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Care Theory and Influences on the Life Quality Index of Cancer Patients in Household Life
1
作者 Yali Sun Ling Gao +1 位作者 Ying Dong Ling Gong 《Engineering(科研)》 2013年第10期252-254,共3页
To investigatetheinfluenc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 care theory on the life quality and happiness of cancer patients after they receiveda community nursing care which was implemented by the human care theory. The ... To investigatetheinfluenc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 care theory on the life quality and happiness of cancer patients after they receiveda community nursing care which was implemented by the human care theory. The quality life and the happiness index of 93 patients with cancer living in the six communities in Jillin were assessed,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quality was based on a life quality scale (SF-36) and that of the happiness index was based on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 (MUNSH). The community nurses cared for these patients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human care and the life quality and the happiness index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fter the c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 of 5 dimensions in the eight dimensions of the life quality between before the care and after the care (<0.05),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verage sores of the positive emotion, positive experience, negative emotion, negative experience and level of happiness included in the happiness index between before the care and after the care (<0.05), suggesting that the theory of human care can be used for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and the happiness index of the patients, strengthen their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nd let them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l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Nurses theory of human CARE Patients with Cancer Quality of life HAPPINESS Index
下载PDF
An Approach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Centers of Old Cities
2
作者 Tarek Abou Ouf Abeer Makram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9年第7期461-468,共8页
The centers of old cities have a special design with a unique urban fabric to record cultural messages with their current citizens or their visitors from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ity or from outside. It creates s... The centers of old cities have a special design with a unique urban fabric to record cultural messages with their current citizens or their visitors from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ity or from outside. It creates spaces that strongly promote social and cultural behavior. Meanwhile, life developments and the stunning technological acceleration along with high population densities have led to many problems for the old cities and their centers, which were not prepared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Most of these problems have caused much visual deterioration and economic recession for the centers of old cities, which raise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alternative and flexible solutions to prevent damage in urban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lack of requirement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paper aims to present a vision that opens up prospect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spired by sustainability and humanization features. The research relies on an inductive analysis method to develop a framework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old centers for their role, their aesthetic value and their functional importance, while facilitating movement and supporting their valuabl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ENTERS of OLD CITIES social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humanIZATION SUSTAINABILITY aesthetic value
下载PDF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Folk Literature"
3
作者 Cheng Y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6-322,共7页
Fork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 ost special and prom inent literary phenom ena in C 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W ith ordinary people as protagonists,the literature w ould lay out the experiences and know ledge of or... Fork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 ost special and prom inent literary phenom ena in C 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W ith ordinary people as protagonists,the literature w ould lay out the experiences and know ledge of ordinary people,w idely reflecting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especially the scenes of life at the edge of the society. T he article w ants to explain fork literature's deeply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the follow ing aspects:aesthetic value of language; life 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and hum anity conce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文学 民间 社会生活 审美价值 生命意识 人文观念
下载PDF
课程美学论纲
4
作者 张俊列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4,共13页
课程美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课程研究领域,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既缺乏整体的理论框架,也未能观照中国美育传统与课程改革的现实。基于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方面构建课程美学研究的整体框架。以“心理本体”来考察课... 课程美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课程研究领域,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既缺乏整体的理论框架,也未能观照中国美育传统与课程改革的现实。基于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方面构建课程美学研究的整体框架。以“心理本体”来考察课程与美学的关系,阐明课程美学是将课程本身视为美的存在,以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建构课程理论及探究课程问题。以“和合人性”作为课程美学建构的理想参照,课程结构要依据人性结构来设置。以“审美认识”的辨明为前提,课程教学实践是一种认识型艺术,与审美认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课程美学的价值旨趣在于追寻“成人之美”的人格理想,确立“反观自身”的方法论立场,恢复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感性联系。课程美学要以课程审美化建构开展实践,而圆满性、融合性、动态性是课程的审美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课程美学 和合人性论 审美认识论
下载PDF
中国当代价值论美学的先声--黄药眠“美是评价”观点的学术史审视
5
作者 谭好哲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2期70-80,I0002,I0003,共13页
黄药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最初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与朱光潜、蔡仪等人美学观点的批判性对话与争鸣中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美是评价”的观点将美学问题的研讨置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 黄药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最初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与朱光潜、蔡仪等人美学观点的批判性对话与争鸣中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美是评价”的观点将美学问题的研讨置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之上,以“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基本论断为理论逻辑前提,提出并阐发了美以人的存在而存在、“审美现象首先应从生活与实践中去找寻根源”、“美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把握”三大理论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占据主流形态的认识论美学范式笼罩之下发出了价值论美学研究的先声,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眠 中国当代美学 价值论美学 生活实践 美是评价
下载PDF
对人类增强的慎思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教育
6
作者 余涛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第4期12-19,共8页
人类增强应避免引发更大不平等、颠覆基本价值、破坏现有合理规则、侵犯后代权利等消极影响。当前大学生对待人类增强的态度和认知是素朴的和缺乏反思的,大学生选择增强的行为受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驱使,需要从人生观、技术观和审美观等... 人类增强应避免引发更大不平等、颠覆基本价值、破坏现有合理规则、侵犯后代权利等消极影响。当前大学生对待人类增强的态度和认知是素朴的和缺乏反思的,大学生选择增强的行为受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驱使,需要从人生观、技术观和审美观等层面加以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强化伦理意识和集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认识技术的社会属性和双刃剑特点,树立科学的技术观;破除片面审美观,警惕资本对健全健康审美观念的侵蚀,培养健全的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增强 大学生 人生观 技术观 审美观
下载PDF
蒋孔阳先生“1957”的文学定义——以《文学的基本知识》为对象
7
作者 刘锋杰 尹传兰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36-48,241,共14页
蒋孔阳先生1957年出版《文学的基本知识》一书,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与“审美反映论”概念创构的先行者之一。他在书中强调“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描写”,肯定人性的存在并主张加以表现,认为要用“美感的感性形式”... 蒋孔阳先生1957年出版《文学的基本知识》一书,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与“审美反映论”概念创构的先行者之一。他在书中强调“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描写”,肯定人性的存在并主张加以表现,认为要用“美感的感性形式”来概括与反映生活,充分体现了运用美学思想来界定文学性质的努力。蒋孔阳先生的上述创新证明杰出学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代局限而实现自己的理论创新意图,证明创新源自学者的内在追求而非完全受制于外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文学理论教材 生命 美感 审美反映论
下载PDF
诗意教育的生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审思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露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0-18,共9页
新时代考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本质,探寻当下社会诗意教育的可能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哲学反思,可以厘清生活教育意蕴、追问生活意义、追寻自由理性、通达理解世界。诗意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审美超越,能够... 新时代考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本质,探寻当下社会诗意教育的可能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哲学反思,可以厘清生活教育意蕴、追问生活意义、追寻自由理性、通达理解世界。诗意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审美超越,能够实现回归生活教育本质、重申生活教育价值、擢升生活教育品质的目的。诗意教育的展开要澄清生活教育的价值迷思,通过追寻个体合德性的生活、重建个体自我精神秩序,破解生活教育的困境,借由重拾闲暇教育、注重劳动教育、关注生命教育、追寻审美教育,勘定生活教育的理性边界,进而通达理解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诗意教育 存在本身 审美意向 审美人格 闲暇教育 生命教育 劳动教育
下载PDF
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浪漫化抒写——评电视剧《人生之路》 被引量:1
9
作者 于仰飞 《上海视觉》 2024年第1期143-147,共5页
根据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生之路》,是对小说结尾“并非结局”的倾情抒写。该剧以镜像式的人物塑造,拓展了群像人物的艺术魅力;叙事时空从陕北延续到上海,为“高加林一代青年”植根于中国时代语境提供了“... 根据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生之路》,是对小说结尾“并非结局”的倾情抒写。该剧以镜像式的人物塑造,拓展了群像人物的艺术魅力;叙事时空从陕北延续到上海,为“高加林一代青年”植根于中国时代语境提供了“上海方案”;上海城市空间审美意象的构建,拓宽了海派艺术美学的风格。电视剧《人生之路》对当下青年关于奋斗、关于命运等热议的话题,在立足时代语境的同时,回应了时代之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之路》 现实主义电视剧 浪漫化抒写 镜像理论 海派美学风格
下载PDF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秦儒家的死亡观与人性论
10
作者 杨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78-86,共9页
曾子有疾,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句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得以广泛流传。将其注解与曾子本人的品格相结合,可见曾子所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死亡所持观念与人性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道德性的死亡观,且由于死亡的伦理意... 曾子有疾,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句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得以广泛流传。将其注解与曾子本人的品格相结合,可见曾子所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死亡所持观念与人性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道德性的死亡观,且由于死亡的伦理意义及其对善恶判断的影响,使得儒者坚定自身德性。此外,死亡的存在影响了儒家人性论中的先验成分与现实的道德原则,产生善端并驱动善行,进而使将死之人能够遵循善道,发挥教化的伦理价值。这也成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伦理解释,体现了儒家以死立善、以言续道和以善为终的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子 儒家 死亡观 人性论 生死
下载PDF
Watson人性照顾理论联合层级链式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王惠萍 谢颖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2期76-79,共4页
目的分析Watson人性照顾理论联合层级链式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20例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Wa... 目的分析Watson人性照顾理论联合层级链式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20例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Watson人性照顾理论联合层级链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13%(157/16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7.50%(140/16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4/16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15/16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8)。结论应用Watson人性照顾理论联合层级链式护理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Watson人性照顾理论 层级链式护理 肺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性命之学”
12
作者 孙洲 郭相震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性命之学”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一门实践性、修习式的学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人文主义”,“第二个结合”深度激发了“性命之学”跨越时空的内涵特质,创新了其在历史轨迹的学理空间。文章以“第二个结... “性命之学”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一门实践性、修习式的学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人文主义”,“第二个结合”深度激发了“性命之学”跨越时空的内涵特质,创新了其在历史轨迹的学理空间。文章以“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从古之“性”与“命”的内涵出发,深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性命之学,并提出了成就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性命之学”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五禽戏的生命美学 被引量:21
13
作者 司红玉 虞定海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6-88,共3页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观照五禽戏,对它以“戏”的活动形式,某些动作名称(如“引气归元”、“握固”)及“意念转化”等方面进行文化根源的探究,认为五禽戏在“游戏”中追求“物我合一”的生命境界,并体现了“返婴论”的老庄思想,其美学本质...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观照五禽戏,对它以“戏”的活动形式,某些动作名称(如“引气归元”、“握固”)及“意念转化”等方面进行文化根源的探究,认为五禽戏在“游戏”中追求“物我合一”的生命境界,并体现了“返婴论”的老庄思想,其美学本质是“立象以尽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禽戏 生命美学 游戏 返婴论 立象以尽意
下载PDF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佟裕哲 刘晖 《中国园林》 2003年第8期31-38,共8页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起源于西部秦朝时代,到隋唐时期已形成系统理论。地景学主要是研究人工工程建设中如何去结合自然,因藉自然,中国地景建筑理论有两大特征,一是天人合一观,景观、生态与人文相和谐;二是景观设计美学与数学、哲学相融合。...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起源于西部秦朝时代,到隋唐时期已形成系统理论。地景学主要是研究人工工程建设中如何去结合自然,因藉自然,中国地景建筑理论有两大特征,一是天人合一观,景观、生态与人文相和谐;二是景观设计美学与数学、哲学相融合。继承传统理论用于现代,希望达到地景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互融合,提高现代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景建筑理论 风景园林 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下载PDF
儒家德性伦理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慧梅 黄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0-36,共7页
儒家德性伦理对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中国休闲伦理体系的构建和休闲文明建设的基点置于人的主体素质的升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人的自我伦理鉴别及抵御能力的提高上,其所提供的基本理念植根于人性的德性优化建构与人... 儒家德性伦理对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中国休闲伦理体系的构建和休闲文明建设的基点置于人的主体素质的升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人的自我伦理鉴别及抵御能力的提高上,其所提供的基本理念植根于人性的德性优化建构与人生审美境界提升上。儒家德性伦理不但为中国休闲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文化智慧及实践方略,而且在休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伦理规约和道德实践的功效,具体体现在激发人心向善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休闲品质以及引导道德自律和构建心灵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休闲伦理 德性优化 人生审美
下载PDF
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建设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曾繁仁 程相占 《鄱阳湖学刊》 2014年第3期100-114,共15页
生态美学在21世纪的中国逐步走向兴盛是一种历史时代更替的必然,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需要。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非常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在文化上就是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人文主义或曰生态整体论,... 生态美学在21世纪的中国逐步走向兴盛是一种历史时代更替的必然,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需要。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非常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在文化上就是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人文主义或曰生态整体论,在美学上就是由传统的主体论美学转向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美学并不是以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而是以与生态学有着某种联系但却完全不同的生态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哲学基础的。生态美学讲到最后还是人的境界问题、修养问题、文化高度问题,以及能否做到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存在论 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 中西对话 气本论生态生命美学
下载PDF
人的生命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程启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4,共6页
西方关于生命价值理论可概括为两大有别的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和风险交易理论。前者能较容易地客观评估人的经济价值,后者不仅考虑了人的经济价值而且还考虑了非经济的价值。这两种理论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社会性管制理论在评价政府的... 西方关于生命价值理论可概括为两大有别的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和风险交易理论。前者能较容易地客观评估人的经济价值,后者不仅考虑了人的经济价值而且还考虑了非经济的价值。这两种理论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社会性管制理论在评价政府的管制政策时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价值 人力资本理论 风险交易理论
下载PDF
从人生艺术化到人道主义——朱光潜人生美学的世纪境遇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泽鸿 宛小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79-85,共7页
朱光潜60余年美学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期(1924—1949)与后期(1949—1986)两个阶段。《谈美》(1932)与《谈美书简》(1980)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前后两个时期的代表作。以此可以一窥朱氏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即在话语"突围&qu... 朱光潜60余年美学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期(1924—1949)与后期(1949—1986)两个阶段。《谈美》(1932)与《谈美书简》(1980)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前后两个时期的代表作。以此可以一窥朱氏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即在话语"突围"中有观念的"固守",变外在的被动的"思想改造"为内在的主动的"美学突围",从而将前期立足于康德-克罗齐直觉主义的"人生美学"改造为后期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美学",而审美与艺术必须为"人性"服务之人文主义目标却始终未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谈美》 《谈美书简》 人生艺术化 人道主义
下载PDF
“西园雅集”的真伪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7
19
作者 薛颖 郎宝如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31,共7页
西园雅集是元文人文艺集会活动综合的、艺术的、概括的反映;元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李公麟作过《西园雅集图》;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属后人伪作;"西园雅集"是元文人处于党争中,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他们崇尚清旷... 西园雅集是元文人文艺集会活动综合的、艺术的、概括的反映;元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李公麟作过《西园雅集图》;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属后人伪作;"西园雅集"是元文人处于党争中,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他们崇尚清旷的审美意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园雅集 元文祐人 人生境界 审美意识
下载PDF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元范畴 天人合一 兴论美学 文艺美学 生命精神 超越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