 元古宙 大连 北京十三陵
下载PDF
1991~2001年北京十三陵台站地磁数据集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秀宽 吴宝元 宁百齐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北京十三陵台站(Beijing Ming Tombs station,BMT)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德胜口村东北约600米处,隶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环境探测实验室,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实现数字化并率先进入国际地磁台网(INTERMAGNET)的观测站... 北京十三陵台站(Beijing Ming Tombs station,BMT)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德胜口村东北约600米处,隶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环境探测实验室,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实现数字化并率先进入国际地磁台网(INTERMAGNET)的观测站。本数据集包含1991~2001年经过预处理后的北京十三陵台站的地磁观测数据,数据内容由磁偏角(D)、水平强度(H)和垂直强度(Z)三个要素的分钟值组成。本数据集可以用来开展地磁场、空间环境和地球各圈层耦合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十三陵 地磁场 磁偏角 分钟值
下载PDF
北京市现存清代建筑和残存遗址现状研究——以昌平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盛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78-84,共7页
随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首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昌平区同样也处在大面积的开发与建设之中。然而,大规模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背后,还存在许多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建设与保留下来的清代时期建筑和残存遗... 随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首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昌平区同样也处在大面积的开发与建设之中。然而,大规模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背后,还存在许多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建设与保留下来的清代时期建筑和残存遗址的保护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好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大课题。做好昌平区清代建筑和残存遗址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深入了解其资源的现状,有必要把这些现存清代建筑和残存遗址拍摄成照片作为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加以研究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平区 清代 建筑和残存遗址 现状研究
下载PDF
十三陵盖柿营养成分和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2
作者 陈出新 郭莉 赵冬冬 《城市地质》 2015年第1期39-42,共4页
对十三陵盖柿果的营养成分研究表明,柿果中糖度和维生素C含量高,并且富含钾、钠、钙、镁、铜、锌、铁、锰、磷、硫和硼等矿质元素,主产区泰陵、康陵地区的盖柿品质最优。盖柿产地土壤氧化铁、锰、硼、钼、铜、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 对十三陵盖柿果的营养成分研究表明,柿果中糖度和维生素C含量高,并且富含钾、钠、钙、镁、铜、锌、铁、锰、磷、硫和硼等矿质元素,主产区泰陵、康陵地区的盖柿品质最优。盖柿产地土壤氧化铁、锰、硼、钼、铜、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含量高,土壤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锰等养分大部分属于富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陵盖柿 品质 矿质元素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明代蜀藩王陵玄宫仿木构形制与营造技术分析
13
作者 冷婕 张宁 陈晓宁 《新建筑》 2023年第4期39-45,共7页
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 明代蜀藩王陵是现存明代皇家陵墓玄宫中仿木构做法最系统、仿木构信息最丰富的墓葬,也是巴蜀地区仿木构墓葬发展最后的高潮。通过分析巴蜀地区明代蜀藩王陵玄宫院落形制与地上宫室制度的相关性,辨析仿木构单体建筑对地上建筑木构信息的取舍、木构特征还原度及仿木材料与构造方式等问题,展现了皇家陵墓玄宫营造中仿木设计思路及仿木材料与技术的独特性。研究对缺乏地面实例的巴蜀明代皇家木构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 明代藩王墓葬 仿木构 玄宫 建筑形制 营造技术
下载PDF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侏罗统九龙山组硅质岩成因模式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昆鹏 邢超超 沈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0-1019,共10页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部陆相沉积地层发育,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是本时期沉积的典型代表。北京十三陵地区九龙山组出露有一套硅质岩,其Ge/Si值介于热液流体(~11μmol/mol)和河流(~0.7μmol/mol)之间,整体为3~4μmol/mol,少数样品的Ge/Si值较高;...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部陆相沉积地层发育,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是本时期沉积的典型代表。北京十三陵地区九龙山组出露有一套硅质岩,其Ge/Si值介于热液流体(~11μmol/mol)和河流(~0.7μmol/mol)之间,整体为3~4μmol/mol,少数样品的Ge/Si值较高;其REE分配具有较明显的Eu正异常(1.2~2.4,平均1.58),整体比较平稳,无明显Ce异常,兼具河流和热液的特征。通过对REE特征和Ge/Si值进行半定量分析,本研究认为九龙山组硅质岩的物源来自热液和河流的混合,其中,热液贡献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十三陵地区 侏罗系 九龙山组 硅质岩 热液 河流
下载PDF
北京石景山区刘娘府元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5
作者 尚珩 郭力展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2-49,共8页
刘娘府村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2011年5月,为配合该村综合改造安置房工程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对工程控制地带C1地块内的四座古代墓葬(编号为M1~4)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北邻永引渠南路,东临刘娘府路,南... 刘娘府村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2011年5月,为配合该村综合改造安置房工程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对工程控制地带C1地块内的四座古代墓葬(编号为M1~4)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北邻永引渠南路,东临刘娘府路,南邻琅山北路(图一)。墓葬位于山前冲积扇上,其北侧和西侧不远处为山脉,东侧和南侧为开阔地。在这四座墓葬中,M1的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出土遗物也较为丰富,现将此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石景山区 刘娘府 土坑竖穴石室墓 元代早中期
原文传递
北京大兴区康庄辽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策(领队) 王宇新(摄) +2 位作者 曾庆铅(绘制) 刘风亮 戢征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3,共13页
2015年,北京大兴区康庄村工程施工中出土了一座辽代壁画墓。墓葬结构保存基本完好,墓门影作无缺损,墓室圆形,穹隆顶,内设棺床、壁画,随葬一组陶质日用明器。壁画以绘制的建筑结构分区,各区画幅虽剥蚀严重,但仍可辨别宴饮图、假门等内容... 2015年,北京大兴区康庄村工程施工中出土了一座辽代壁画墓。墓葬结构保存基本完好,墓门影作无缺损,墓室圆形,穹隆顶,内设棺床、壁画,随葬一组陶质日用明器。壁画以绘制的建筑结构分区,各区画幅虽剥蚀严重,但仍可辨别宴饮图、假门等内容。陶质明器成组配套,无遗失,器形完整。根据墓葬形制和陶器,可将该墓的年代判定在辽代早期,墓主人当属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汉人。墓葬规模、结构和陶器组合是重要的分期排队资料,影作和彩绘的建筑结构为研究当时建筑的等级制度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大兴区 辽代 壁画墓
原文传递
北京丰台靛厂村明代宦官墓发掘简报
17
作者 胡传耸(发掘) +4 位作者 吕玉良(发掘) 冯双元(发掘) 翟建峰(绘图) 张晓丽(绘图) 王宇新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59,共10页
2011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靛厂村回迁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该墓编号为2011FDM1,墓葬为石室墓,坐北朝南,墓门以南结构均被破坏。残存部分长4.3米,宽3.37米。墓室内部... 2011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靛厂村回迁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该墓编号为2011FDM1,墓葬为石室墓,坐北朝南,墓门以南结构均被破坏。残存部分长4.3米,宽3.37米。墓室内部较为特殊,墓室四角各立一断面呈方形石柱,柱头辟长方形卯,卯内穿木额枋。墓葬未经盗扰,出土寿藏铭、琉璃五供、铜钱等随葬品。根据寿藏铭,墓主人为明代内官监宦官。寿藏铭采用朱砂书写,文字多已脱落,无法用于断代。墓内出土铜钱虽多,但并无明代钱币,不能作为断代的依据。通过将出土琉璃五供与以往出土同类器物对比,推测墓葬的年代为明代晚期。该墓墓主人身份特殊,对研究明代墓葬考古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台区 靛厂村 明代 宦官墓葬
原文传递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
18
作者 丁利娜 李冬楠 +4 位作者 刘凤英(图) 孙建国(图) 张志伟(图) 丁利娜(摄) 王殿平(摄)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7,F0002,共16页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各时期墓葬490座,以汉代竖穴土坑墓数量最多,其中,又以不同规格类型的西汉木椁墓最具特色。有规模较大的带墓道单棺、双棺木椁墓,也有规模较小、数量最多的长方形单棺、双棺木椁墓。在这批木椁墓中发现了铜盆、... 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共发现各时期墓葬490座,以汉代竖穴土坑墓数量最多,其中,又以不同规格类型的西汉木椁墓最具特色。有规模较大的带墓道单棺、双棺木椁墓,也有规模较小、数量最多的长方形单棺、双棺木椁墓。在这批木椁墓中发现了铜盆、铜鼎、铜提梁卣、铜熏炉等一整套精美的青铜器,也发现了陶鼎、陶盒、陶壶、陶罐组合,以及2~3件陶罐或者陶罐和陶壶等器物组合,为研究当时社会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延庆 西屯墓地 汉代 木椁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