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ic Rock Magnetic Fabrics in the Nyalam Area of the Southern Tibe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Zou Guangfu Zou Xin +4 位作者 Mao Ying Mao Qiong Pan Zhongxi Zhuang Zhonghai Zhu Tongxi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4期230-240,共11页
This paper reports Precambrian rock magnetic fabrics in the Nyalam area of southern Tibet.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magnetic fabrics show that the values of H are high (〉 10% in general), so the ductile deformatio... This paper reports Precambrian rock magnetic fabrics in the Nyalam area of southern Tibet.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magnetic fabrics show that the values of H are high (〉 10% in general), so the ductile deformations of the Precambrian rock are stro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nferred from the minimum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nearly S-N, NE-SW and NW-SE. The Flinn diagram of the magnetic fabrics show that the strain pattern is oblate and constrictional type. Magnetic foliation of great majority of rock samples is well developed and the magnetic lineation is poor and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llipsoid is flattened. The magnetic lineation of the minority rock samples is well developed and the magnetic foliation is poor and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llipsoid is prolate.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field and the magnetic fabrics, there are 3 times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SN directed extruding, NW-SE directed extruding, NW-SE directed extension. It shows that the Nyalam area has undergone process the orientation of SN, NW-SE nappe structure and NW-SE directed extension structure. The change of tectonic stress is reflected by the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ambrian rock magnetic fabrics that is the direct responding result of the arc-continental, continent-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 and Asian continents in the late part of the Late Cretaceous to Late Eocene and subsequently shifted to intra-continental convergent, the plateau uplifting and extension structure stage since the Late 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fabrics structural deformation metamorphic rock the nyalam area of southern tibet.
下载PDF
藏南古堆地区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环境分析及成矿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娄元林 成明 +4 位作者 唐侥 张潮明 蓝景周 袁永盛 杨桃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3-374,共22页
藏南古堆地区属于北喜马拉雅成矿带,该区发育有大量金锑铅锌多金属矿床。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藏南地区的岩浆活动极为强烈,古堆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印支期—燕山期与喜... 藏南古堆地区属于北喜马拉雅成矿带,该区发育有大量金锑铅锌多金属矿床。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藏南地区的岩浆活动极为强烈,古堆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印支期—燕山期与喜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简述了区内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时代。随后详细分析典型侵入岩、火山岩与脉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区内岩浆岩的构造环境及成因。该区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提供了初始热源及运移动力,地幔热液的上涌及中酸性次火山岩侵入作用,产生动力热液变质作用并汲取多种成矿元素,使之活化成含矿热液,并且迁移、沉淀,在区内一系列近EW向主断裂与近SN向次级断裂交汇处富集成矿。本次研究为今后探讨区内乃至整个藏南地区的岩浆活动-构造演化以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准确地建立区内新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提供了初始的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成岩与成矿 古堆地区 藏南
下载PDF
藏南洛扎地区过铝质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44
3
作者 童劲松 钟华明 +2 位作者 夏军 鲁如魁 杨世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8-318,共11页
洛扎及其以南地区分布有规模不等、产状不同的过铝质二云母(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电气石二长花岗岩,这些岩体侵位的时代为中新世,构成了高喜马拉雅花岗岩带的东延部分。岩体以高铝、低镁铁组分,高锶、氧同位素比值为特征,地球化学研究显... 洛扎及其以南地区分布有规模不等、产状不同的过铝质二云母(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电气石二长花岗岩,这些岩体侵位的时代为中新世,构成了高喜马拉雅花岗岩带的东延部分。岩体以高铝、低镁铁组分,高锶、氧同位素比值为特征,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它们是泥质岩的深熔作用和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所形成的产物。过铝质花岗岩是在后碰撞造山作用阶段的大规模伸展拆离作用背景下沿拆离构造带侵位的,形成于藏南拆离系韧性活动阶段的晚期,是一种典型的后碰撞过铝质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质花岗岩 后碰撞作用 藏南拆离系 藏南洛扎地区
下载PDF
藏南聂拉木地区上三叠统与侏罗系中伸展不整合以及各组地层的厘定 被引量:9
4
作者 梁定益 聂泽同 +1 位作者 董文彤 王世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3-341,共9页
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是特提斯大洋形成和扩张的时期。藏南聂拉木地区的相应地层中普遍存在裂陷盆地沉积及众多的伸展不整合。根据这些不整合面之上的“超越下伏地层不正常的化石混积事件”,判断早侏罗世赫唐早期和中侏罗世巴通期裂陷幅度... 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是特提斯大洋形成和扩张的时期。藏南聂拉木地区的相应地层中普遍存在裂陷盆地沉积及众多的伸展不整合。根据这些不整合面之上的“超越下伏地层不正常的化石混积事件”,判断早侏罗世赫唐早期和中侏罗世巴通期裂陷幅度分别为大于 1 60 0 m和大于80 0 m。作者根据这些不整合面以及遵循地层命名的“优先法则”,对各个组的地层划分与名称进行了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统 侏罗系 伸展不整合 地层划分 西藏
下载PDF
藏南洛扎地区基性岩墙群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0
5
作者 童劲松 刘俊 +3 位作者 钟华明 夏军 鲁如魁 李运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54-1664,共11页
藏南洛扎地区广泛分布有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侵位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其以前的地层中,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成岩年龄138.0Ma±3.5Ma。基性岩墙可以划分为2种主要类型:一类低K(K2O=0.06%~0.54%),稀土元素总量和轻、... 藏南洛扎地区广泛分布有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侵位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其以前的地层中,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成岩年龄138.0Ma±3.5Ma。基性岩墙可以划分为2种主要类型:一类低K(K2O=0.06%~0.54%),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低[∑REE=58.95×10-6~115.5×10-6,(La/Yb)N=0.23~2.94],亏损LILE;另一类富K(K2O=1.22%~1.67%),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高[∑REE=199.97×10-6~381.47×10-6,(La/Yb)N=6.57~11.5],富集LILE而亏损HFSE。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墙为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的大陆板内岩浆侵入体,可能分别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基性岩墙群是新特提斯洋晚期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标志着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强烈的拉张、裂离和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环境与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群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藏南洛扎地区
下载PDF
藏南亚东县帕里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特征及古湖泊演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文灿 周志广 +2 位作者 高德臻 万晓樵 赵兴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8-714,共7页
藏南帕里地区发育有2级湖积阶地,前人对其Ⅱ级湖积阶地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湖积Ⅱ级阶地形成于89~58kaBP,Ⅰ级阶地形成于约4kaBP。根据湖相地层的分布、沉积物特征和测年结果,将帕里地区湖泊发育划分为帕里湖期(89... 藏南帕里地区发育有2级湖积阶地,前人对其Ⅱ级湖积阶地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湖积Ⅱ级阶地形成于89~58kaBP,Ⅰ级阶地形成于约4kaBP。根据湖相地层的分布、沉积物特征和测年结果,将帕里地区湖泊发育划分为帕里湖期(89~58kaBP)、外流湖期(23~10kaBP)和多庆错湖期(10~2.5kaBP)3个演化阶段。Ⅱ级湖积阶地对应于帕里湖期发育阶段;外流湖期发育于末次冰期晚冰阶,以冰碛为主要特征,此时喜马拉雅山主脊带分水岭北移至现今荡拉山的位置;多庆错湖期形成了大型冲积扇(5.7~5.15kaBP)和湖积Ⅰ级阶地,湖面面积大幅度萎缩。2.5kaBP后藏南局部地区开始沙化,帕里地区湖体减少,呈现今天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 热释光测年 晚更新世 帕里地区 藏南
下载PDF
“大洋板块地层”的重建与意义——以藏南仲巴地区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魏玉帅 李亚林 +4 位作者 陈曦 王成善 李祥辉 李鑫 钟瀚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9-1801,共13页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海山 大洋板块地层 特提斯洋 仲巴 藏南
下载PDF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纪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邹光富 毛琼 +1 位作者 陈永明 饶荣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6-395,i0007-i0008,共12页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1Oceras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 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1Oceras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parvus组合;2Ophicerassakuntala—Isarcicellaisarcica组合;3Gyronitespsilo-gyrus—Claraiaaurita—Neospathoduscristagalli组合;4Owenites—Neospathoduswaageni组合;5Procarnitesxizan-gensis—Neogondolellamilleri组合;6Neospathodustimorensis带;7Japonitesmangus—Neogondolellaregale组合;8Anacrochordicerasnodosus—Tulongospiriferstracheyi组合;9Paracertitestrinodosus—Neogondolellaconstricata组合;01Protrachycerasladinum—Daonellaindica—Neogondolellaexcelsa组合;11Indonesitesdieneri—Lilanginanobilis组合;21Haplotropites—Epigondolelladiebeli组合;31Parahaueritesacutus—Halobia—Neogondolellapolygnathiformis组合;41Nodotibetitesnodosus—Epigondolellaabneptis组合;15Griesbachites—Guembilites组合;61Indojuwavitesangu-latus—Epigondolellamultidentata—Himalayasaurstibetensis组合71Cyrtopleuritesbicrenatus带;18Pinacocerasmetter-nichi—Himavatitescolumbianus组合;91Tulongocardiumpluriraditum—Palaeocarditamansuyi组合。据此厘定了该区三叠系下统、中统和上统的界线。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生物化石组合带的重新建立,提高了该区三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与全球的三叠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生物地层层序 生物化石组合带 珠穆朗玛峰地区 西藏南部
下载PDF
藏南定日地区主中央冲断层与藏南拆离系的特征及其活动时代 被引量:9
9
作者 刘焰 Wolfgang Siebel +1 位作者 李剑 肖序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6-644,共9页
低喜马拉雅结晶杂岩构成了北北东向阿伦背斜的核部,该背斜东、西两翼由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组成,这两者之间的界线为主中央冲断层(MCT1)。MCT1原为向南逆冲的韧性断层,后遭受北北东向褶皱作用而转变为正断层。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顶部被... 低喜马拉雅结晶杂岩构成了北北东向阿伦背斜的核部,该背斜东、西两翼由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组成,这两者之间的界线为主中央冲断层(MCT1)。MCT1原为向南逆冲的韧性断层,后遭受北北东向褶皱作用而转变为正断层。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顶部被藏南拆离系下部的韧性正断层所截,与其上覆的北坳组分开,北坳组顶部又被一脆性正断层将其与上覆的藏南特提斯沉积岩分开。这条韧性正断层称为STD1,其上部的脆性正断层称为STD2。独居石U-Th-Pb测年结果和构造分析表明,藏南定日地区的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就是借助这2条韧性断层MCT1与STD1在大约13Ma时从藏南中下地壳折返至地壳浅部的,然后再遭受近南北向的褶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定日地区 主中央冲断层 藏南拆离系 断层活动年龄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藏南晚白垩世旋回地层学研究:以定日贡扎剖面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超 王成善 +1 位作者 陈曦 黄永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42,共9页
旋回地层学是提高地质年代标尺精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特提斯海相沉积是旋回地层学研究的良好对象,与西特提斯比较,东特提斯的旋回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第四纪之前的研究精确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西藏南部广泛出露海相白垩系,其中定日贡扎... 旋回地层学是提高地质年代标尺精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特提斯海相沉积是旋回地层学研究的良好对象,与西特提斯比较,东特提斯的旋回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第四纪之前的研究精确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西藏南部广泛出露海相白垩系,其中定日贡扎剖面出露的上白垩统尤为连续和完整。在对贡扎剖面野外观察及其层束厚度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分析该地层蕴含的地球轨道周期,得到了与理论值较为接近的结果:偏心率周期,409.2ka/周期(E1),127.9ka/周期(E2),93ka/周期(E5);斜率周期,51.2ka/周期(O1),40.9ka/周期(O2),38.9ka/周期(O2)。在功率谱分析过程中,利用层束和超层束组的关系进行了调谐的处理,并比较调谐前后结果,来确定调谐的重要性,证明该地层沉积速率的变化:地层由老至新,其沉积速率的变化趋势整体为由小变大,变化范围为0.86~2.53cm/ka。进一步对比东西特提斯和其他地区研究结果,证明东西特提斯海相沉积在外形、成因和所蕴含的轨道周期的一致性,地球轨道周期变长与理论值变化的一致性。最后给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定日 晚白垩世 Coniacian阶 旋回地层学
下载PDF
藏北草地资源及其演化趋势——以申扎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2 位作者 徐锋 朱志勇 王天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1-998,共8页
申扎地区属青藏高原南羌塘高寒草原区,具有典型的高原植被。根据水体条件、植被组成和地貌特征等,划分了7种草地植被类型和2个木本植物分布区。藏北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高原植被面临严峻的破坏、退化和沙漠化环境,生物链严重失调,高... 申扎地区属青藏高原南羌塘高寒草原区,具有典型的高原植被。根据水体条件、植被组成和地貌特征等,划分了7种草地植被类型和2个木本植物分布区。藏北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高原植被面临严峻的破坏、退化和沙漠化环境,生物链严重失调,高原鼠兔由于几乎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对高原草地的破坏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高寒、冻融作用、地下水位下降、雪线上升和冰川萎缩、猖獗的鼠害、超载过牧是高原植被(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高寒、缺水、鼠害和超载过牧是最重要的原因。藏北申扎地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比例为约1∶9,湿地和植被供水系统受到严重损害,造成大面积草场萎缩,形成了环状草地退化带。藏北草地向恶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的,根治鼠害,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减缓草场退化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地区 南羌塘高寒植被区 生态系统 植被类型 发展趋势 申扎地区 草地资源 演化
下载PDF
西藏南部上三叠统郎杰学群物源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祥辉 曾庆高 +1 位作者 王成善 谢尧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3-559,共7页
运用Dickinson三角图解、地球化学和阴极发光方法,对西藏山南琼结和贡嘎地区上三叠统深海—半深海郎杰学群砂岩和板岩进行了研究。碎屑成分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物源总体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含有大陆基块和混合区(切割弧)成分。阴极发... 运用Dickinson三角图解、地球化学和阴极发光方法,对西藏山南琼结和贡嘎地区上三叠统深海—半深海郎杰学群砂岩和板岩进行了研究。碎屑成分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物源总体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含有大陆基块和混合区(切割弧)成分。阴极发光照射结果反映,物源区石英主要为变质成因(棕色光),次为深成/火山成因(浅紫兰色—绿色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母源区结晶基底可能已经抬升暴露,并且粘附在大陆块上。这些结果暗示,在拉萨地块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新特提斯洋中可能存在一个含造山带的未名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统 造山带 物源分析 西藏南部 阴极发光 结晶基底 特提斯 光照射 绿色光 深海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早侏罗世双壳类Lithiotis生物岩礁及其扩散 被引量:6
13
作者 阴家润 万晓樵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53-256,共4页
藏南聂拉木地区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Lithiotis生物岩礁,证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于早侏罗世后期已开始向北运移,并且至少在早托尔期已接近或到达能够适应Lithiotis繁衍的低纬度区域。
关键词 早侏罗世 聂拉木地区 藏南 双壳类 生物岩礁
下载PDF
藏南亚东地区前寒武纪亚东岩群的建立及其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祥信 刘文灿 +2 位作者 周志广 赵兴国 梁定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1-347,共7页
藏南亚东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岩系以往统称为“聂拉木群”。本次研究发现该结晶岩系可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二者之间原始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下部结晶岩系为本次新建的“亚东岩群”,其岩石组合为:下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细粒石英岩和黑... 藏南亚东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岩系以往统称为“聂拉木群”。本次研究发现该结晶岩系可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二者之间原始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下部结晶岩系为本次新建的“亚东岩群”,其岩石组合为:下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细粒石英岩和黑云片岩;中部为多种混合岩;上部为多种片麻岩夹少量变粒岩、石英岩和片岩。不同部位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中含辉石岩、高压麻粒岩等“暗色”包体。研究表明,亚东岩群为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多期深部构造层次的韧性变形,与“聂拉木群”显著不同。因此,认为“聂拉木群”代表喜马拉雅地区全部“前寒武系”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结晶岩系 亚东岩群 亚东地区 藏南
下载PDF
藏南江孜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钙质超微化石的特征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莲凤 张振国 +4 位作者 姚纪明 左文喆 马亚杰 张鹏 万晓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7-914,共8页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甲不拉组 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
下载PDF
藏南定日地区白垩纪中期地球化学异常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文金 万晓樵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31-338,共8页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的陆源碎屑岩 (钙质页岩 )及碳酸盐岩 (泥灰岩及微晶灰岩 )的混积型沉积物 ,其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反映了古海洋发生的重大变革。δ13 C的同位素曲线变化具有明显的低—高—低旋回变...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的陆源碎屑岩 (钙质页岩 )及碳酸盐岩 (泥灰岩及微晶灰岩 )的混积型沉积物 ,其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反映了古海洋发生的重大变革。δ13 C的同位素曲线变化具有明显的低—高—低旋回变化 ,δ13 C正偏与有机碳大量埋藏、海平面上升及缺氧事件密切相关。铀、钍、钾的含量变化及Th U比值的变化特征表明由海平面上升所形成的全球大洋缺氧的重要时期 ,由于有机物质及粘土矿物的增多 ,它们的含量均比标准平均值偏高。而87Sr 86Sr比值在该时期偏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异常 海平面上升 白垩纪中期 定日地区 西藏南部
下载PDF
藏南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从陆表海盆地到裂谷盆地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史晓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2-302,共11页
珠峰地区的三叠系形成于大陆拉伸背景。自下而上可划分为1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5个层序组,分属于2个中层序。发生在Induan阶初期(约250Ma),Anisian阶早期(约239Ma),Carnian阶初期(约231Ma)和Norian早期(约223Ma)的4个海侵事件最为重要,可... 珠峰地区的三叠系形成于大陆拉伸背景。自下而上可划分为1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5个层序组,分属于2个中层序。发生在Induan阶初期(约250Ma),Anisian阶早期(约239Ma),Carnian阶初期(约231Ma)和Norian早期(约223Ma)的4个海侵事件最为重要,可作为跨越板块的地层对比标志。藏南地区在三叠纪经历了从泛大陆到大陆裂谷的构造演化,早—中三叠世以陆表海盆地浅水环境为主,晚三叠世以深水断陷盆地为特征。晚三叠世晚期,与长期全球海平面下降相伴随,过量的陆源碎屑输入造成该地区由深水盆地转化为河流作用明显的三角洲平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旋回 沉积演化 西藏 珠穆朗玛峰
下载PDF
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沫蝉总科(半翅目)昆虫的动物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梁爱萍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89-598,共10页
在对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沫蝉总科 (半翅目 )昆虫区系开展分类鉴定及分布资料整理的基础上 ,根据特有种及部分单系群的分布 ,提出了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一个特有生物地理分布区 ,该特有分布区包括西藏南部(日喀则、贡嘎、吉隆、聂... 在对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沫蝉总科 (半翅目 )昆虫区系开展分类鉴定及分布资料整理的基础上 ,根据特有种及部分单系群的分布 ,提出了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一个特有生物地理分布区 ,该特有分布区包括西藏南部(日喀则、贡嘎、吉隆、聂拉木、亚东、错那 )及东南部 (墨脱、林芝、波密、察隅 )、云南西部、中部及北部 (保山、昆明一带以北 )、四川南部及西南部、印度东北部 (阿萨姆、大吉岭、西隆等 )、尼泊尔、锡金及缅甸北部。根据主要属级阶元分布格局的分析 ,提出了有关西藏沫蝉总科昆虫的 3种主要分布型 ,即印度北部、西藏南部—华南分布型 ,印度北部、西藏南部—马来亚分布型和东亚分布型。区系分析表明 ,西藏南部地区的沫蝉以东洋种类占明显优势 ,约占所有种类的 93% ,古北种类仅占 7% ;区系中特有种类丰富 ,特有现象十分明显 ,特有种类约占所有种类的 6 1 4 % ;除特有种类外 ,该地区还具有属于冈瓦那古陆起源的旧热带区系成分及属于劳亚大陆起源的北温带区系成分。文章还对以上特有分布区及分布型的形成做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沫蝉总科 西藏南部 区系 动物地理学 分布区 分布型 半翅目
下载PDF
藏南雪莎地区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磊 李光明 +2 位作者 张志 黄勇 曹华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4-745,共12页
探讨特提斯喜马拉雅在早白垩世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西藏南部雪莎地区辉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以及Sr-Nd-Pb同位素的研究,获得成岩年龄为124.5±2.6 Ma,全岩主元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属于低钾... 探讨特提斯喜马拉雅在早白垩世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西藏南部雪莎地区辉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以及Sr-Nd-Pb同位素的研究,获得成岩年龄为124.5±2.6 Ma,全岩主元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属于低钾(拉斑)系列,SiO 2质量分数为45.55%~46.67%,具有高TFeO(平均质量分数为9.62%)、高钛(TiO 2平均质量分数为1.73%)、高磷(P 2O 5平均质量分数为0.19%)等特点;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LREE/HREE=3.54~3.67,(La/Yb)N比值平均为3.06),具有较弱的Eu正异常(δEu=1.02~1.1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Ba、Sr、Th)和高场强元素(HFSF,如Zr、Hf),呈现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地球化学特征;Sr、Nd、Pb同位素[(87 Sr/86 Sr)t=0.70517~0.70614、(143 Nd/144 Nd)t=0.512748~0.512809、εNd(t)=5.27~6.46、(207 Pb/204 Pb)t=15.564~15.587以及(206 Pb/204 Pb)t=18.285~18.490]显示出亏损地幔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雪莎地区辉绿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具有OIB型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澳大利亚Kerguelen地幔热柱有关,属于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脉 地球化学 SR-ND-PB同位素 地幔热柱 西藏南部 雪莎地区
下载PDF
藏南古堆地区三叠系涅如组含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富权 李武毅 +5 位作者 胡可卫 黄荣才 李怀恩 党海亮 毛崇祯 巴桑次仁 《矿产与地质》 2017年第1期166-172,共7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藏南地区三叠系涅如组含放射虫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区的硅质岩呈黑色、灰黑色或灰褐色薄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具有较低的SiO_2含量,对...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藏南地区三叠系涅如组含放射虫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区的硅质岩呈黑色、灰黑色或灰褐色薄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具有较低的SiO_2含量,对研究区的硅质岩的主量元素运用了Fe-Mn-Al三角成因判别图、Al/(Al+Fe+Mn)比值、K_2O/Na_2O比值、Si/(Si+Al+Fe)比值、100×(Al_2O_3/SiO_2)-100×(Fe_2O_3/SiO_2)、Al_2O_3/(100-SiO_2)-Fe_2O_3/(100-SiO_2)及Al_2O_3/(Al_2O_3+Fe_2O_3)-Fe_2O_3/TiO_2图解等,显示硅质岩为具有生物成因的非热水或弱热水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硅质岩的稀土元素ΣREE变化较大,通过对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和球粒陨石标准模式图对比、Al_2O_3/(Al_2O_3+Fe_2O_3)-LaN/CeN图解及特征指数Ce/Ce*和LaN/CeN分析研究,显示硅质岩为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深海的过渡环境;对硅质岩的微量元素运用了U/Th及Ni/Co比值,显示了非热水沉积物的环境特征。综合研究分析岩石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因素及生物特征,可以得出研究区的硅质岩具有生物特征的非热水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涅如组 放射虫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古堆地区 藏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