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天命之性”的现代解读——兼及戴震对朱子的辩驳
1
作者
谢遐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许成立。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实为文化存在。此学说的涵义是:人生来就是高贵的,具备尊严。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将“天命之性”之“天”解读为意义世界,即属于第三世界;而将“天命”解读为来源于意义世界,因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其教化。于是,工夫论要作调整,由朱子的复性论改变为充实完满论。自我,即本己存在。自我建构不仅有文化存在维度,还有社会存在维度。社会存在维度可以设计;文化存在维度目的唯一,即朱子所论。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气禀(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之性
性本善
文化存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帛书《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
被引量:
6
2
作者
胡治洪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涵的初步的哲学改造,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为道德之天、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转化为内在超越关系的致思取向,从而凸显了孔子作为当时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帛传四篇所涵具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辑缺环,是经由曾子(《天圆》)而达致《中庸》、郭店儒家简、《孟子》乃至传世本《易传》所体现的天道性命思想高峰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帛书易传
天命德政观
天人道德观
天道性命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悲剧意识新论:“三才”思想下的西方悲剧研究
3
作者
柴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0,共8页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三维理论
天残
地缺
人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性论
被引量:
10
4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0年第4期1-15,共15页
本文即基于研究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而获得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最初部分。本文首先提出笔者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以为后续探讨的展开打住基础。在此笔者所要论证的是孟子在思维方式上有何种...
本文即基于研究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而获得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最初部分。本文首先提出笔者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以为后续探讨的展开打住基础。在此笔者所要论证的是孟子在思维方式上有何种特色。笔者将厘清孟子在"可不可"和"欲不欲"之间并没有设立区分,而只是比较各种"欲不欲"的情形以选择其中比较理想的"欲"。其实,为了这样思路的成立,其背后还可以设想"选择之齐一性"(人会有同欲的倾向)以及"性之齐一性"(凡性属同一)两种"齐一性"思维,而孟子的性善论就是在此两种"齐一性"的前提上建构出来的。在此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又试图论证《性自命出》的"性"论,一方面具有与孟子性善论类似的论述构造,另一方面是在所谓"性即气"的思维方式上建构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说)
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屈原哲學思想及與孟子之比較
5
作者
王志
《人文中国学报》
2013年第1期181-203,共23页
在天人關係的問題上,屈原并不曾懷疑天與善人的成説,且注意到了天行有時;在人性論上,屈原與孟子一樣主張性善,亦認爲惡起於人之不修;在養氣養勇方面,屈原與孟子都堅持守正,但孟子强調順時,而屈原設有定心,孟子尚權變,屈原主不遷;屈原尚&...
在天人關係的問題上,屈原并不曾懷疑天與善人的成説,且注意到了天行有時;在人性論上,屈原與孟子一樣主張性善,亦認爲惡起於人之不修;在養氣養勇方面,屈原與孟子都堅持守正,但孟子强調順時,而屈原設有定心,孟子尚權變,屈原主不遷;屈原尚'清',《遠游》之意不在求羽化,亦在乎尚'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孟子
天命
性
氣
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人”感应互动之审美心理态势
6
作者
杨文洪
《中国美学》
2020年第2期-,共11页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美学主张,审美活动中应该追求"天人"相与合一、交相构成,在这种构成活动中,作为审美者须心如明镜,以虚灵静现万物,方能于目前、当下冥契世间万有,洞彻宇宙根源。此即所谓"以天合天""物其所物&...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美学主张,审美活动中应该追求"天人"相与合一、交相构成,在这种构成活动中,作为审美者须心如明镜,以虚灵静现万物,方能于目前、当下冥契世间万有,洞彻宇宙根源。此即所谓"以天合天""物其所物""乘物游心""触景感物""应物斯感",要求审美者应该构筑一种超脱世俗、功利,身与物化而心与道通的审美心理态势。以"感物心动""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于当下的观物活动中,感物起兴,使"天人合一",从而于我与物、审美者与客体的相通相应中领悟到天地之精神、造化之玄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静现万物
感物起兴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题名
“天命之性”的现代解读——兼及戴震对朱子的辩驳
1
作者
谢遐龄
机构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文摘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许成立。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实为文化存在。此学说的涵义是:人生来就是高贵的,具备尊严。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将“天命之性”之“天”解读为意义世界,即属于第三世界;而将“天命”解读为来源于意义世界,因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其教化。于是,工夫论要作调整,由朱子的复性论改变为充实完满论。自我,即本己存在。自我建构不仅有文化存在维度,还有社会存在维度。社会存在维度可以设计;文化存在维度目的唯一,即朱子所论。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气禀(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关键词
天命之性
性本善
文化存在
Keywords
nature
from
the
mandate
of
heaven
innat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cultural being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49.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帛书《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
被引量:
6
2
作者
胡治洪
机构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9,共10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孔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涵的初步的哲学改造,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为道德之天、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转化为内在超越关系的致思取向,从而凸显了孔子作为当时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帛传四篇所涵具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辑缺环,是经由曾子(《天圆》)而达致《中庸》、郭店儒家简、《孟子》乃至传世本《易传》所体现的天道性命思想高峰的理论根据。
关键词
孔子
帛书易传
天命德政观
天人道德观
天道性命思想
Keywords
Confucius
Yi zhuan on silk
the
view
of
moral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the
thougth about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and
nature
and
mandate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悲剧意识新论:“三才”思想下的西方悲剧研究
3
作者
柴橚
机构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0,共8页
基金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面上项目(16LZUJBWZY034)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科研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16LZUWYXSTD018)
文摘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关键词
悲剧
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三维理论
天残
地缺
人殇
Keywords
Tragedy
Tragic Consciousness
Three-dimensional
the
ory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the
mandate
of
heaven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Earthly Milieus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human
nature
分类号
I106.3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性论
被引量:
10
4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机构
广岛大学人间社会科学研究科
台湾大学哲学系
出处
《科学.经济.社会》
2020年第4期1-15,共15页
文摘
本文即基于研究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而获得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最初部分。本文首先提出笔者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以为后续探讨的展开打住基础。在此笔者所要论证的是孟子在思维方式上有何种特色。笔者将厘清孟子在"可不可"和"欲不欲"之间并没有设立区分,而只是比较各种"欲不欲"的情形以选择其中比较理想的"欲"。其实,为了这样思路的成立,其背后还可以设想"选择之齐一性"(人会有同欲的倾向)以及"性之齐一性"(凡性属同一)两种"齐一性"思维,而孟子的性善论就是在此两种"齐一性"的前提上建构出来的。在此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又试图论证《性自命出》的"性"论,一方面具有与孟子性善论类似的论述构造,另一方面是在所谓"性即气"的思维方式上建构出来的。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说)
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Keywords
Mencius
discourse on"
human
nature
is good"
the
Guodian Bamboo Texts
the
xingzimingchu
(
human
nature
arises
from
the
mandate
of
heaven
)
分类号
B320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屈原哲學思想及與孟子之比較
5
作者
王志
机构
吉林大學中文系
出处
《人文中国学报》
2013年第1期181-203,共23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百年屈學問題疏證》(11YJC751086)的階段性成果
文摘
在天人關係的問題上,屈原并不曾懷疑天與善人的成説,且注意到了天行有時;在人性論上,屈原與孟子一樣主張性善,亦認爲惡起於人之不修;在養氣養勇方面,屈原與孟子都堅持守正,但孟子强調順時,而屈原設有定心,孟子尚權變,屈原主不遷;屈原尚'清',《遠游》之意不在求羽化,亦在乎尚'清'。
关键词
屈原
孟子
天命
性
氣
勇
Keywords
Qu Yuan
Mencius
mandate
of
heaven
human
nature
vital essence
courage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人”感应互动之审美心理态势
6
作者
杨文洪
机构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出处
《中国美学》
2020年第2期-,共11页
文摘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美学主张,审美活动中应该追求"天人"相与合一、交相构成,在这种构成活动中,作为审美者须心如明镜,以虚灵静现万物,方能于目前、当下冥契世间万有,洞彻宇宙根源。此即所谓"以天合天""物其所物""乘物游心""触景感物""应物斯感",要求审美者应该构筑一种超脱世俗、功利,身与物化而心与道通的审美心理态势。以"感物心动""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于当下的观物活动中,感物起兴,使"天人合一",从而于我与物、审美者与客体的相通相应中领悟到天地之精神、造化之玄妙。
关键词
“天人”感应
静现万物
感物起兴
“天人合一”
Keywords
"
heaven
-
human
"interaction
calm and present all things
sensation aris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天命之性”的现代解读——兼及戴震对朱子的辩驳
谢遐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帛书《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
胡治洪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悲剧意识新论:“三才”思想下的西方悲剧研究
柴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孟子》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性论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0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屈原哲學思想及與孟子之比較
王志
《人文中国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天人”感应互动之审美心理态势
杨文洪
《中国美学》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