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attered Rural Settl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Western Sichuan,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GAO Yanjun CHEN Guojie SHEN Maoyi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7年第4期737-742,共6页
Making rural settlement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Western Sichuan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using symbolic statistical methods, then combining the case study of Daofu Coun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 Making rural settlement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Western Sichuan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using symbolic statistical methods, then combining the case study of Daofu Coun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scattered rural settlements 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mountain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i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conomic dens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th rural settlements density (R^2=0.73) and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R^2=0.77), and it is the same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s density and rural settlements density (R^2=0.88) and between towns density and economic density (R^2=0.71), and the scatter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and shortage of economic centers is a major factor to the lagg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co-economic zoning to Daofu County, the paper indicat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need to be changed, and rural population should be concentrated in larger rural settlements with development of off-farm industries whil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to reinfor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ous regions in western sichuan rural settlement scattered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区域性超压特征与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伟 谢武仁 王雪珂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近20年来持续发现大型、超大型气田,其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成藏机理却众说纷纭,尤其是地层超压如何有效促进大气田形成的机理已经成为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为此,基于实测地层压力与钻井液密度等开展了地层压力系数与视地层压力... 四川盆地近20年来持续发现大型、超大型气田,其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成藏机理却众说纷纭,尤其是地层超压如何有效促进大气田形成的机理已经成为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为此,基于实测地层压力与钻井液密度等开展了地层压力系数与视地层压力系数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气藏发育规律,探讨了四川盆地中西部重点地区超压体系基本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除山前破碎带、西南部地区喜马拉雅期隆升破裂带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超压现象,超压地层的厚度介于4000~8000 m;②超压普遍发育,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区域性直接盖层变得模糊与不重要,导致岩性气藏的大规模、大面积、多层系发育成为可能;③巨厚超压层及其内部断裂的发育,促进了气源充足、构造相对稳定区天然气多层系与多区带规模成藏。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构造相对稳定区巨厚层超压的形成,是现今天然气得以多层位与多区带大规模聚集的重要机制,巨厚超压层内部与其下部地层压力系数较低的区域是最有利于大型气田形成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西部 区域性超压 超压强度 超压层 超压封存 天然气大规模聚集
下载PDF
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斌 宋岩 +2 位作者 孟自芳 夏斌 李相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8,共6页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地,构成了中国中部盆山耦合的格局。中部前陆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前陆拗陷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变形三个阶段复合而成,从盆山耦合类型分析属于陆缘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之间具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机制,造山带控制了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前陆盆地 川西龙门山 鄂尔多斯西缘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古表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勇 邓美洲 +3 位作者 李国蓉 高恒逸 王琼仙 何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3,共8页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储层经历了3期溶蚀作用,即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和埋藏期,分别形成粒内溶孔及铸膜孔、膏溶孔洞以及沿裂缝或缝合线分布的溶蚀孔洞。深入研究古表生期岩溶作用和膏溶作用发现,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的识别标志有不规则网络状风化裂缝、岩溶及膏溶膏变角砾岩、保持石膏板状形态或直角边形态的去膏化方解石、广泛发育的膏模孔及膏溶孔洞,同时具有低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宽值域的锶同位素值、低含量的Sr-Mn-Fe-K-Na微量元素、低温单相水溶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下含膏白云岩内膏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表生溶蚀 白云岩储层 雷口坡组四段 龙门山前带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永刚 马宗晋 +5 位作者 杨克明 王国力 吴世祥 汤良杰 龙胜祥 张克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1-1047,共7页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5套烃源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三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三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及栖霞组储层发育;除山前通天断裂附近和下三叠统膏岩层系剥蚀区外,保存条件均较好;海相发育众多局部构造,并成带分布,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条件。结合海相层系潜力评价和成藏模式预测,认为该领域勘探潜力巨大,是川西增储上产的潜在领域。并结合勘探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山前带和前山带应搞好造山带复杂地表深层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攻关,重在落实圈闭;针对孝新合-丰谷构造带坚持立体勘探,有必要在该区构造和岩相叠合有利部位部署一口风险勘探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段 海相层系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19
6
作者 罗啸泉 李书兵 赵锡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387,共4页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征。晚三叠世末期,随着秦岭洋的关闭,导致由北向南的侧向挤压,使得米仓山构造带开始隆升,与甘...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征。晚三叠世末期,随着秦岭洋的关闭,导致由北向南的侧向挤压,使得米仓山构造带开始隆升,与甘孜—理塘构造带俯冲加剧,剪刀式的挤压作用是龙门山形成的动力机制。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构造样式是推覆构造,可划分成三种构造体系,有利油气富集的构造样式是断展褶皱、断弯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龙门山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0
7
作者 王琼仙 宋晓波 +1 位作者 王东 隆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1-497,共7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物性统计及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储层成因进行研究,认为"白云岩化+准同生期溶蚀+埋藏溶蚀"叠加形成了该套优质储层,其中,区域分布的潮坪相白云岩为储层的稳定广泛分布奠定了重要岩性基础;准同生期溶蚀控制了优质储层多层叠置分布;埋藏溶蚀叠加改造有利于孔隙的保持及储层渗透率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白云岩 潮坪相 雷口坡组四段 中三叠统 龙门山前 川西
下载PDF
川西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机制与对策研究——以雅安市天全县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宏 邓良基 +1 位作者 张世熔 吴金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3 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得多,高达2.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除了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是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发展模式 川西盆周山地 天全县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亚热带山地草地植物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寿荣 干友民 +1 位作者 蒲朝龙 张世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4,12,共5页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草地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干扰活动影响下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规律不了解,在草地经营中片面强调提高草地载畜量,很少或没有与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保持“等量交换”的原则,引起草地的退化,甚至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崩溃。
关键词 植物 亚热带 草地 生物量 山地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白云岩储层胶结物对早期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琼仙 宋晓波 +1 位作者 陈洪德 刘昊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7-763,共7页
利用薄片、阴极发光、探针微量元素、激光碳氧同位素及包裹体测温等资料,在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白云岩储层中主要识别出3期5种胶结物,在对不同期次和不同种类胶结物特征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胶结物的发育程度,还... 利用薄片、阴极发光、探针微量元素、激光碳氧同位素及包裹体测温等资料,在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白云岩储层中主要识别出3期5种胶结物,在对不同期次和不同种类胶结物特征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胶结物的发育程度,还原了胶结物对龙门山前雷四上亚段不同类型白云岩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过程。研究认为:第一期浅埋藏白云石胶结物形成是藻类白云岩储层孔隙破坏的主要阶段,但这期胶结物产生后对残余孔隙起支撑作用,有利于大量早期孔隙保存;在第一期胶结物充填基础上叠加第二期表生期渗流砂充填,破坏部分藻类白云岩早期残余孔隙;第三期再埋藏含铁嵌晶方解石胶结是晶粒白云岩储层孔隙破坏的主要原因,在藻类白云岩储层中,该期胶结物不均匀分布进一步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但这期胶结物的产生受到烃类和油气充注的抑制,因此早期残余孔隙在漫长的再埋藏阶段得到较好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物 孔隙演化 白云岩储层 雷口坡组四段 中三叠统 龙门山前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冲断带构造油气藏类型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1 位作者 万桂梅 王俊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0-1076,共7页
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表明川西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类型众多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背冲断块、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层带和断块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构造以及双重构造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样式形成不... 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表明川西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类型众多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背冲断块、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层带和断块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构造以及双重构造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样式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不同类型构造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并与龙门山冲断带的主干断裂密切相关,如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主要发育与断层相关的褶皱型油气藏;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主要发育三角带构造型油气藏以及一些断滑褶皱型油气藏,等等。在纵向上具有分层性,区域性滑脱层之上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主要有背冲断块型油气藏、逆冲断裂带内的构造油气藏等,滑脱层之下发育双重构造型油气藏、断层相关及与背斜有关的构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气藏 背冲断块 三角带 双重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龙门山冲断带 川西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卫星 李书兵 +2 位作者 刘树根 罗啸泉 王睿婧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686-691,共6页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解释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文中依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分层变形构造模型更加合理。盆山过渡带以安县—灌县断层和关口断层为界,可分为叠瓦构...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解释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文中依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分层变形构造模型更加合理。盆山过渡带以安县—灌县断层和关口断层为界,可分为叠瓦构造带、分层变形带和山前单斜带。垂向构造以须家河组3段和中、下三叠统为界,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3个层次,浅层和中层总体呈叠瓦构造,深层构造变形弱。以绵竹为界,研究区分为北东段和南西段,北东段构造倾角大、垂向位移明显,南西段构造倾角小、水平位移大。构造演化分析表明,印支晚期以安县—灌县断层活动为代表,推覆构造活动强烈并有较大的水平收缩变形量;燕山早期构造相对平静;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关口断层发育,水平收缩变形量相对小,而基底隆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盆山过渡带 前展式叠瓦构造 分层变形构造 安县-灌县断层 川西坳陷中段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玉琴 夏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41-2444,共4页
对比分析了川西低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SOC)、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特点,结果表明:SOC平均含量为17.05g/kg。其中水田土壤SOC含量最高,平均值为21.44 g/kg,其次是林地SOC平均值为16.71 g/kg,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SOC与其... 对比分析了川西低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SOC)、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特点,结果表明:SOC平均含量为17.05g/kg。其中水田土壤SOC含量最高,平均值为21.44 g/kg,其次是林地SOC平均值为16.71 g/kg,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SOC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竹林、旱地和茶园SOC依次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土壤腐殖酸碳占SOC总量的比例为竹林最高,依次为茶园、林地、水田,旱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和H/F比值均存在不同的差异。土壤中的腐殖质以紧结态和松结态方式为主,稳结态所占比例较小。除旱地外,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松结态腐殖质碳均高于稳结态腐殖质碳含量。耕地的稳结态腐殖质碳比例小于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而紧结态腐殖质碳比例大于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含量以及组成的差异与土壤环境特点、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性质以及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腐殖质 土地利用 川西山地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变形与油气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啸泉 郭卫星 吕志洲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1-76,共6页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和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点。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和纵向分层的差异变形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变...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和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点。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和纵向分层的差异变形特征。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变形强烈,油气保存条件差。山前断褶带主要发育断弯背斜、断展背斜和断挡背斜等,变形适中,油气保存条件好,龙门山山前断褶皱带有利于油气富集,形成构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龙门山 构造变形 构造样式 油气关系
下载PDF
川西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发展模式——以雅安市天全县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宏 邓良基 +1 位作者 张世熔 吴金涛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5年第3期239-242,共4页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 29%;耕地占的...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 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 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 3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高达2 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是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更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馒被变化 生态发展模式 川西盆周山地 天全县
下载PDF
运用RAPD对我国川西高原及秦巴山区核桃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郑 胡庭兴 +1 位作者 张帆 李国和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6期9-13,共5页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原产于川西高原和秦巴山区的74个核桃样本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330条10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度高、重复性好的32个用于进一步分析,共得到324条DNA扩增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0.1条带;其中279条...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原产于川西高原和秦巴山区的74个核桃样本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330条10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度高、重复性好的32个用于进一步分析,共得到324条DNA扩增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0.1条带;其中279条带表现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86.1%。试验研究表明川西高原核桃由于地理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藏着宝贵的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资源。遗传多样性同生态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RAPD 亲缘关系 川西高原 秦巴山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地裂运动及找气新领域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1 位作者 庞家黎 曾庆庸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83-90,共8页
志留纪末至晚三叠世之间四川盆地西部地壳处于张性状态,发生了强烈的地壳拉张运动,即峨眉地裂运动。二叠纪前为地裂运动伊始期;二纪为地裂运动高峰期;三叠纪为地裂运动衰退期。地裂运动形成的构造格局对沉积、成岩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进... 志留纪末至晚三叠世之间四川盆地西部地壳处于张性状态,发生了强烈的地壳拉张运动,即峨眉地裂运动。二叠纪前为地裂运动伊始期;二纪为地裂运动高峰期;三叠纪为地裂运动衰退期。地裂运动形成的构造格局对沉积、成岩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区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运动 油气 勘探 四川 盆地
下载PDF
川西山区环境优化与资源增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方一平 李立华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24,共4页
川西山区是四川最大的用材林基地 ,也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区之一。由于过去森林过伐 ,采伐量高于森林生长量 ,使川西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发生明显退化。林区禁伐后 ,川西山区尤其是以林业财政为主的县区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川西山区是四川最大的用材林基地 ,也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区之一。由于过去森林过伐 ,采伐量高于森林生长量 ,使川西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发生明显退化。林区禁伐后 ,川西山区尤其是以林业财政为主的县区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显得十分必要 ,特别是让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效增值对带动林区经济发展显得更为迫切。本文用生态经济观点 ,阐述了自然资源增值的本质 ,分析了川西山区资源增值的基础 ,提出了环境资产保护、资源产业化和环境资产管理等资源有效增值的方法与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山区 环境资产 生态经济 资源增值 环境优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与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以沐川县和安岳县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怀良 张开 陈浩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6期156-164,共9页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但其劳动力及其转移存在明显差异。为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开展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比较研究。为此,分别选择沐川和安岳为样本县,采用分层概率抽样和农户问卷调查(...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但其劳动力及其转移存在明显差异。为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开展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比较研究。为此,分别选择沐川和安岳为样本县,采用分层概率抽样和农户问卷调查(813户)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转移仍是川中丘陵区和盆地边缘山地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前者转移强度和压力远大于后者。(2)县域尺度上安岳县以省外转移为主,比以省内转移为主的沐川县转移女性比重高、转移的社会问题更突出。(3)资源环境相对一致的安岳县乡镇尺度转移主要受社会经济(交通便捷度和经济条件)影响。受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分异双重影响,沐川县乡镇间转移复杂。(4)今后应充分重视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配置难度。安岳县应将区域流动与就地转化相结合,着力促进落后乡镇劳动力转移。沐川县应向就地转化过渡,着力探索就地转化。两地均应实施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有效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 川中丘陵区 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四段气藏气水分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勇 王启颖 +3 位作者 付辉 张岩 邓伟飞 廖曦璇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41-48,共8页
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分析、流体识别、成藏分析等研究工作,对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四段气藏的气水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雷四段上下两套储层的特征和流体组分均存在差异,纵向呈薄互层... 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分析、流体识别、成藏分析等研究工作,对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四段气藏的气水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雷四段上下两套储层的特征和流体组分均存在差异,纵向呈薄互层状,单层厚度薄,层数多,横向大面积分布;气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雷四段不同构造气水系统不同,同一构造南北两翼气水界面不同;上下储层段流体组分存在差异。气水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构造幅度的高低对气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雷口坡组自身生烃能力差,成藏过程中气源不足,各局部圈闭充满度低,地层水分布广;潮坪相储层的发育位置、非均质性及断层的再次调整使气水分布进一步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龙门山前带 雷四段 气水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