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long the fault intersection zone-a case study on the reef-flat systems of the No.1 slope break zone in the Tazhong area, Tarim Basin 被引量:14
1
作者 Xiang Caifu Pang Xiongqi +4 位作者 Yang Wenjing Wang Jianzhong LiQiming Liu Luofu Li Yanqu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11-225,共15页
Understanding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is one of the key scientif ic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for effectiv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developed in northwest Chin... Understanding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is one of the key scientif ic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for effectiv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developed in northwest China. The northwest striking No.1 slope break zone,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of superimposed 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due to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northeast strike-slip faults.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framework, the types and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and the hydrocarbon compositions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rom east to west. Anomalies of all the parameters were found on the fault intersection zone and weakened up-dip along the structural ridge away from it. Thu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intersection zone is the hydrocarbon charging position. This new conclusion differs greatly from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which believes that the hydrocarbon migrates and accumulates along the whole plane of the No.1 slope break zone. The viewpoint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the evidence from the theory of main pathway systems, obvious improvement of the reservoir quality (2-3 orders of magnitude at the intersection zon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fault intersection zone.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 exists in and around the strike- slip faults. This is controlled b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fa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re complicated the fault structure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effects will be. If there is a deformation band, it will hinder the cross fault migration due to the common feature of two to four orders of magnitude reduction in permeability. Otherwise, hydrocarbons tend to accumulate in the up-dip structure under the control of buoyancy.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fault struc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 chromatographic effect fault intersection zone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uperimposed basin tazhong area Tarim Basin
下载PDF
Structural patterns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rock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Tazhong Paleo-uplift,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NENG Yuan YANG Haijun DENG Xingl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43-54,共12页
Based on the outcrop survey,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drilling data analysis,the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of Tazhong Paleo-uplift were established to reveal t... Based on the outcrop survey,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drilling data analysis,the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of Tazhong Paleo-uplift were established to reveal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law in the fault damage zones.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reached:(1)Through the filed survey,the fault damage zone system consists of fault core,damage zone with branch fault and fracture network.Affected by the active nature of the major faults,the fault damage zones differ in planar pattern and scale along the major faults.(2)3D seismic profiles reveal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in Tazhong paleo-uplift,strike-slip fault damage zones,thrust fault damage zones and 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s.Featuring3 flowers and 3 root belts in vertical,the strike-slip fault damage zon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linear type,oblique type,feather type and horsetail type in plane.Thrust fault damage zone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fault anticline type,anticline type and slope type.As the superimposition result of the above two kinds of fault damage zones,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s appear in three patterns,intersect type,encompassment type and penetrating type.(3)Cores from wells and geochemical data show oil and gas may migrate along the major fault and laterally.The feather type in strike-slip fault system,fault anticline type in thrust fault damage zone and intersect type in 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 are possible sites for high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zhong PALEO-UPLIFT CARBONATE STRATA fault damage zone structural pattern high production well area
下载PDF
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分段差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古再丽努尔·艾尔肯 曹自成 +4 位作者 耿锋 骆福嵩 唐大卿 伍亮 王玮龙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9-59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众多大型走滑断裂带是近年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文中通过对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的差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效应。研究表明:1)顺北1号走滑断...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众多大型走滑断裂带是近年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文中通过对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的差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效应。研究表明:1)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主要发育于下古生界,为一条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平面展布具有分层差异性,在下古生界为线性展布,在上古生界呈雁列式展布。2)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分段差异活动特征明显,研究区内可划分出张扭、压扭和纯走滑等3类12段。3)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中,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为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的关键活动时期,此后的深埋阶段构造相对稳定,断裂活动微弱。4)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沟通了寒武系优质烃源岩与奥陶系有利储集体,断裂带的分段差异活动造成了不同断裂段的断溶体发育程度的差异及油藏规模的差异。实钻数据表明,张扭段和压扭段油气富集程度高,纯走滑段较低。此外,主断裂与分支断裂交叉处通常高产,推测分支断裂规模及活动强弱控制了其油气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活动 控藏效应 顺北地区 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低级别逆断层对页岩气富集高产影响研究——以四川盆地东南缘南川地区平桥东1断层为例
4
作者 高全芳 张培先 +2 位作者 关琳琳 李彦婧 倪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8-467,共10页
南川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复杂构造区,低级别逆断层较为发育,基于区域构造分析及构造精细解释开展逆断层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并结合地震属性预测、钻井、压裂及试气试采等资料,以平桥东1断层为例,开展了低级别逆断层对页岩储集... 南川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复杂构造区,低级别逆断层较为发育,基于区域构造分析及构造精细解释开展逆断层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并结合地震属性预测、钻井、压裂及试气试采等资料,以平桥东1断层为例,开展了低级别逆断层对页岩储集性能、保存条件、压裂改造影响的分析,以揭示其对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南川地区低级别逆断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燕山中期—燕山晚期的江南—雪峰隆起的陆内造山作用的远程传导以及区域挤压应力场的变化影响,其走向整体呈北东向、北北东向,断层规模较小。平桥东1断层伴生大量天然裂缝,有效改善了储集性能,且未破坏保存条件,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地应力释放及压裂改造形成复杂缝网,实现单井高产。低级别断层附近可作为目标优选和井位部署的有利区,有效指导了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川地区 平桥东1断层 低级别逆断层 页岩气 富集高产
下载PDF
走滑断裂与盖层复合成藏模式——以塔中东部中古51井区鹰山组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兰晓东 吕修祥 +2 位作者 朱炎铭 李世银 谢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塔中地区东部中古51井区鹰山组碳酸盐岩油、气、水分布复杂。为探求鹰山组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通过对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断裂特征及储盖组合进行分析,应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震及地化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该井区... 塔中地区东部中古51井区鹰山组碳酸盐岩油、气、水分布复杂。为探求鹰山组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通过对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断裂特征及储盖组合进行分析,应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震及地化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该井区鹰山组储层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沿不整合面准层状分布。走滑断裂有着明显的控藏作用,油气井多分布在距离主干走滑断裂0.5~4.0 km范围内,产量随着离断裂距离的减少有增加的趋势;油气各地化性质距离走滑断裂也呈规律性的变化,呈现出“近断裂气远断裂油”的平面分布局面。良里塔格组良三-良五段联合鹰山组内部数套高阻层组成多套封隔盖层,垂向上多套储盖组合相互叠置,油气多层聚集。早期油藏受后期气侵影响,使得垂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点。油气在盖层及走滑断裂的联合控制下,在有利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内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盖层 油气成藏 鹰山组 中古51井区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12构造复式油气运聚与成藏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武芳芳 朱光有 +5 位作者 王慧 张水昌 金强 顾乔元 张宝收 苏劲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5,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12构造位于塔中低凸起塔中10号构造带中段,是一长期继承性古隆起。该构造志留系、奥陶系多个层段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并获得了工业油流。根据对油气显示的分析,认为石炭系东河砂岩的油迹、荧光显示是断层垂向渗漏所致。... 塔里木盆地塔中12构造位于塔中低凸起塔中10号构造带中段,是一长期继承性古隆起。该构造志留系、奥陶系多个层段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并获得了工业油流。根据对油气显示的分析,认为石炭系东河砂岩的油迹、荧光显示是断层垂向渗漏所致。通过断层封闭性、含氮化合物、油源生标对比等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对包裹体成分、均一温度的测定资料,分析了塔中12构造志留系及上奥陶统的油气成藏过程。另外,通过分析塔中12构造下奥陶统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该层系有望获得工业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断层封闭性 复式油气藏 油源对比 塔中
下载PDF
走滑断裂特征对油气勘探方向的选择——以塔中北坡顺1井区为例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萌 汤良杰 +3 位作者 李宗杰 甄素静 杨素举 田亚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21,共9页
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运用断距分析、断层生长指数等方法,探讨了塔中北坡顺1井区走滑断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期次及其成因机制。该区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同时又具有分段差异:西段构成基底走滑卷入的"负花状&q... 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运用断距分析、断层生长指数等方法,探讨了塔中北坡顺1井区走滑断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期次及其成因机制。该区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同时又具有分段差异:西段构成基底走滑卷入的"负花状"构造,东段则表现为盖层滑脱型。加里东中期(Ⅲ幕)基底走滑断裂已开始活动;海西早期,走滑断裂再次活动,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厚层泥岩起到滑脱层的作用,基底走滑断裂剪切引起的盖层变形,在志留系发育伴生雁列正断层及其地堑、地垒组合;海西末期,挤压应力沿NE走向释放减弱而出现构造分异,基底走滑断裂西段再次复活,并与雁列正断裂上下贯通构成"负花状"构造;之后在印支期持续活动,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等。海西末期―印支期,基底卷入型走滑断裂油气运移通道的开启、志留系等构造圈闭的定型与主成藏期具备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走滑断裂附近可发育奥陶系岩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走滑断裂 断裂特征 1井区 塔中北坡
下载PDF
塔中54—塔中16井区良里塔格组裂缝定量化预测及发育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剑发 徐国强 +3 位作者 琚岩 李小刚 于红枫 吴仕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7-1037,共11页
运用断面脱空理论与断层相关裂缝定量描述技术(VSD),以三维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精细解释为基础,对塔中54—塔中16井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断层相关的裂缝发育、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计算与预测,并以塔中823井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VSD计算的... 运用断面脱空理论与断层相关裂缝定量描述技术(VSD),以三维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精细解释为基础,对塔中54—塔中16井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断层相关的裂缝发育、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计算与预测,并以塔中823井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VSD计算的步骤及成果展示。研究结果表明:塔中54—塔中16井区总体上位于宽缓构造带,有效裂缝主要为断层相关裂缝,集中于断层附近,因牵引作用而造成该地区强烈褶曲形变。VSD计算结果得到了测井反演及岩心等资料的验证,表明VSD技术较为准确地预测了该区构造裂缝的发育分布情况,从而为后续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54-塔中16井区 断层裂缝 VSD技术 裂缝预测
下载PDF
塔中西北部中1井区志留系油砂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钱一雄 马安来 +2 位作者 陈强路 邵志兵 尤东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6-291,共6页
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勘探层系之一。对塔中西北部中1井区的志留系油砂抽取物中的族组成、生标化合物、碳同位素等综合研究表明:中1井柯坪塔格组下砂岩中油砂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含量为51.31%~60.15%,饱芳比为1... 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勘探层系之一。对塔中西北部中1井区的志留系油砂抽取物中的族组成、生标化合物、碳同位素等综合研究表明:中1井柯坪塔格组下砂岩中油砂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含量为51.31%~60.15%,饱芳比为1.68~1.94;中13井柯坪塔格组下砂岩中油砂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平均为30%,饱芳比平均值为1,正构烷烃分布为nC12-nC39,主峰碳为nC17-nC19,OEP介于0.91~1.08,具有一定的三、四环萜烷含量,甾烷主要显示出C27〉C28〈〈C29,族组成碳同位素组成以呈直线上升为主。中1井区柯坪塔格组油砂的油源主要来自于中下寒武统,有部分上奥陶统烃源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标化合物 油砂 志留系 1井区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流体复杂区油气富集规律--以中古51井区奥陶系鹰山组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宇 于红枫 +3 位作者 苏劲 吉云刚 张保涛 赵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4-667,共4页
塔中北斜坡地区鹰山组油气藏具有油气相态多变、油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等特征。对横跨塔中Ⅰ号和塔中10号2个次级构造带鹰山组流体分布和性质最为复杂的中古51井区进行了精细解剖。通过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以及对沉积、... 塔中北斜坡地区鹰山组油气藏具有油气相态多变、油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等特征。对横跨塔中Ⅰ号和塔中10号2个次级构造带鹰山组流体分布和性质最为复杂的中古51井区进行了精细解剖。通过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以及对沉积、构造、钻井试油等综合研究表明,中古51井区油气富集于距鹰山组顶面30~180m层间岩溶储集层发育带中,以鹰一段下亚段和鹰二段最为有利;油气主要为混源成因,早期油气充注和晚期高成熟天然气沿2条主要走滑断裂气侵,改造早期油藏形成凝析气藏,远离走滑断裂以油藏为主,形成油藏与气藏相间的格局;4条走滑断裂和2排逆冲断裂(塔中10号断裂和塔中Ⅰ号断裂)将中古51井区包围分隔成3个“断块”,“断块”间油气相对封闭,内部呈现低部位含水、高部位富油气的规律。据此,建议研究区下一步钻探以局部“断块”高部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北斜坡 断块 油气相态 层间岩溶 晚期气侵
下载PDF
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峰 林会喜 +1 位作者 曾治平 宫亚军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侵体系域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受盆地构造面貌控制,该区主要发育岩性圈闭。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二叠系暗色泥岩,储层发育多套多类型储盖组... 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侵体系域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受盆地构造面貌控制,该区主要发育岩性圈闭。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二叠系暗色泥岩,储层发育多套多类型储盖组合;走滑断层作为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古构造低势区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有利方向上的岩性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准中1区块深洼区岩性圈闭具有二叠系源岩供烃、花状油源断层垂向输导、低势区岩性圈闭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下一步勘探应重点考虑油源断裂与古构造匹配良好的岩性圈闭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洼区 岩性圈闭 油源断裂 油气成藏 准中1区块
下载PDF
库车大北1井区断层侧向封堵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春宝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690-693,共4页
库车大北1井区是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上的一个盐下含气构造,目前区内已完钻10口井,从现有的试油结果来看,每个断圈都含气,但似乎每个断圈都未充满。特别是当大北104井失利后,大北1井区的气水分布关系成为急需理清的首要问题。文中旨在... 库车大北1井区是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上的一个盐下含气构造,目前区内已完钻10口井,从现有的试油结果来看,每个断圈都含气,但似乎每个断圈都未充满。特别是当大北104井失利后,大北1井区的气水分布关系成为急需理清的首要问题。文中旨在从断层侧向封堵性评价入手,基于大北1井区的现有资料,选用SGR法,并用岩性对接法和断层两侧流体相关参数对比法加以佐证。结果表明,大北1井区F1断层是开启的,而F2,F3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控制着大北101-103断圈的气水界面,依据已知的大北101-103断圈的气水界面,标定出大北1井区的d值,进而对其他断圈的气水界面作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侧向封堵 SGR法 气水界面 大北1井区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ter strong gas-charg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servoir capacity in deep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azhong area, Tarim Basin 被引量:32
13
作者 ZHAO WenZhi ZHU GuangYou +5 位作者 ZHANG ShuiChang ZHAO XueFeng SUN YuShan WANG HongJun YANG HaiJun HAN JianF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7期3076-3089,共14页
Some large-scale oil-gas fields have recently been discovered in marine carbonate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significant discoveries in deep reservoir that reveals a favorable exploration prospect. Tazhong area is the f... Some large-scale oil-gas fields have recently been discovered in marine carbonate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significant discoveries in deep reservoir that reveals a favorable exploration prospect. Tazhong area is the first-order tectonic unit in Tarim Basin, where there are nearly trillion cubic meters of natural gas resources in the Ordovician limestone reef flat complex in Lianglitage Formation. The reservoir is shelf edge reef flat complex, characterized by ultra-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and strong heterogeneous, with a current burial depth of 4500―6500 m. Studies fin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eep reservoir of the Lianglitage Formation were controlled not only by the early high-energ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orrosion, but the fracture network formed by the strong gas-charging process since the Himalayan epoch,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ptimizing and improving reservoir proper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ong later gas-charg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servoir capacity in deep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also builts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 and modes,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advantageous exploration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煤气收费 奥陶系 天然气资源 能力 勘探前景
原文传递
南海西部海域宝岛21-1气田的发现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邓勇 裴健翔 +1 位作者 胡林 尤丽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2,共10页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主战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于西部崖南凹陷浅水区与乐东-陵水凹陷深水区,东部松南-宝岛凹陷发现的气藏规模小、非烃含量普遍较高,一直未获得规模商业性突破。近年来,基于新一轮油...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主战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于西部崖南凹陷浅水区与乐东-陵水凹陷深水区,东部松南-宝岛凹陷发现的气藏规模小、非烃含量普遍较高,一直未获得规模商业性突破。近年来,基于新一轮油气地质研究,转变勘探思路,认为宝岛21断阶带紧邻生烃中心,发育近物源大型三角洲储集体,主通源断裂与凹陷边界深大断裂呈平行关系,且活动停止时间早,预测CO含量低,为烃类气的有利汇聚区,可作为宝岛北坡突破的首选方向。据此实施钻探,在宝岛凹陷成功发现古近系深水气田—宝岛21-1气田,实现宝岛凹陷勘探半个世纪以来首个重大突破。宝岛21-1气田的发现证实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具有“转换断阶控源、控储、控聚”天然气高效成藏模式。同时,认为富烃凹陷的转换断阶带与古近系陵水组和崖城组三角洲构成的良好耦合区,是南海北部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海域 深水区 断阶带 宝岛21-1 构造-岩性气田 勘探思路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隆起段发育特征与演化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红波 周雨双 +3 位作者 沙旭光 邓尚 沈向存 姜忠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1-334,共14页
顺北5号带作为一条贯穿两大古隆起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可分为四段:北段、中段、南段以及隆起段,一直以来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及邻区走滑断裂体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重点。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顺北5号带隆起段精细解... 顺北5号带作为一条贯穿两大古隆起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可分为四段:北段、中段、南段以及隆起段,一直以来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及邻区走滑断裂体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重点。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顺北5号带隆起段精细解析,厘定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揭示顺北5号带形成演化过程。基于走向角度变化与分段变形样式,可将隆起段分为3段:隆Ⅰ“平移”段(NE16°)、隆Ⅱ“拉分”段(NE19°)、隆Ⅲ“压隆”段(NE25°)。隆起段自下而上发育高陡走滑断层与多套雁列正断层组合的分层变形样式,共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中-晚期和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多期走滑活动,在研究区内表现为“隆Ⅱ、Ⅲ段强,隆Ⅰ段弱”的活动特征。受SN差异应力传递影响,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和南段初期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界自南向北左行走滑,北段和中段自北向南右行活动,最大主应力发生了NW向到NE向偏转;加里东晚期后,顺北5号断裂整体左行走滑;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反转为右行走滑活动,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W向转为NE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样式 走滑断裂带 构造演化 塔中隆起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火山岩储层分类方法在克百断裂带一区石炭系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旭东 邓世坤 +3 位作者 冯芸 唐彬 彭立才 李响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4,共8页
针对克百断裂带一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类难度大且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分析影响该区火山岩储层分类的8个重要参数:岩性、岩相、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储集空间类型、岩相厚度和火山机构相带,... 针对克百断裂带一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类难度大且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分析影响该区火山岩储层分类的8个重要参数:岩性、岩相、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储集空间类型、岩相厚度和火山机构相带,依据研究区储层特征对这些参数赋值并进行相关储层分类数据计算,结合各单井储层分类成果,得到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依据火山岩储层分类指标值(RCI)可将一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分为3类:Ⅰ类(0.6≤RCI<1.0)、Ⅱ类(0.4≤RCI<0.6)、Ⅲ类(0.0≤RCI<0.4),其中Ⅰ类储层最好、Ⅱ类储层较好、Ⅲ类储层最差。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未参与制订标准的16口井的储层分类中,准确率达到93.8%,表明该分类标准适用于研究区。研究成果对该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分类与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区石炭系 火山岩 储层分类影响参数 储层分类方法与标准 储层预测 克百断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储集层类型及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37
17
作者 刘洛夫 李燕 +7 位作者 王萍 陈治军 王维斌 庞雄奇 姜振学 向才富 杨海军 韩剑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目前国内较典型的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且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深入研究该套储集层的类型及分布对塔中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大量岩心分析,根据孔隙度—渗透率相关...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目前国内较典型的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且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深入研究该套储集层的类型及分布对塔中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大量岩心分析,根据孔隙度—渗透率相关关系将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根据各单井储集层类型,结合沉积相及断裂等储集层影响因素,推断了良里塔格组3个岩性段的不同类型储集层的分布范围,认为裂缝型储集层最为发育,而最有利于油气成藏的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主要发育于良二段,孔隙型储集层分布范围较小。最后认为塔中Ⅰ号断裂带塔中82井区—塔中24井区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上奥陶统 Ⅰ号断裂带 储集层类型 碳酸盐岩
下载PDF
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构造特征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135
18
作者 邬光辉 李启明 +3 位作者 张宝收 董立胜 张亚光 张欢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0,37,共5页
利用新的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等时地层格架及构造解析方法,分析了塔中Ⅰ号构造带复杂的构造特征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塔中Ⅰ号构造带是早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早期形成的大型逆冲断裂带,在上奥陶统沉积前遭受长期侵蚀而形... 利用新的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等时地层格架及构造解析方法,分析了塔中Ⅰ号构造带复杂的构造特征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塔中Ⅰ号构造带是早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早期形成的大型逆冲断裂带,在上奥陶统沉积前遭受长期侵蚀而形成复杂的断裂坡折带。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沿高陡断裂坡折带发育台地边缘礁滩复合体,形成碳酸盐岩沉积坡折带。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在横向上具有分段性,其间通过构造变换带的调节作用分为结构与形成演化各具特征的5 段,各段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塔中44井区礁滩复合体发育,是实现碳酸盐岩高产、稳产勘探的首选领域;塔中45 井区构造作用与岩溶作用强烈,是寻找大规模缝洞系统的有利领域。这2个区带是在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寻找大油气田的主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地区 断裂坡折带 构造特征 构造变换带 勘探领域
下载PDF
塔中Ⅰ号断裂带北段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分形统计 被引量:25
19
作者 鞠玮 侯贵廷 +2 位作者 潘文庆 韩剑发 琚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7-323,共7页
断裂如何控制其附近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是碳酸盐岩地区构造裂缝定量研究的重要方面,对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例,重点研究逆冲断裂控制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对其控制的构造裂缝面密度和... 断裂如何控制其附近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是碳酸盐岩地区构造裂缝定量研究的重要方面,对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例,重点研究逆冲断裂控制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对其控制的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Ⅰ号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的裂缝面密度与距断裂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其控制的构造裂缝带宽度约为距离Ⅰ号断裂3 km的范围内;构造裂缝分数维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塔中Ⅰ号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按发育程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距断裂越近,裂缝越发育,分数维值越大,从而对构造裂缝分形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Ⅰ号断裂 构造裂缝 裂缝面密度 分形
下载PDF
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4
20
作者 张承泽 于红枫 +2 位作者 张海祖 张艳秋 陈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26,共5页
通过对塔中地区构造解析,识别出多条具一定规模的NE向走滑断裂体系,主要活动时期为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其形成与加里东末期塔里木克拉通南、北两侧发生的强烈碰撞作用以及盆地基底存在的北东向构造有关。走滑断裂对碳酸岩储层改造、... 通过对塔中地区构造解析,识别出多条具一定规模的NE向走滑断裂体系,主要活动时期为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其形成与加里东末期塔里木克拉通南、北两侧发生的强烈碰撞作用以及盆地基底存在的北东向构造有关。走滑断裂对碳酸岩储层改造、火山活动、圈闭形成、油气运移以及成藏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克拉通 塔中地区 走滑断裂 油气运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