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1
作者 崔志海 Wang Wen'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4期164-192,共29页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United States claimed to be neutral, but was in fact pro-Japanese. Before the war, it repeatedly refused mediation requests by China and Korea and rejected Britain's joint m...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United States claimed to be neutral, but was in fact pro-Japanese. Before the war, it repeatedly refused mediation requests by China and Korea and rejected Britain's joint mediation proposal while tacitly agreeing to or inciting Japan's launching a war. During the war, American diplomats, as wartime protectors of both Japanese and Chinese nationals, frequently went beyond the limits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protect Japanese spies in China. As the only mediato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rejected the joint mediation efforts of European powers and helped reduce international pressure on Japan. At the same time, it unilaterally convin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accept Japan's aggressive demands so as to help Japan achieve its war aim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bias towards Japan was that it hoped to use Japan to end the tribu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 order to further open the door to China while weakening the influence of Britain and Russia i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a-US relations
原文传递
France and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1894-1895
2
作者 葛夫平 Huang Deyu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4期138-163,共26页
Around the tim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France reiterated that it had no direct interest in the Korean issue, and professed to be an onlooker. Bu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n fact, France viewe... Around the tim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France reiterated that it had no direct interest in the Korean issue, and professed to be an onlooker. Bu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n fact, France viewed the war as an opportunity to consolidate its alliance with Russia and further encroach on China's southwest frontiers; it was therefore happy to see war break ou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ook Russia's position on stopping Britain from playing a dominant role in mediation between them. As the outcome of the war became clear, exposing Japan's ambition to invade China, France turned from its wait-and-see attitude to intervention,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the peacemaking activities of Russia, Britain and France and the triple intervention of Russia, France and Germany. In so doing, it attempted to safeguard general European interests and consolidate its alliance with Russia, as well as preventing Japan from replacing Europe as the dominant force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demanded a quidpro quo from the victim. During negotiation over the return of the Liaodong Peninsula, France put aside its conflicts mediate in disputes between Germany and with its old enemy Germany and endeavored to Russia so as to maintain concerted action under thetriple intervention. It proposed to sacrifice the interests of China to satisfy the wishes of Japan and Russia for a swift resolution of the issue of the Liaodong Penins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riple intervention over the return of the Liaodong Peninsula Sino-French relations
原文传递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海荣 《近代史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99-134,261,共37页
甲午战败使中国遭遇有史以来异常严峻的生存挑战,也刺激了清政府主导的新一轮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为主旨,以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为重心的“实政改革”。这轮改革作为联结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清末新政的过渡形态,既有与三者相通之... 甲午战败使中国遭遇有史以来异常严峻的生存挑战,也刺激了清政府主导的新一轮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为主旨,以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为重心的“实政改革”。这轮改革作为联结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清末新政的过渡形态,既有与三者相通之处,又遵循着自身的运行逻辑;矿务正是此期改革中参与面和牵涉面颇广的一项。通过对此期矿政的宏观考察与个案剖析,不特可以窥知清朝高层在矿务改革中的基本态度和实质立场,了解清朝内部的思想流变、派系斗争及其行政运作的特点,展现外国列强与中外投机商对中国自办矿业的掣肘阻挠,也能揭示传统戊戌变法研究中未曾触及的更加广阔的变革场景和更为庞杂人群的状况,为全面研究甲午战后中国的改革状态及其与晚清诸改革的关联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后 清政府 矿务改革
下载PDF
近代日本的文明论、殖民论及其批判之声——甲午战争130周年祭
4
作者 王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36,共17页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学两界人士效仿欧美列强,把“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对中国开战的理由,用“文明”来文饰、掩盖、美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甚至将“文明”作为一种政治叙事,来描述战前的中日关系。作为一个肇始于近代西方...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学两界人士效仿欧美列强,把“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对中国开战的理由,用“文明”来文饰、掩盖、美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甚至将“文明”作为一种政治叙事,来描述战前的中日关系。作为一个肇始于近代西方的词汇,“文明”(civilization)这一旨在描述理想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生产方式、道德准则、个人特质的词汇与近代日本的殖民扩张活动之间有何关联,日本的意识形态家们是如何将文明与殖民扩张勾连起来的?在近代日本,有无检讨、批判这一做法的声音,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凡此种种,值得展开讨论,此乃理解甲午战争以来东亚局势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 文明论 福泽谕吉 幸德秋水 内藤湖南 尾崎秀实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中日海军舰炮弹药技术优劣研究
5
作者 刘鸿亮 张媛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9-24,共6页
在事关中日国运的甲午战争黄海大东沟海域遭遇战中,北洋海军的舰炮架退炮偏多,速射炮偏少,且弹药技术落后,使用黑火药填充、使用黑火药钝化成的栗色药发射。日本海军大量装备英国阿摩斯壮式速射炮,并使用威力更大的混装爆裂药和黑火药... 在事关中日国运的甲午战争黄海大东沟海域遭遇战中,北洋海军的舰炮架退炮偏多,速射炮偏少,且弹药技术落后,使用黑火药填充、使用黑火药钝化成的栗色药发射。日本海军大量装备英国阿摩斯壮式速射炮,并使用威力更大的混装爆裂药和黑火药的炮弹,舰炮主弹为填装苦味酸爆裂药、带有引信的穿甲弹,使用无烟药发射。海军装备技术决定国运的兴衰,中日海军舰炮弹药技术代差明显,日本海军装备胜出一筹并在海战中起到制胜作用。黄海海战结束后,北洋舰队屡战屡败而最终覆灭,晚清也失去了制海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北洋海军 速射炮 无烟火药 苦味酸炸药
下载PDF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孤本《津督院往来电》考述
6
作者 吉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2,共8页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津督院往来电》是一份未经学界利用的甲午战争孤本史料。书中收录了直隶总督李鸿章与直隶提督叶志超的往来电报278通,内容涵盖甲午战争前夕及初期清军在朝鲜活动的整个过程,可补现有史料之不足。通过比对本书与《李...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津督院往来电》是一份未经学界利用的甲午战争孤本史料。书中收录了直隶总督李鸿章与直隶提督叶志超的往来电报278通,内容涵盖甲午战争前夕及初期清军在朝鲜活动的整个过程,可补现有史料之不足。通过比对本书与《李鸿章全集》重合的部分,能够还原李鸿章对叶志超来电内容的改动与剪裁,进而可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李、叶二人当时的思想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督院往来电》 静嘉堂文库 甲午战争 叶志超 李鸿章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被引量:2
7
作者 祝天智 黄汝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甲午战争是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的重要标界。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出现于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推助了中国政治心态的转换 ,加速了中国政治价值观的革新 。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政治心态 政治价值观 政治人格
下载PDF
关于甲午陆战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邱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2,共9页
认真辨析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甲午战争研究中过去曾被定案的某些史实,如今似有重新提起讨论的必要。以第一阶段的平壤战役为例。清军前敌统帅叶志超稍作抵抗,便弃城逃回国内。对此,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当时平壤城内军储充足,叶志超宣... 认真辨析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甲午战争研究中过去曾被定案的某些史实,如今似有重新提起讨论的必要。以第一阶段的平壤战役为例。清军前敌统帅叶志超稍作抵抗,便弃城逃回国内。对此,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当时平壤城内军储充足,叶志超宣称装备不足,是为临阵脱逃开脱罪责。然而认真检讨平壤城内清军弹药给养,可知,叶志超所陈并非虚言,清军的确没有做好备战。再如,依克唐阿历来被认为是怯战将领,可史料显示,他的部队武器装备之差,根本无法应对当时战争的需要。而徐邦道,历来被认为是敢于抵抗的将领。可仔细考察便知,此人军事素养较差,算不上称职的将领,根本不能承担前敌重任。说清政府要为甲午陆战失败承担责任,这一点也不为过。但具体下来,究竟是政府中哪些人应该负责?要负怎样的责任?甲午陆战失败是由于前线将领的贪生怕死?还是后方决策者的政策失误?这些都需要对史料做艰苦的考索才能给予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平壤战役 徐邦道 近代军事素养 军械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秀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7,共4页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近代日本 战争观 国家主义
下载PDF
安倍晋三与伊藤博文对华政策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江永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1,共7页
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其许多做法与中日甲午战争前10年伊藤博文内阁颇为相似。今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明年将是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在这120年间,中国和日本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甲子,这主要是时代... 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其许多做法与中日甲午战争前10年伊藤博文内阁颇为相似。今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明年将是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在这120年间,中国和日本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甲子,这主要是时代背景与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不同所引起的。抚今思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十分必要。从2014年甲午马年开始,未来的新甲子中日关系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取决于未来日本走什么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倍晋三 伊藤博文 甲午战争 钓鱼岛 中日关系
下载PDF
从《说倭传》看中国抗战文学的甲午源流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辰 房福贤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8期31-37,共7页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战败之后,在中国文学界涌现出了一批以抗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中国抗战小说的源头。《说倭传》作为第一部从全局角度表现中日甲午战争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其后全文附上的《中日...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战败之后,在中国文学界涌现出了一批以抗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中国抗战小说的源头。《说倭传》作为第一部从全局角度表现中日甲午战争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其后全文附上的《中日议和纪略》和几乎事无巨细记录下来的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会谈过程更为我们揭示了两种国家观念之间的冲突。通过对《说倭传》等史料和文学作品的分析,不难发现,将中国抗战文学的源头追溯到甲午中日海战中国失利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它大大拓宽了抗战文学的疆域,将抗战文学置于更广阔的空间内,还原了抗战文学长期被遮蔽在误解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倭传》 抗战文学 甲午中日海战 现代民族国家
下载PDF
国际化视域下的甲午海战失败根源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耘 杨玉荣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长期以来,无论学界中人还是普通百姓,谈到甲午海战大都将矛头指向北洋海军腐朽。但"北洋海军腐朽说"由于佐证材料的不充分,并不能被认定为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源。甲午海战失败的真正根源应该是封建皇权专制与近代海军发展不相... 长期以来,无论学界中人还是普通百姓,谈到甲午海战大都将矛头指向北洋海军腐朽。但"北洋海军腐朽说"由于佐证材料的不充分,并不能被认定为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源。甲午海战失败的真正根源应该是封建皇权专制与近代海军发展不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海战 失败根源 国际化
下载PDF
袁世凯甲午条陈与练兵权的获得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华腾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41-45,共5页
袁世凯甲午条陈中所陈述的改革军事、编练新军的思想,与甲午战后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清廷中枢急切变法求强的心理相一致,所以为光绪皇帝所接受。袁世凯练兵权的获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甲午条陈。甲午条陈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先声,小站练兵的... 袁世凯甲午条陈中所陈述的改革军事、编练新军的思想,与甲午战后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清廷中枢急切变法求强的心理相一致,所以为光绪皇帝所接受。袁世凯练兵权的获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甲午条陈。甲午条陈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先声,小站练兵的指导思想源于甲午条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甲午条陈 练兵权
下载PDF
试析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政治动员 被引量:1
14
作者 龙心刚 肖焱 谢春娅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3期14-18,共5页
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动员活动,在局部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日本政治动员的效果,清政府仍具有全方位的差距,即存在体制落后、目标不明、手段单一等明显缺陷。正是缺乏有效... 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动员活动,在局部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日本政治动员的效果,清政府仍具有全方位的差距,即存在体制落后、目标不明、手段单一等明显缺陷。正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动员这个很容易被忽视,但又是最基本的条件,成为清政府输掉这场战争的重要原因。从中还可窥见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变革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只迈出了引进舰船、枪炮的第一步改革,而没有跟进更深入的体制变革与观念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政治动员 战斗精神 爱国主义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中“后清流”提出的御敌方略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海涛 杨宝杰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甲午战争中,作为当时清廷中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后清流积极鼓动对日作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御敌方略,其中包括:进攻和防御策略、军队建设策略、后勤与保障策略及马关签约时期的迁都与日进行持久战的主张。通过分析后清流提出的具体战略战术,... 甲午战争中,作为当时清廷中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后清流积极鼓动对日作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御敌方略,其中包括:进攻和防御策略、军队建设策略、后勤与保障策略及马关签约时期的迁都与日进行持久战的主张。通过分析后清流提出的具体战略战术,将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后清流 御敌方略
下载PDF
从《申报》资料看中日甲午战争前国民的社会心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小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4-27,共4页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甲午中日战争前国民的主要社会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甲午中日战争 朝鲜 中国 日本
下载PDF
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玉芬 《天中学刊》 2010年第3期111-114,共4页
甲午战争的胜利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这次战争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甲午战争10年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成为远东一霸,跨入世界强国行列。
关键词 日本 甲午战争 军国主义 影响
下载PDF
论甲午战争与英俄远东政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平一 夏明涛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5-8,共4页
中日甲午战争受到欧洲列强远东政策的支配。英俄矛盾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和俄国在调停中日矛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体现着各... 中日甲午战争受到欧洲列强远东政策的支配。英俄矛盾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和俄国在调停中日矛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体现着各自的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 远东政策 英国 俄国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学人对甲午战争的探究热潮(1931—1945)——基于学术心态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兆肆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62,共12页
甲午战争发生后的30余年中,该役并未得到国人全面考稽和冷静反思。1931—1945年间中国学人对甲午战史关注骤切,掀起了一场探究热潮,其无疑是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蚕食中国的现实所激逼,其目的主要在于鉴往察今、惩前图后... 甲午战争发生后的30余年中,该役并未得到国人全面考稽和冷静反思。1931—1945年间中国学人对甲午战史关注骤切,掀起了一场探究热潮,其无疑是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蚕食中国的现实所激逼,其目的主要在于鉴往察今、惩前图后以及明耻奋进等现实诉求。是时,对甲午战史研究的具体诉求各异,或望国共合作抗日,或期政府重视军事,或劝政府勿恃外援。学人们既抱不同的现实诉求,也决定各自关注甲午研究的视角及内容不一。当时甲午战史的研究,确为抗日提供了一些极深刻而有益的教训。但在急切的现实诉求之下,历史也时会成为既定教训之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甲午战争 探究热潮 学术心态
下载PDF
甲午战争前后捐纳舆论的宏观情势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守库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5-139,共5页
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然而,因主张停捐的力量与主张行捐的力量相比劣势明显,致使停捐论在戊戌变法后遭受重挫。但是,经此时段,停捐论已深入人心,朝野有识... 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然而,因主张停捐的力量与主张行捐的力量相比劣势明显,致使停捐论在戊戌变法后遭受重挫。但是,经此时段,停捐论已深入人心,朝野有识之士对清王朝腐败根源的认识亦愈加深刻,并最终将捐纳与清王朝一同抛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前后 捐纳舆论 情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