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uses of 2022 summer marine heatwave in the East China Seas 被引量:1
1
作者 Hong-Jian TAN Rong-Shuo CAI +2 位作者 Dong-Ping BAI Karim HILMI Kareem TONBOL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633-641,共9页
Recent occurrences of marine heatwaves(MHWs)in coastal China seas have caused serious impacts on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ocio-economics.Nevertheless,the underlying physical process,including local drivers and r... Recent occurrences of marine heatwaves(MHWs)in coastal China seas have caused serious impacts on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ocio-economics.Nevertheless,the underlying physical process,including local drivers and remote associations,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thereby hindering accurate predictability.In this study,we reported an extreme MHW ev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s(ECSs,including the Bohai,Yellow,and East China Sea),lasting for 75 d with a maximum intensity of 1.96℃relative to 1982-2011 during the summer 2022.This ECSs MHW event was triggered by a combination of anomalous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onditions,including enhanced insolation,weakened surface wind speed,suppressed latent heat loss from ocean,a shallower mixed layer,and upper ocean current anomaly.Mixed-layer temperature budget diagnosis suggested that changes in the ECSs temperature were dominated by the surface net heat flux,largely due to strong shortwave radiation flux,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cay of the MHW event.Oceanic advection also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HW.These physical drivers were further regulated by the westward expanded and intensifie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potentially linked to the negative phase of Indian Ocean Dipole(IOD).Despite the three years(2020-2022)consecutive La Niña events,the ECSs summer MHWs appeared to be more closely linked to negative IOD events,with a lagging period of 1-3 mon.The seasonal precursor signals of the negative IOD have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local physical drivers of ECSs MHWs through regulating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WPSH,thus serving as a promising predictor for the ECSs MHWs.The future likelihood and intensity of the ECSs MHWs are projected to increase substantially in the coming decades,largely due to broad-scale warming attributed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Consequently,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MHW forecast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and robust approach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heatwaves east china Seas indian ocean dipol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cause analysis of persistent summer drought during the 1920s in eastern China
2
作者 Meng LUO Jinming FENG +2 位作者 Zhongfeng XU Jun WANG Li D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5期966-982,共17页
In the late 1920’s,a mega-drought in China resulted in widespread crop failure and famine.Suffici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drought belonged to a dry period ranging from approximately 1922 to 1932.To understand ... In the late 1920’s,a mega-drought in China resulted in widespread crop failure and famine.Suffici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drought belonged to a dry period ranging from approximately 1922 to 1932.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 of this persistent drought period,we combined various data,including observations,tree ring proxy data,reanalysis data,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and numerical downscaling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1922-1932,most regions in eastern China suffered from a persistent drought that lasted for six years,and the maximum 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y reached−1.5 times the standard deviation.Given its spatial coverage,duration,and strength,the 1920s drought was unique for the 20th century.The 1920s drought was primarily caused by internal variability.Strong easterlies in lower latitudes,strong monsoon circulation,and abnormally high geopotential heights at middle and upper level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1920s drought conditions in eastern China;these drought conditions could be further attributed to the joint impact of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1920s eastern china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原文传递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的深海环境 被引量:11
3
作者 倪建宇 周怀阳 +1 位作者 彭晓彤 梁楚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7,共5页
阐述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深海环境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特征。开辟区海域水柱由表层混合层、温跃层、海底温跃层和海底边界层等不同水层构成 ,整个海域水动力条件总体上较为缓慢 ,但也存在着周期性的水流速度大于 15 cm / s的海底风暴 ... 阐述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深海环境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特征。开辟区海域水柱由表层混合层、温跃层、海底温跃层和海底边界层等不同水层构成 ,整个海域水动力条件总体上较为缓慢 ,但也存在着周期性的水流速度大于 15 cm / s的海底风暴 ;区内海底生态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极低的生产力和生物过程速率 ,但生物多样性极高 ;整个区域内表层沉积物分布较均一 ,以低有机含量的硅质粘土、深海软泥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环境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 东北太平洋
下载PDF
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清良 林更铭 +1 位作者 林茂 戴燕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27,共13页
根据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西部(°~°,°~°′)和东部(°~151W155W8N1130N141W°,°~°)水域航次()和航次(~)所采的份网149W7N10N DY95-7 1997 -07 DY95-8 1998 - 07-09 36 采样品,鉴定网采浮游... 根据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西部(°~°,°~°′)和东部(°~151W155W8N1130N141W°,°~°)水域航次()和航次(~)所采的份网149W7N10N DY95-7 1997 -07 DY95-8 1998 - 07-09 36 采样品,鉴定网采浮游植物种,隶属于个门类属。其中主要的生态类群是大洋暖水类群(占总 180 5 47 种数)和广布性类群(占。该区主要优势种是太阳漂流藻( 83.8 % 14.5 % )Planktoniella sol、密聚角毛 )藻( Chaetoceros coarctatus、多瘤面角毛藻( ) C. bacteriastroides 、拟夜光梨甲藻() Pyrocystis pseudonoctilluca)和三叉角藻( Ceratium trichoceros)等。硅藻类和甲藻类等的平均细胞密度( 1 944~个4 101 /m3)和蓝藻类(主要是束毛藻 Trichodesmium)的藻丝体密度(~条 111486 /m3)都比较低。 本文分别讨论了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趋势及其与温跃层和浮游动物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分布 中国开辟区 太平洋 温跃层
下载PDF
热带东太平洋短柱样的放射虫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汝建 叶瑛 +1 位作者 周怀阳 刘传联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热带东太平洋 WS0 10 7和 WS990 1柱与东区 ES990 9柱放射虫地层学的研究显示 ,WS0 10 7和 WS990 1两柱深度 18— 19cm和 4— 5 cm以上的地层年龄小于 0 .2 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 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 (RN17)。在此深度处有... 热带东太平洋 WS0 10 7和 WS990 1柱与东区 ES990 9柱放射虫地层学的研究显示 ,WS0 10 7和 WS990 1两柱深度 18— 19cm和 4— 5 cm以上的地层年龄小于 0 .2 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 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 (RN17)。在此深度处有一个大的沉积间断 ,缺失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大部分地层。而在此沉积间断以下地层发现大量的渐新世 -始新世的放射虫 ,属渐新世最晚的放射虫 Lychnocanoma elongata带 (RP2 2 ) ,年龄大于 2 3.6 2 Ma,而小于 2 4 .6 Ma。这两个柱放射虫含量变化也揭示了沉积间断的存在 ,说明沉积间断和放射虫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 ES990 9柱的放射虫地层学研究发现 ,该柱地层年龄小于 0 .2 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 (RN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地层学 沉积间断 多金属结核区 热带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构造地貌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泓君 朱本铎 +1 位作者 崔兆国 罗伟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7,共6页
研究区位于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根据多波束水深以及单道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地形、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水深在3800—5700m之间,平均水深5100m,等深线呈NNW—SSE走向。... 研究区位于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根据多波束水深以及单道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地形、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水深在3800—5700m之间,平均水深5100m,等深线呈NNW—SSE走向。研究区主要构造地貌类型为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和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两种。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丘陵区和西部丘陵区两个次级构造地貌单元。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总体上呈长轴形展布,根据组合特征可分为A、B、C共3个分区。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认为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主要与太平洋扩张所形成的张应力以及板块热沉降过程中所形成的NNW向断裂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与深部岩浆活动相关。岩浆喷发方式、规模和期次的差异可形成形态各异的海山。文章旨在探讨大洋地貌形成及演化机制,对深入了解大洋板块内部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规律等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 构造地貌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中纬海温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途径 被引量:20
7
作者 朱乾根 滕莺 徐国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用 8 5 0 h Pau场分解为正、斜分量的方法研究了前期北太平洋中纬 ( 42 .5~5 2 .5°N,1 70°E~ 1 70°W)海温关键区海温异常对其后期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 ,前期海温关键区海温首先对其同期 85 0 h ... 用 8 5 0 h Pau场分解为正、斜分量的方法研究了前期北太平洋中纬 ( 42 .5~5 2 .5°N,1 70°E~ 1 70°W)海温关键区海温异常对其后期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 ,前期海温关键区海温首先对其同期 85 0 h Pau场斜压波列施加影响 ,该斜压波列又对其后期斜压波列施加影响 ,最后此斜压波列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 降水影响 海温异常 北太平洋 中纬
下载PDF
南海北部生源要素的垂直输运和保存及其与东太平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扈传昱 潘建明 +3 位作者 陈建芳 周怀阳 朱纯 薛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45,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夏、冬两个季节的生源要素垂直输运剖面和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颗粒物质主要是由钙质生物壳、生物硅、海洋浮游生物的有机质以及岩源物质组成,颗粒物质通量在1 000 m处大约为90.0 mg/... 通过对南海北部夏、冬两个季节的生源要素垂直输运剖面和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颗粒物质主要是由钙质生物壳、生物硅、海洋浮游生物的有机质以及岩源物质组成,颗粒物质通量在1 000 m处大约为90.0 mg/(m2.d);研究还表明颗粒有机碳在进入沉积物保存之前被大量溶解,南海北部来自底层顺坡搬运的有机碳远大于垂直沉降;与开阔大洋(东太平洋海域)的对比研究表明,边缘海对于季节的变化更加敏感,而东太平洋调查区位于热带赤道高生产力带,生物作用十分明显,其海洋生物呼吸和物质转移同样也较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生源要素 垂直输运和保存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中国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路径研究:从东亚自贸区到亚太自贸区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丽琴 朱美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8,共11页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前,中国以建成东亚自贸区为目标,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积极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由主张建设东亚自贸区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是出于对同日韩...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前,中国以建成东亚自贸区为目标,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积极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由主张建设东亚自贸区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是出于对同日韩等东亚经济体合作前景的失望,也是出于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亚太地区经济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和中国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的重要性的再认识。中国由主张东亚自贸区建设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将更加重视多边经济合作并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将成为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优先便利化和自由化的部门;过去二十年中日在东亚的主导权之争将逐渐演化为中美之争,并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中国在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尚缺少可资利用的合作框架,这成为中国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亚自贸区 亚太自贸区 经济一体化
下载PDF
台风马鞍对东中国海波浪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亚军 陈国平 +2 位作者 许忠厚 黄璐 聂鑫 《水道港口》 2015年第5期385-390,共6页
利用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 III驱动合成风场,模拟西北太平洋台风马鞍作用期间东中国海的波浪,从而研究台风马鞍对东中国海波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台风马鞍作用期间东中国海的中部和南部海域的混合浪以涌浪为主,涌浪波向主要为东... 利用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 III驱动合成风场,模拟西北太平洋台风马鞍作用期间东中国海的波浪,从而研究台风马鞍对东中国海波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台风马鞍作用期间东中国海的中部和南部海域的混合浪以涌浪为主,涌浪波向主要为东向。台风对东中国海的东南部海域影响最强,在该海域形成5~8 m大涌浪,最远影响到黄海中部海域,同时在我国东南沿海海域形成小波高长周期涌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台风 WAVEWATCH III 合成风场 东中国海
下载PDF
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环境调查区的沉积物及其与环境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建林 高水土 马维林 《东海海洋》 1999年第3期9-14,共6页
以生态环境为主的环境基线调查, 是与深海采矿有关的研究内容之一, 它对保护海洋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环境小区沉积物的分析研究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对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内沉积物类型与碎屑成分特征的研究表明, ... 以生态环境为主的环境基线调查, 是与深海采矿有关的研究内容之一, 它对保护海洋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环境小区沉积物的分析研究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对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内沉积物类型与碎屑成分特征的研究表明, 该区表层沉积物基本上是硅藻放射虫软泥, 个别站和层位是硅质粘土和深海粘土。碎屑物成分以放射虫壳体占绝对优势。它们以大洋生物源为主体,火山喷发源和陆源为次。沉积物组分构成特点同海洋环境密切相关。上述结果为地球化学、生物学和土力学等综合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并有助于了解开辟区本底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 沉积物类型 沉积环境 环境调查
下载PDF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及相关因素概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建林 马维林 +2 位作者 韩喜球 王基庆 王英 《东海海洋》 1999年第3期22-31,共10页
以翔实的照片与图件资料为依据, 展示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内多金属结核类型及其在大洋底赋存状态; 结核内部叠层石纹层及其建造者——两种超微生物化石特征; 不同类型结核的矿物与化学成分特点。同时对结核分布规律与区内地化环境、... 以翔实的照片与图件资料为依据, 展示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内多金属结核类型及其在大洋底赋存状态; 结核内部叠层石纹层及其建造者——两种超微生物化石特征; 不同类型结核的矿物与化学成分特点。同时对结核分布规律与区内地化环境、水深、地形、沉积物类型等之间关系也作扼要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 多金属结核 锰矿物
下载PDF
从东海石油地质重要进展看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一种海沟向洋后退的残余弧后盆地演化模式 被引量:22
13
作者 孙肇才 《海相油气地质》 2004年第1期1-17,共17页
东海盆地石油地质研究在近二十年里主要取得五方面的进展 :证明了盆地是由一组大陆边缘新生界由西向东逐个变新的“盆地群体”组成 ,建立了陆架地区以组为单位的整个新生代地层单元 ,详细划分了西湖凹陷的内部地质结构 ,认定了煤和煤系... 东海盆地石油地质研究在近二十年里主要取得五方面的进展 :证明了盆地是由一组大陆边缘新生界由西向东逐个变新的“盆地群体”组成 ,建立了陆架地区以组为单位的整个新生代地层单元 ,详细划分了西湖凹陷的内部地质结构 ,认定了煤和煤系沉积是东海陆架区的主力油气源岩 ,通过大量钻井验证了盆地中三类不同成因的圈闭。从环西太平洋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看 ,西太平洋是一个自北而南的沟—弧—盆 (陆缘海 )系统 ;大体以台湾海峡为界 ,东海盆地是一个由转换或被动边缘演化而来的聚敛边缘 ,而南海属于由活动或聚敛边缘转化而来的被动边缘。东海盆地与菲律宾海盆地具有相似的时空演化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新生代 含油气盆地 西太平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关键廊带的地球物理探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赟 丁巍伟 +3 位作者 郑勇 邓阳凡 田晓峰 郭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0-566,共7页
伴随着中生代全球构造格局的重大转变,东亚大陆发生了多旋回地壳变形、大规模岩浆活动和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长期以来备受地学界关注,但迄今燕山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深部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尚未根本... 伴随着中生代全球构造格局的重大转变,东亚大陆发生了多旋回地壳变形、大规模岩浆活动和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长期以来备受地学界关注,但迄今燕山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深部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项目"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的资助下,本课题拟横跨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南段和东海陆架区,组织实施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海-陆联测,结合徐淮及邻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探测和区域重力/地磁异常分析,系统构建华北南缘及扬子陆缘地区深部结构的大深度、高精度、多参数地球物理探测体系,揭示太平洋俯冲作用关键区段的壳幔精细结构与物性特征,为探讨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和时空演化提供系统的地球物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郯庐断裂带 徐淮地区 东海大陆架 综合地球物理海-陆联测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7
15
作者 于晓澄 赵俊虎 +2 位作者 杨柳 支蓉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系统和关键区域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56a来华北雨季开始最早在7月6日,最晚在8月10日,1961~2016年华北雨季开始平均日期是7月18日。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雨季发生早晚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夏季风等环流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偏早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低层东亚夏季风北进提前时,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反之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春、夏季热带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关系显著且稳定,当Ni?o3.4指数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表温度一致模态(IOBW)为正值时,贝加尔湖大陆高压偏强,副高偏强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导致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当海表温度指数为负值时,则华北雨季开始偏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雨季开始 大气环流 赤道东太平洋 印度洋海表温度
下载PDF
黄东海-西北太平洋大气颗粒态有机胺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沛然 郭天锋 +2 位作者 朱玉姣 高会旺 姚小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6,共8页
在2014和2015年春季分别搭载黄东海-西北太平洋航次采集分粒径气溶胶样品,从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粒径分布三方面,对海洋大气气溶胶中颗粒态有机胺进行分析。DMA+(二甲胺)和TMA+(三甲胺)为采样区域内主要存在的颗粒态有机胺。两种颗粒... 在2014和2015年春季分别搭载黄东海-西北太平洋航次采集分粒径气溶胶样品,从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粒径分布三方面,对海洋大气气溶胶中颗粒态有机胺进行分析。DMA+(二甲胺)和TMA+(三甲胺)为采样区域内主要存在的颗粒态有机胺。两种颗粒态有机胺在不同海域和年份有较大的浓度变化。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海洋大气颗粒态有机胺主要来源于海洋而非陆地传输,且与海洋生物活动性存在密切关系。大部分样品中颗粒态有机胺主要分布在0.1~1.8μm,主要来源于气粒凝结、非均相反应、一次燃烧排放以及云过程几种形成过程,各形成过程在不同样品中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在2015年航次中还观测到0.01~0.056μm存在明显模态分布,且在一些低浓度样品中这一模态甚至和积聚模态对颗粒态有机胺的贡献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气溶胶 有机胺 粒径分布 黄东海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对当代中国的研究
17
作者 B.Л.拉林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3-106,共4页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随着中俄边境关系迅速发展,远东和后贝加尔边境地区研究中国的兴趣不断增长,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和赤塔市建立了多家高等院校以及科学院下属中国研究中心。汉...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随着中俄边境关系迅速发展,远东和后贝加尔边境地区研究中国的兴趣不断增长,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和赤塔市建立了多家高等院校以及科学院下属中国研究中心。汉学家们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总体问题、中国东北历史、中苏关系和中俄关系以及当代中国的编年史等方面。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主办的《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等杂志及各种年会为从事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交流合作的长期有效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太平洋沿岸 当代中国 远东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