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disaster spatial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rural settlement nich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1
作者 LIU Yanguo WANG Li +5 位作者 ZOU Qiang LI Jingji LU Yafeng LI Lin XU Binni WANG Lih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630-1646,共17页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disaster vulnerability of, and promote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an affected area. To date, studies that have used administrative boundar...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disaster vulnerability of, and promote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an affected area. To date, studies that have used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to investiga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ttlement space have not been able to clearly define the real boundaries of land use changes or quantify the degree of response to the ‘Build-Back-Better’ initiative, and have lacked any consideration of the fourth reconstruction stage–development period(10 years).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mountain settlement niche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drivers of rural settlements during 2009–2019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sou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1) Natural factors were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settlement niches. The scale of the settlement niche and its land use structure depended on the physical geography features and the ethnic farming and grazing traditions. The settlement niche provided a realistic boundary for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2) The layout of residential land around cropland was 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 mountain settlement niche. Of all the land use types, the roads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s showed the most change over the 10 years;13,860 residential patches increased in size and 4,742 patches were abandoned.(3) The area of orchards, planted to reconstruct the economy in the mountains, increased by nearly 2.5 times.(4) Collapses,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and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influenced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While the main focus of post-disaster recovery is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itiatives should include economic and spiritual recovery, and should als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reconstruction Settlement niche Post-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entral China
2
作者 BAO Rui YU Bo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5期9-11,21,共4页
B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n Central China,it points out that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lways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small scale,dispersive layout,hollowne... B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n Central China,it points out that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lways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small scale,dispersive layout,hollowness of village,and shortage of infrastructure.Base on the idea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industry complementarity and organic function,the rural settlement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in the patterns of harmony with city and town,merging center village,ecological migration,and interior re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china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rural SETTLEMENT Space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in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3
作者 ZONG Yi-xiang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7年第6期59-62,共4页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cannot develop without financial support. At present, the limitations on rural finance supply constitute one of the bottlenecks in the "Three Nongs"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cannot develop without financial support. At present, the limitations on rural finance supply constitute one of the bottlenecks in the "Three Nongs"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problems.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rural finance has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puts forward proposals for policy re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finance financial support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下载PDF
Spac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nternal driving mechanisms of Taobao villages in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s:A case study of Lirendong village in Guangzhou,China 被引量:3
4
作者 YANG R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2期2599-2623,共25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ocess and internal mechanisms of rural ecommer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space reconstruction in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s,employing Lirendong village in Guangzhou,China,as a case study.Qu...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ocess and internal mechanisms of rural ecommer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space reconstruction in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s,employing Lirendong village in Guangzhou,China,as a case study.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utilized and interprete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tor-network theory.The results show that,in Lirendong village,local government,processing enterprises,rural collectives,e-commerce entrepreneurial talent,and other key actors participate in the pursuit and realization of suburban land value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 logic.Actors jointly evolved and constructed the phased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space value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the e-commerce industry.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including the government-led agricultural decentralization stage,the marke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stage,and the Internet+stage dominated by the social network of fellow villagers.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evolved from the dominance of exogenous forces to that of endogenous forces,and,as a result,the types and structures of rural land use are diversified.The spatial texture and rural environ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untry gradually disappeared,forming a diversified mixed form of urban-rural land and mixed-use landscape of industrial,commercial,and residential land in vertical space.At the same time,the social network changed from a single and homogeneous social network of acquaintances to a multiple network of strang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revitalizatio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CTOR-NETWORK Internet+ Taobao village china
原文传递
在乡村发现科学革命:民国北碚“科学”与“地方”的互构
5
作者 王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72,共16页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科学革命的洗礼,它发端于清末民初,勃兴于二三十年代,抗战以后日渐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往对科学革命的认知,受西方科学史的影响,多聚焦大科学家和城市,关注正式的科学组织和成建制的学科,对科学...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科学革命的洗礼,它发端于清末民初,勃兴于二三十年代,抗战以后日渐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往对科学革命的认知,受西方科学史的影响,多聚焦大科学家和城市,关注正式的科学组织和成建制的学科,对科学下乡并如何改变乡村关注不多,对科学的流动性、本土化、在地化研究不足。本文以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它如何将科学观念本土化、制度化,用现代科学的观念和文化推动乡村的转型,创造性地重塑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基本面貌。重点讨论体系庞杂的近代科学体系,以什么样的个性化样态进入地方社会,地方社会如何根据自身需求、本地资源、既有基础,设计、运行、调整当地科学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建制。在中国西部科学院自己设计的组织结构图中,其下属的理化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博物馆、乡村学校、乡土报纸等核心机构,分别对应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等不同方面,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将现代科学的基本意涵落实到地方矿业开发、西部动植物发现与分类、山区经济开发、科学知识和观念的普及等各个领域和方面。在这一进程中,传统的乡村逐步转变为现代的地方,抽象的科学得以落实和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在改变地方的同时,地方也重构了科学,使之呈现出地方的样态。乡村科学革命不是千篇一律的,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具有注重实用、注重普及、注重联络和资源导向的结构性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革命 中国西部科学院 乡村建设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角下乡村邻里空间的重构——以西南地区乡村实践为例
6
作者 王慧涵 曾巧巧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60-64,共5页
中国传统乡村大多是由“生于斯、长于斯”的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熟人社会,伴随着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正面临着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的现实困境,熟人社会的消解引发了一系列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 中国传统乡村大多是由“生于斯、长于斯”的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熟人社会,伴随着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正面临着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的现实困境,熟人社会的消解引发了一系列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资源开发、消费文化渗透等因素也对传统乡村人地关系产生了剧烈影响,以家庭为单元的乡村邻里关系日趋疏离、日常生产生活空间不断异化、解构。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日常生活视角以近十年中国西南地区乡村实践为对象,考察并总结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对乡村邻里空间适应性策略的诸多探索,以此回应当代中国乡村在轰轰烈烈的“下乡运动”中如何重构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和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乡村实践 日常生活 空间异化 乡村邻里社区 空间重构
下载PDF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优化重组解析 被引量:148
7
作者 杨忍 刘彦随 +2 位作者 龙花楼 王洋 张怡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以中国电子地图数据和分县经济社会数据为基础,利用最邻近距离R指数模型分析中国村庄分布模式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同时解析乡村空间优化重组背景和模式。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村庄空间分布呈现... 以中国电子地图数据和分县经济社会数据为基础,利用最邻近距离R指数模型分析中国村庄分布模式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同时解析乡村空间优化重组背景和模式。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村庄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随机、离散均匀分布的并存空间分布模式,村庄空间分布模式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东南半壁的村庄分布密度远大于西北半壁,不同地域类型区的村庄空间分布模式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平原地区的村庄空间分布密集,空间分布模式以随机、分散为主,村庄之间邻近距离较近。高寒山区、沙漠边缘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极低,村庄之间邻近距离偏大,村庄空间分布相对聚集。丘陵、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较大,空间分布模式偏向随机分布。2村庄分布受到传统因素和经济发展双重因子的影响,传统影响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但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不同区域地形、水资源条件对村庄分布影响显著。交通条件、产业非农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乡村生活、生产空间的空间形态和分布模式产生剧烈影响。3伴随乡村各种生产要素非农化流失,村庄空间亟待优化重组,优化以镇区为依托的中心村-基层村体系空间组织结构应为乡村物质空间优化重组有效选择。4在不同地域类型区域,村镇格局的空间优化重组形态可以采用放射均衡、放射非均衡、多核心均衡、走廊式布局模式及混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空间分布模式 地理探测器 村镇体系重构 村庄规划 乡村地理学 中国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其整治策略 被引量:86
8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6-312,共7页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评价值,运用指标判别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类型区。研究认为,优先整理区着重推进城镇化引领型的村庄整治模式;重点整理区依据组织整合、产业整合、空间整合的原则适时推行区域内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优化调整区应以内部挖潜为主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调整;适度整理区在整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挂钩项目优选区应实施整域推进的区域整理模式,实现城乡等级体系重构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有效结合。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整理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指标判别法 整治模式 概念模型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乡村旅游:美丽家园的重塑与再造 被引量:17
9
作者 明庆忠 刘宏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7,共9页
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区域。建设美丽中国及美丽家园的难点、重点、亮点均在乡村。大规模城镇化跃进态势下,出现了城镇包围乡村及乡村建设困境,美丽家园有待重塑与再造。乡村美丽家园应是以人为本的活化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 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区域。建设美丽中国及美丽家园的难点、重点、亮点均在乡村。大规模城镇化跃进态势下,出现了城镇包围乡村及乡村建设困境,美丽家园有待重塑与再造。乡村美丽家园应是以人为本的活化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物质文明的富裕家园、精神文明的文化家园、整体关系的和谐家园。乡村旅游已成为走出乡村困境的重要抓手、寄托乡愁的主要纽带、乡村富民脱贫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是"新乡村运动"的中坚、重塑与再造美丽家园的主要路径和关键点。乡村美丽家园重塑与再造的本质在宜业宜居、核心在"人的再乡村化"。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美丽家园再造的主要路径是:重识乡村价值,重构乡村文化;推动本土化规划与主题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在地化;鼓励乡村旅游社区参与,释放乡村活力;通过新型发展模式、社区治理等落地乡村旅游,构筑乡民安居乐业、旅游者旅居生活的美丽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美丽家园 人的再乡村化 重塑与再造 美丽中国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存栋 孙艺惠 +1 位作者 陈田 叶可 《未来与发展》 CSSCI 2007年第7期18-22,共5页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为实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理清观光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观光农业差异化发展和政府带动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观光农业 策略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三部曲--从乡土中国到理想中国小康生活的文化路径追溯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旭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71,共14页
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以及当下正在开展的自觉意识下的乡村振兴,构成了乡村振兴三部曲,这些都属于是从乡土中国一直到理想中国小康生活的文化路径追溯的证明。未来的乡村振兴在理想中国追求的同时,必然将会实现有更多... 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以及当下正在开展的自觉意识下的乡村振兴,构成了乡村振兴三部曲,这些都属于是从乡土中国一直到理想中国小康生活的文化路径追溯的证明。未来的乡村振兴在理想中国追求的同时,必然将会实现有更多共同性的彼此可以感知到并认识到的获得感,还有在社会之中生存的更多成就感,而中国人的"家"观念依旧是这种成就感指向所在。面对一个飞速发展和转型的世界,在理想中国构建的维度和实践中,还需要社会结构本身容纳结构改变的能力和空间。所有这些,都将会是一部中国乡村振兴变奏交响的核心和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中国 乡土重建 理想中国 小康社会
下载PDF
新乡村建设与规划师的职责——基于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考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伟强 丁国胜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32,40,共7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活跃的乡村建设实践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是国内首例由央企捐建,政府、村民及高校机构等联合运作的乡村建设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活跃的乡村建设实践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是国内首例由央企捐建,政府、村民及高校机构等联合运作的乡村建设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意义。本文在对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乡村建设实验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起包括改善建成环境、扶持产业经济和重构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理论及运行机制,并阐述其在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具体实施与成效。最后,对该理论及实践进行检讨,探讨了乡村规划与乡村建设的关系以及乡村规划师在乡村建设中的职责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村建设 规划师职责 建成环境改造 产业经济帮扶 社会组织重构 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农业转型与工业化城市化——一个新农村建设作用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红军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64,共18页
本文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机制和农产品交易效率提升机制以及相应的具体途径。结果表明,在这两个经济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向现代化转型,但如果不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迁移... 本文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机制和农产品交易效率提升机制以及相应的具体途径。结果表明,在这两个经济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向现代化转型,但如果不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迁移和就业方面的歧视,城乡收入差距并不一定会随之缩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从另一面表明,在二元结构、工业和城市偏向政策下,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间接促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也难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这意味着,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破除阻碍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各种制度和障碍确应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转型 工业化 城市化 城乡收入差距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思想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施由明 《农业考古》 2019年第1期236-240,共5页
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思想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接续了百年来乡村建设思想的脉络,赋写了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史的新篇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创立了合乎中国新时代要求的乡村建设理论;承接了中国人... 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思想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接续了百年来乡村建设思想的脉络,赋写了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史的新篇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创立了合乎中国新时代要求的乡村建设理论;承接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建设思想史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银行信贷扶贫创新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义达 余茂辉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3-66,共4页
农业银行信贷扶贫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针对当前信贷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农业银行信贷扶贫必须从信贷扶贫工作意识、信贷扶贫服务手段、信贷扶贫产品、信贷扶贫合作机制、信贷扶贫贴息机制、信贷扶贫风险补偿机制、信贷扶贫担保... 农业银行信贷扶贫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针对当前信贷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农业银行信贷扶贫必须从信贷扶贫工作意识、信贷扶贫服务手段、信贷扶贫产品、信贷扶贫合作机制、信贷扶贫贴息机制、信贷扶贫风险补偿机制、信贷扶贫担保方式、信贷扶贫工作模式等八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中国农业银行 信贷扶贫 创新
下载PDF
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近今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晓华 赵婉艺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4-49,共6页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近年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本文基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梳理近年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形态重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背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演变特征、影响因素、重构模式与体系等方...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近年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本文基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梳理近年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形态重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背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演变特征、影响因素、重构模式与体系等方面,归纳总结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其研究内容框架,并对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重构 研究进展 中国
下载PDF
民国乡村建设派别的主要分歧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星云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5-29,共5页
乡村建设思潮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重要思想潮流之一.该思潮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思想派别.各派别间虽存在共性却隐含着较多分歧.这些分歧使这场社会改造大潮最终潮起潮落,难以完成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派别 存在 社会改造 分歧 乡村建设 思潮 重要思想 十年 历史使命
下载PDF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重构四川乡村权力结构的努力与成效 被引量:2
18
作者 冉绵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53,共9页
建国初期,中共对重构乡村权力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及政策,要求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彻底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势力,依照政府政策法令和法律制度去根本改造旧的乡村权力结构、废除保甲制度、取缔反动会道门,建立以贫雇农为骨干的新型乡... 建国初期,中共对重构乡村权力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及政策,要求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彻底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势力,依照政府政策法令和法律制度去根本改造旧的乡村权力结构、废除保甲制度、取缔反动会道门,建立以贫雇农为骨干的新型乡村权力结构。四川乡村权力重构经历了从暂时利用原乡保人员维持原状到采取措施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农民协会并发挥基层政权作用、从试点到普遍建立乡政权、健全乡政权工作制度以加强乡政权战斗力的几个阶段,由此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由保甲长、乡绅、袍哥、宗族势力等构成的乡村权力结构解体,以贫雇农为骨干的乡村民主政权得以建立起来,进而实现了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根本改造和重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四川 乡村权力 重构
下载PDF
大学·乡村·卫生:1927—1937年间中国大学的乡村卫生建设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传斌 《晋阳学刊》 CSSCI 2016年第4期56-66,100,共12页
1927—1937年间,一批中国大学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影响下,积极从事乡村卫生建设的实践。它们从事的乡村卫生建设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即直接的乡村卫生建设模式,以及作为分支的乡村卫生建设模式。这些模式形态各异,体现了各大学的办学理念... 1927—1937年间,一批中国大学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影响下,积极从事乡村卫生建设的实践。它们从事的乡村卫生建设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即直接的乡村卫生建设模式,以及作为分支的乡村卫生建设模式。这些模式形态各异,体现了各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现实诉求。它们在实践中弥补了乡村医疗卫生的不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下,这些大学从事的乡村卫生建设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无法取得理想中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 卫生建设 大学 民族复兴
下载PDF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余波 《华中建筑》 2010年第9期130-131,共2页
通过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存在着布局分散、规模小、空心化、设施缺乏等问题。应在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功能有机等理念指导下,采取融入城镇、归并中心村、生态移民、内部改造等调整模式,实现农... 通过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存在着布局分散、规模小、空心化、设施缺乏等问题。应在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功能有机等理念指导下,采取融入城镇、归并中心村、生态移民、内部改造等调整模式,实现农村居民点的优化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新农村建设 农村居民点 空间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