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Chines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Combination "
1
作者 龚丹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5期95-97,共3页
Chines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Combination" manifests in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education from aesthetics perspective. It aims at the "narrow and limited view" of... Chines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Combination" manifests in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education from aesthetics perspective. It aims at the "narrow and limited view" of "not the general aesthetics, but the artistic beauty only", and it aims at biased opinion of "the interest saying", "the fine arts saying", "the esthetic sense saying" on aesthetics. It also aims at serious distraction of "LEFT in form but RIGHT in essence"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thought", "the revolution", "politics" and so on. It is a complex study of Chinese education from the philosophy of the unity of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of oriental aesthetics, the consensus of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the identity of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of Marx aesthetics. From aesthetics perspective, it studies Chinese education, "combing" the reversed relationships among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in Chinese,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research with great ease", "cases study", and "combination of ration and perception", to achieve "truth" of in Chinese, "kindness" of and "aesthetics" of ,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and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harmoniously, to realize the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Combin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o reach the brand-new boundary terri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integrity 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education philosophy Truth Kindness and aestheticS COMBINATION Ideal target Brand-new boundary territory
下载PDF
The Aesthetics of Nature in Deleuze's Philosophy
2
作者 Takuya Kobayash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9期880-887,共8页
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996), Immanuel Kant says that the term "aesthetic" means "the science of the laws of sensibility" and suggests giving up usage of it to indicate "the critique of taste" which execu... 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996), Immanuel Kant says that the term "aesthetic" means "the science of the laws of sensibility" and suggests giving up usage of it to indicate "the critique of taste" which executes the criticism of the beautiful. It is well known that Gilles Deleuze was inspired by all genres of the arts, namely movies, paintings, music, and so on. Howev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at is more essential for Deleuzian philosophy is aesthetics as a science of sensibility. What motivated Deleuze, especially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60s, seems to have consisted in discovering the weaknesses of the Kantian aesthetic in order to take it apart. In fact, one of the main themes in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1994) was to free "sensibility" itself from Kant's philosophical system. This theme subsisted in his writing even after the 1970s, and led him to develop a "natural philosophy" of sorts. This is because the supposition that "the sensibility itself" is independent from any human faculties gave him an opportunity to carefully consider the multiplicity and productivity of Nature itself. Finally, Deleuze created his own "ethology" that would capture the increasingly interrelated movements within Nature produced by heterogeneous elemen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Deleuzian thought as outlined above, surveying his view of Kantian philoso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natural philosophy as "the aesthetics of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EUZE aestheticS natural philosophy Kant ETHOLOGY
下载PDF
Meaning i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 of Contemporary Design Practice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Postmodernism and Surrealism Aesthetic Philosophies
3
作者 TSEGAYE Wubengda Haile SHEN Zhongwe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73-79,84,共8页
The study explored surrealist aesthetic philosophies in relation with referential postmodern architecture,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o communicate meaning with the audience.These philosophies provide lessons about th... The study explored surrealist aesthetic philosophies in relation with referential postmodern architecture,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o communicate meaning with the audience.These philosophies provide lessons about the potential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o address th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public,that is,to address the vital social,ecological,and functional needs of modern society.According to this,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wo-fold.The first is to analyze the visual techniques and forms that are used in referential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relation with surrealist aesthetic philosophies,to communicate meaning with the audience.Second is to demonstrate the relevance of these visual theories,to enhance contemporary design practices.The study emphasized the potential of art forms that provide meaning to address the physiologic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society.Hence,it re-establish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n art form capable of enriching human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which is opposed to the conservative utilitarian natures of th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REALISM Referential postmodernism Visual aesthetic philosophies Insights and meaning
下载PDF
Plants as Objects: Challenges for anAesthetics of Flora
4
作者 John Charles Ry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1年第3期222-236,共15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ual challenges to an aesthetic model of living plants based in embodied interaction with flora through smell, taste, touch, sound and sight. I argue that the science of aesthetics is de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ual challenges to an aesthetic model of living plants based in embodied interaction with flora through smell, taste, touch, sound and sight. I argue that the science of aesthetics is deterministically visual. Drawing from theories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put forth by Carlson and Berleant, I outline four primary obstacles to an embodied aesthetics: plants as objects of sight, plants as objects of art, plants as objects of disinterestedness and plants as objects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A multi-sensorial aesthetics of flora requires auto-centric proximity and degrees of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the appreciator and the appreciated plant that rais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bout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natural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S philosophy environment PLANTS Berleant CARLSON EMBODIMENT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of Nietzsche’s Aesthetics
5
作者 LIN Dann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1期135-140,共6页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Nietzsche’s ideological system.This paper is based on Nietzsche’s experience and masterpieces of different periods,reviewing the changes of his aesthetic idea,in order to grasp t...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Nietzsche’s ideological system.This paper is based on Nietzsche’s experience and masterpieces of different periods,reviewing the changes of his aesthetic idea,in order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of Nietzsche’s Aesthetic theory,then we found that Nietzsche’s Aesthetic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fe,practice and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ETZSCHE aestheticS philosophy
下载PDF
艺术审美接受史中的“鹧鸪”意象及其器乐音响特例
6
作者 武文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4,共7页
对于中国论域的艺术哲学研究范畴而言,“鹧鸪”是国人艺术审美接受史中的一个经典审美意象。通过以音乐艺术为中心的相关器乐化音响的经典艺术表达,人们可管窥到“鹧鸪”的“远-中-近”三个审美意象层次的发展印迹,体味到主体间审美思... 对于中国论域的艺术哲学研究范畴而言,“鹧鸪”是国人艺术审美接受史中的一个经典审美意象。通过以音乐艺术为中心的相关器乐化音响的经典艺术表达,人们可管窥到“鹧鸪”的“远-中-近”三个审美意象层次的发展印迹,体味到主体间审美思维和艺术接受中所达成的集约性。江南丝竹名曲《鹧鸪飞》是这种审美意象的音乐美学特例,在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作为整个审美过程学理核心的前提下,体现出娴雅、端秀、氤氲的接受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接受 审美意象 艺术哲学 《鹧鸪飞》
下载PDF
从“风骨兴寄”到“淡泊情思”——唐朝时期审美意识流变
7
作者 尹文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109-113,共5页
审美意识一直是古代文学及艺术领域的终极问题之一。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从古代的文学、绘画、艺术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国力极为鼎盛的时期,胸襟气度、疆域拓展、文学艺术发展等都呈现了独树一帜的风貌。历史... 审美意识一直是古代文学及艺术领域的终极问题之一。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从古代的文学、绘画、艺术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国力极为鼎盛的时期,胸襟气度、疆域拓展、文学艺术发展等都呈现了独树一帜的风貌。历史上的唐朝时间跨度大,审美意识也随着政治历史等的变化呈现出流变的过程。从初唐时对隋的“风骨兴寄”审美意识的继承和发扬,再到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文人的浪漫之音,直至晚唐时期凄清淡泊、禅宗意象的情怀,都昭示了时代的变迁给士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变化,同时也体现着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变迁。探寻这种审美意识流变的过程,正是探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和审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古代哲学 美学
下载PDF
试论梁漱溟的“生生美学”思想
8
作者 刘艳芬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丰富广博、深刻而庞杂,但其所有的思想探索都围绕人生问题而论,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梁漱溟认为宇宙通人心,宇宙是活的,人心也是活的,因而推崇刚健清明的人格美;在自然美上,梁漱溟赞扬儒家“...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丰富广博、深刻而庞杂,但其所有的思想探索都围绕人生问题而论,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梁漱溟认为宇宙通人心,宇宙是活的,人心也是活的,因而推崇刚健清明的人格美;在自然美上,梁漱溟赞扬儒家“万物欲生,即任其生”的观点,并将道家的养生解释为共生,突出了崇生重生、顺物自然变化以求平衡的“生生美学”思想,倡导以“求真之心”探得“无私的情感”。总之,梁漱溟倡导刚健流畅的人格美、自然而然的自然美,主张培养温和安畅的仁心与“活气”以使人生艺术化,他的这些思想富于创生性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生命哲学 “生生美学”
下载PDF
伽达默尔美学理论构建的可能性
9
作者 罗俏鹃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80-87,共8页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是哲学诠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全部哲学体系中具有生发性和根本性意义,是伽达默尔论证精神科学真理性的出发点和基石,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评述国内外伽达默尔美学的相关学术成果,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四类:对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是哲学诠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全部哲学体系中具有生发性和根本性意义,是伽达默尔论证精神科学真理性的出发点和基石,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评述国内外伽达默尔美学的相关学术成果,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四类:对伽达默尔美学的理论定性研究、具体概念研究、横纵向比较研究和实践哲学焦点研究,认为伽达默尔美学一方面强调艺术的真理性、游戏性、对话性和实践性等共在性特征,另一方面又缺乏普遍的理论诠释新视角。通过梳理整合相关成果,为伽氏美学探索出适应新时代的“共同说”理论视角,试图为人类求同存异的生存和理解命题寻求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美学 实践哲学 共同说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审美样式演化的历史与逻辑
10
作者 陆玉胜 张敬畏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24,共14页
审美样式经历了模仿美、典型美、超理性美、实践美等四种发展类型。模仿美包括形式美和象征美;典型美包括本质美和理想美;超理性美包括意境美、显隐美和生活美;实践美包括生产美和劳动美。这四类审美样式对应的哲学基础,依次为古代主客... 审美样式经历了模仿美、典型美、超理性美、实践美等四种发展类型。模仿美包括形式美和象征美;典型美包括本质美和理想美;超理性美包括意境美、显隐美和生活美;实践美包括生产美和劳动美。这四类审美样式对应的哲学基础,依次为古代主客未分的哲学、近代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现代主客合一的语言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审美样式的本质是社会存在。不同哲学视域下的审美样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社会存在形态。考察哲学视域下审美样式演化的历史与逻辑,能够给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审美样式的养成提供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样式 古代主客未分的哲学 近代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 现代主客合一的语言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融合: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
11
作者 孙佼佼 吕兴洋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6,共11页
艺术与旅游融合(艺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传统上,艺旅融合仅作为文旅融合的下辖概念,这种旧研究格局在实践层面已无法满足我国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理论层面也存在解释不足、概念误解等问题。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审美哲... 艺术与旅游融合(艺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传统上,艺旅融合仅作为文旅融合的下辖概念,这种旧研究格局在实践层面已无法满足我国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理论层面也存在解释不足、概念误解等问题。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审美哲学探讨艺旅融合,建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首先,从澄清(旅游)审美问题的概念出发,探索了从存在性到人本性的旅游审美哲学基础;其次,梳理了艺旅融合二维度,即艺术旅游与旅游艺术,提出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人本体验”;第三,分析了艺旅融合过程中的“主-客-艺”三元关系;第四,探索了艺旅融合的研究框架,包括内涵与维度(宏观层的宏大叙事/微观层的人本体验)、性质与影响(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地方性/人本性)、生产与功能(供给侧/需求侧);最后,提出艺旅人本体验因其情感特征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的新契机。研究旨在为我国艺旅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起点,促进社会和个体层面的人的价值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审美 审美哲学 艺术旅游 旅游艺术 艺旅融合
下载PDF
谈构建风景园林新自然观的重要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绿媛(译) 王晞月(校)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8,共9页
当前人类的发展状态被视为是不可持续的,若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局势将难以逆转。为实现这一改变,我们亟须调整对本体论及自然的认知方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其次,我们需要修正对历史经验及自然观的理解。实... 当前人类的发展状态被视为是不可持续的,若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局势将难以逆转。为实现这一改变,我们亟须调整对本体论及自然的认知方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其次,我们需要修正对历史经验及自然观的理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科学的论证,而要接纳自然的美学。这是一个感性的认知过程,并无科学的标准可言,需要通过人类自然体验的不断重复来实现。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然而却常被我们忽视。人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好处众多,可简要概括为:提升人多角度理解世界的能力,从而让我们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尽管自然危机日益严峻、生物多样性持续降低,当人们采取的行动都收效甚微,便更倾向于接受“事情本就是这样”,而失去了持续行动的意愿。然而,当我们视人类为自然的一部分,通过自然美学的感知,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的凝聚力,从而获得行动的动力。这意味着我们要接纳自然本真的面貌,包括其中不尽美观的、不尽宜人的部分,以及由人类农业生产和工业活动所带来的荒废的景观。通过自然的美学感知,我们有机会构建出一个与生物共存的绿色世界。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我们的职责并非创造出一个有固定范式的成品,而更多在于为场地未来不可预测的且不受束缚的发展进程构建一套具有适应性的框架。自然的体验是个性化的、无法估量的,但也是可以与他人共享的,这些体验对于我们个人的福祉和人类的未来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新自然 哲学 气候适应 绿色基础设施
下载PDF
美的生态阐释:基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13
作者 王悦心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生态向度,在审美发生、审美过程、审美理想方面形成了对美的问题的深刻阐释。在生态视野下,人的美感生发于人面向自然的实践活动,并孕育在人化自然当中。在此基础上,人作为审美主体,以生命共同...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生态向度,在审美发生、审美过程、审美理想方面形成了对美的问题的深刻阐释。在生态视野下,人的美感生发于人面向自然的实践活动,并孕育在人化自然当中。在此基础上,人作为审美主体,以生命共同体为审美对象,通过在生态世界里能动地审美参与,建构起了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的审美标准,由此形成了生态世界中的审美活动过程。最终,通向以人的解放为基础,追求实现生态世界总体性解放的审美理想。可以说,马克思对美的生态阐释,为生态美学在美学当中立足和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支持,拓展了美学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有力地挖掘了审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生态美学 审美发生 审美过程 审美理想
下载PDF
伯林特美学思想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14
作者 陈国雄 刘家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201,共11页
阿诺德·伯林特美学思想对杜威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把握:首先,伯林特继承了杜威学科反思的精神,将其“改造哲学”的事业延续到了美学中,不仅深入地批判了以“无功利”为特征的传统美学,而且以身体的综合感知重... 阿诺德·伯林特美学思想对杜威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把握:首先,伯林特继承了杜威学科反思的精神,将其“改造哲学”的事业延续到了美学中,不仅深入地批判了以“无功利”为特征的传统美学,而且以身体的综合感知重构审美经验,建构了以身体为中心的审美经验理论,从而赋予审美经验身体化与整体性的特质。其次,伯林特坚持了杜威实用主义以“经验”概念统合主客分裂的思想理路,积极吸收了杜威“经验”概念中的两个突出特征——“能动性”与“情境化”,使之成为丰富其环境审美经验论内涵,增强其合理性的重要特质。最后,伯林特将杜威的“连续性”思想深刻地融贯到自己的审美思考中,连续性这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促使其思考审美参与理论的连续性内核,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一种兼容并包的普遍性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阿诺德·伯林特 环境美学 审美经验 连续性
下载PDF
论政治哲学的美学向度
15
作者 贾皓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2-57,124,共7页
以理性思辨探讨政治事务背后的本质和要求,政治哲学证成了人类社会所遵循的规范与原则背后的观念的基础,政治与哲学由此天然地交织在一起又保持着张力。在政治的主题下,政治哲学一方面论证了现存政治的合理性与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在追求... 以理性思辨探讨政治事务背后的本质和要求,政治哲学证成了人类社会所遵循的规范与原则背后的观念的基础,政治与哲学由此天然地交织在一起又保持着张力。在政治的主题下,政治哲学一方面论证了现存政治的合理性与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在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保持着对现存政治的超越。在哲学的观照中,政治事务应当在政治实践的“实然”层面中体现出对政治理想的“应然”诉求,关于人性、政制、自由、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探讨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而从根本上看,这种反思与批判同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相关联,因为理想性与超越性往往围绕美而生成,这也使政治哲学的美学向度得以解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美学 政治美学 柏拉图 马克思
下载PDF
电影与现实的“梦”与“境”——探究电影《梦》中色彩语言对于哲学思考与人性挖掘的深入表达
16
作者 房晓宇 《色彩》 2024年第8期21-24,共4页
黑泽明晚年的《梦》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影片,影片的八个梦境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表现、串接。本文通过电影《梦》的八个梦境分析黑泽明透过色彩语言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性、哲理性思想以及死亡美学等多个方面,从而探讨影片中生命的价... 黑泽明晚年的《梦》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影片,影片的八个梦境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表现、串接。本文通过电影《梦》的八个梦境分析黑泽明透过色彩语言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性、哲理性思想以及死亡美学等多个方面,从而探讨影片中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镜头所呈现的死亡意境的审美价值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电影中对死亡美学的分析研究,来弥补对黑泽明导演死亡美学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并能从中体悟生命的存在形式以及多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泽明 《梦》 色彩 哲学 死亡美学
下载PDF
中医美学“和合”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实践机制研究
17
作者 王瑛 谢汉卿 +1 位作者 王春艳 王樱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7-71,共5页
中医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研究中医美学“和合”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机制,追溯“和合”思想的哲学根源,凸显其在中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多个维度剖析中医美学“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助力中医“和合”的美学底蕴与生态... 中医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研究中医美学“和合”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机制,追溯“和合”思想的哲学根源,凸显其在中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多个维度剖析中医美学“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助力中医“和合”的美学底蕴与生态和谐、社会“和合”的实践理念与文明进步、人体“和合”的医学探索与健康保障以及医患“和合”的审美准则与和谐医疗。融入自然,实现和谐养生;注重实践,培养审美情操;调和阴阳,实现身心健康;提升医德,构建医患关系,为中医美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医事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美学 中医哲学 “和合”思想
下载PDF
“三言”的季节叙事构筑与价值意义
18
作者 陈宇飞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3-47,共5页
季节常在小说叙事中被赋予浓郁的人文属性。“三言”的季节书写与叙事场景、情感表达的惯常搭配体现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审美与天人合一理念,契合中医传统理论中人体情感与季节特征的对应关系,承载着中国古人普遍的思维认知和审美心理。此... 季节常在小说叙事中被赋予浓郁的人文属性。“三言”的季节书写与叙事场景、情感表达的惯常搭配体现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审美与天人合一理念,契合中医传统理论中人体情感与季节特征的对应关系,承载着中国古人普遍的思维认知和审美心理。此外,这些搭配推动了“三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承载着冯梦龙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的表达,使“三言”在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成为难以超越的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 季节叙事 惯常搭配 审美情趣 人生哲理
下载PDF
美学转型的旧命题、新思路与未决疑难——三问“居间美学”
19
作者 李嘉华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37-152,共16页
汪尧翀针对当下美学式微的状况提出了“居间美学”。“居间美学”源自美学转型的“旧命题”。美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位置使其成了一个思想史的症候,不止造成了康德哲学中艺术没有独立领地的境遇和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而且体现... 汪尧翀针对当下美学式微的状况提出了“居间美学”。“居间美学”源自美学转型的“旧命题”。美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位置使其成了一个思想史的症候,不止造成了康德哲学中艺术没有独立领地的境遇和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而且体现为美学在哈贝马斯以降的批判理论中的缺席。究竟原因,它与现代性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型息息相关。如果把居间美学置于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史位置,将会看到,居间美学兼取康德与黑格尔之长,推出了“新思路”。它根据对现代性理论的重构,致力于整合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问题和合法性问题,既遵循现代社会诸领域不断分化的逻辑,也从整体上赋予现代社会以意义。这就要求美学必须改换自己的传统定位,重视自然与历史的交互。所谓的“自然-历史空间”即居间美学施展新思路的场域,媒介在其中具有二重性的特点,既受感性制约,同时表达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居间美学可以被看作一种关于媒介的哲学,然而它作为“新思路”同时引起了一个未决疑难:居间美学一方面致力于建立媒介的思想坐标,另一方面却继续执拗地把自身视作美学。它是否可以被算作美学?由此表明,居间美学作为与现代性理论联系紧密的新思路,尚未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历史哲学以澄清自己的历史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间美学 美学转型 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自然-历史空间 媒介哲学
下载PDF
中国现代美育论中的音乐教育话语及其西方美学渊源
20
作者 徐承 《美育学刊》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审美论开始其话语言说的。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之所以选择审美论作为其首个理论话语核心,既有来自西方审美论音乐教育哲学的横向的学科影响,又有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推波助澜,更离不开王国维、梁启... 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审美论开始其话语言说的。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之所以选择审美论作为其首个理论话语核心,既有来自西方审美论音乐教育哲学的横向的学科影响,又有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推波助澜,更离不开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现代美育诸家的思想滋养。中国现代美育论的思想谱系,尤其是其中的音乐美育支脉,在倡导音乐的审美独立性、宣扬音乐至高论、寄托社会审美乌托邦理想等方面,具有深刻的西方美学思想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论 音乐教育哲学 现代美育论 音乐至高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