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les Sheeler's Paragone: Literary Influence and the Shaping of a Hierarchy
1
作者 Heather L. Stark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3期226-234,共9页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the literary and aesthetic influences that led to Charles Sheeler's formation of a paragone in his early 20th century work. This painter, photographer, printmaker, and experimental filmma...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the literary and aesthetic influences that led to Charles Sheeler's formation of a paragone in his early 20th century work. This painter, photographer, printmaker, and experimental filmmaker had very specific ideas concerning the hierarchy of the visual arts. While he is known for embracing a wide range of media and materials, by 1919 his aesthetic thought reveals a desire to elevate the painting over all other media. This formation of a visual paragone was initially influenced by his involvem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ircles which surrounded both Alfred Stieglitz and Walter and Louise Arensberg in New York City. In particular, his lifelong friendship with the poet and writer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would shape his aesthetic thought leading to his elevation of painting over all other media. Sheeler's paragone would begin to form during his stays at the rural Doylestown House in Bucks County, Pennsylvania. This rural home, which he first rented with fellow painter Morton Schamberg in 1916, would become an artistic refuge for both artists. While commercial photography was beginning to take up more if his time in Philadelphia, it was the retreats to the Doylestown house that enabled Sheeler to continue experiments in painting and begin to think of the photograph as something other than a document of architectural work. At this early stage in his artistic career, Sheeler was beginning to form his own hierarchy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argument of painting versus phot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S early 20th century American art interdisciplinarity LOCALISM
下载PDF
A Review of the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2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1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关键词 A Review of the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原文传递
从20世纪月份牌看中国女性泳装服饰美学及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巧 李正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13,共8页
月份牌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研究彼时经济、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月份牌中的女性泳装服饰为研究对象,审视月份牌画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献... 月份牌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研究彼时经济、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月份牌中的女性泳装服饰为研究对象,审视月份牌画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设计还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析20世纪月份牌的时代特色及中国女性泳装的缘起背景。重点论述上海游泳运动兴起对泳装服饰的影响,以设计学视角关注月份牌中泳装服饰的形色之美、纹样之美、搭配饰物之美,研究审美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总结月份牌对中国女性泳装形制美学形成的促进与载体作用,解析其独特的搭配美学特征,力求为文化自信、服饰自信道路下的中国泳装服饰设计变革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月份牌 中国女性 泳装服饰 美学 设计学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几个“主题范式”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旭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120,226,共7页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是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延续和有机组成,也是在延续承传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剧变的历史。在世纪百年艺术批评的风云起伏中,必然有一些基本的问题、矛盾、焦点是反复出现甚至贯穿始终的。文章认为:外来/本土、传统/...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是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延续和有机组成,也是在延续承传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剧变的历史。在世纪百年艺术批评的风云起伏中,必然有一些基本的问题、矛盾、焦点是反复出现甚至贯穿始终的。文章认为:外来/本土、传统/创新:中西文化的对立与融合,主流/支流: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消长纠葛,正统/多元: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沉浮即与其他批评流派或方法的关系,现代/后现代:超越、反叛与融合的混杂等基本问题或基本矛盾,也即一种基本的"主题范式",构成为贯穿20世纪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之始终的重要线索,应该成为研究20世纪艺术批评的自觉参照。文章秉持一种全局的艺术批评视野和开放动态的历史意识,对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几个重要的主题范式进行了总结与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20世纪 艺术史 中国艺术批评史 主题范式
下载PDF
论20世纪末叶的审丑文学思潮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洪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1-117,共7页
本文从 2 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多元的发展态势中发现了其共同性本质 ,即从统摄文艺的感性学角度来看 ,这共同性就是审丑 ,其具体表现为 :文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张扬发展 ,最后就导致了自身的悖反——文学审丑思潮的出现 ;文学由初期的局... 本文从 2 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多元的发展态势中发现了其共同性本质 ,即从统摄文艺的感性学角度来看 ,这共同性就是审丑 ,其具体表现为 :文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张扬发展 ,最后就导致了自身的悖反——文学审丑思潮的出现 ;文学由初期的局部审丑到中期的全面审丑 ;新时期文学尤其是先锋文学的审丑意识和特点与近现代文学中对丑的展览和欣赏具有不同质的表现 ,从而导致中国文学在世纪末发生了根本性的美学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末叶文学 审丑文学 感性学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趣味嬗变 被引量:1
6
作者 裴幸子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73-79,共7页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使丑彻底取代美的独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审丑思潮,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进入审丑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由审美转向审丑最后走向嗜丑的发展趋势。丑学视野下...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使丑彻底取代美的独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审丑思潮,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进入审丑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由审美转向审丑最后走向嗜丑的发展趋势。丑学视野下探究西方20世纪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审美趣味嬗变的内在互动,对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理念的建构和丑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西方审丑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 趣味嬗变
下载PDF
20世纪外国童话的译介对中国童话美学的影响
7
作者 张萌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6-59,共4页
中国传统童话历史久远,不乏经典,但长期无法跻身中国文学主流之列。20世纪,外国童话的引进为中国童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该时期被译介的国外童话对中国童话文学的发展启发很大,也对中国现代童话美学... 中国传统童话历史久远,不乏经典,但长期无法跻身中国文学主流之列。20世纪,外国童话的引进为中国童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该时期被译介的国外童话对中国童话文学的发展启发很大,也对中国现代童话美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从内容、语言、人物塑造三方面来论述20世纪外国童话的译介对中国童话美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外国童话 译介 中国童话美学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