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istoricity and Textuality—An In-depth Analysis of New Historicism
1
作者 唐东旭 《海外英语》 2020年第7期204-207,共4页
Differen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ies have paved the way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literature work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the last century, especially during the 1940s to the 1960s, the New Criticism almost... Differen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ies have paved the way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literature work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the last century, especially during the 1940s to the 1960s, the New Criticism almost dominated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field. However, in the 1970s and early 1980s, a kind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which maintained that the personal biases could largely affe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ture work and all history could be subjective seized the literature critic's eyeballs. And the appearance of New Historicism marked a vital transition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theories.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ity of texts and the textuality of history, New Historicism does not set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literature.New Historicism mainly connects the texts and history and puts an end to the texts isolation. By figuring out the origin of New Historicism, trying to analyse the historicity and textuality thoroughly in this literature criticism theory, and exploring the disputes over this theory, the origins, concepts,historicity and textualityof New Historicism will be cla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HISTORICISM HISTORICITY textualITY INTERtextualITY Literature criticism
下载PDF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怡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117,128,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民国机制 追问 历史文化批评
下载PDF
维也纳学派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国的方法 被引量:15
3
作者 项蕴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4-108,129,共5页
维也纳学派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即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国际语篇分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却很少被应用于对汉语语篇的分析之中。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将该理论全面、系统地... 维也纳学派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即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国际语篇分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却很少被应用于对汉语语篇的分析之中。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将该理论全面、系统地加以介绍,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其进行借鉴和修正,使其适用于对当代中国新话语的分析,进而推动中国的语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性语篇分析 语篇-历史分析方法 修正 当代中国新话语
下载PDF
论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态度 被引量:3
4
作者 尤学工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57,共12页
民国时期,顾颉刚以"我们"与"他们"来划分新历史考据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边界,对唯物史观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张"分工合作"论,坚持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缺乏主动交流与实质合作。... 民国时期,顾颉刚以"我们"与"他们"来划分新历史考据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边界,对唯物史观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张"分工合作"论,坚持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缺乏主动交流与实质合作。新中国时期,顾颉刚经历了"从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既要进行自我否定与批判,努力接受唯物史观,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学术理念,呈现出"融而不入"的矛盾状态。新历史考据学派的史学价值观塑造了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虽然他不断进行调整,但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价值观的异趣还是成为他思想痛苦的根源。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态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学格局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史家寻求史学现代化、探索现代史学不同范式的努力。无论是科学史学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都有其历史的和学术的价值,而史学现代化则需要多元化的存在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新历史考据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史学价值观
下载PDF
开出一派“新考证学”——梁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166,共7页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强调二者之“异”,隐蔽了梁启超“新史学”中“求真”的一面以及新历史考证学派“致用”的倾向和对“...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强调二者之“异”,隐蔽了梁启超“新史学”中“求真”的一面以及新历史考证学派“致用”的倾向和对“通史”的追求,以错位的参照系人为制造了学术发展脉络中的“断裂”与假象。梁启超不仅对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新历史考证学派个人治学产生了多维影响,而且开启了此派拓展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史料搜集范围、注重多学科方法治史的面相,体现了学术的渐次推进与内在理路。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整体历程来看,无论是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还是民国时期兴起的新历史考证学,二者走在同一条大路上,均以西方新学理为利器,并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提取“科学”资源,借此推动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史学” 民国新历史考证学 学术传承 中国近代史学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婚姻习俗的嬗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春玲 汪澎澜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东北的婚俗文化,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中,出现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婚礼仪式趋向简约文明,新式文明婚姻和自由结婚、自由离婚等新...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东北的婚俗文化,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中,出现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婚礼仪式趋向简约文明,新式文明婚姻和自由结婚、自由离婚等新的风俗事象的出现。而促成东北婚俗发生嬗变的历史动因则是由于政治变革、文化潜移和民国政府政策推动等一系列因素合力共振的结果。虽然民国时期东北仍然保留许多的婚俗传统,但是这些新的婚俗事象的出现,无疑为东北进一步的风俗变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婚俗嬗变 新态势 历史动因
下载PDF
新历史考证学与唯物史观的学术关联——以新中国成立后张政烺的史学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53,共6页
作为新历史考证学派的代表,张政烺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将唯物史观的指导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深层次探索。在其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透视出实事求是的治史风格。... 作为新历史考证学派的代表,张政烺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将唯物史观的指导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深层次探索。在其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透视出实事求是的治史风格。张政烺于新中国成立后在研究内容上的转变,折射出新历史考证学派在研究路径上由纯粹的探究史料考证,转为史观指导与史料考证两者并重。这一研究路径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新历史考证学者的理论素养,完善了他们的治史理论与方法,而且赋予马克思主义史学新的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考证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张政烺 古代社会性质
下载PDF
“新文学讲义”的命运与《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卷的生产——九月十八日朱自清致叶圣陶信件考释为中心 被引量:5
8
作者 袁洪权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44-52,共9页
《朱自清全集》第十一卷收录了朱自清给叶圣陶的24通信,这是朱自清和叶圣陶长达30多年友谊见证的珍贵材料。其中9月18日朱自清给叶圣陶的信,透露出30年代中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现场,包括朱自清编"新文学讲义"的出版细节、《中国... 《朱自清全集》第十一卷收录了朱自清给叶圣陶的24通信,这是朱自清和叶圣陶长达30多年友谊见证的珍贵材料。其中9月18日朱自清给叶圣陶的信,透露出30年代中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现场,包括朱自清编"新文学讲义"的出版细节、《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卷的生产过程。此外,依据信件中提及的教科书、夏丏尊生日纪念特刊、朱自清暑假的生活与工作情况、叶圣陶创作的《感同身受》等内容,此信应写于1935年9月18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信件 考释 文学史话 新文学讲义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卷
下载PDF
实事求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珍贵遗产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其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13,共12页
20世纪中国史学走过了极不平凡的道路。回眸历史,其中最值得我们总结的,是在百年之中属于不同流派的几代史家大力发扬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或是高度重视运用新史料和不断拓展史料范围,或是重视唯物史观... 20世纪中国史学走过了极不平凡的道路。回眸历史,其中最值得我们总结的,是在百年之中属于不同流派的几代史家大力发扬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或是高度重视运用新史料和不断拓展史料范围,或是重视唯物史观理论的指导并努力同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接连创造出学术佳绩——这就是百年史学为我们提供的珍贵的思想遗产。围绕这一中心,我们应当增强理论的敏感性和学术创造力,推进对以下诸项课题的研究:"实事求是"精神为何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与新历史考证学派为何不是根本对立,而是平行发展的关系;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为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两种学风的根本对立",为何是正确评价"十七年史学"的重要方法论问题。当前,进一步发扬前辈学者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大力吸收国外学者成果的同时,做到善于鉴别、"洋为中用",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新世纪史学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求是”学风 乾嘉时期史学 新历史考证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十七年史学” 洋为中用”
下载PDF
新史料的发现与辉县近代经济军事研究的深化
10
作者 苏全有 张亚楠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88-92,共5页
辉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然其并未受到学界对其经济军事方面的足够重视,研究存在不足。此中因由,主要在于新史料的发掘匮乏和应用缺失。目前,有关近代辉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乡情、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随着上述及之... 辉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然其并未受到学界对其经济军事方面的足够重视,研究存在不足。此中因由,主要在于新史料的发掘匮乏和应用缺失。目前,有关近代辉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乡情、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随着上述及之外的相关资料的大量发现与利用,近代辉县的研究必定会日趋深化,不断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县 新史料 晚清民国 经济军事
下载PDF
新史料的发现与辉县近代社会文化教育研究的深化
11
作者 苏全有 张亚楠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1-94,共4页
较之于近代中国其他县市,学界对辉县社会发展及文化教育的研究严重不足。此中缘由,主要是受制于新史料的发掘匮乏和应用缺失。目前,有关近代辉县的新资料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农村社会、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随着上述及之外相关资料的... 较之于近代中国其他县市,学界对辉县社会发展及文化教育的研究严重不足。此中缘由,主要是受制于新史料的发掘匮乏和应用缺失。目前,有关近代辉县的新资料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农村社会、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随着上述及之外相关资料的大量发现与利用,近代辉县的研究一定会更上台阶,益趋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县 新史料 晚清民国 社会文化教育
下载PDF
新史料的发现与民国时期润格研究的深化
12
作者 梁鸿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2期30-32,共3页
润格问题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所在,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挖掘新史料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具体来说,民国时期润格的资料集中于字和画两个方面。随着相关新资料的大量发现与利用,民国润格研究成果一定会达到新的层次和高度。
关键词 润格 民国时期 新史料
下载PDF
新史学与新汉学嬗递中的20世纪中国历史学
13
作者 张弘 赵连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6,15,共7页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主要沿循新史学与新汉学的脉络发展演变。新史学与新汉学分别代表史观派和史料派所塑造的两种不同的学术型态。从某种程度上讲,百年中国史学史既是史料派与史观派的对抗史,又是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演变史。其间,新史学与...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主要沿循新史学与新汉学的脉络发展演变。新史学与新汉学分别代表史观派和史料派所塑造的两种不同的学术型态。从某种程度上讲,百年中国史学史既是史料派与史观派的对抗史,又是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演变史。其间,新史学与新汉学经历了三次嬗递。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总体发展是在新史学与新汉学对立互动的框架中进行的,两种范式的起伏消长为其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历史学 新史学 新汉学 史观派 史料派
下载PDF
新批评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文本观差异之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小芬 胡伶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以新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例,对两者的文本观进行比较,通过文本在这两个批评流派中所指涉的范围、所起到的作用及所产生影响的不同,揭示出两者在理论宗旨、学术视野和批评方法上的差异性,从而证明,文本观是其理论宗旨、批评风格... 以新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例,对两者的文本观进行比较,通过文本在这两个批评流派中所指涉的范围、所起到的作用及所产生影响的不同,揭示出两者在理论宗旨、学术视野和批评方法上的差异性,从而证明,文本观是其理论宗旨、批评风格的折射,又是形成两者不同理论宗旨、批评风格的深层原因,以文本观为中心展开批评流派之间的比较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文本观
下载PDF
新中国70周年中国新主流电影发展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艾志杰 《民族艺林》 2020年第1期113-119,共7页
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中,中国的新主流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现象。这些电影通过爱国主义构建精神谱系,以纪传体、意象化和仪式感等艺术手法来深入历史现场,完成历史记忆的影像化建构。最重要的是,新主流电影所追求的“和平梦”“强... 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中,中国的新主流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现象。这些电影通过爱国主义构建精神谱系,以纪传体、意象化和仪式感等艺术手法来深入历史现场,完成历史记忆的影像化建构。最重要的是,新主流电影所追求的“和平梦”“强军梦”和“创新梦”等,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周年 新主流电影 爱国主义 历史记忆 “中国梦”
下载PDF
从《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考察民国章草由盛转衰的原因
16
作者 刘洪健 《艺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4期40-47,共8页
19世纪末,大量地下文献相继出土,罗振玉、王国维整理的《流沙坠简》,将千余年前的章草墨迹呈现于世,章草得到民国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广。高二适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对松江本《急就章》的草形演变及章正对应进... 19世纪末,大量地下文献相继出土,罗振玉、王国维整理的《流沙坠简》,将千余年前的章草墨迹呈现于世,章草得到民国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广。高二适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对松江本《急就章》的草形演变及章正对应进行了详尽整理与考证。但其中存在笔画脱泐、字形讹化、一形多字以及对草正考证的误差等问题,一些章草文字处于多元解读、难以定型的状态,遂而构成了章草文字本身固有的实用缺陷。欲令章草承载民国文字实用的神圣使命,显然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这便是民国章草发展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定<急就章>及考证》 民国章草 兴衰 实用
下载PDF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颓废”审美——基于民国报刊里读者批评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17
作者 田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时代语境的变迁造就了诗人风格的变幻,文学史的叙述往往将郭沫若的创作转型设定为一种自然的大众化演绎。然而,民国报刊中的读者批评揭示出郭沫若新诗一以贯之的"颓废"质素,继而指明革命动机与方向中的"颓废"意识,... 时代语境的变迁造就了诗人风格的变幻,文学史的叙述往往将郭沫若的创作转型设定为一种自然的大众化演绎。然而,民国报刊中的读者批评揭示出郭沫若新诗一以贯之的"颓废"质素,继而指明革命动机与方向中的"颓废"意识,诗集《女神》奠定的"颓废"种子在新诗演变的历程里继续生长,"五四"时期的死亡、忧愁、狂躁的"颓废"情绪,逐步演变为大革命失败后的消沉寂静的"颓废"气质,凸显出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矛盾张力。借助读者传播接受的史料,可以清晰地发现郭沫若新诗创作的"颓废"元素,即便在诗人倒向革命阵营后,其痕迹依旧不可避免地残存与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报刊 读者批评 郭沫若 新诗 “颓废” 审美 革命
下载PDF
民国时期新名词入旧体诗的概况及其批评
18
作者 徐钰茹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1-77,共7页
近代中国,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日新月异,文化错综交融。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世,旧体诗人迎难而上,适时而变,摹写新事物,援引新名词入旧体诗。实践表明,新名词入旧体诗不仅表现了现世生活,而且开拓了诗境,一新世人耳目。旧体诗的新... 近代中国,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日新月异,文化错综交融。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世,旧体诗人迎难而上,适时而变,摹写新事物,援引新名词入旧体诗。实践表明,新名词入旧体诗不仅表现了现世生活,而且开拓了诗境,一新世人耳目。旧体诗的新变,引起了诗论家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众多诗论家的观点来看,绝大多数论者对新名词入旧体诗持肯定态度。他们的论争,对于今天的旧体诗创作也有建设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旧体诗 新名词 革新 批评
下载PDF
关于《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19
作者 谭世圆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98-102,共5页
方国瑜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西南边疆史地研究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从《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可总结其历史地理考释的方法。方先生重视文献的参稽考索,将史源学方法运用于所搜集的史料,重视史源和史料流传,但又不局限于史料。他... 方国瑜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西南边疆史地研究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从《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可总结其历史地理考释的方法。方先生重视文献的参稽考索,将史源学方法运用于所搜集的史料,重视史源和史料流传,但又不局限于史料。他紧密结合历史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来阐释具体历史活动,根据地理环境、政治区划的演变来考释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国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传承与创新:中共百年党史上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表述比较
20
作者 魏德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5-94,共10页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对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进行了总结。1945年《决议》集中批判了第三次“左”...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对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进行了总结。1945年《决议》集中批判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危害,突出毛泽东在中共党史上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功绩,开创了中共中央通过历史决议总结党史的范例。1981年《决议》既继承了1945年《决议》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表述和主要观点,也对1945年《决议》有待完善和存在局限的内容作了充实和修订。2021年《决议》吸收和继承了前两个历史决议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论以及贯穿其间的基本精神,并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某些具体结论和史实作了进一步补充和修订。这三个历史决议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的表述在整个决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表述的传承与创新反映了中共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认识自身历史的不同维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