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Alpine Area and Its Response to Land Use Change:A Case Study in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LI Huixia LIU Guohua FU Boji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4期437-449,共13页
Three-River Headwaters(TRH) region involv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the Huanghe(Yellow) River and the Lancang River in China.Taking the TRH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 Three-River Headwaters(TRH) region involv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the Huanghe(Yellow) River and the Lancang River in China.Taking the TRH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a case,the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ET) model developed by Zhang et al.(2001)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mean annual ET in the alpine area,and the response of annual ET to land use change was analyzed.The plant-available water coefficient(w) of Zhang's model was revised by using vegetation-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VTCI) before annual ET was calculated in alpine area.The future land use scenario,an input of ET model,was spatially simulated by using 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al extent(CLUE-S)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ET to land use change.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errors between the simulated ET and that calculated by using water balance equation were 3.81% and the index of agreement was 0.69.This indicates that Zhang's ET model based on revised plant-available water coefficient is a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tool to estimate the annual ET in the alpine area.The annual ET in 2000 in the study area was 221.2 mm,11.6 mm more than that in 1980.Average annual ET decreas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but the change of annual ET between 1980 and 2000 increas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As a vast and sparsely populated area,the population in the TRH region was extremely unbalanced and land use change was concentrated in very small regions.Thus,land use change had little effect on total annual ET in the study area but a great impact 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ET was most sensitive to the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forest and unused land,and was least sensitive to the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cropland and low-covered grass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高寒地区 三江源地区 区域蒸散发 青藏高原 估计 中国 案例
下载PDF
Anomaly feature of seasonal frozen soil variations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5
2
作者 WANG Cheng-hai1,2, DONG Wen-jie3, WEI Zhi-gang2 (1.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AS, Lanzhou 730000, China 3. Inst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1期99-107,共9页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strong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its freezing-thawing process also affects East Asia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freezing soil maximum depth of 46 statio...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strong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its freezing-thawing process also affects East Asia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freezing soil maximum depth of 46 stations covering 1961–1999 on the plateau is analyzed by rotated experience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 frozen anomaly regions on the plateau, i.e., the northeastern, south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plateau and Qaidam Basin. The freezing soil depths of the annual anomaly regions in the above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changing trends. The main trend, except for the Qaidam Basin, has been decreasing since the 1980s, a sign of the climate warming. Compared with the 1980s, on the average, the maximum soil depth decreased by about 0.02 m, 0.05 m and 0.14 m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plateau, but increased by about 0.57 m in the Qaidam Basin during the 1990s. It means there ar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climate system in the above areas. The spectrum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t change cycles: in higher frequency there is an about 2-year long cycle in Qaidam Basin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plateau in the four representative areas whereas in lower frequency there is an about 14-year long cycle in all the four representative areas due to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oil textures and solutes in fou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seasonal frozen soil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anomaly areas
下载PDF
An Estimation of Ground Ice Volumes in Permafrost Layers in North-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WANG Shengting SHENG Yu +3 位作者 LI Jing WU Jichun CAO Wei MA Shua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61-73,共13页
The ground ice content in permafrost serve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properties of permafrost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ecology, hydrology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cold regions. This paper initially... The ground ice content in permafrost serve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properties of permafrost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ecology, hydrology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cold regions. This paper initially attempts to assess the ground ice volume in permafrost layer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y considering landform types, the corresponding lith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measured water content in various regions. An approximation demonstrating the existence of many similarities in lith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water content within a unified landform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calculations. Considerable knowledge of the case study area, here called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Huanghe) River(SAYR)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been accumulated related to permafrost and fresh water resources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Considering the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ext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form types, the ground ice volume at the depths of 3.0–10.0 m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data of 101 boreholes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and geological surveys in different types of landforms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SAYR. The total ground ice volume in permafrost layers at the depths of 3.0–10.0 m was approximately(51.68 ± 18.81) km^3, and the ground ice volume per unit volume was(0.31 ± 0.11) m^3/m^3.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the ground ice content was higher in the landforms of lacustrine-marshland plains and alluvial-lacustrine plains, and the lower ground ice content was distributed in the erosional platforms and alluvial-proluvial plain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volume of ground ice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top layers(especially near the permafrost table) and at the depths of 7.0–8.0 m. This calculation method will be used in the other areas when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including landform type, borehole data, and measured water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冻土层 西藏高原 体积 地面 评价 北方 东方
下载PDF
基于SWOT卫星模拟数据的青藏高原湖泊水位与面积测量精度评估
4
作者 韩潇然 柯樱海 +2 位作者 于金媛 赵孟杰 张国庆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3-834,共12页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密集分布着众多高山湖泊,其湖泊数量与面积约占我国湖泊的一半。青藏高原湖泊作为气候与环境的“指示剂”,在时间序列上监测这些湖泊的水位与水量变化至关重要。2022年12月发射的地表水与海洋地形(SWOT)卫星...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密集分布着众多高山湖泊,其湖泊数量与面积约占我国湖泊的一半。青藏高原湖泊作为气候与环境的“指示剂”,在时间序列上监测这些湖泊的水位与水量变化至关重要。2022年12月发射的地表水与海洋地形(SWOT)卫星将以前所未有的高时间分辨率和面状测高模式监测近乎全球的地表水动态。在数据正式向科学界公开前,有必要对SWOT卫星的性能及测量精度进行评估。本文使用SWOT卫星模拟观测生成器,实现了青藏高原部分湖泊水位与面积的模拟观测,并结合水位计数据,对SWOT卫星在时间失真、测高误差和面积误差方面的测量精度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数据采集间隔的时间失真平均百分比误差小于4.1%,测高误差平均小于3 cm,面积误差小于湖泊面积的7%。该研究的开展为SWOT卫星在青藏高原湖泊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将更好地理解未来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卫星 湖泊水位 湖泊面积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分布区预测
5
作者 刘玉英 严林 +5 位作者 于红妍 牟丹 赵啟军 林扎西尖措 高太侦 谢久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8,共12页
【目的】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是为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严重妨碍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发展,了解其在祁连山南麓的实际分布区和潜在适生区对门源草原毛虫的监测和防治以及草地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 【目的】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是为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严重妨碍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发展,了解其在祁连山南麓的实际分布区和潜在适生区对门源草原毛虫的监测和防治以及草地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在对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的分布进行大量实地调查(147个位点)的基础上,采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IBM SPSS 22.0筛选影响门源草原毛虫分布的环境因子,应用生态位模型MaxEnt 3.4.4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10.8预测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2021-2040年的适生区范围。【结果】影响门源草原毛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9月平均降水量、 9月平均太阳辐射等;2021-2040年门源草原毛虫在祁连山南麓的适生区变化趋势为高适生区和非适生区的面积呈减少趋势,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检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ROC, AUC)值为0.924,模拟结果准确性较好。【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阐明门源草原毛虫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监测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全球气候变化为门源草原毛虫的栖息地扩张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建议根据门源草原毛虫的潜在适生等级,构建“分级应对”的监测和早期预警体系与防控模式,以应对害虫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草原毛虫 青藏高原 草地保护 草地害虫 潜在分布区 分布规律
下载PDF
1985—2021年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水文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嘉琪 张会兰 刘雪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目的]青藏高原的湖泊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其扩张或缩减亦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方法]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子区的3个典型湖泊(青海湖、羊卓雍错、乌兰乌拉湖),采用遥感监测手段,研究3个典型湖泊1985—2021年水文... [目的]青藏高原的湖泊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其扩张或缩减亦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方法]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子区的3个典型湖泊(青海湖、羊卓雍错、乌兰乌拉湖),采用遥感监测手段,研究3个典型湖泊1985—2021年水文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关键气候因子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冰川和冻土对典型湖泊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青海湖的面积和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面积增长238.68 km^(2),水位增长1.32 m,空间上则向东西方向扩张;羊卓雍错湖泊面积呈先波动上升后减少趋势,面积和水位分别减少16.31 km^(2)和3.25 m,在空间上整体由四周向中心的萎缩态势;乌兰乌拉湖面积和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分别增长125.57 km^(2)和8.12 m,扩张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结论]在暖湿化环境下,降水增多和冰川冻土加速融化导致的湖泊扩张是青藏高原最为突出的环境变化特征,其中,降水量变化是影响青海湖和羊湖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且面积变化和降水量具有滞后性;而乌兰乌拉湖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引起冻土的季节融化。探索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的变化,对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地表水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 面积变化 水位 冰川冻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影响要素分析
7
作者 郝洁 李靖瑄 +4 位作者 连子旭 尼玛扎西 张译尹 赵雯颉 邢若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湖泊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利用基于青藏高原湖泊遥感数据,分析了1970s—2021年青藏高原大于1km^(2)的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和数量均呈...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湖泊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利用基于青藏高原湖泊遥感数据,分析了1970s—2021年青藏高原大于1km^(2)的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和数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1995年前大部分湖泊呈现萎缩状态,1995年之后青藏高原湖泊数量(16.5个/a)和面积(472km^(2)/a)都呈现增加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西藏湖泊数量增加远大于青海省湖泊数量的增加。不同面积湖泊中,(1,100]km^(2)湖泊数量增加最迅速,占总增加数量的77.2%。(2)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0.8213)要比与降水的相关性(R=0.5847)高。其中分区间研究表明,西藏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0.8072)更好,这与青藏高原的变化规律一致。而青海省则不同,与降水的相关性较高(R=0.6791),可能是由于西藏地区冰川和多年冻土面积占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面积 降水 气温
下载PDF
基于冷暖季放牧区划分的玉树州草畜平衡估算及变化分析
8
作者 夏兴生 马国秀 +3 位作者 车红岩 潘耀忠 黄永生 李宏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9,共13页
玉树州作为三江源高寒生态屏障区以牧为主农牧业结合发展的核心地区,草畜平衡不仅关系生态屏障安全,也对实现科学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探究高寒生态屏障区天然草地的草畜平衡变化为目的,选择玉树州为研究... 玉树州作为三江源高寒生态屏障区以牧为主农牧业结合发展的核心地区,草畜平衡不仅关系生态屏障安全,也对实现科学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探究高寒生态屏障区天然草地的草畜平衡变化为目的,选择玉树州为研究区,利用2014-2019年MOD13A1 NDVI产品数据和MOD17A3H NPP产品数据、统计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在划分县域冷暖两季放牧区的基础上,以“木桶效应”确定了各县(市)天然草地的合理载畜量并对其草畜平衡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按照理论上的自然轮牧规律,参考固定面积比例和年内NDVI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的玉树州各县(市)冷季放牧区分布于较温暖的沟谷地区,暖季放牧区处于高寒区域,且冷季放牧区产草量大于暖季放牧区。2)年际间冷暖季放牧区干草产量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均在3.00%以上且暖季放牧区年产草量增长率大于冷季放牧区。3)2014-2019年玉树州整体的草畜平衡状态由临界超载和超载波动转为平衡,但各县(市)草畜平衡状态存在差异,推测可能是因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生态工程支持的空间范围差异引起的。本研究对进一步修订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方案,实施高寒生态屏障区生态和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轮牧 木桶效应 高寒草地 载畜量 生态屏障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牡丹沟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研究
9
作者 张立 罗岐恩 +3 位作者 徐辉 王彦君 郑震 张发金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6期154-159,共6页
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矿山开采形成采坑2处,呈阶梯状开挖,目前形成“陡坎—平台—陡坎—平台—陡坎”状的微地貌。其中边坡17处(分为Q_(1)—Q_(17)边坡)及平台2处(P_(1)、P_(2)),采坑底部见有积水。矿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煤矿开... 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矿山开采形成采坑2处,呈阶梯状开挖,目前形成“陡坎—平台—陡坎—平台—陡坎”状的微地貌。其中边坡17处(分为Q_(1)—Q_(17)边坡)及平台2处(P_(1)、P_(2)),采坑底部见有积水。矿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地形地貌景观及植被的破坏以及采坑对土地资源的挖损。矿区开展地质环境治理,治理面积277646.6 m^(2),其中1号采坑55001.7 m^(2),2号采坑222644.9 m^(2)。本次治理对Q_(1)、Q_(3)、Q_(10)、Q_(11)、Q_(14)边坡进行修整,对Q_(2)、Q_(4)—Q_(9)边坡进行危岩清理,其中Q_(15)、Q_(16)边坡已开展边坡修整工作,Q_(12)、Q_(13)边坡由于地质条件限制,此次不进行边坡修整相应工程;对P_(1)、P_(2)开采平台进行平整、植草绿化工作。为了确保植被恢复成效,对复绿工程实施管护工程,保证植被成活率。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取得较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脆弱区 地质环境问题 恢复治理
下载PDF
Risk analysis of snow disaster in the pastoral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14
10
作者 LIU Fenggui MAO Xufeng +3 位作者 ZHANG Yili CHEN Qiong LIU Pei ZHAO Zhil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411-426,共16页
Snow disaster is one of the top ten natural disasters worldwide, and the most se- vere natural disaster to affect the pastoral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hazard harmfulness data collected from hi... Snow disaster is one of the top ten natural disasters worldwide, and the most se- vere natural disaster to affect the pastoral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hazard harmfulness data collect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entities affected by this hazard in 2010,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18 indexes of snow disast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conducted, encompassing the hazard harmfulness, the amount of physical exposure the hazard-bearing entities face, the sensitivity to the hazard, and the capacity to respond to the disaster.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1) areas at high-risk of snow disast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located in certain areas of the counties of Yecheng and Pishan in the Xinjiang region; (2) areas at medium-risk of snow disaster are found between the Gangdise Mountains and the Himalayas in the central-we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Qinghai Plateau; (3) the risk of snow disaster is generally low throughout the large area to the south of 30°N and the re- gion on the border of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Overall, the risk of snow disaster in high-altitude areas of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edge of the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snow disaster RISK pastoral area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地区纤维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与损伤模型研究
11
作者 邓祥辉 张鹏 +2 位作者 王睿 吴起源 王旭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43-3153,共11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环境条件下不同纤维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及冻融损伤演化规律,本研究依托西藏那曲地区某混凝土道路工程,对普通纤维混凝土(NC)、冲磨纤维混凝土(CM)以及膨胀纤维混凝土(PZ)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和相关力学测试,在试验研究的... 为研究青藏高原环境条件下不同纤维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及冻融损伤演化规律,本研究依托西藏那曲地区某混凝土道路工程,对普通纤维混凝土(NC)、冲磨纤维混凝土(CM)以及膨胀纤维混凝土(PZ)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和相关力学测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高原低气压环境下的冻融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冻融循环试验结果来看,冲磨纤维混凝土(CM)抗冻耐久性最佳,三种纤维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排序为CM>NC>PZ。针对本文建立的冻融损伤模型和基于该模型的抗折强度预测方程,采用青藏高原地区某高速工程项目的高寒引气混凝土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冻融后的抗折强度试验值与预测值变化趋势相近且基本吻合。因此,本文建立的青藏高原抗折强度冻融损伤模型是合理且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外加剂 纤维混凝土 现场试验 抗冻耐久性 损伤模型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来自斜长石和黑云母化学成分的约束
12
作者 雷传扬 宋元宝 +5 位作者 唐菊兴 王波 吴建亮 刘文 范敏 张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213,共21页
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从地质学、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方面对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研究。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渐变或截然型接触关系,包... 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从地质学、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方面对花岗闪长岩开展了详细研究。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渐变或截然型接触关系,包体与寄主岩之间相互穿插,接触带发育冷凝边,包体从寄主岩中捕获了大量捕虏晶矿物,包体和寄主岩中均见针状磷灰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具正环带特征的寄主岩斜长石An值变化范围不大,在48.16~59.05之间,具致密韵律环带特征,可能代表镁铁质岩浆注入长英质岩浆房前结晶的斜长石;具反环带特征斜长石的An值变化范围较大,核部An值为29.86,往外An值陡增至51.09,整体呈逐渐增大趋势,暗示存在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具正-反环带特征的寄主岩斜长石核部至中间区域An值变化相对复杂,具稀疏韵律环带结构特征,反映斜长石结晶过程中因岩浆混合作用岩浆房环境发生突变,随着混合作用持续进行,岩浆逐渐冷却,斜长石在静态环境下继续结晶形成干净的正环带边部;包体斜长石虽然存在正环带,但其An值变化范围较大,在28.63~62.40之间,核部An值高,边部An值骤然降低,可能是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混合的结果;具反环带和正-反环带特征的包体斜长石核部遭受了弱的熔融作用,但An值变化范围相对较小,具致密韵律环带特征,核部熔蚀作用可能是镁铁质岩浆上升过程中压力快速降低引起的,形成于静态岩浆房环境。寄主岩黑云母和包体黑云母为原生岩浆黑云母,二者的Al^(Ⅵ)值分别为0~0.16 apfu和0~0.04 apfu,氧化系数分别为0.11~0.63和0.16~1.66,镁质率分别为0.40~0.47和0.42~0.46,表明寄主岩和包体均为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壳幔混源成因,其形成与岛弧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认为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向碰撞过渡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 矿物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阿翁错花岗闪长岩 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 青藏高原中北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利娟 王红磊 +2 位作者 赵天良 施双双 卢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92,共13页
气溶胶粒径分布可反映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及其经历的动力学和化学等过程。使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对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理塘县2017年7月6日至8月3日10 nm~10μm气溶胶粒径分布进行观测,结合环保六要素(PM_(2.5)、PM_(10)、SO_(2)、NO_(2)、CO... 气溶胶粒径分布可反映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及其经历的动力学和化学等过程。使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对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理塘县2017年7月6日至8月3日10 nm~10μm气溶胶粒径分布进行观测,结合环保六要素(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和气象要素数据、HYSPLIT轨迹模式、潜在源区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潜在来源和影响区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平均值为4660.3 cm-3,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0 nm以下,占总数浓度的99.95%;不同模态粒子数浓度差异较大,核模态、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数浓度分别为391.9、4218.0、50.1和0.4 cm-3;不同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分布,但是峰值时间存在差异,核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的峰值时间位于12:00和19:00,爱根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的峰值时间位于08:00和20:00;气溶胶数浓度谱和表面积浓度谱均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50 nm和170 nm,峰值浓度分别为7361.9 cm^(-3)·nm^(-1)和215.5μm ^(2)·cm^(-3)·nm^(-1)。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数浓度的潜在来源高值区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东北部的局地污染区和西南部的境外远距离传输区。青藏高原东缘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影响区域的高值区相对比较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PM 2.5 污染气体 粒径分布 日变化 潜在来源 影响区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种植面积空间分布数据集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伟东 贾伟 +7 位作者 冯星云 周源涛 苏鹏 魏丹 毛春莹 吉怡萌 刘峰贵 王静爱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1期330-338,共9页
青稞是最能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强辐射自然环境的优势作物。为获得青藏高原青稞种植面积空间分布情况,本数据集基于分区分类多要素融合的青稞提取方法,按照不同的农业分区,根据海拔、坡度、降水要素限制青稞图斑的分布,通过OIF指... 青稞是最能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强辐射自然环境的优势作物。为获得青藏高原青稞种植面积空间分布情况,本数据集基于分区分类多要素融合的青稞提取方法,按照不同的农业分区,根据海拔、坡度、降水要素限制青稞图斑的分布,通过OIF指数分区优选提取青稞的最佳波段,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青藏高原青稞的种植区域。最终得到青稞种植总面积约为2.74×10^(5)hm^(2),并据此绘制了青藏高原青稞种植面积分布图。通过混淆矩阵进行精度检验,总体精度达到了91.74%,Kappa系数达到0.83。本数据集的生产使得对青稞空间分布格局的认识从行政单元尺度提升到斑块尺度,为未来优化青稞种植的空间分布格局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青藏高原 种植面积 Landsat 8 OLI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首山晚新生代多阶段构造隆升的盆地记录
15
作者 赵迪 陈鹏 +2 位作者 李荣西 吴小力 刘晓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59-3774,共16页
龙首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其盆山演化过程和断裂带扩展模式的恢复对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北东向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龙首山南北两麓3个新近系沉积剖面的构造特征和5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 龙首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其盆山演化过程和断裂带扩展模式的恢复对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北东向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龙首山南北两麓3个新近系沉积剖面的构造特征和5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年龄结果,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首山地区晚新生代的盆山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龙首山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14Ma,龙首山南缘断裂带活化,阿拉善地块南缘沿此断裂逆冲于张掖盆地之上,张掖盆地开始接收阿拉善地块的物源;(2)~5Ma,龙首山南缘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开始发育,使龙首山南侧山麓白垩系开始剥露并为张掖盆地提供物源,同时,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活化并导致潮水盆地发生挠曲沉降,接收龙首山的物源;(3)5~2.5Ma,龙首山北缘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开始发育,导致龙首山北麓白垩系开始剥露并为潮水盆地提供物源。通过对龙首山周缘盆地沉积相和物源开展分析,本研究反演了龙首山地区中新世以来的断裂带活动和山体隆升过程,表明在14~2.5Ma,随着龙首山南缘断裂、北缘断裂的活化和次级断裂的发育,龙首山经历了3次强烈的隆升,这对揭示青藏高原北东向的扩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龙首山 晚新生代 锆石U-PB 盆山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地区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郭玉超 任鸿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50,共13页
探索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地区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于GLASS LAI数据,辅助气候、地形、社会等因子,采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与偏相关分析法,分析1981—2... 探索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地区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于GLASS LAI数据,辅助气候、地形、社会等因子,采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与偏相关分析法,分析1981—2018年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LAI)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植被LAI在这38 a间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有64.85%的区域趋于增长,35.15%的区域趋于退化;2)不同海拔区间植被LAI变化特征有所差异,海拔≤2000 m呈不显著降低趋势(P>0.05),海拔>2000 m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其波动程度在海拔>6000 m及海拔≤2000 m区间更高;3)植被LAI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区域所占比例分别为63.93%和52.72%,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区域比例分别为11.56%和4.45%,气温与降水相比对植被LAI变化影响更为显著。1981—2018年间,研究区气候逐渐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对植被生长产生积极影响。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上升给该区植被覆盖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体现在土地利用变化上主要显示为草地退化、未利用土地扩张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变化格局 干旱荒漠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高寒牧草叶面积的冬季衰减过程与估算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强智 徐维新 +4 位作者 代娜 王淇玉 李全平 段旭辉 梁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36-2445,共10页
本研究利用2020年8月-2021年4月天然草地野外逐月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封育观测试验,探究自然条件下高寒牧草叶面积冬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年8月至次年4月,LAI总体呈现先降后稳的变化特征,且大致以11月为界,分为8-11月... 本研究利用2020年8月-2021年4月天然草地野外逐月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封育观测试验,探究自然条件下高寒牧草叶面积冬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年8月至次年4月,LAI总体呈现先降后稳的变化特征,且大致以11月为界,分为8-11月的衰减阶段与12月—次年4月的稳定维持两个阶段。而衰减阶段又可区分为8-10月的快速下降时期与10—11月的缓慢下降时段,其中,降幅度最大的9-10月,LAI降幅可达29.5%。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牧草的这种阶段衰减变化特征,明显有异于我国北方地区。基于LAI冬季衰减过程,构建了三次多项式估算方程(R^(2)=0.99,P<0.001),并据此提出了冬季LAI逐月衰减变化查找表。进一步,在不同植被指数LAI估算能力对比基础上,建立了EVI和GF卫星的高寒牧草LAI遥感估算模型,实现了时空变化特征的遥感反演与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冬季 衰减规律 卫星遥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龙建廷 乔伟 +1 位作者 许赵佳 苗彦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38-143,共6页
采矿活动产生的排土堆积、重金属超标而导致的植被退化问题一直是生态修复的重点难题,青藏高原高寒矿区更是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青藏高原部分矿区植被恢复技术中矿区土壤改良、矿区植物选择、草皮移植为研究对象,以期为青藏高原... 采矿活动产生的排土堆积、重金属超标而导致的植被退化问题一直是生态修复的重点难题,青藏高原高寒矿区更是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青藏高原部分矿区植被恢复技术中矿区土壤改良、矿区植物选择、草皮移植为研究对象,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植被恢复 牧草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高海拔江河源区水文监测现状与展望——以青海省水文监测站网为例
19
作者 高强 王淑芝 +3 位作者 刘得俊 王霖 李祥坤 何灼伦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96-100,共5页
基于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水文站网布设现状,对高海拔江河源区水文站网布设、水文要素监测手段进行阐述.从水文监测网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文站网布设密度不能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高海拔地区季节性驻测不能反映气候变化,缺... 基于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水文站网布设现状,对高海拔江河源区水文站网布设、水文要素监测手段进行阐述.从水文监测网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文站网布设密度不能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高海拔地区季节性驻测不能反映气候变化,缺乏系统的水文规划及从业人员技术储备不足4方面,分析目前水文监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水文站网存在的问题和各类自动监测仪器的监测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水文要素自动监测力度,科学配备自动监测设施和加强系统平台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江河源区 水文监测 自动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98
20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2 位作者 程立人 徐峰 黄小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5-301,共7页
羌塘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一块中比例尺地质调查空白区,许多关键地质问题集中于此。综合多年羌塘地区的地质实践,结合近年来1∶25万地质调查的初步成果,提出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蛇绿岩、高压变质带、羌塘的基底、南北羌塘地层序列... 羌塘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一块中比例尺地质调查空白区,许多关键地质问题集中于此。综合多年羌塘地区的地质实践,结合近年来1∶25万地质调查的初步成果,提出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蛇绿岩、高压变质带、羌塘的基底、南北羌塘地层序列及地层格架、盆地成因类型、羌塘盆地与油气资源、羌塘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羌塘地区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提供给在羌塘地区从事地质调查的同行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地区 关键地质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