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theastern extension of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RRFZ) and its tectonic evolution significance in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0
1
作者 LIU Baoming1,2,3, XIA Bin1, LI Xuxuan1,3, ZHANG Minqiang1,3, NIU Binhua2, ZHONG Lifeng1, JIN Qinghuan1,4 & JI Shaocheng1,5 1. Key Laboratory of Marginal Sea Geology and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位作者 3. Research Center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 CNOOC, Beijing 100027, China 4.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Ministry of Land & Resources, Guangzhou 510075, China 5. Ecole Polytechnique Montreal, H3C3A7, Canad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8期839-850,共12页
Recent geophysical surveys and basin modeling suggest that the No.1 fault in the Ying- gehai basin (YGHB) is the seaward elongation of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RRFZ)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RRFZ, which sepa... Recent geophysical surveys and basin modeling suggest that the No.1 fault in the Ying- gehai basin (YGHB) is the seaward elongation of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RRFZ)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RRFZ, which separates the South China and Indochina block, extends first along the Yuedong fault, offshore of Vietnam, and then continues southward and breaks off into two branches: the Lupar fault and the Tinjia fault. The southern extension of the Lupar fault dies out beneath the NW Borneo while the Tinjia fault extends southeast and reaches the Brunei-Sabah area. According to the gravity and geomagnetic data,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basins, there are different evolution histories between the Wan’an basin (WAB) and the basins in the Nansha block. The Tinjia fault may b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Balingian block and the Nansha block. Hence, the line linking the Yue- dong fault and the Tinjia fault, which both are continental margin faults and strike-slip ones in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histories, constitut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Indochina and Nansha block. The Lupar fault, in contrast, is an intraplate fault within the Indochina block.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hint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RRFZ and the opening of the SCS, and also a framework for hydrocarbon prospecting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river FAULT zone TECTONIC evolution fault extension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Tectonics of the offshore Red River Fault recorded in the junction of the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被引量:2
2
作者 Chao LEI Jianye REN +4 位作者 Jianxiang PEI Bowen LIU Xiang ZUO Jiaao LIU Shiguo 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1期1893-1908,共16页
The Red River Fault,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btaining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s,topography and river catchment evolutio... The Red River Fault,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btaining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s,topography and river catchment evolution,as well as the petroliferous sedimentary basin formation.The junction of the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YQB Junction)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when and how the strike-slip deform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resulted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In this study,we show regional seismic profiles,3D seismic and drilling core data to analyze the tectonostratigraphy in the YQB Junction,aiming to identify its tectonic framework and the associated faults system.A transitional domain from the strike-slip zone to the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zone was mapped,which consisted of the No.1 Fault and the Zhongjian Uplift.The strike-slip faulting in the YQB Junction was active during the Oligocene-Early Miocene,with a period of strong faulting in the Early Oligocene.Integrated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a coevolution model of strike-slip and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in the YQB Junction and the adjacent area was built.In the Eocene,the YQB Junction was controlled by the NW-SE extension and formed a series of distributed rifts bounded by the NE-striking faults and filled up with proximal sediment.In the earliest Oligocene,a NW-trending strike-slip fault began to develop in the YQB Junction and crosscut the NEstriking normal faults.Sin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the NE-striking faults,to the west of the No.1 Fault and the Zhongjian Uplift,failed to grow.However,to the east of the No.1 Fault and the Zhongjian Uplift,the faulting continued to develop until the latest Late Oligocene.The faulting of the NW-trending faults was observed to be active until the earliest Middle Miocene.Since then,with the exception of some diapiric structures and associated small-scale faulting in the Yinggehai Basin,we did not observe any basement-involved faulting.Our results will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tonics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river Fault south China Sea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unction of the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原文传递
不同水分调控对沿黄灌区向日葵水分利用影响研究
3
作者 何锐 佟长福 +2 位作者 王军 张晔 栗永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5,共8页
为探究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根系吸水来源及其利用策略,通过测定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木质部水及其各种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和δ18O),利用直接对比法和MixSIAR模型研究对比不同灌溉制度下... 为探究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根系吸水来源及其利用策略,通过测定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木质部水及其各种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和δ18O),利用直接对比法和MixSIAR模型研究对比不同灌溉制度下向日葵不同生育期水分来源及各水源利用差异。结果表明,向日葵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吸水深度分别在0~30、0~50、0~70和30~90 cm土层。不同灌溉量下,向日葵的主要吸水层具有一定的差异。0~10、10~30、30~50、50~70、70~90 cm深度土壤水和地下水对向日葵平均贡献比例分别为22.17%、17.99%、18.74%、14.68%、15.97%和10.45%。通过相关性分析,50 cm以下土层水分贡献对产量提高有利,0~10 cm土壤水、30~50 cm土壤水和地下水利用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设置灌溉定额为187.5 mm时能显著提高产量,灌溉定额为100 mm时,能显著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水分来源 根系吸水 吸水深度 水分调控 黄河南岸灌区 向日葵
下载PDF
拟制亲属与家观念延续:以红河南岸哈尼族为例
4
作者 陈民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7,156,共11页
拟制亲属关系是很多西南民族实现家与社会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拟制血亲来确认本家与被认对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继而实现家观念的延续以及地方社会整合。红河南岸哈尼族选择拟制血亲的内生动力在于:本家父子连名制度的延续、土地房屋... 拟制亲属关系是很多西南民族实现家与社会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拟制血亲来确认本家与被认对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继而实现家观念的延续以及地方社会整合。红河南岸哈尼族选择拟制血亲的内生动力在于:本家父子连名制度的延续、土地房屋等物质财富、房屋守护神祇灵力、祖先灵力的继承以及完成仪式上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观念 拟制亲属 红河南岸 哈尼族
下载PDF
从相遇到相融:红河南岸多民族共同体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民炎 何明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120,共9页
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 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体实践的物质基础、情感基石。寨神是哈德村全体村民共同的建寨始祖与图腾崇拜对象,是他们图腾信仰的基础。而寨神、寨神林物权、产权归哈德村民共有,主要表现于哈德村所有村民对祭祀寨神仪式活动具有同等参与权、仪式祭品的分享权、共同分享寨神灵力以及保护寨神林的日常化职责等。通过庄严而肃穆的仪式共餐与热闹的“流动的宴席”互享,维持着哈德村村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遇到相融 红河南岸 多民族共同体实践 村落共同体
下载PDF
20世纪初叶红河南岸开发治理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民炎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72,157,共9页
20世纪初,云南建水纳楼普氏土司招募建水、元阳、石屏、曲靖、通海等地汉族向“江外三猛屯方”移民,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开发和治理红河南岸地区。作为地方政治精英,纳楼普氏土司实施了一系列的“兴边政策”——开街互市、马帮商贸、征... 20世纪初,云南建水纳楼普氏土司招募建水、元阳、石屏、曲靖、通海等地汉族向“江外三猛屯方”移民,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开发和治理红河南岸地区。作为地方政治精英,纳楼普氏土司实施了一系列的“兴边政策”——开街互市、马帮商贸、征收银粮等,同时联合西南民族部酋共同开发和治理“江外三猛屯方”,实现其“以市治边”的政治目的,继而维护西南边疆社会的稳定,保卫祖国领土。因此,红河南岸领土的开拓与守卫过程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宝贵历史。红河南岸地区各民族百年来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以此实现西南边疆社会稳定。这对当下民族地区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河南岸 江外三猛屯方 纳楼土司 汉族移民 以市治边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年代学证据
7
作者 田鹏 杨周胜 +1 位作者 喻聪骏 孙滨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3年第2期42-53,共12页
运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已获得众多成果,但尚未有从低温—中温—高温系统的角度构建热演化史过程的研究,断裂带左旋走滑的启动时间仍存在争议。总结了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的年龄数据,通过分析认为... 运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已获得众多成果,但尚未有从低温—中温—高温系统的角度构建热演化史过程的研究,断裂带左旋走滑的启动时间仍存在争议。总结了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的年龄数据,通过分析认为相同同位素体系厘定的年龄值从南东端到北西端变新,差异性减小;将研究区分为北、中、南3段,使用低温、中温、高温年龄构建时间-温度(T-t)变化曲线,热演化史表明断裂带经历了2期冷却历史,冷却速率和隆升剥蚀速率的时空变化记录了伸展应力自南向北依次传播、转换拉张强度在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弱、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的过程;将断裂带构造活动划分为快速左旋走滑阶段(35~20 Ma)、左旋走滑逐渐减弱阶段(20~6 Ma)及右旋走滑阶段(6 Ma至今)。断裂构造活动反映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应力持续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南段 同位素年龄 构造-热演化史
下载PDF
明末清初钱塘江口段摆动对南岸盐场的影响
8
作者 陈彦明 吴俊范 《上海地方志》 2023年第3期79-87,96,共10页
明末清初,钱塘江口段江道历经了近百年的剧烈摆动,杭州湾地区自然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为研究河口自然环境变迁与传统盐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依据地方志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还原该时期内钱塘江口段江道摆动的具体过程,以... 明末清初,钱塘江口段江道历经了近百年的剧烈摆动,杭州湾地区自然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为研究河口自然环境变迁与传统盐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依据地方志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还原该时期内钱塘江口段江道摆动的具体过程,以及在此影响下杭州湾南岸地区盐业生产规模及生产区域的相应变化。研究发现,在江道变迁的背景下,盐业生产受滩涂反复滩涨的影响,以曹娥江为界形成了空间差异,西部受江流摆动影响更大,生产区域及规模变化复杂且无序,东部的生产规模在滩涂面积稳定扩大的影响下呈持续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钱塘江 江道变迁 南岸盐场 影响
下载PDF
Late Miocene Red River submarine fan,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9
9
作者 WANG YingMin XU Qiang +5 位作者 LI Dong HAN JianHui LU Ming WANG YongFeng LI WeiGuo WANG HaiR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14期1488-1494,共7页
A huge submarine fan is discover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seismic and borehole data in the binding site of Yinggehai basin and Qiongdongnan basin 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The fan,mainly formed during Late ... A huge submarine fan is discover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seismic and borehole data in the binding site of Yinggehai basin and Qiongdongnan basin 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The fan,mainly formed during Late Miocene (Huangliu period) has an area over 10000 km 2 and maximum thickness of over 2000 m.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wedge-shaped oblique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 on the dip profile and a hummocky bidirectional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 on the strike profile.The core and Logging data from the well YC35-1-2 located in the front side of the fan indicate that sandy gravity flow deposits are predominant in lower Huangliu Formation and change to interbeds of sand and mud in upper Huangliu Formation.The fan is interpreted as a sand/mud-rich submarine fa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athy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Huangliu period.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rovenance indicates that neither the Guiren Uplift in the west nor the Hainan Uplift in the north can serve as the major provenance for the submarine fan.The provenance is considered to be from the Red River,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of the Huangliu Formation in Yinggehai basin.The fan is thus named as "Red River submarine fan".The Red River depositional system consists of the Red River submarine fan,the Red River delta,and associated submarine canyons.The discovery of the Red River submarine fan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uplift of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evolvement of Red River Fault Zone.Furthermore,it also points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epwate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南海西北部 晚中新世 海底扇 中国 莺歌海盆地 配置文件 青藏高原隆升
原文传递
城市景观廊道营造探析--以西安渭河南岸绿带(一期)绿化项目为例
10
作者 李青靓 刘松杨 +1 位作者 王一岚 吴立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61-66,共6页
廊道空间是具有线性特征的地貌及其周边环境形成的城市空间。它不仅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融合自然、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河流廊道是自然廊道类型的一种,可以形成多种丰富的自然生境群落。渭河作为西安的母亲河,滋养了... 廊道空间是具有线性特征的地貌及其周边环境形成的城市空间。它不仅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融合自然、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河流廊道是自然廊道类型的一种,可以形成多种丰富的自然生境群落。渭河作为西安的母亲河,滋养了华夏文明发祥地--关中平原,见证了长安十三朝古都的兴衰变迁。通过对景观廊道的概念及设计原则进行探究,并结合西安渭河廊道的自然、人文梳理及西安渭河南岸绿带的规划设计实践来探讨融合自然、文化的景观廊道构建方法。以期为自然文化廊道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 文化 景观廊道 西安渭河南岸绿带
下载PDF
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遗址区的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研究
11
作者 赵虎 李银霞 王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5期80-85,共6页
洛南里坊遗址区是隋唐洛阳城重要的里坊遗址分布区,通过梳理洛南里坊遗址区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该文阐释了保护利用采取的工作思路,探讨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今后继续做好洛南里坊遗址区的保护利用及形成更多具有较高... 洛南里坊遗址区是隋唐洛阳城重要的里坊遗址分布区,通过梳理洛南里坊遗址区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该文阐释了保护利用采取的工作思路,探讨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今后继续做好洛南里坊遗址区的保护利用及形成更多具有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成果提供参考。该文首先分析了洛南里坊遗址区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随后从建设公共生态空间、塑立隋唐洛阳城洛南城市格局、开展研学教育、促进服务乡村、推动文旅融合5个方面梳理了保护利用的不同实践;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新时代不断提升保护利用质量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里坊遗址区 保护展示 公共空间 研学教育 文旅融合 社会服务
下载PDF
玉溪—临沧剖面宽角地震探测——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王夫运 潘素珍 +5 位作者 刘兰 刘宝峰 张建狮 邓晓果 马策军 张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47-3258,共12页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两大地块的分界断裂,对人们认识板块相互运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在云南省中西部跨越红河断裂带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本文利用该东西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来研究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详细的地壳结构及其孕震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呈西薄东厚的特征,以红河断裂带为界,断裂带以西地壳较薄,约34km,以东地壳加厚至44km左右;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断裂带西侧速度较低,东侧速度明显偏高.由震相特征及获取的地壳结构可以看出,红河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速度结构的异常特征说明该古缝合带两侧块体地壳结构岩性的巨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红河断裂带 印支地块 华南地块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磊 李加林 +4 位作者 袁麒翔 徐谅慧 卢雪珠 王明月 赵斯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9,共8页
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 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和分形维度保持相对稳定,但岸线长度存在总体缩短和局部增长的演化趋势。(2)岸线海向推进的岸段占据主要部分,陆向缩退岸线仅发生在少部分岸段。(3)长江口—杭州湾南岸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岸段的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大陆岸线的时空变化速率与强度在不断加强。(4)在1990—2010年期间,引起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的人为因素的作用比自然因素显著,并导致人工岸线比重不断增大,自然岸线比重不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海岸线 时空变迁 长江口 杭州湾南岸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红河活动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反映 被引量:9
14
作者 詹文欢 丘学林 +2 位作者 孙宗勋 朱俊江 唐诚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6,共7页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走滑的活动断裂带 ,它控制着南海西北部的构造活动 ,也控制着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根据南海西北部中穿过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剖面和历史资料进行解释 ,结果表明 ,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可分 3个阶段 :自 50MaB .P .开始 ,...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走滑的活动断裂带 ,它控制着南海西北部的构造活动 ,也控制着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根据南海西北部中穿过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剖面和历史资料进行解释 ,结果表明 ,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可分 3个阶段 :自 50MaB .P .开始 ,沿红河断裂带的左旋错动和在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的应力作用下 ,形成了莺歌海盆地的雏形 ;2 4MaB .P .之后在左旋压扭应力场作用下 ,形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反转构造 ;5MaB .P .之后发生了右旋错动 ,盆地内快速沉降 ,发育巨厚沉积层。根据盆地内最老和最新的沉积中心之间的距离 ,推测沿红河断裂带的左旋位错约 2 0 0km。该断裂带发展到现代 ,其活动性大为减弱 ,曾发生 1 0次小于 5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活动断裂带 南海 莺歌海盆地 地震剖面 历史资料 应力作用
下载PDF
荆南河网衰退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姚仕明 张玉琴 王兴奎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59,共6页
本文分析了近50年来荆江三口分流分沙的变化规律;从荆江与洞庭湖的演变、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蓄水运用以及城陵矶站水位抬高等方面分析荆南河网衰退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江湖关系变化调整与三口分流道泥沙淤积是荆南河网衰... 本文分析了近50年来荆江三口分流分沙的变化规律;从荆江与洞庭湖的演变、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蓄水运用以及城陵矶站水位抬高等方面分析荆南河网衰退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江湖关系变化调整与三口分流道泥沙淤积是荆南河网衰退的根本原因;下荆江裁弯、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的减小、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蓄水运用以及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等加速了荆南河网衰退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动力学 荆南河网 河道演变 衰退机理
下载PDF
郑州沿黄地区养殖鱼类中重金属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小磊 王晶晶 +2 位作者 安春华 李春发 梁少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0-355,共6页
为了解沿黄地区养殖鱼类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存在的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ICP-MS)和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C-AFS)测定了该地区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鲤鱼(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 为了解沿黄地区养殖鱼类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存在的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ICP-MS)和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C-AFS)测定了该地区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鲤鱼(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4种常见经济鱼类肌肉中Pb、Cr、Cd、Cu、Zn、Hg(甲基)和As(无机)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评价了各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食用安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沿黄地区养殖鱼类中7种重金属的检出率都超过60%,且各重金属之间差异显著(P<0.05)。就平均值而言,沿黄地区养殖鱼类中Pb、Cr、Cd、Cu、Zn、Hg和A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66、0.461、0.046、1.185、7.292、0.060和0.074 mg?kg^(-1),表现为Zn>Cu>Cr>Pb>As>Hg>Cd,且Zn和Cu的平均含量远高于其他重金属,但均未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在水层空间分布上,各重金属的质量分数总体表现为中下层及底层鱼类高于中上层鱼类。7种重金属中,Cr、Cu、Zn和Hg未发现有超标样品,而Pb、As和Cd虽然有超标样品出现,但超标率均较低,分别为13.53%、12.78%和4.51%。整体而言,沿黄地区养殖鱼类中重金属污染均处于轻污染水平,综合污染程度表现为草鱼>鲫鱼>鲤鱼>鲢鱼。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日常食用沿黄地区养殖鱼类,重金属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但As、Hg和Cr对复合重金属目标危害系数的贡献率达到78.29%,是主要风险元素,其污染来源及有效防治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南岸 养殖鱼类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郑州
下载PDF
郑州黄河南岸养殖鱼类肌肉中重金属残留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小磊 王晶晶 +1 位作者 赵永江 杨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63-2370,共8页
以郑州市黄河南岸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巩义、荥阳、惠济和中牟4个渔场内采集鲫鱼、鲤鱼、草鱼和鲢鱼肌肉样品133个,用ICP-MS和LC-AFS方法对Pb、Cr、Cd、Cu、Zn、Hg和As的残留进行了测定,在分析了重金属残留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目标... 以郑州市黄河南岸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巩义、荥阳、惠济和中牟4个渔场内采集鲫鱼、鲤鱼、草鱼和鲢鱼肌肉样品133个,用ICP-MS和LC-AFS方法对Pb、Cr、Cd、Cu、Zn、Hg和As的残留进行了测定,在分析了重金属残留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目标危害系数法评估了鱼类的食用安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郑州黄河南岸4种养殖鱼类肌肉中Pb、Cr、Cd、Cu、Zn、Hg和As的残留均有检出,但仅有Pb、As和Cd 3种元素存在超标样品,超标率分别为13.53%、12.78%和4.51%.7种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系数在0.13~0.37之间,属中等变异强度,其中以Hg的变异强度最大.Pb、Cr、Cd、Cu、Zn、Hg和As的平均残留水平差异明显,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Cr>Pb>As>Hg>Cd,均未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不同鱼类的重金属残留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鲫鱼和草鱼高于鲤鱼和鲢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养殖鱼类肌肉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残留具有相似的来源,并可能以饲料、药物等人为来源为主.健康风险评估表明,儿童面临的鱼类重金属膳食摄入健康风险要高于成人,但日常食用郑州市黄河南岸地区养殖鱼类,重金属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健康风险并不明显.在7种重金属元素中,As、Hg和Cr是主要风险元素,其污染积累特征及有效防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南岸 养殖鱼类 重金属残留 郑州
下载PDF
滇南及临近地区基底结构——镇康—泸西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11
18
作者 潘素珍 王夫运 +7 位作者 段永红 邓晓果 宋向辉 段玉玲 孙一男 张彩军 杨宇东 臧怡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17-3927,共11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业专项的支持下,2011年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滇南沿镇康—泸西一线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该探测剖面跨越三江褶皱系、扬子地台、华南地块等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同时穿越南汀河断裂、澜沧江断裂、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等多个重要断裂带.探测剖面长600km,沿线共布设11个炮点和400余台三分量地震数字仪进行爆破和接收.本文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方法对沿线11炮初至波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探测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沿线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基底界面形态起伏变化剧烈,其深度在1.0~7.0km范围内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性明显.在测线西端地表速度约4.6km·s^-1,基底深度较浅,起伏变化不大;地表速度在三江褶皱系下降至4.3km·s^-1,而基底埋深达7.0km左右.在扬子地台基底埋深有一个缓慢的变浅,基底深度约5.0km,地表速度约4.5km·s^-1.测线在东端进入华南块体,基底深度迅速变浅,甚至出露于地表,地表速度增至约5.2km·s^-1.在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地方与该区分布的断裂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等值线及界面形态变化剧烈,该特征在首波的记录截面图上也能清晰的体现.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强震发生背景及深部动力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有限差分方法 时间项方法 红河断裂带
下载PDF
南海西部晚渐新世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与红河断裂之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蔡周荣 夏斌 +2 位作者 万志峰 刘维亮 张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这期的应力主要来自南海西部近南北向断裂带的右旋剪切活动,结合红河断裂带的构造运动特征,提出晚渐新世末南海西部发生断裂构造置换,红河断裂带17°30′N以南近SN走向部分被南海西缘断裂带所置换,并且构造活动特征与北部红河断裂带明显不同,南海西部晚渐新世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两种不同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红河断裂 断裂构造置换 晚渐新世
下载PDF
岭南东江流域MIS2阶段红色沙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杜恕环 李保生 +4 位作者 温小浩 李后信 牛东风 欧先交 邱世藩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1-774,共4页
南岭以南东江流域临江地层剖面LJ3层位是一套红色沙质沉积物,经TL年代测定其形成于(9 500±800)—(19 600±1 800)a BP的MIS2阶段。根据对该层16个样品(LJ3-100到LJ3-85)的粒度分析结果,发现:①各个粒组配置给不同样品具有大致... 南岭以南东江流域临江地层剖面LJ3层位是一套红色沙质沉积物,经TL年代测定其形成于(9 500±800)—(19 600±1 800)a BP的MIS2阶段。根据对该层16个样品(LJ3-100到LJ3-85)的粒度分析结果,发现:①各个粒组配置给不同样品具有大致相同的含量;②)Md、Mz、σ、Sk和Kg从LJ3-100到LJ3-85摆动在一个狭窄的区间;③诸样品在概率累积曲线上的各个段落以基本相同的斜率平行延展。经研究,这三个方面都共同的反映了LJ3的风成特征。据此认为,该层是发生在岭南MIS2阶段内的红色沙质沉积物,反映了当时干旱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以南 东江流域 红色沙质沉积物 粒度分析 干旱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