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cting to Epidemics:The Innovative Imperial Public Health System during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1
作者 Asaf Goldschmidt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Song China was a period in which China experienced a great increase in its population.Concurrently,the Song dynasty also experienced a rise in the frequency of epidemics and two major wars with the Western Xia and Lia... Song China was a period in which China experienced a great increase in its population.Concurrently,the Song dynasty also experienced a rise in the frequency of epidemics and two major wars with the Western Xia and Liao dynasties during the 1000s and 1040s.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changes were exacerbated by the increased geographical mobility of certain social groups such as traders and examinees attending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Thus,casualties of wars,epidemics,or disease,especially of people whose families were far away and could not care for them were left without care and“their corpses often lay bare along the roads.”This new social environment created a need for general relief.The Northern Song government(960-1127 CE),especial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Huizong,established an innovative public health system to address this issue.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included poorhouses,public hospitals,and pauper’s cemeteries.The first were more of charity organizations,whereas the latter two promoted public health by providing medical services for the poor and burial for those that nobody cared for.In terms of rationale behind these institutions,on the one hand,they constituted an attempt to get the poor and homeless off the streets while providing them relief or burial.On the other hand,it seems that Huizong’s deep concern with medicine propelled him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comprehensive public health system oriented to prevent contagion and outbreak of epidemics.This article depicts the background,the organization,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system.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and reasons that gave rise to such a unique undertaking by the Northern Song gover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DEMICS History of medicine Hospitals HUIZONG Public health Pauper’s cemetery song dynasty
下载PDF
The Records of Anatomy in Ancient China
2
作者 Shuijin Shao Haidong Guo +2 位作者 Fangfang Mou Chunxia Guo Lisheng Zhang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0年第4期210-215,共6页
Through long-term observations and repeated practices of human body structure,anatomical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sprouting period when ancient Chinese hunted animals for survival,to... Through long-term observations and repeated practices of human body structure,anatomical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sprouting period when ancient Chinese hunted animals for survival,to anatomical exploration,which breaks the shackles of fear and religious rites.For example,Hua Tuo(华佗),a famous doctor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did exquisite abdominal surgery;Yan Luozi(烟萝子),a Taoist priest in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drew a map of human anatomy;Wang Weiyi(王唯一),a medical official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was responsible for casting acupuncture bronze figures,an anatomical mold for practicing acupuncture;Song Ci(宋慈),a forensic expert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wrote Xi Yuan Ji Lu(《洗冤集录》Collected Cases of Injustice Rectified);Wang Qingren(王清任),a physician in Qing Dynasty wrote Yi Lin Gai Cuo(《医林改错》Correction on Errors in Medical Works).Ancient Chinese anatomy is far ahead of Western anatomy i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ing human body structures.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mergence of Huang Di Nei Jing(《黄帝内经》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and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Even now,it has served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linical practices.Anatomical knowledges,such as relevant operation records,books,Atlas,models in ancient China,especially the names of Zangorgan and Fu-organ,bones and five sense organs,are still used in modern anatomy and modern medicine,making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atom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TOMY song Ci(宋慈) Xi Yuan Ji Lu(《洗冤集录》Collected Cases of Injustice Rectifi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 Lin Gai Cuo(《医林改错》Correction on Errors in Medical Works) Wang Qing Ren(王清任) Hua Tuo(华佗)
下载PDF
宋朝周边政权朝贡贸易输入的名贵药物及其医学应用探析
3
作者 韩毅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76-88,共13页
两宋时期,生活在宋朝周边的甘州回鹘、龟兹回鹘、高昌回鹘、于阗李氏王朝、沙州归义军、交趾、占城、凉州吐蕃、青唐吐蕃、西夏、大理、辽朝、金朝、高丽等政权,先后通过朝贡贸易的形式,将原产于当地的土产药材和来自海外的乳香、安息... 两宋时期,生活在宋朝周边的甘州回鹘、龟兹回鹘、高昌回鹘、于阗李氏王朝、沙州归义军、交趾、占城、凉州吐蕃、青唐吐蕃、西夏、大理、辽朝、金朝、高丽等政权,先后通过朝贡贸易的形式,将原产于当地的土产药材和来自海外的乳香、安息香、龙涎香、苏合香、艾纳香、荜拨、胡椒、肉豆蔻、白豆蔻、胡黄连、犀角等珍稀药物传入宋朝境内。域外名贵药物的传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药材的品种,而且经宋朝官府医学机构和广大医家验证并确定其性味、主治和功效后,被收入官修医学本草、方书和民间医书之中,成为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周边政权 朝贡贸易 名贵药物 医学应用
下载PDF
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沿革探讨
4
作者 于大猛 李惠芳 +4 位作者 马春 华国栋 李强 虞雪云 刘立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790-797,共8页
该文对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的沿革进行了探讨。宋代半夏曲的制作方法包括半夏姜汁制饼与制饼后发酵两种,以半夏姜汁制饼为主流。金元时沿袭宋代工艺,半夏曲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代医家对半夏曲的炮制机理进行了阐发,认为“片则刀峻... 该文对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的沿革进行了探讨。宋代半夏曲的制作方法包括半夏姜汁制饼与制饼后发酵两种,以半夏姜汁制饼为主流。金元时沿袭宋代工艺,半夏曲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代医家对半夏曲的炮制机理进行了阐发,认为“片则刀峻,曲则力柔。”明代李时珍对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混淆问题进行了澄清,韩懋的《韩氏医通》收载了5首半夏曲方,对半夏曲配方的扩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清代医家在继承《韩氏医通》半夏曲方的基础上,总结为韩飞霞制曲十法;当时的半夏曲与神曲的制作工艺相互影响。建国后,半夏曲的地方炮制经验深受清代影响,地方炮制规范逐渐趋同。该文同时对半夏曲炮制工艺中的“半夏”与“曲”孰重孰轻、半夏的前期处理、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概念区分、面粉用量与添加时机、神曲粉的加入、白矾在半夏曲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半夏曲 半夏饼 炮制工艺 《韩氏医通》 神曲 宋代 明代
下载PDF
《本草图经》药物考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葛政 万芳 解博文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4期208-213,共6页
《本草图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载药八百余种,所绘药图九百余幅,学术价值很高。借助网络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本草图经》药物考证研究的72篇论文,并对其进行梳理,发现《本草图经》的药物考证研究大致呈现出“面-点-... 《本草图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载药八百余种,所绘药图九百余幅,学术价值很高。借助网络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本草图经》药物考证研究的72篇论文,并对其进行梳理,发现《本草图经》的药物考证研究大致呈现出“面-点-面”发展趋势,由最初多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研究,至单味药物的本草考证,再到更细致的药物分类研究和以产地为划分的药物研究,可见对《本草图经》的药物考证研究在逐步深入,趋向多元化与精细化。就药物考证而言,单味药物的微观化研究、药物的产地与品种研究等方面仍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图经 本草图谱 苏颂 中药考证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证治特点探析
6
作者 王哲 高利东 +1 位作者 徐存 王保和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75-581,共7页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证治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北宋时期,心悸病的发展多承晋唐“类分”思想之遗风,医家们注重对前朝医药理论的整理和继承,但又有所发挥。北宋医者新提出时气热毒、热邪两种病因,补入心实热、心中风和肾虚3种脏腑证... 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证治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北宋时期,心悸病的发展多承晋唐“类分”思想之遗风,医家们注重对前朝医药理论的整理和继承,但又有所发挥。北宋医者新提出时气热毒、热邪两种病因,补入心实热、心中风和肾虚3种脏腑证型,扩充了他病致悸的种类,心悸的通用药物被首次提出,历代效验方在方书中也得到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南宋时期,医家们受理学影响本经典、重求理,对心悸的病名和分类方式进行规范,发挥火热、脾胃气虚、血虚、气郁、痰浊等病机,并对心悸方剂进行精简,创立诸多名方,同时注重用药的次第问题,丰富了心悸的治法治则。纵观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的部分用药存在古今变迁,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病机的理解及治法用药亦与当代不同,值得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元时期 心悸 中医 证治特点
下载PDF
唐宋时期丹药疗风初探
7
作者 刘雨茁 崔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1192-1196,共5页
唐初炼丹术发生了由成仙到疗疾的转变,最初关注的疾病即是风疾。唐代的疗风丹方多由纯金石类药物制成,尚未大量进入医学文本中。宋代丹药疗风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获得医家较为广泛的认可,也成为王室时行的治疗手段。同时,对丹药安全性问... 唐初炼丹术发生了由成仙到疗疾的转变,最初关注的疾病即是风疾。唐代的疗风丹方多由纯金石类药物制成,尚未大量进入医学文本中。宋代丹药疗风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获得医家较为广泛的认可,也成为王室时行的治疗手段。同时,对丹药安全性问题的反思也进入了医家的论域,致使部分医者对金石类丹药进行本草化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丹药 外丹 风疾 风病
下载PDF
基于官修方书探讨宋代香佩疗法特点
8
作者 吕颖玉 张晓莹 +1 位作者 张心月 邵雨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66-370,共5页
宋代为方剂学和香文化皆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香佩疗法在当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梳理宋代三大官修方书中的香佩方剂发现,宋时香佩疗法用药多样,除了常用矿物药和骨类药之外,本土香药与外来香药皆有大量使用;用法灵活,有膏、丹、丸... 宋代为方剂学和香文化皆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香佩疗法在当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梳理宋代三大官修方书中的香佩方剂发现,宋时香佩疗法用药多样,除了常用矿物药和骨类药之外,本土香药与外来香药皆有大量使用;用法灵活,有膏、丹、丸、散等多种剂型,可佩戴于头、手、颈、胸等身体各部位,但总体以丸剂佩于上肢者为多;用途广泛,以辟疫驱邪治疗传染性疾病为主,内外妇儿各科杂症也有涉及,为后世香佩疗法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香佩疗法 香文化 芳香性中药 佩戴疗法 中医外治
下载PDF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宋金之际部分医学内容重辨
9
作者 姬永亮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3-65,F0003,共4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重要的年表性工具书《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以时间为序,系统表述了宋金之际发生的医学史实,以及对医学发展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具体年代、历史事件、参考文献等,大都附注有相应的引用文献出处。该书...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重要的年表性工具书《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以时间为序,系统表述了宋金之际发生的医学史实,以及对医学发展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具体年代、历史事件、参考文献等,大都附注有相应的引用文献出处。该书编者对部分医学事件的陈述不甚准确,遂查找相关的原始文献与二手研究文献,考核厘正包括文字错漏、音同而误、形近而讹等造成的医学事件、医药著作、职官制度、法律条令等方面的差谬。建议编校时应反复查核各类文献中的专有名词,并且尽可能兼收并蓄相关专业领域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 重辨 宋代 金代 医学史
下载PDF
宋明理学视野下传统中医医德的塑造
10
作者 赵法政 郑依琪 佟欣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97-600,共4页
[目的]研究宋明理学的内在要求,揭示其对医德内驱、医德修养路径、医德目标以及医德思想等的塑造作用,以期为当代医德医风建设提供借鉴和有益助力。[方法]系统梳理宋明理学影响下,医家关于医德的相关论述及道德实践。考察中国古代传统... [目的]研究宋明理学的内在要求,揭示其对医德内驱、医德修养路径、医德目标以及医德思想等的塑造作用,以期为当代医德医风建设提供借鉴和有益助力。[方法]系统梳理宋明理学影响下,医家关于医德的相关论述及道德实践。考察中国古代传统中医医德的塑造方式及过程,研究医德内驱的核心内容、医德修养路径的关键要求、医德目标的实践途径和医德思想的根本原则。[结果]宋以后,中医医德是以理学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在理学家“识仁”“孝为仁之本”“明体达用”“理欲观”等思想的渗透下,古代中医逐步形成“推己及人”“知医为孝”“经世致用”“济世活人”等道德情感。[结论]古代医德在当今社会仍闪耀人性的光芒,通过树立道德榜样,引领医务人员形成“医乃仁术”“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道德标准。理学在现今依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将理学中“识仁“”孝“”经世致用“”理欲观”等思想注入当代医德建设体系中,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医德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传统 中医 医德
下载PDF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改《千金要方》药名探析
11
作者 刘苏槿 李文飞 曾凤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4期365-372,共8页
以《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版本异文为材料,对《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所涉药名进行对勘分析,发现宋臣整理该书时注重考辨名实、区分药用部位、对药名进行补充并通改,使该版本的药物分类趋于细化,体现了宋代本草学的发展水平,强... 以《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版本异文为材料,对《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所涉药名进行对勘分析,发现宋臣整理该书时注重考辨名实、区分药用部位、对药名进行补充并通改,使该版本的药物分类趋于细化,体现了宋代本草学的发展水平,强化了该书的临床实用性。但宋臣校改本存在理校径改、所据文献不明,与宋代本草学认识存在相违之处,由此提出通行本宋校《千金要方》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值得高度重视,切忌盲信盲从。以此研究为切入点,可深入探讨宋臣校改中医古籍的思想理念及指导原则,以便为宋校医书的当代应用以及传世本草文献的校勘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要方》 北宋校正医书局 校改 药名 古籍版本
下载PDF
北宋时期援易入医现象探析
12
作者 姚盛元 张其成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5期493-502,共10页
当前学界对北宋时期援易入医现象的研究较为忽视,是医易会通研究的不足所在。通过整理北宋时期医学文献中与援易入医有关的条文,围绕易象、易数、易理、易占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总体来说,北宋时期援易入医承继隋唐时期的“以易释医”... 当前学界对北宋时期援易入医现象的研究较为忽视,是医易会通研究的不足所在。通过整理北宋时期医学文献中与援易入医有关的条文,围绕易象、易数、易理、易占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总体来说,北宋时期援易入医承继隋唐时期的“以易释医”特征,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主动意识的增强、解释深度的加深、释医方法的成熟、固定命题的形成4个方面。北宋时期的援易入医,不仅丰富了医学的内涵,也提升了易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应理性看待援易入医现象,既要肯定其在医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过度强调或滥用易学知识而引发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易会通 援易入医 中医哲学 北宋时期 圣济总录 太平圣惠方 周易
下载PDF
宋代药物衡量单位的考察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瑞贤 芦琴 +1 位作者 张卫 张慕群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267-2270,2279,共5页
宋代在药用质量计量单位的变化首先是专用药秤——戥子的出现,其次是统一了"大小秤",药秤中最常见单位——"钱"普遍使用。其次与药用计量单位有关的还有"秤"、"字"等,作者对此进行了逐一考察。
关键词 宋代 药物计量单位 度量衡
下载PDF
宋代药物非衡量计量单位的考察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瑞贤 芦琴 +1 位作者 张卫 张慕群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574-2576,共3页
宋代,非标准计量单位在药物计量中已经很少使用,长度单位基本不再使用,容量计量单位实现了"古斗古升"向"今斗今升"的过渡。在官定方书中对药物计量关系的换算也作了必要的规定。医家陈言对古代医方的度量衡进行了... 宋代,非标准计量单位在药物计量中已经很少使用,长度单位基本不再使用,容量计量单位实现了"古斗古升"向"今斗今升"的过渡。在官定方书中对药物计量关系的换算也作了必要的规定。医家陈言对古代医方的度量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药物计量单位 度量衡
下载PDF
席弘、席弘学派与《席弘赋》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春娟 陈荣 杨永寿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45-847,共3页
南宋著名针灸学家席弘在中国针灸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自席弘迁居江西临川后,其后代以针灸薪火相传,据记载传有十二代。当传至第十代孙时,于传子之外又传徒,由家传变为师传,如卓有成就的陈宏纲、刘瑾等,形成了席弘学派。针灸歌赋... 南宋著名针灸学家席弘在中国针灸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自席弘迁居江西临川后,其后代以针灸薪火相传,据记载传有十二代。当传至第十代孙时,于传子之外又传徒,由家传变为师传,如卓有成就的陈宏纲、刘瑾等,形成了席弘学派。针灸歌赋《席弘赋》是席弘学术思想的代表作,系由席弘门徒根据席弘学术思想补辑或编写而成。该赋在针法应用和针灸配穴方面具有特色,赋中的针灸学术思想与治疗方法至今仍被针灸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师 江西 席弘 医学史 宋朝
下载PDF
宋以后中医外科托法演变及组方 被引量:6
16
作者 石志强 班秀芬 +2 位作者 郝晶涛 王琦 荣宝山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425-428,共4页
托法是中医外科内治三大法则之一,与外科其他理论同步酝酿产生,并随着外科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成熟,组方及作用等亦随之更替转化。宋代《圣济总录》提出了托法的名称、适应证与作用,托法正式形成。之后,金元时期,托法理论不断创新,方剂日... 托法是中医外科内治三大法则之一,与外科其他理论同步酝酿产生,并随着外科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成熟,组方及作用等亦随之更替转化。宋代《圣济总录》提出了托法的名称、适应证与作用,托法正式形成。之后,金元时期,托法理论不断创新,方剂日趋丰富,得到了快速发展;明代则托法更加强调辨证用药,渐趋成熟;清代,完善及系统总结了托法,托法的发展达到了历史鼎盛。新中国成立后,规范了托法基本理论体系,进入了崭新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法 演变与组方 中医外科 宋代及以后
下载PDF
宋欣伟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新思路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玲燕 宋欣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8期1564-1565,共2页
介绍宋欣伟教授中医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心得体会。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从独特的角度分析病机,巧妙地将开里通表、清里润表、培土生金、引火归原等中医经典治法运用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并分别举医案验证。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中医药经验 宋欣伟
下载PDF
刍议《本草图经》兽禽类药物研究特色 被引量:5
18
作者 聂金娜 苏颖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4期22-23,共2页
从产地、生活习性、性状、采收、服用、鉴别、运用等方面对《本草图经》第13卷49味兽禽类药物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其本草学理论及临床实用价值,归纳其研究方法,总结其研究特色,为促进本草学理论研究与临床运用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苏颂 《本草图经》 兽禽类 研究特色
下载PDF
唐宋教授辨证分型论治胃痛经验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广 王治英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441-1442,共2页
目的:探讨唐宋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唐宋教授临床对胃痛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结果: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分为脾胃气虚、中焦气滞、中气下陷、瘀阻胃络、湿热中阻、气阴两虚、脾胃虚寒,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金铃子散、七味香... 目的:探讨唐宋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唐宋教授临床对胃痛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结果: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分为脾胃气虚、中焦气滞、中气下陷、瘀阻胃络、湿热中阻、气阴两虚、脾胃虚寒,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金铃子散、七味香苏饮、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丹参饮、失笑散、芩连温胆汤、四君子汤、沙参麦门冬汤及经方。结论: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胃痛 中医治疗 经方 名医经验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5-160,共6页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本化"属性尤其应该受到重视。黔东南州民族医学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和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以及贵州省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本化"属性尤其应该受到重视。黔东南州民族医学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和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以及贵州省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非遗项目黔东南州的侗族大歌所面临的传承人危机,让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建立市场化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实现"大众—边缘—大众"的转型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本化 苗医药 侗医药 侗族大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