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夷夏一体:丁谓经略夔州与宋初羁縻统治的转型 被引量:2
1
作者 裴艾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宋代是南方族群治理制度逐渐从羁縻转向土司的重要阶段,虽宋代仍施行羁縻制度,但自北宋前期开始,南方边地治理实践中已萌发出一些转型的要素。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宋朝借鉴内地治理经验,重新建立边疆族群地区的经济、军事体系,形成夷夏一... 宋代是南方族群治理制度逐渐从羁縻转向土司的重要阶段,虽宋代仍施行羁縻制度,但自北宋前期开始,南方边地治理实践中已萌发出一些转型的要素。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宋朝借鉴内地治理经验,重新建立边疆族群地区的经济、军事体系,形成夷夏一体的边地共同体。宋真宗时期担任夔州路转运使的丁谓,堪称宋初羁縻统治转型中的官方代表。丁谓所施行的“以盐易粟”和“土兵联防”等举措,皆受北宋前期内地与西北沿边治理政策的启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这可以表明宋初进行的政治、军事、经济政策改革,是影响宋代羁縻制度转型的重要原因。对丁谓经略夔州路为代表的宋初羁縻统治实态的考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唐宋羁縻制度变革的认识,理解古代南方治边策略从羁縻制向土司制转变历程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南方族群 治边策略 丁谓 夔州路
下载PDF
由役及吏:两宋“公人”疏论
2
作者 董春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10,194,195,共17页
两宋的“公人”可直译为“公家之人”,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其中衙前公人出身、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 两宋的“公人”可直译为“公家之人”,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其中衙前公人出身、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甚至地位优于州县一般吏人。但随着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吏士合一”政策,吏人地位渐渐提高,职役开始倾慕吏职,至南宋前期吏人、衙职成为职役较好的去向。南宋中后期“公人”“公吏”往往混同书写,至少在士大夫们语境中,“公人世界”里的公人是他们所担忧或鄙夷的胥吏群体,这时的公人特指介于官民之间的公家之人。公人角色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乡村中上层群体由失利情态向获利情态转变的功利诉求,以及社会转型中两宋政权扩大税源以补充浩大财政开支的主体社会语境。公人作为一个融合吏人、职役、乡役等多重职能身份的社会符号,在从民向官的价值转向中,勾勒出两宋基层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基层社会 公人 公吏 职役身份
下载PDF
清代论词“南北宋之争”推阐
3
作者 彭志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4-76,共13页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呈炽盛情势,吴衡照、王昶、蒋方增等人不断推进相关思考。清末,“南北宋之争”趋于分流与落定,陈廷焯、姚椿、谢章铤等人贡献尤多。在清代众人的不断努力下,“南北宋之争”的边界、外延等方面都逐渐得以确立,推动了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对古典词论的拓展深化亦裨益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词论 南北宋之争 词学史
下载PDF
从两宋园林的变化看南宋园林艺术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江俊浩 沈珊珊 卢山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108,共5页
论述了两宋园林审美从大尺度到精致化、从理想化到残缺美、从平远到深远之嬗变,相对于北宋,认为南宋园林多了几分雅俗共赏、闲适优雅的生活情趣,适应于江南的自然环境,山石经营"叠置有峰",园林理水变化多端;园林建筑纤巧多变... 论述了两宋园林审美从大尺度到精致化、从理想化到残缺美、从平远到深远之嬗变,相对于北宋,认为南宋园林多了几分雅俗共赏、闲适优雅的生活情趣,适应于江南的自然环境,山石经营"叠置有峰",园林理水变化多端;园林建筑纤巧多变,群体组合错落致密;园林栽培技术成熟,花木繁盛,突出了植物在题名点景方面的文化意蕴。总结出南宋园林逐渐远离了"平远、壮美、雄浑"的境界,日益"诗化、画化、精致化",显现出"巧趣柔美、清雅俊逸、精深幽邃、幻化多致"的写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南宋园林 艺术特征 两宋园林嬗变
下载PDF
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 被引量:10
5
作者 吕肖奂 张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62,共7页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科举制度对家族教育目的和方式有明确的引导性,而科举内容对家族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作用,促使科宦家族向文学家族转化。但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历史要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家族的文化传统、文学积淀和某些弹性措施,可以适度调节科举功利性带来的消极影响,维护文学自身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科举教育 家族文学
下载PDF
论两宋江西地区的交通及其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宋三平 张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103,共6页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时期,大庾岭驿路成为京师与岭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举凡广南物资北运、官员赴任、商旅往来等,大都经由此路。靖康乱后,南北交通受阻,东西交通成为南宋交通的重点,信州—袁州驿路成为东...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时期,大庾岭驿路成为京师与岭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举凡广南物资北运、官员赴任、商旅往来等,大都经由此路。靖康乱后,南北交通受阻,东西交通成为南宋交通的重点,信州—袁州驿路成为东西交通的孔道。江西境内四条支线驿路或直接或间接与以上两条干道相连接,构成了两宋江西地区发达的驿路交通网络。交通的发达对两宋江西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驿路 交通 两宋 影响
下载PDF
辽人自称“北朝”考论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永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27,共9页
辽人自从五代后晋时期开始,就遵循历史上称南北并立政权为"南北朝"的习惯而自称"北朝",那时,辽人还没有形成"北朝"高于"南朝"的理念。宋朝建立以后,辽人积极主张与宋朝互称"南北朝"... 辽人自从五代后晋时期开始,就遵循历史上称南北并立政权为"南北朝"的习惯而自称"北朝",那时,辽人还没有形成"北朝"高于"南朝"的理念。宋朝建立以后,辽人积极主张与宋朝互称"南北朝",具有意欲提高自己政治地位以取得和北宋对等往来的意图。到了辽圣宗后期,随着辽人"正统"意识增强,辽人意欲凌驾于北宋之上的欲望大增,辽重熙二十一年(1052)"其国书始去国号,而称南、北朝",就有了"意以自尊大"之倾向。辽人自称"北朝",具有强调"南朝"和"北朝"是"一家"之用意,"一家"就是"中国",辽人承认五代和宋朝是"中国",同时也自称"中国",他们强调"南朝""北朝"是一家人,就是"南朝""北朝"都是"中国"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人 宋人 南朝 北朝
下载PDF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被引量:9
8
作者 郑利锋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宋代地方志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编纂随着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撰修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这一时期地方志的编修时间、体式类别和所隶属的空间地域这三个方面展现出来。两宋地方志... 宋代地方志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编纂随着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撰修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这一时期地方志的编修时间、体式类别和所隶属的空间地域这三个方面展现出来。两宋地方志的撰修如此的繁荣,而导致出现这种繁荣景象的原因,与地方志修撰的主持者及其编修地方志的目的、寄寓与整个社会修史的风气和时代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影响地方志纂修的因素,在北宋与南宋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又显示出时代的变化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南宋 方志 撰修 原因
下载PDF
中国古代葡萄、葡萄酒及葡萄文化经西域的传播(一)——两宋以前葡萄和葡萄酒产地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习刚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10,共6页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在西域扩展,并向关内初步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主要在内地都城拓展;隋唐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较快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广泛(尤其在江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以前 葡萄 葡萄酒 产地 传播
下载PDF
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 被引量:14
10
作者 叶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4,共9页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重建,也伴随着政府对普通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唐代的提倡、鼓励政策到宋朝制度上的要求,再到明清成为法律上的规定。独立律学的消亡,并不是“士大夫始鲜知律”的原因,而是在重经义、重儒学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求普通文官具备法律基本素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律学 法律教育 法律素养 科举制度 文官
下载PDF
论文人画从北宋到南宋之变 被引量:6
11
作者 邓乔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绘画,“破体”为文而至绘事,颇多诗画相通之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的画家修养论;(2)倡导绘画的传神论;(3)确立了“书画当观韵”的标准。在创作上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苏轼...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绘画,“破体”为文而至绘事,颇多诗画相通之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的画家修养论;(2)倡导绘画的传神论;(3)确立了“书画当观韵”的标准。在创作上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苏轼、文同、米芾等被视作典型的文人画。南宋文人画的逐渐退潮,除了院画兴盛的外部因素外,更出于自身的原因。其变化与转型体现在五个方面:(1)文人画几可看作是画院以外绘画的代称;(2)有借鉴院画之长并与院画结合之势;(3)创作主力转移到水墨竹石花卉;(4)开绘画与诗、书、印结合之先河;(5)僧道作品形成了狂逸的创作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北宋 理论与创作 南宋 变化与转型
下载PDF
宋代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水事纠纷 被引量:4
12
作者 庄华峰 丁雨晴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4-112,共9页
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圩田开发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迅速发展。人们在圩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因为争水、排涝、抢占河湖滩地,以及对陂湖的恣意破坏等因素,产生了诸多水事纠纷。这些纠纷主要有地主与农民之间、官府与民间以及圩际之间等类... 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圩田开发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迅速发展。人们在圩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因为争水、排涝、抢占河湖滩地,以及对陂湖的恣意破坏等因素,产生了诸多水事纠纷。这些纠纷主要有地主与农民之间、官府与民间以及圩际之间等类型。面对各种水事纠纷,两宋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长江下游 圩田开发 水事纠纷 应对措施
下载PDF
战时状态与南宋社会述略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邦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0,共12页
从总体上说,两宋社会经历了从和平环境到战时状态的演变。与大局的变换相适应,两宋的时代主题也经历了从变法图强到救亡图存的转化。长期处于战时状态或准战时状态这一南宋历史的大局,制约并牵动着南宋社会的诸多方面。本文较多借助既... 从总体上说,两宋社会经历了从和平环境到战时状态的演变。与大局的变换相适应,两宋的时代主题也经历了从变法图强到救亡图存的转化。长期处于战时状态或准战时状态这一南宋历史的大局,制约并牵动着南宋社会的诸多方面。本文较多借助既有研究成果,仅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举例式地对此作了一些粗略考察,以期进一步说明两宋历史不可一概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南宋 战时状态 救亡图存
下载PDF
两宋城市化进程与说唱音乐的繁荣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笑岩 胡郁青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两宋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出现了大批独立的商业化游艺场所——瓦舍(又称瓦子)。众多说唱艺人汇集于此,互相交流、观摩,极大地推动了说唱音乐的向前发展,使说唱音乐真正走向成熟。
关键词 北宋 南宋 城市化进程 说唱音乐
下载PDF
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0-125,共6页
关于词的形成,民族文化对其有着重要作用。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影响了词体长短句的产生。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影响了文人词的创作。南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共同对词体产生了积极... 关于词的形成,民族文化对其有着重要作用。南北朝乐府中少数民族民歌对词体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影响了词体长短句的产生。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影响了文人词的创作。南北朝乐府少数民族民歌共同对词体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乐府 少数民族 民歌 词体
下载PDF
历史与符号之间——试论两宋对冯道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晓莹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冯道是著名的政坛"不倒翁",五代文官的标志性人物。他从最初备享尊崇,到后世饱受诟詈,其间转折正发生在宋代。北宋初期,冯道享有盛誉。中后期开始受到批判,但仍有褒扬。南宋期间,冯道被全面否定,蜕变成一个"奸Z无耻"... 冯道是著名的政坛"不倒翁",五代文官的标志性人物。他从最初备享尊崇,到后世饱受诟詈,其间转折正发生在宋代。北宋初期,冯道享有盛誉。中后期开始受到批判,但仍有褒扬。南宋期间,冯道被全面否定,蜕变成一个"奸Z无耻"的意识形态符号,并影响及后世。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出两宋不同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文化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道 北宋初期 北宋中后期 南宋
下载PDF
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俊奇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27,共6页
主要通过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解放前的研究特点:积极探寻中国古代体育源流;具有民族本位主义的思想,以之抵制西方体育文化。新中国以来的研究特点:一是不断延续革命史话语外,重头是中... 主要通过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解放前的研究特点:积极探寻中国古代体育源流;具有民族本位主义的思想,以之抵制西方体育文化。新中国以来的研究特点:一是不断延续革命史话语外,重头是中国古代体育史方向的研究,即"寻根史学"的特点,二是90年代,开始从客观讨论古代体育的历史、地位、价值与意义。近十年的研究特点:中国古代体育史、参与史学研究范式和古代体育断代史是其主要特色,二是体育史学在理论方法的运用方面受到一些新史学方法的影响。纵观百年来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的进展,始终是中国体育史研究的重要部分,是学术主流。在古代体育史这个主题上,不少研究虽然以此为枢纽,但实际上又超出了古代体育史的范畴,大大推进和深化了中国体育史的整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体育史 民族传统体育 先秦体育 汉三国体育 魏晋南北朝体育 唐宋体育 元明清体育
下载PDF
词调三分与词学转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水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7-152,192,共6页
词调"三分法"的出现,在明清词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词学由音乐谱时代进入到格律谱时代,改变了明代以后词选与词谱编刻的体例及其发展方向。"三分法"自从提出以来,成为明清时期最为常用的词学批评... 词调"三分法"的出现,在明清词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词学由音乐谱时代进入到格律谱时代,改变了明代以后词选与词谱编刻的体例及其发展方向。"三分法"自从提出以来,成为明清时期最为常用的词学批评话语,既表现在对词的体性问题的探讨上,也体现在清初不同词派对于词学主张的阐扬和词史观念的表达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调三分 词学转型 格律谱 体性辨析 南北宋之争
下载PDF
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流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92-98,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唐宋 元明清 山水诗 意象
下载PDF
南北宋婉约词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成因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忻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5,共5页
本文从尚实与尚虚、言情的率真与意趣的骚雅两个方面对南北宋婉约词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笔者认为宋代婉约词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由外放而趋内敛,由追求抒情上的淋漓尽致而变为崇尚思深味厚、曲折幽深的境界。
关键词 南北宋 婉约词 表现形态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