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与佛教文本外译 被引量:1
1
作者 秦琼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20-122,135,共4页
佛经翻译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地与外来文化对接的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佛经作为媒介,佛教才能在中国古代掀起一种新的哲理思潮。而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唐朝的佛经翻译活动,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在中国传统翻译中占有重要一席,甚至可以说... 佛经翻译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地与外来文化对接的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佛经作为媒介,佛教才能在中国古代掀起一种新的哲理思潮。而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唐朝的佛经翻译活动,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在中国传统翻译中占有重要一席,甚至可以说,中国翻译始于佛经翻译。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如支谦、道安、鸠摩罗什和玄奘等,他们的翻译理论独树一帜,见解精辟。通过对他们翻译理论的解读,可以对佛教文本外译的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文质之争 外译
下载PDF
重识佛经翻译中文质论的演变
2
作者 邹维佳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X期179-180,共2页
文质论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论,作为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的过程。文质论涉及到了语言、风格、形式、内容等的翻译法。重识文质论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于解决当今直译意译之争,发扬中国传统译论和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学都具... 文质论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论,作为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的过程。文质论涉及到了语言、风格、形式、内容等的翻译法。重识文质论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于解决当今直译意译之争,发扬中国传统译论和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文质论 争论 融合 传统译论
下载PDF
反思中国佛经译论史之“文质之争”——以“文”派支谦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33,43,共7页
以"文质之争"为核心的佛经译论史勾勒,虽然结构清晰易于理解,但"文""质"毕竟是模糊的相对性概念,难以担当解释复杂翻译现象、诠释个体翻译主张的重任,支谦即一位被"文"派标签所掩盖的典型。本... 以"文质之争"为核心的佛经译论史勾勒,虽然结构清晰易于理解,但"文""质"毕竟是模糊的相对性概念,难以担当解释复杂翻译现象、诠释个体翻译主张的重任,支谦即一位被"文"派标签所掩盖的典型。本文以支谦所译《法句经》及其撰写的《法句经序》为切入点,结合文本与史料,重释支谦的翻译思想和事实;同时以支谦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佛经翻译时期与支谦译经相关的历史评论,结合佛教传播史料,解读不同评论背后的翻译需求和主张,及其褒贬变化与中国佛经翻译史的关联,并由此反观聚焦于"文质之争"的佛经译论史研究之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谦 文质之争 佛经译论 《法句经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