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瓦厢改道后黄河新河道决溢的时空分布规律初探
1
作者 吴朋飞 赵晓雨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9-152,共14页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泛滥造成的灾害影响研究,属于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议题范围。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黄河新河道流经豫、直、鲁三省入渤海,沿河两岸决溢灾害频发,重塑了黄河新泛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基于多源史料建立1...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泛滥造成的灾害影响研究,属于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议题范围。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黄河新河道流经豫、直、鲁三省入渤海,沿河两岸决溢灾害频发,重塑了黄河新泛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基于多源史料建立1855—1949年间黄河下游决溢基础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核密度估计、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出该研究时段黄河新河道决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黄河新河道决溢范围波及50个县,总次数为539次,年均7.59次;在时间尺度上,决溢次数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存在20年、59年两类时间尺度上的显著变化周期;在空间尺度上,决溢受灾县在新河道两岸呈现分散-聚集-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分布规律,决溢重心有从上段到下段、再从下段到上段的变化规律;新河道的形成演变、两岸地形特点、堤防修筑以及人为决堤等是影响黄河决溢地点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决溢 时空分布 铜瓦厢改道 清代 大清河
下载PDF
明代宁夏通志中的黄河书写
2
作者 胡玉冰 《民族艺林》 2024年第1期35-48,共14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历史上,黄河曾流经过十三个省份,今流经九省区。在这些省区的地方文献特别是旧志中,都有关于黄河的书写。传世的四种明代宁夏通志中,关于黄河的记述主要集中在《山川》《河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历史上,黄河曾流经过十三个省份,今流经九省区。在这些省区的地方文献特别是旧志中,都有关于黄河的书写。传世的四种明代宁夏通志中,关于黄河的记述主要集中在《山川》《河渠》《水利》类目中,所附地图一般均绘制有黄河及黄河水系信息。各志除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记载黄河外,还在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经济民生等层面的类目,如《土产》《屯田》《职官》中记载与黄河相关的内容。同时,各志都收录有歌咏黄河的诗文。明代宁夏通志中,《[正统]宁夏志》最早记载了黄河宁夏段的流向、水势情况,其后弘治、嘉靖、万历三朝宁夏通志在此史料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记载;《[弘治]宁夏新志》中,最早出现了绘制有黄河地理信息的地图,嘉靖、万历两朝宁夏通志继承了这一做法,于所附地图中均绘有黄河信息,该志首次指出宁夏引黄灌溉的田亩数量及黄河对河套平原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还首次收录了专题歌咏黄河的诗篇;《[嘉靖]宁夏新志》则首次全面梳理有关黄河之于宁夏重要性的代表性观点,开始记载黄河对宁夏的负面影响;《[万历]朔方新志》对黄河的专门记述内容更加全面,首次提及黄河的发源地为星宿海,进一步强调部分明朝地方官对黄河有害于宁夏的认识,所附朱笈《豁免屯粮赔累疏》强调,随着历史的推移,黄河为宁夏赢得的“塞北江南”美誉,在一定程度上已严重影响到宁夏的民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明代 宁夏通志 旧志
下载PDF
明清时期安徽江淮地区旱涝灾害演变初探——以杭埠河流域为例
3
作者 陆发春 靳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5-21,共7页
文章通过史料对杭埠河流域附近州县的灾害进行逐年的等级量化,以现有学科方法结合该流域特点,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等数据,重建小流域旱涝时空演变序列,以期对当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帮助。研究发现,该流域1428—1905年分为6个阶段:1428—1... 文章通过史料对杭埠河流域附近州县的灾害进行逐年的等级量化,以现有学科方法结合该流域特点,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等数据,重建小流域旱涝时空演变序列,以期对当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帮助。研究发现,该流域1428—1905年分为6个阶段:1428—1477年,气候较为平稳;1478—1559年,旱涝交替,以旱灾为主;1560—1614年,气候较为湿润,极端天气频发;1615—1725年,旱涝交替,极端干旱气候频率增加;1726—1855年,气候持续湿润,涝灾多发;1856—1905年,旱涝交替,但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等级 杭埠河 时空序列 明清时期
下载PDF
中原黄河漕路与秦汉隋唐帝国
4
作者 陈隆文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6,共10页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运输渠道,其畅通与否和秦汉隋唐帝国的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在秦、汉、隋大一统的过程中,中原黄河漕路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桃花峪以西的中原黄河漕路转输军粮物资之便,帮助秦人在兼并统一战争中占得先机;而关中以东中原黄河漕路的畅通及其对敖仓之粟的控制,几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汉代时,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转输的漕粮数额一直呈现攀升之势,最高在元封年间达六百万石,约为当今的18万吨。隋帝国借助中原黄河漕路控制了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富庶的区域,更是以郑州桃花峪西至三门峡灵宝段黄河漕路为主轴,西引渭水,东连黄河下游与后来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永济两渠,构建了南至淮水、北达海河流域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唐代关中长安对中原黄河漕路的依赖则超过了汉、隋,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西输至关中长安的漕粮数量与规模随着唐帝国国运盛衰而不断起伏变化,可以说中原黄河漕路畅通、漕运制度不断完善,唐帝国蒸蒸日上;中原黄河漕路断绝,唐王朝政权亦随之衰亡。因此,中原黄河漕路足以称为秦汉隋唐帝国的生命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黄河漕路 秦汉隋唐帝国
下载PDF
呔商历史文化基础:明末清初冀东商品经济样态
5
作者 张心雨 周子超 周建波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8,共10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 呔商以冀东永平府为起源地,为近代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呔商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来冀东地区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冀东“耕织鱼盐”经济模式,滦河、渤海的传统水运培育冀东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而农牧交界的地理位置形成冀东地区包容开放的商业氛围。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冀东商品经济传统逐渐形成。冀东商品经济的主要特点为,以粮布鱼盐为主要商品,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市集贸易为特色,贸易范围涵盖环渤海与口外地区,与此同时服务于商业的牙行、典当业已经出现。在明末清初边禁趋缓的背景下,冀东商人觉察到关内关外的潜藏商机,毅然投身于闯关东大潮,开启百年呔商辉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呔商 明末清初 商品经济 河海运输 码头集市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角下语料库在清代黄河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潘威 徐娟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5-138,共14页
清代黄河研究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为清代黄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史料,也为相关史料的整理、分析和知识挖掘等带了新的挑战。语料库作为能够满足多语种、历时性、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 清代黄河研究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为清代黄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史料,也为相关史料的整理、分析和知识挖掘等带了新的挑战。语料库作为能够满足多语种、历时性、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将其引入到清代黄河研究中能够助力研究的深入发展。从分词、词性标注等方面入手,阐述了语料库在清代黄河研究中的必要性,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清代黄河标注语料库建设的技术规范,并以部分清代“河道钱粮册”语料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河道钱粮册”标注语料中基于标注的时间、地点、机构、数词、量词等词性抽取出历年朝廷黄河河银的来源、去向、数量、时间的关联信息,来源包括地点和白银项目。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支持实现快速的知识整理和深层次的知识发现,能够反映清代河工银制度在不同时期的财政体制变化及其对黄河河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语料库应用 分析与词性标注 清代 黄河 “河道钱粮册”
下载PDF
金代黄河下游河桥考论
7
作者 林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84-94,共11页
受黄河下游水道变迁的影响,金代黄河下游渡河点历经多次变化,而作为黄河下游两岸重要的交通工具,河桥也在此过程中迁移兴废。金代黄河下游河桥从无到有以及架设地点的更替,不仅反映了此时期黄河下游河道与两岸交通路线的变迁情况,更是... 受黄河下游水道变迁的影响,金代黄河下游渡河点历经多次变化,而作为黄河下游两岸重要的交通工具,河桥也在此过程中迁移兴废。金代黄河下游河桥从无到有以及架设地点的更替,不仅反映了此时期黄河下游河道与两岸交通路线的变迁情况,更是标示着金代政治需求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黄河下游 河桥 交通路线
下载PDF
黄河明清故道治理述论
8
作者 吴海涛 王大庆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1855年黄河改道北行,在淮河流域自西北向东南形成700多公里长的明清故道。故道将淮河完整水系一分为二,并形成为一个很特殊的经济落后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道才得以治理开发,取得一定成效,可仍存在不足:各地各... 1855年黄河改道北行,在淮河流域自西北向东南形成700多公里长的明清故道。故道将淮河完整水系一分为二,并形成为一个很特殊的经济落后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道才得以治理开发,取得一定成效,可仍存在不足:各地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工程设计不合理,缺少配套措施;早期修建的水库存在质量问题,易出现破堤溃决现象;沿线对故道保护意识不强。只有充分认识故道的历史价值和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使之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明清故道 淮河流域 现状 综合治理
下载PDF
明洪武初年浙江黄册的起源与演变
9
作者 尹敏志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8,共12页
据日本静嘉堂藏《汉书》《后汉书》纸背文书,洪武二、三年间,浙江行省处州、温州府已编排里甲,攒造“黄册”。其所编排里甲以一百户为里,其中十户里长,九十户甲首,分成十甲,每年一户里长带领九户甲首应役。五十户以下畸零户由同保百户... 据日本静嘉堂藏《汉书》《后汉书》纸背文书,洪武二、三年间,浙江行省处州、温州府已编排里甲,攒造“黄册”。其所编排里甲以一百户为里,其中十户里长,九十户甲首,分成十甲,每年一户里长带领九户甲首应役。五十户以下畸零户由同保百户里的里长带管,畸零户五十户以上则置立“小黄册”,自行编排里甲轮役。明初户帖是由民户保存的户籍副本,主要功能是核实户口;黄册由政府攒造并保存,主要功能是征发赋役,两者的内容并不直接对应。洪武十四年前,江南地区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百户里甲组织,黄册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洪武十三年,明政府在浙江黄册的基础上改良,翌年开始在全国攒造赋役黄册,增至一百一十户为里,遂为明代定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里甲 江南 赋役制度 纸背文书 黄册
下载PDF
晚明黄淮岁修河费的创设与维持
10
作者 张叶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10-120,159,共12页
明代中期之后,河工物料、夫役逐渐折银,河工经费由工部都水分司量用编派,州县征收,总贮于府级银库。万历八年,潘季驯等人在完成两河大工之后,创设了定额3万两的岁修银,由盐运司、钞关及其他省份协济,贮存于淮安府库,用于黄淮交汇地区的... 明代中期之后,河工物料、夫役逐渐折银,河工经费由工部都水分司量用编派,州县征收,总贮于府级银库。万历八年,潘季驯等人在完成两河大工之后,创设了定额3万两的岁修银,由盐运司、钞关及其他省份协济,贮存于淮安府库,用于黄淮交汇地区的河道疏浚和堤防修筑,并规定了严格的经费支领、工料买办程序。万历中期,岁修河费的来源转而以漕粮附加税为主,依赖田赋收入和其他河工经费来维持定额。明末,在河道大工及其他国家应急财政的冲击下,年例岁修的惯例逐渐被打破。晚明黄淮岁修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确立定额的、可核算的岁修银支用项目,协调各层级官府之间供给河工的财政责任,保障河道常态维修的财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岁修 河工 潘季驯 财政管理
下载PDF
明代黄河上游地区丧葬礼仪服饰文化内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11
作者 樊春阳 李俞霏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4期18-21,共4页
黄河上游地区的丧葬礼仪服饰在明代已发展至成熟阶段,丧服是礼法秩序的外在表现形式,葬服是社会等级尊卑的具体呈现,丧葬礼仪服饰所体现出的地域性、礼仪性与文化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明代黄河上游地区丧葬礼仪服饰文化... 黄河上游地区的丧葬礼仪服饰在明代已发展至成熟阶段,丧服是礼法秩序的外在表现形式,葬服是社会等级尊卑的具体呈现,丧葬礼仪服饰所体现出的地域性、礼仪性与文化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明代黄河上游地区丧葬礼仪服饰文化内涵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丧葬礼仪服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是对儒家孝道观念的延续,也是对富贵吉祥的美好生活的祈求。民间百姓寄情于服饰,希望死者能早登极乐之地,最终达到福佑子孙后代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黄河上游地区 丧葬礼仪 服饰文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明清汉江流域书院建筑规制及文化意象研究
12
作者 贾勇 杜艳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明清时期,书院在汉江流域教育事业和学术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书院建筑作为书院的外在表现形式,尤值研究。从书院选址来看,其注重名山大川、历史名人遗迹、寺观旧址、城郊结合处等地。就空间布局而言,其整体“居中对称”,次序井然。庭... 明清时期,书院在汉江流域教育事业和学术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书院建筑作为书院的外在表现形式,尤值研究。从书院选址来看,其注重名山大川、历史名人遗迹、寺观旧址、城郊结合处等地。就空间布局而言,其整体“居中对称”,次序井然。庭院营造在上游与下游地区出现分别以四合院、天井院落为主的区域差异性。此外,汉江流域书院建筑规制及空间布局反映了“天人合一”“礼乐相成”等文化内涵,也表达了“寓教于景”的教育理念和“德行兼修”的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汉江流域 书院建筑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北宋富弼在青州安置救济黄河流民的救灾创新
13
作者 孙卓 《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通过梳理分析北宋富弼在任青州知州期间救济安置黄河流民的现存公牍文字和相关史料,分析其成功救灾的原因,研究其对北宋传统救灾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中国古代救荒史研究和当代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北宋 富弼 青州 救济 黄河 救灾
下载PDF
Private Charities in the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4
作者 王卫平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0年第1期103-115,194,共14页
关键词 Private Charities in the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原文传递
明代黄河治理思想及实践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冰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21-128,共8页
有明一代,黄河决溢泛滥自始至终,治理黄河贯穿其中,不间断的治黄实践丰富着治黄思想。明代前中期分流思想在治黄实践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河水患,保证了漕运畅通。同时,分流思想的弊端也在治黄实践中逐渐显现,于是以束水... 有明一代,黄河决溢泛滥自始至终,治理黄河贯穿其中,不间断的治黄实践丰富着治黄思想。明代前中期分流思想在治黄实践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河水患,保证了漕运畅通。同时,分流思想的弊端也在治黄实践中逐渐显现,于是以束水攻沙的合流思想在明后期居于主导地位。几乎与合流思想同时出现的人工改道思想和沟洫治河思想都未能付诸治河实践,人工改道思想忽略了京杭大运河要借助于黄河才能实现南粮北运的事实,影响到国计民生,最终未被朝廷采纳;沟洫治河思想着眼于黄河全流域治理,在当时治河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治河思想是明代治河理论上的创新,对后世全流域治理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黄河治理 漕运 治黄思想及实践
下载PDF
黄河与运河的纠葛:《梦溪笔谈》与运河事迹札记
16
作者 王健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13-120,共8页
黄河与运河密切相关,黄河对于运河就是唇齿相依、利弊相伴的双刃剑。这种状况不但在明清时期表现突出,北宋就已经存在。北宋以开封为都,实施引黄济运,使汴河成为地上河,极大影响了汴河航运功能的发挥,需要巨额费用加以治理。北宋各时期... 黄河与运河密切相关,黄河对于运河就是唇齿相依、利弊相伴的双刃剑。这种状况不但在明清时期表现突出,北宋就已经存在。北宋以开封为都,实施引黄济运,使汴河成为地上河,极大影响了汴河航运功能的发挥,需要巨额费用加以治理。北宋各时期,汴河漕运功能应该是不一样的,需要动态研究。沈括《梦溪笔谈》提供了珍贵资料,使我们对汴河的地上悬河状况、形成原因、治理情况、工程质量等有所了解。这对动态研究唐宋运河,客观评价唐宋运河的历史作用及其与唐宋帝国盛衰间的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运河 汴河 唐宋 《梦溪笔谈》
下载PDF
略论宋、元、明时期橹的发展——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中心的考察
17
作者 崔海东 陈泺泽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根据航行水域与目的功能的不同,宋、元、明时期使用橹的船只可以分为内河行船、沿海战船和远洋海船三类。在内河船中,橹在宋代已遍布南北主要水系,元代承之,明代则进一步发展出适应各自水系的船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橹。橹的技术特点在宋... 根据航行水域与目的功能的不同,宋、元、明时期使用橹的船只可以分为内河行船、沿海战船和远洋海船三类。在内河船中,橹在宋代已遍布南北主要水系,元代承之,明代则进一步发展出适应各自水系的船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橹。橹的技术特点在宋、元、明时期较为稳定,没有显著变化。橹操作轻便,速度极快,声音响亮,数量上分为单橹、多橹,以双橹为常见,其局限性是不能航行于浅水且动力有限,不能在江河中逆流上溯。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常配备多橹快船,但橹又须与风帆篙桨相配合以保持动力,并且由于火器的进步,至明末时小型战船往往又弃橹用桨,以保证水手的安全。在远洋航行中,风帆取代橹成为主要的动力工具,但橹又必不可少,故而针对橹又设有专门的管理操作人员和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橹 内河行船 沿海战船 远洋海船
下载PDF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for the last 300 year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20
18
作者 ZHENG Jingyun HAO Zhixin GE Quans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2期2182-2193,共12页
The precipitation at 17 station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736―1910, using the snow and rainfall records in the Qing Dynasty, together with the instr... The precipitation at 17 station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736―1910, using the snow and rainfall records in the Qing Dynasty, together with the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 data of precipitation and farml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soil physics model related to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the surface water bal-ance equation are taken as main re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The field infiltration experiment by artificial rainfall is conducted to check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precipitation serie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4 sub-regions are established, going back to 1736. Analysis of the time series indicates that the abrupt change of precipitation from high to low oc-curs around 1915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1791―1805, 1816―1830 and 1886―1895, the precipitation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e mean of the series. While both the periods of 1916―1945 and 1981―2000 are characterized by less precipitation. Three periodicities of 22―25a, 3.9a and 2.7a are shown in the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Moreover, the periodical signal of 22―25a becomes weaker and weaker since the abrupt change of 1915 and disappears in the late 1940s, and then the periodical signal of 35―40a appears inst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tion precipitation LAST 300 year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now and rainfall archive in the QinG dynasty.
原文传递
明清徽商与皖江流域城镇发展
19
作者 姚伟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1期44-50,共7页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皖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明显提升,而城镇兴起发展则是其重要体现。作为当时国内商界的一支劲旅,徽商不仅经营广泛、实力雄厚,而且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多以“儒商”自居。而在当时皖江...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皖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明显提升,而城镇兴起发展则是其重要体现。作为当时国内商界的一支劲旅,徽商不仅经营广泛、实力雄厚,而且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多以“儒商”自居。而在当时皖江各处城镇中亦活跃着大批徽商,他们艰辛打拼、操奇计赢,在进行商业经营的同时也开展诸多社会活动,继而与地方社会保持密切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徽商 皖江流域 城镇
下载PDF
明代通惠河郎中建置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克诚 石伟楠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9-26,共8页
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京通漕运的咽喉要道和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七年,伴随通惠河再次疏浚通漕,朝廷专设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一员,负责督理通惠河并兼管通州至天津之间运河河道,沿河闸坝、堤岸、水道之修治,州县卫所管河官... 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京通漕运的咽喉要道和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七年,伴随通惠河再次疏浚通漕,朝廷专设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一员,负责督理通惠河并兼管通州至天津之间运河河道,沿河闸坝、堤岸、水道之修治,州县卫所管河官吏人夫之提调,河工经费之征解,通州仓及砖木等厂之修缮,均是其职责范围.通惠河郎中的专设,标志着明代通惠河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京杭大运河分段管理模式的最终完成,是维持明后期至清前期京通至天津间漕运畅通的关键性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通惠河 工部郎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