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a’s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 Program for the Next Decade(2020–2030) 被引量:3
1
作者 XU Lin PEI Zhaoyu +1 位作者 ZOU Yongliao WANG 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5-617,共3页
China has carried out four unmanned missions to the Moon since it launched Chang’E-1,the first lunar orbiter in 2007.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ang’E-5 mission this year,the three phases of the lunar explorati... China has carried out four unmanned missions to the Moon since it launched Chang’E-1,the first lunar orbiter in 2007.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ang’E-5 mission this year,the three phases of th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namely orbiting,landing and returning,have been completed.In the plan of follow-up unmanned lunar exploration missions,it is planned to establish an experiment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at the lunar south pole by 2030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veral missions,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in the future.China successfully launched its first Mars probe on 23 July 2020,followed in future by an asteroid mission,second Mars mission,and a mission to explore Jupiter and its mo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ar exploration Deep space exploration Lunar research station Lunar south pole
下载PDF
On the Fractal Mechanism of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Genesis,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Earth
2
作者 Vitaliy D Rusov Radomir Ilic +9 位作者 Radojko Jacimovic Vladimir N Pavlovich Yuriy A Bondarchuk Vladimir N. Vaschenko Tatiana N Zelentsova Margarita E Beglaryan Elena P Linnik Vladimir P Smolyar Sergey I Kosenko Alla A Gudyma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1年第3期120-133,共14页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e National Air Surveillance Network of Japan from 1974 to 1996 and from inde-pendent measurements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regions of Ljubljana (Slovenia), Odessa (Ukraine) and the Ukra...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e National Air Surveillance Network of Japan from 1974 to 1996 and from inde-pendent measurements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regions of Ljubljana (Slovenia), Odessa (Ukraine) and the Ukrainian “Academician Vernadsky” Antarctic station (64o15W;65o15S), where the air elemental composition was determined by the standard method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collection on nucleopore filters and subsequent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were analyze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pairs of atmospheric PM element concentration data sets, measur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Earth, revealed a stable linear (on a logarithmic scale) correlation, showing a power law increase of every atmos-pheric PM element mass and simultaneously the cause of this increase – fractal nature of atmospheric PM genesi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ultifractal geometry we show that the mass (volume) of atmospheric PM elemental components has a log normal distribution, which on a logarithmic scale with respect to the random variable (elemental component mass) is identical to normal distribution. This means that the parameters of two-dimensional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respect to corresponding atmospheric PM-multifractal elemental components measur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a priory connected by equations of direct and inverse linear regress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manifestation of this fact is th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ame elemental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sets of experimental atmospheric PM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AEROSOLS MULTIFRAC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south pole Ukrainian ANTARCTIC station
下载PDF
Crust-mantle structure under South Pole and Ross Sea Beach in Antarctica
3
作者 束沛镒 张钋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5年第1期30-38,共9页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seismograms under discussion with four teleseismograms recorded by WWSSN of SBA(New Zealand) and SPA (U.S.A.),shows that the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South Pole is a double-layered structu...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seismograms under discussion with four teleseismograms recorded by WWSSN of SBA(New Zealand) and SPA (U.S.A.),shows that the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South Pole is a double-layered structure, about 45 km ; crustal thickness below the Ross Sea Beach,a single structure, is about 24 km ;and at the depth of 350~450 km there exists a low velocity layer.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e different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n both sides of Antarctic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A south pole station Scott Base crust-mantle structure
下载PDF
基于South Pole站和McMurdo站的极区电离层闪烁统计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鹏辉 胡红桥 +2 位作者 方涵先 刘瑞源 杨升高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9-24,共6页
利用South Pole和Mc Murdo两站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的电离层相位闪烁数据,统计分析了两站电离层相位闪烁发生率的周日分布和季节分布。统计结果表明,两站的相位闪烁发生率在季节分布上,春秋季明显大于夏冬季;在周日分布上呈双峰... 利用South Pole和Mc Murdo两站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的电离层相位闪烁数据,统计分析了两站电离层相位闪烁发生率的周日分布和季节分布。统计结果表明,两站的相位闪烁发生率在季节分布上,春秋季明显大于夏冬季;在周日分布上呈双峰结构。在磁中午附近和磁子夜后有较大的闪烁发生率。磁中午附近是因为极隙区的软电子沉降和电离层对流导致的电离层不均匀性,造成较强的无线电波闪烁;磁子夜附近闪烁增强可能是穿越极盖区的等离子体云破碎造成较大密度梯度导致。总体上说,Mc Murdo站的闪烁发生率高于South Pole站,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磁纬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pole McMurdo站 极区电离层 相位 闪烁发生率
下载PDF
南极清洁能源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5
作者 张维哲 李丙瑞 +2 位作者 窦银科 陈燕 李亚昊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37-346,共10页
伴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的后勤保障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燃油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已无法适应发展需求,而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应用场景使能源供应和使用方式鲜有创新。因此,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日益成... 伴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的后勤保障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燃油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已无法适应发展需求,而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应用场景使能源供应和使用方式鲜有创新。因此,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日益成为影响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得到发展及应用。基于此,文章系统地梳理了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果,指出目前仍以燃油为主的南极能源消耗结构,阐述了各国南极科考站清洁能源的应用现状,讨论了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难点,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能源消耗 清洁能源 利用技术 科考站
下载PDF
南极点和罗斯海滨壳幔结构 被引量:5
6
作者 束沛镒 张钋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12-19,共8页
本文根据美国极地台(南极点)和新西兰斯科特台罗斯海滨的WWSSN台所接收的长周期深源远震图P波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南极点下方地壳厚约45km,双层结构;罗斯海滨地层厚约24km,3... 本文根据美国极地台(南极点)和新西兰斯科特台罗斯海滨的WWSSN台所接收的长周期深源远震图P波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南极点下方地壳厚约45km,双层结构;罗斯海滨地层厚约24km,350~450km深度有明显低速带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州 极地台 斯科特台 壳幔结构 罗斯 海滨
下载PDF
极尖纬度午后极光嘶声的极大发生率 被引量:1
7
作者 田葆宁 周学秋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46-51,共6页
极尖纬度午后区是一个异常等离子体过程区,已发现该区在低地磁扰动条件下,多种空间物理现象活动强度极大(相对邻区):强的向上场向电流,向下低能电子流极大,向上离子通量极大,F层电子密度极大等等。导致该区异常的根本原因尚不... 极尖纬度午后区是一个异常等离子体过程区,已发现该区在低地磁扰动条件下,多种空间物理现象活动强度极大(相对邻区):强的向上场向电流,向下低能电子流极大,向上离子通量极大,F层电子密度极大等等。导致该区异常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本文利用南极点站(磁纬约75°)的极光嘶声的电场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区31-38kHz波段极光嘶声的发生率极大。本文还分析了该区极光嘶声发生率与地磁活动指数Ap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极尖 极隙区 极光嘶声 发生率 空间物理
下载PDF
中国南极长城站区工程地质勘察及建筑适宜性区划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先昌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8,共5页
中国南极长城站极端的气候环境和当时的建设条件使先期建筑出现了一些基础病害,为了满足"十五"能力建设期间长城站区规划设计的需要,笔者随21次队赴南极,负责站区冻土工程地质勘察和建筑适宜性区划,为站区建筑物基础设计提供... 中国南极长城站极端的气候环境和当时的建设条件使先期建筑出现了一些基础病害,为了满足"十五"能力建设期间长城站区规划设计的需要,笔者随21次队赴南极,负责站区冻土工程地质勘察和建筑适宜性区划,为站区建筑物基础设计提供方案、依据和参数。本文介绍了南极长城站的地质条件、地温场特征、已经出现的冻融病害,最后给出解决病害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长城站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 基础设计
下载PDF
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设计 被引量:3
9
作者 任飞 《城市建筑》 2006年第7期35-39,共5页
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设计直接影响到这片纯净大陆的生态环境。文章总结了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措施,分析生态设计方法,希望通过对极端特殊的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的探索,拓展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 南极 科考站建筑 生态建筑 设计策略
下载PDF
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太阳光照气候特征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传振 张秀娟 +1 位作者 李莉 董明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4期95-101,共7页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8—2017年连续的日照、云量、天气现象、气温和湿度等观测资料,研究了南极西部乔治王岛30 a的日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南极地区的日照时间远少于中低纬度地区,这主要因为该地区常年以阴云天气为主...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8—2017年连续的日照、云量、天气现象、气温和湿度等观测资料,研究了南极西部乔治王岛30 a的日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南极地区的日照时间远少于中低纬度地区,这主要因为该地区常年以阴云天气为主,云层对太阳光的遮挡降低了日照时间的总量值。2000年以来,随着总云量和相对湿度的增加,日照时间呈减少趋势。根据统计分析月平均相对湿度以及每月出现雨、雪、雾、轻雾、吹雪等天气现象和最低气温≥0℃的天数,发现液态(固态)现象的发生频率与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一致(相反),即日照百分率低(高)时,液态现象少(多),固态现象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日照 气象要素 相关性
下载PDF
中国南极中山站的海堤道路建设
11
作者 金晓博 《中国港湾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59,共4页
南极中山站鸳鸯群岛拟建设卸货码头工程,按计划首先建设受潮汐、波浪影响的海堤道路。由于工程基础资料贫乏,施工条件特殊,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项目组,行前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对土工材料进行模拟南极自然条件的性能试验研究。现场... 南极中山站鸳鸯群岛拟建设卸货码头工程,按计划首先建设受潮汐、波浪影响的海堤道路。由于工程基础资料贫乏,施工条件特殊,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项目组,行前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对土工材料进行模拟南极自然条件的性能试验研究。现场实施中结合实际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问题并优化了设计实施方案,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海堤 土工材料试验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可利用岸线资源特征研究
12
作者 刘建华 《上海国土资源》 2021年第4期68-72,共5页
罗斯海近岸区域作为南极重要的科考站聚集地,岸线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根据南极罗斯海的风、波浪和海冰、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数据和资料,对罗斯海可利用岸线资源进行了特征研究。分析表明该区域的可利用岸线区... 罗斯海近岸区域作为南极重要的科考站聚集地,岸线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根据南极罗斯海的风、波浪和海冰、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数据和资料,对罗斯海可利用岸线资源进行了特征研究。分析表明该区域的可利用岸线区域以罗斯岛和难言岛为中心,罗斯岛周边区域为科考与旅游区,面积约为0.78×10^(4)km^(2);难言岛附近岸线为科考与资源勘探区,面积约为2.4×10^(4)km^(2);中间区域为季节性可利用区,面积约为4.3×10^(4)km^(2)。罗斯海可利用海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佳时间空窗期为每年的1月中旬至3月中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在罗斯海岸线区域建立长期观测站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科考 南极 岸线资源 自然地理 罗斯海 罗斯岛 长期观测站 选址规划
下载PDF
中国南极中山站区冻土融沉和冻胀模拟试验及基础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先昌 郑伟锋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54-158,共5页
该文介绍了南极中山站的工程地质概况,结合国家"十五"能力建设期间对南极中山站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进行了冻土的取样以及试样融沉和冻胀模拟试验,在分析中山站区冻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状,研究试样含水量参数等对融沉和冻胀性能... 该文介绍了南极中山站的工程地质概况,结合国家"十五"能力建设期间对南极中山站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进行了冻土的取样以及试样融沉和冻胀模拟试验,在分析中山站区冻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状,研究试样含水量参数等对融沉和冻胀性能的影响和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山站实际情况和试样试验成果为站区建筑物设计提供基础方案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工程地质 冻土取样 冻土试验 基础对策
原文传递
南极泰山科考站结构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先林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0-32,42,共4页
通过分析南极泰山科考站特殊的地理环境、气象地质条件、建筑造型以及施工条件等,经过创新设计和多种方案比较,提出了南极泰山科考站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措施,解决了耐低温钢材的选用、结构体系布置、基础设计、断热桥节点... 通过分析南极泰山科考站特殊的地理环境、气象地质条件、建筑造型以及施工条件等,经过创新设计和多种方案比较,提出了南极泰山科考站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措施,解决了耐低温钢材的选用、结构体系布置、基础设计、断热桥节点设计、装配式施工方法等关键技术难题,为南极泰山科考站的顺利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后续南极科考站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泰山科考站 耐低温钢材 钢结构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